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载重与车速的简支梁桥动力响应 被引量:4
1
作者 谭红霞 李建男 +1 位作者 黎略 王晶晶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87-90,共4页
采用振型分解法求解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分析简支梁桥在不同载重和车速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车辆采用1/2车模型,简支梁桥采用欧拉梁,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运用Ansys软件,得出简支梁桥跨中挠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车辆载重的增加导致桥梁跨中... 采用振型分解法求解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分析简支梁桥在不同载重和车速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车辆采用1/2车模型,简支梁桥采用欧拉梁,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运用Ansys软件,得出简支梁桥跨中挠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车辆载重的增加导致桥梁跨中挠度增加,车辆标准载重及车辆超载100%时跨中挠度分别为0.028,0.049m.随着车辆速度增加,简支梁桥跨中挠度在车速60km/h时达到峰值,此时桥梁与车辆产生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响应 车桥耦合方程 半车模型 载重与速度
下载PDF
基于逐步后退法的车辆半侧液压主动悬挂最优控制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震 祝晓才 +1 位作者 罗成 胡德文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建立了充分考虑液压装置动力学特性的车辆半侧非线性主动悬挂模型,并提出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与非线性逐步后退法相结合的内外环控制方案。首先根据目标需求在外环设计二次型指标下的最优控制器;然后在内环利用逐步后退法处理因液压装... 建立了充分考虑液压装置动力学特性的车辆半侧非线性主动悬挂模型,并提出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与非线性逐步后退法相结合的内外环控制方案。首先根据目标需求在外环设计二次型指标下的最优控制器;然后在内环利用逐步后退法处理因液压装置引入的非线性项。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设计方案的主动悬挂可以获得比被动悬挂优越的车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半侧模型 主动悬挂 液压执行机构 最优控制 逐步后退法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半主动悬架可变刚度座椅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竹安 熊新 +1 位作者 提艳 顾苏菁 《汽车零部件》 2017年第8期9-12,共4页
为进一步改善汽车的乘坐平顺性,利用MATLAB建立了1/2车动力学微分方程;以半主动悬架天棚阻尼控制为基础,设计一种可以改变刚度的座椅系统;以线性滤波得到的B级路面为输入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了3种情况下的汽车平顺性。结果表明:相比于被... 为进一步改善汽车的乘坐平顺性,利用MATLAB建立了1/2车动力学微分方程;以半主动悬架天棚阻尼控制为基础,设计一种可以改变刚度的座椅系统;以线性滤波得到的B级路面为输入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了3种情况下的汽车平顺性。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悬架,天棚阻尼控制有效改善了汽车的平顺性,同时附加变刚度座椅的半主动天棚阻尼控制悬架能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悬架 天棚阻尼控制 可变刚度 半车模型 MATLAB/SIMULINK仿真
下载PDF
具有不确定性的主动悬架鲁棒综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邱香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148,共6页
针对因主动悬架控制存在参数不确定导致标称系统控制易出现鲁棒性差问题,考虑了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轮胎刚度、簧载质量及电机作动器的电机常数等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线性分式变换建立了含不确定性的半车悬架动力学模型。基于结构奇... 针对因主动悬架控制存在参数不确定导致标称系统控制易出现鲁棒性差问题,考虑了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轮胎刚度、簧载质量及电机作动器的电机常数等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线性分式变换建立了含不确定性的半车悬架动力学模型。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设计了μ综合控制器,结合某车参数进行了频域与时域仿真,并将μ综合控制与H∞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鲁棒μ综合控制器比H∞控制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能,能更有效地改善车辆的平顺性、减小悬架的动挠度及车轮动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不确定性 半车模型 电机作动器
下载PDF
主动悬架耗散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显利 刘顺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共6页
建立主动悬架半车四自由度模型,应用耗散系统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严格(Q,S,R)-耗散状态反馈控制器,使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使用时域和频域方法分析了车身垂直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位移4项指标,与被... 建立主动悬架半车四自由度模型,应用耗散系统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严格(Q,S,R)-耗散状态反馈控制器,使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使用时域和频域方法分析了车身垂直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位移4项指标,与被动悬架做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严格耗散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在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方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半车模型 耗散状态反馈控制 仿真
下载PDF
运用遗传算法的可调阻尼悬架系统平顺性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单红艳 沈国清 邱英杰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更有效地提高悬架平顺性,试验车辆采用了二级可调阻尼减振器,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与其对应的汽车半车仿真模型;以车身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比较,验证建模的正确性。然后,运用遗传算法设置合适的控制参数,优化... 为更有效地提高悬架平顺性,试验车辆采用了二级可调阻尼减振器,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与其对应的汽车半车仿真模型;以车身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比较,验证建模的正确性。然后,运用遗传算法设置合适的控制参数,优化建模;车身加速度优化前后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平顺性,为后续控制系统的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车模型 遗传算法 优化 平顺性
下载PDF
时域硬约束下的汽车主动悬架H_2/H_∞控制策略研究
7
作者 张丽萍 弓栋梁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57-160,164,共5页
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汽车悬架的乘坐舒适性,采用了主动悬架H_2/H_∞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在充分考虑悬架系统时域硬约束的前提下,采用H_∞性能指标小于γ最小化H_2性能指标的设计目标,从而避免选择加权系数。以四自由度半车模型为例,把影... 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汽车悬架的乘坐舒适性,采用了主动悬架H_2/H_∞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在充分考虑悬架系统时域硬约束的前提下,采用H_∞性能指标小于γ最小化H_2性能指标的设计目标,从而避免选择加权系数。以四自由度半车模型为例,把影响车辆行驶平顺性的车身垂直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作为H_2性能指标进行优化。并通过时域和频域的仿真分析,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半车模型 时域硬约束 H2/H∞控制
