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临床研究──附535例(986足)研究报告 被引量:64
1
作者 温建民 桑志成 +5 位作者 林新晓 张洪美 刘劲松 蒋科卫 翁春华 程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研究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 :报告 5 35例 ( 986足 )外翻合并囊炎 ,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 ,行骨赘削磨、跖骨头颈截骨、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粘膏外固定方法 ,术后病人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 ,... 目的 :研究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 :报告 5 35例 ( 986足 )外翻合并囊炎 ,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 ,行骨赘削磨、跖骨头颈截骨、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粘膏外固定方法 ,术后病人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 ,可下床适当活动 ,6周后去固定。随访时间为 7~ 81个月 ,平均 41个月。结果 :优 46 6例 ,86 0足 ,占 87.1% ;良 6 1例 ,114足 ,占 11.4% ;差 8例 ,12足 ,占 1.5 %。优良率达 98.5达 %。结论 :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是一种矫形满意 ,畸形不易复发 ,痛苦少 ,术后生活能自理 ,恢复快 ,无明显合并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MU外翻 手法 跖骨头下疼痛 锤状耻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拇外翻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50
2
作者 温建民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拇外翻(hallux valgus,HV),是指足拇趾偏离中线,向外倾斜大于正常生理性拇外翻角度,俗称为“大脚骨”或“大觚拐”。可在拇趾跖趾关节内侧骨性凸起处形成疼痛性滑囊即拇囊炎,经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和前足痛等症状,如锤状趾、疼痛性... 拇外翻(hallux valgus,HV),是指足拇趾偏离中线,向外倾斜大于正常生理性拇外翻角度,俗称为“大脚骨”或“大觚拐”。可在拇趾跖趾关节内侧骨性凸起处形成疼痛性滑囊即拇囊炎,经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和前足痛等症状,如锤状趾、疼痛性胼胝、跖趾关节脱位、小趾内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外科手术 跖痛症
下载PDF
正常足与外翻足第一序列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2
3
作者 桂鉴超 顾湘杰 +4 位作者 侯明夫 马昕 陈劲松 沈海琦 王黎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外翻的病理、发病机制、分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正常足 245足和外翻足 141足进行以下参数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外翻角 (HVA)、跖间角 (IMA)、趾间角 (IPA)、近侧关节固角 (PASA)、远侧关节固角 (DASA)、跖楔角 (M... 目的探讨外翻的病理、发病机制、分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正常足 245足和外翻足 141足进行以下参数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外翻角 (HVA)、跖间角 (IMA)、趾间角 (IPA)、近侧关节固角 (PASA)、远侧关节固角 (DASA)、跖楔角 (MCA)。结果外翻组 PASA、 MCA均大于正常组, IPA却小于正常组 ,而两组 DAS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可见:随着 HVA的增大, IPA减小。外翻组可见: (1)随着 HVA的增大, PASA有增大的趋势,而 IMA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2)IMA增大者, MCA也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 HVA与 MCA无统计学的联系。结论外翻的病理因素包括: IPA、 PASA及 IMA。外翻可分为六型:Ⅰ型, IPA增大为主, IPA≥ 22°,而 PASA、 IMA均在正常值范围内;Ⅱ型,单纯 HVA增大, HVA≥ 20°,而 IPA、 IMA、 PASA均在正常值范围内;Ⅲ型,以 PASA增大为主, IMA可以正常或轻度增大, PASA≥ 11°,而 IMA≤ 15°;Ⅳ型,以 IMA增大为主,其又可分为两个亚型,Ⅳ a型, 10°≤ IMA≤ 15°,Ⅳ b型, IMA >15°,而 PASA在正常值范围内;Ⅴ型,混合型, IMA >15°, PASA≥ 11°;Ⅵ型,跖趾骨关节炎型。每一型各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外翻 人体测量术 摄影测量法
原文传递
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外翻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建中 孙超 +3 位作者 李海涛 路学一 孟刚 崔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78-582,共5页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结合其它手术治疗严重外翻患者56例(63足)。男3例(3足),女53例(60足);年龄16~65岁,平均46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结合其它手术治疗严重外翻患者56例(63足)。男3例(3足),女53例(60足);年龄16~65岁,平均46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的严重外翻患者行改良Ludloff截骨术,4足加行Reverdin截骨,3足加行Akin截骨。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患足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与目前临床常用截骨方法进行比较,对改良Ludloff截骨术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愈合或迟缓愈合,无感染。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者41足(65%),80~89分者17足(27%),70~79分者5足(8%),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Ludloff截骨术具有跖骨短缩少、愈合快、纠正畸形能力强、坚固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治疗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且无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外翻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Ludloff截骨术 治疗 严重Mu外翻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拇外翻发病危险因素与足底压力特征 被引量:38
