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6
1
作者 徐祖迎 徐敬德 朱玉芹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0-83,共4页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分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它强调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重新设计了教...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分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它强调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内容、再造了教学流程,从而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沈月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第4期56-62,共7页
系统思考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复杂性难题,做出全面性决策,最终与系统共舞。实践证明,“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时间对分和权责对分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系统的适应力,提升了课堂有效性,但在运用... 系统思考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复杂性难题,做出全面性决策,最终与系统共舞。实践证明,“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时间对分和权责对分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系统的适应力,提升了课堂有效性,但在运用“对分课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政策阻力”“富者愈富”和“转稼负担”等系统陷阱的表象。应准确把握系统之特征,灵活运用可变革系统的“协调系统目标”“增加调节回路”和“理解时间延迟”等有利杠杆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其“进头脑”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对分课堂”概念的演变由来及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红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23-126,共4页
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每一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都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延续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人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和教学规律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对分课堂"的内涵、理清它的理论基础,探讨它的... 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每一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都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延续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人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和教学规律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对分课堂"的内涵、理清它的理论基础,探讨它的发展由来。"对分课堂"与"在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理论、任务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一脉相承,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任务或活动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给予学生时间讨论、内化吸收,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应用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4
作者 于玲玲 《黑龙江科学》 2018年第7期12-13,共2页
对分课堂(PAD)是包含教师讲授(P)、学生自学内化(A)、课堂讨论(D)三个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有助于减轻教... 对分课堂(PAD)是包含教师讲授(P)、学生自学内化(A)、课堂讨论(D)三个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机械教学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师"双师"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增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政课为例,展示了"基础课"应用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分模式的优越性,对对分课堂进行研究探索并初步应用,希望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课程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玉英 冯艳宏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85-87,91,共4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课程为例,分别从隔堂对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堂讲授、内化和吸收、隔堂讨论以及考核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对...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课程为例,分别从隔堂对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堂讲授、内化和吸收、隔堂讨论以及考核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对分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整体设计 课堂讲授 内化和吸收 隔堂讨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