下载PDF
一种半车滚动台假车体优化仿真
8
作者 邓学晖 陈国锋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为了指导转向架半车滚动试验台的设计工作,建立半车滚动台的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模型不同状态下的临界速度,分析了滑动摩擦、拉杆刚度、车体刚度对半车体试验台临界速度的影响,并且给出了试验台的优化设计方... 为了指导转向架半车滚动试验台的设计工作,建立半车滚动台的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模型不同状态下的临界速度,分析了滑动摩擦、拉杆刚度、车体刚度对半车体试验台临界速度的影响,并且给出了试验台的优化设计方案.计算表明:对于半车体试验台,为达到高的临界速度,配重块应予以固定,半车体最好采用单侧约束,拉杆刚度和假车体刚度要足够大,拉杆应避免采用螺栓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试验台 半车体模型 车辆动力学 临界速度
下载PDF
应用新型蓄能悬架半车模型的动态性能仿真
9
作者 杨晓峰 沈钰杰 +1 位作者 刘雁玲 杨军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2-608,共7页
为解决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架能耗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应用惯容器的蓄能悬架隔振性能优势,提出了一种由2个弹簧元件(主弹簧、副弹簧)、1个阻尼元件和1个惯容器组成新型蓄能悬架结构。建立了应用新型蓄能悬架的半车动力学模型,为有效避... 为解决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架能耗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应用惯容器的蓄能悬架隔振性能优势,提出了一种由2个弹簧元件(主弹簧、副弹簧)、1个阻尼元件和1个惯容器组成新型蓄能悬架结构。建立了应用新型蓄能悬架的半车动力学模型,为有效避免遗传算法容易未成熟收敛的缺陷,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对该新型蓄能悬架参数进行优化求解。时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新型蓄能悬架的车身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降幅最多可达11.2%,车身俯仰角加速度均方根值降幅最多可达13.2%,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及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也均略有降低。新型蓄能悬架结构简单,无需外部能量输入即可使汽车乘坐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悬架 惯容器 半车模型
下载PDF
引入乘客动力学的1/2车辆液压主动悬挂系统建模与控制
10
作者 刘震 罗成 祝晓才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5-780,共6页
建立了引入乘客动力学以及考虑液压装置动态特性的1/2车辆非线性主动悬挂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与非线性Backstepp ing方法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主动悬挂 1/2车辆模型 乘客动力学 液压作动器 最优控制 BACKSTEPPING设计
下载PDF
Robust Active Suspension Design Subject to Vehicle Inertial Parameter Variations
11
作者 Hai-Ping Du Nong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EI 2010年第4期419-427,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in designing a robust controller for vehicle suspensions considering changes in vehicle inertial properties. A four-degree-of-freedom half-car model with active suspensio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in designing a robust controller for vehicle suspensions considering changes in vehicle inertial properties. A four-degree-of-freedom half-car model with active suspensio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three mai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re considered. Among these requirements, the ride comfort performance is optimized by minimizing the Ho~ norm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from the road disturbance to the sprung mass acceleration, while the road holding performance and the suspension deflection limitation are guaranteed by constraining the generalized H2 (GH2) norms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s from the road disturbance to the dynamic tyre load and the suspension deflection to be less than their hard limits,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ler saturation problem is considered by constraining its peak response output to be less than a given limit using the GH2 norm as well. By solving the finite number of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LMIs) with the minimization optimization procedure, the controller gains, which are dependent on the time-varying inertial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both frequency and bump response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parameter-dependent controller can achieve better active suspens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the passive suspension in spite of the variations of inerti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uspension half-car suspension model parameter-dependent control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LMIs)
下载PDF
汽车线性与非线性乘坐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檀润华 陈鹰 路甬祥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80-83,91,共5页
在建立4自由度半车线性与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半圆形凸起、波形路面为离散事件激励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两者的误差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只有当路面激励状况在特定的工作点附近变化时,线性模型才可较精确地代替非线性模型。... 在建立4自由度半车线性与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半圆形凸起、波形路面为离散事件激励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两者的误差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只有当路面激励状况在特定的工作点附近变化时,线性模型才可较精确地代替非线性模型。国内路面状况比较复杂,如果采用线性模型进行乘坐动力学系统的参数设计,采用非线性模型在不同路况下进行仿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模型 非线性模型 仿真 汽车乘坐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