5
作者 黄萍 钱念东 +2 位作者 齐进 陈博 邓廉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2期6351-6356,共6页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 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 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50例拇外翻患者和年龄、身高、体质量匹配的30例正常人的动态足底压力。所有受试者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测试3次以上,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对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测试的拇外翻患者中,女性占94%(均穿高跟尖头鞋),男性占6%(均不穿高跟尖头鞋),96%有遗传史;(2)在自然行走步态中,拇外翻患者双足第1跖骨区压力明显增高,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图形明显不同;(3)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的平均压力峰值、平均负荷值、平均冲量与正常人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4)结果说明,除遗传因素外穿高跟尖头鞋是拇外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区压力、负荷、冲量明显增高,促使了拇外翻的发生发展。通过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拇外翻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情况,可以为拇外翻的预防、治疗、功能康复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危险因素 压力 步态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发病因素 足底压力 负荷 冲量 行走
下载PDF
第一跖骨籽骨系统与外翻 被引量:33
6
作者 桂鉴超 顾湘杰 +4 位作者 沈海琦 王黎明 马昕 宋华荣 黄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籽骨系统在?外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45足正常足和141足?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胫侧籽骨位置(tibialsesamoidposition,TSP)来表示进行测量,并与?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跖间角(intermetatars...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籽骨系统在?外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45足正常足和141足?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胫侧籽骨位置(tibialsesamoidposition,TSP)来表示进行测量,并与?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跖间角(intermetatarsalangle,IMA)、跖趾关节半脱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足与?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无差异,TSP与HVA、IMA呈明显的相关关系。245足正常足TSP的正常值范围为TSP≤3。92足?外翻足行手术治疗,其中19足行改良McBride手术,24足行跖骨头颈部截骨术,29足行跖骨基底截骨术,20足行Keller手术。因为Keller手术并不能矫正TSP,故共随访72足?外翻足,随访时间1~6年,平均4年。术后HVA为5°~10°,平均7°;IMA为5°~9°,平均7°;TSP均为3或4。根据孙俊英等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优60足83%,良8足11%,差4足6%,优良率为94%。结论TSP应该作为常规术后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TSP位置异常者,应首选骨性手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籽骨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外翻 跖骨 籽骨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遗传因素与外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温建民 梁朝 +5 位作者 佟云 胡海威 吴夏勃 林新晓 蒋科卫 程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与母外翻的相关性。[方法]对1 491例母外翻患者的家族遗传性调查,并对其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母外翻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48%的母外翻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有遗传性的患者与无遗传背景的...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与母外翻的相关性。[方法]对1 491例母外翻患者的家族遗传性调查,并对其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母外翻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48%的母外翻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有遗传性的患者与无遗传背景的母外翻患者在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母外翻角大小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遗传因素为导致母外翻发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只是引起母外翻的发病,而不影响其病情轻重。有遗传性的患者在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上均早于无遗传背景的母外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遗传 家族史 病因
下载PDF
拇外翻畸形的发生、发展与外科矫正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建中 《医学与哲学(B)》 2007年第5期16-18,共3页
拇外翻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发病是外因通过内因作用于足的一个过程。遗传、足结构的异常和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是常见的内因。而足部负重和鞋的挤压等是常见的外部原因。随着畸形的发展,会引起拇趾一系列病理改变。认识这些病理... 拇外翻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发病是外因通过内因作用于足的一个过程。遗传、足结构的异常和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是常见的内因。而足部负重和鞋的挤压等是常见的外部原因。随着畸形的发展,会引起拇趾一系列病理改变。认识这些病理变化对拇外翻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手术是治疗拇外翻的主要方法。治疗中既要重视恢复足的功能也要重视足的外观。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理改变,另外,术者还应熟悉每种手术的适应证,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要求以及术者的经验和条件,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手术
下载PDF
足横弓形态的动态分析与外翻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鲍根喜 王旭 +2 位作者 顾湘杰 夏新雷 马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步态周期中跖骨头平面足横弓的运动形态 ,探讨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行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与外翻的关系。方法正常足 13足,外翻足 12足,应用" C"型臂 X线机观察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形态、空... 目的观察正常步态周期中跖骨头平面足横弓的运动形态 ,探讨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行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与外翻的关系。方法正常足 13足,外翻足 12足,应用" C"型臂 X线机观察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形态、空间位置变化,并用录像机记录。电脑工作站与 C++ Builder下精确的计时器相连接,记录足横弓塌陷时间。结果跖骨头平面存在由五个跖骨头构成的足横弓 ,以第一、五跖骨头为底,第二、三跖骨头为顶;在步态周期中,由站立相到推离相时,第二、三跖骨头逐渐塌陷,负重份额渐增加;足横弓指数 Q与外翻角 (HVA)相关, HVA越大, Q值越小,步态周期中第二、三跖骨头下降到地面的时间越短,第二、三跖骨头就越早负重,负重时间延长,导致其过度负重和第二、三跖骨头下疼痛性胼胝体形成。结论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正常步态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由站立相至推离相,随重心前移,第二、三跖骨头的负重增加,跖骨头下移而与地面接触导致足横弓的塌陷。外翻患者中,足横弓塌陷时间早,跖骨头负重时间长,可以导致前足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疾病 MU外翻 生物力学 跖骨 足横弓形态
原文传递
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孙卫东 温建民 +8 位作者 胡海威 孙永生 桑志成 蒋科卫 梁朝 程程 林新晓 吴夏勃 戴鹤玲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 评价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年2月至1999年5月在我院行微创截骨治疗的[足母]外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9例(150足)获得5年以上随访,男6例(10足),女73例(140足);年龄13~75岁,平均47岁.术后随访5.3~1... 目的 评价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年2月至1999年5月在我院行微创截骨治疗的[足母]外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9例(150足)获得5年以上随访,男6例(10足),女73例(140足);年龄13~75岁,平均47岁.术后随访5.3~13.2年,平均7.5年.观察手术前、后(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s,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s,IMA),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bone position,TSP),[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和第二、三跖骨头下胼胝体(肼胝痛)等指标.根据温建民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001年)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优56足,占37.3%;良88足,占58.7%;差6足,占4.0%;优良率为96.0%(144/150).术后AOFAS评分为60~100分,平均(84.20±4.32)分.HVA较术前矫正20.97°;IMA较术前矫正4.95°;TSP较术前矫正1.22;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减少0.67°.术前合并有跖骨头下疼痛97足,占64.7%.术后疼痛消失35足(23.3%),疼痛改善54足(36.0%),疼痛无改善(或加重)8足(5.3%).结论 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肯定,是治疗[足母]外翻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趾外翻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康复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11
作者 孙卫东 温建民 +6 位作者 胡海威 孙永生 林新晓 蒋科卫 程桯 梁朝 吴夏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22期2731-273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9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患者921例,术后进行了规范的康复治疗。其中77例144足获得完整随访1~3.5 a,平均2.3 a。观察手术前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9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患者921例,术后进行了规范的康复治疗。其中77例144足获得完整随访1~3.5 a,平均2.3 a。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角)、第1和第2跖骨间角(I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跖骨头下胼胝体(胼胝痛)等指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8.6%。术后HAV角平均矫正21.03,°IM角平均矫正4.69°。术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平均减小5.24°。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31.52分。术前合并有跖骨头下疼痛93足,术后消失60足(64%),改善24足(26%),无改善、加重或新发6足(6%)。结论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可以有效防止跖趾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减少转移性跖骨头下疼痛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康复 中西结合微创技术 手法 中药
下载PDF
正常足与[母]外翻足的足横弓三维形态比较 被引量:23
12
作者 马昕 顾湘杰 +2 位作者 陈劲松 桂鉴超 夏新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4-277,共4页
运用X线片、CT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了解正常足横弓的三维形态,探讨外翻三维畸形的检测方法。对325例正常人和57例外翻足的足正位X线片进行测量,检测五个跖骨和籽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两组的异同;对24例正常足和16... 运用X线片、CT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了解正常足横弓的三维形态,探讨外翻三维畸形的检测方法。对325例正常人和57例外翻足的足正位X线片进行测量,检测五个跖骨和籽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两组的异同;对24例正常足和16例外翻足进行CT扫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观测正常足横弓的冠状面形态和外翻足的足横弓的畸形表现。结果发现:74.86%的正常实验对象第一跖骨短于第二跖骨;外翻足的籽骨不随内翻的第一跖骨内移,相对处于稳定的位置;正常人组足横弓指数H=0.209±0.051,第一跖骨旋前角度P=8.75°±14.6°;第一跖骨籽骨滑车系统功能丧失是外翻足足横弓塌陷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横弓 [母]外翻 CT X线
原文传递
正常足与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与跖骨头下压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温建民 桑志成 +3 位作者 钟红刚 徐颖鹏 胡海威 成永忠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1期641-643,共3页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外翻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外翻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轻中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较正常足增加,重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介于正常足与轻中度(足母)外翻足之间。(足母)外翻足存在着前足压力外移的趋势,这种改变和畸形的程度相关。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足母)外翻前足承重比例及各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随(足母)外翻畸形程度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前足 横弓 压力
下载PDF
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温建民 胡海威 +4 位作者 孙永生 桑志成 徐颖鹏 佟云 钟红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外翻单...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95%CI>1);(3)!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生物力学 跖骨 疼痛 压力
原文传递
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黎辉 王徐灿 +2 位作者 欧阳连 胡通洲 祁嘉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849-1853,共5页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于宁波市第四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44例(57足)[中度拇外翻14例(17足),重度拇外翻30例(40足)],均应用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于宁波市第四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44例(57足)[中度拇外翻14例(17足),重度拇外翻30例(40足)],均应用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术前术后均经X线检查测量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44例患者术后随访10~36个月,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术后第1、2跖骨间切口发生炎性反应,经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内侧切口边缘皮肤感觉麻木,12个月后复查时症状已缓解;1例患者遗留第1跖趾关节僵硬],无复发病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最后1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位X线检查HVA、IMA、DMAA小于术前(P<0.01)。AOFAS评分示疗效优33例,良9例,可2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术后AOFAS评分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非常满意28例,满意13例,一般3例。结论 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能有效纠正畸形,具有良好的疗效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截骨术 治疗结果 Scarf Akin
下载PDF
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截骨端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孙卫东 温建民 +3 位作者 胡海威 孙永生 成永忠 王庆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5期22-25,共4页
目的分析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与截骨端稳定的关系,探讨维持截骨端稳定的最佳截骨角度。方法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截骨模型,模拟截骨线与第1跖骨轴线在矢状面上成30°、45°、60°、75°、90°、105°、12... 目的分析拇外翻第1跖骨颈部不同截骨角度与截骨端稳定的关系,探讨维持截骨端稳定的最佳截骨角度。方法建立拇外翻有限元截骨模型,模拟截骨线与第1跖骨轴线在矢状面上成30°、45°、60°、75°、90°、105°、120°共7个截骨角度,7种工况。截骨近端设为固定端,远端设为自由端,断端间设为肉芽组织填充。体质量为62kg拇外翻患者单足约承受310N的体重载荷。截骨后拇趾跖屈站立时,仅考虑屈拇长肌和屈拇短肌对截骨端的影响,设肌力与第1跖骨长轴平行,并以载荷表示。截骨端摩擦系数设为0.6。计算在上述约束与加载条件下,7种工况截骨端边缘节点的VonMises应力和总位移,并进行比较。结果截骨端总位移从截骨角度为30°时逐渐变小,至60°达到最小值,后逐渐增大,超过90°后位移有明显加大的趋势。截骨端VonMises应力从截骨角度为30°时逐渐增加,至75°达到第一个峰值,后应力走平并有逐渐减小趋势,至105°应力迅速增大。结论第1跖骨矢状面截骨线方向需从远端背侧到近端跖侧截骨端才能维持稳定;截骨角度在60°左右时截骨端最稳定;最佳截骨角度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截骨术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正义 姜保国 +21 位作者 唐康来 张建中 俞光荣 徐向阳 马昕 陈兆军 胡勇 桂鉴超 梁晓军 宋卫东 苗旭东 张奉琪 杨茂伟 徐海林 王旭 高鹏 谢鸣 鲍同柱 洪建军 黄雷 王爱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87-95,共9页
外翻畸形的矫正依赖于手术治疗,其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性。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知名专家与部分对外翻的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撰写成我国首部《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供骨科、尤其是足踝外科同仁们在临床... 外翻畸形的矫正依赖于手术治疗,其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性。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知名专家与部分对外翻的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撰写成我国首部《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供骨科、尤其是足踝外科同仁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检查和评估、外翻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常用术式的适应证与矫形能力评价,还介绍了可能发生的外科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足畸形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拇外翻对前足底压力分布的改变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郄淑燕 张庆民 +3 位作者 张致媛 林琳 张丽华 赵延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研究拇外翻对前足底压力的分布改变,为拇外翻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随机选取拇外翻患者17人,共34足作为实验组;选取健康成人17人,34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动态测试,... 目的研究拇外翻对前足底压力的分布改变,为拇外翻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随机选取拇外翻患者17人,共34足作为实验组;选取健康成人17人,34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动态测试,将前足底5个跖骨头分别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比较拇外翻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区域峰压强(PP)和压强时间积分(PTI)来评估行走状态下前足底压力变化。结果拇外翻足的PP和PTI最大值均位于第3跖骨头下,分别为:(24.01依12.33)Pa,(6.89依3.02);而正常足则位于第二跖骨头下,分别为:(16.79依7.65)Pa,(6.03依2.72)。结论拇外翻足的前足底压力分布与正常足有显著性差异,拇外翻足出现压力中心外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分布 拇外翻 足底压力测试
下载PDF
阴阳、筋骨理论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毕锴 温建民 董颖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02-1204,共3页
拇外翻是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拇趾畸形,目前现代医学手术治疗主要采取传统大切口术式,对组织损伤较大,要做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且术式较为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的微创术式是汲取西医各派手术之长,秉承中医学"阴阳平衡&q... 拇外翻是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拇趾畸形,目前现代医学手术治疗主要采取传统大切口术式,对组织损伤较大,要做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且术式较为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的微创术式是汲取西医各派手术之长,秉承中医学"阴阳平衡""骨离缝、筋出槽""筋骨并重""裹帘理论"等理念,以阴阳理论在拇外翻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主导,将阴阳、筋骨理论完全应用于包括术中截骨基础上的手法整复及术后康复在内的微创治疗体系,并已得到现代科学手段及临床的不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阴阳理论 筋骨理论 骨离缝 筋出槽
原文传递
拇外翻微创术跖骨远端位移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的关系 被引量:21
20
作者 戴鹤玲 温建民 +3 位作者 胡海威 徐颖鹏 孙永生 孙卫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7期549-551,共3页
目的通过X线的二维测定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跖骨远端位移(跖屈或跖移)、足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VAS)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于手术治疗拇外翻(均采用同一术式: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42例79足。... 目的通过X线的二维测定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跖骨远端位移(跖屈或跖移)、足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VAS)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于手术治疗拇外翻(均采用同一术式: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42例79足。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内侧纵弓顶角;并进行症状体征检查,记录胼胝及胼胝痛(VAS)。根据VAS量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疼痛加重组、疼痛减轻组。各组研究对象又根据远端跖骨块的位置改变情况分为两组:跖屈或跖移(向背侧成角)组;非跖屈或跖移组。比较各组间内侧纵弓顶角差的差异。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结果胼胝及胼胝痛术后加重5足,其余均减轻。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比较,P<0.05;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通过截骨远端跖骨块足够的跖移、跖屈可以减小足内侧纵弓顶角,弥补因短缩引起的内侧纵弓高度的丢失,减少术后胼胝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拇外翻 微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