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干细胞HLA分子表达与体外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崔磊 尹烁 +4 位作者 杨平 刘波 张英 刘伟 曹谊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1890-1894,共5页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以及体外调节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以期为组织工程提供同种异体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从临床脂肪抽吸术丢弃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取脂肪干细胞(共3例),体外培养至第2代,流...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以及体外调节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以期为组织工程提供同种异体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从临床脂肪抽吸术丢弃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取脂肪干细胞(共3例),体外培养至第2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子HLAI、HLAII的表达。1×105个/孔ADSC细胞刺激异体淋巴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植物血凝素(PHA,2μg/ml)刺激淋巴细胞后,分别以(1×102、1×103、1×104、1×105)细胞/孔数量的异体脂肪干细胞加入反应体系中,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另一组在刺激同时加入白介素2(IL2,0.5ng/ml),检测脂肪干细胞抑制作用的逆转。分别以1×102~5细胞/孔数量的“第三者”脂肪干细胞或经IFNγ作用后脂肪干细胞加入混合双向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结果脂肪干细胞表达HLAI类分子,但未检测到HLAII类分子阳性表达。人IFNγ刺激48h后,HLAI表达未见明显增高,HLAII类分子表达明显增高。异体或经IFNγ作用的脂肪干细胞均未能刺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脂肪干细胞可明显抑制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IL2可逆转脂肪干细胞的抑制作用。脂肪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双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作用呈脂肪干细胞细胞数量依赖性;经IFNγ作用后抑制作用未见明显减弱。结论ADSC可在体外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一定的调节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或细胞治疗中同种异体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体外抑制 分子表达 实验研究 hlaII类分子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细胞增殖情况 IFN-γ 流式细胞仪检测 细胞抑制作用 细胞增殖抑制 细胞体外增殖 免疫分子 细胞来源 同种异体 组织工程 反应体系
原文传递
中华(上海)骨髓库的HLA分布报告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工梁 杨颖 +11 位作者 冯喆 张雁征 冯明亮 嵇月华 陆琼 马俊 季芸 毛昕 张钦辉 杨钧仪 张瑾 袁惠章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 报告中华 (上海 )骨髓库中HLA血型资料 ,了解中国人群HLA分布特点。方法 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 11995名志愿者的HLA A、B抗原 ,并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进行DNA水平的质控和对有疑问结果作复查。结果 共检出... 目的 报告中华 (上海 )骨髓库中HLA血型资料 ,了解中国人群HLA分布特点。方法 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 11995名志愿者的HLA A、B抗原 ,并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进行DNA水平的质控和对有疑问结果作复查。结果 共检出A座位特异性 2 5种 ,B座位抗原特异性 5 2种 ,有显著意义的连锁不平衡单型有 6 2种 ,其中以A2 B46、A30 B13、A33 B5 8、A11.1 B6 0、A2 4 B6 2、A2 4 B6 0等为最常见 ;检索HLA A、B、DR抗原 (基因 )匹配志愿者的“命中率”约为 1‰。结论 中国人群HLA分布有自身特点 ,而现有骨髓库HLA A、B基因的遗传特征介于南、北方汉族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生物标本库 hla抗原 基因频率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DQB1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27
3
作者 高金明 林耀广 +4 位作者 邱长春 刘怡雯 马毅 高君 刘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9-383,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QA1, DQB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及连锁关系。方法 采用引物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 12 5例无血缘关系的长期居住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汉族哮喘患者和 12个哮喘...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QA1, DQB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及连锁关系。方法 采用引物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 12 5例无血缘关系的长期居住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汉族哮喘患者和 12个哮喘家系成员 183例及 96名健康个体HLA DQA1, DQB1基因型 ;用放射变应原吸附法测定哮喘患者血清总IgE(TigE)、常见过敏原特异性IgE (户尘螨d1,粉尘螨d2 ) ,并进行了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乙酰甲胆碱 (Mch)气道激发试验。结果 HLA DQA1 0 10 4基因和HLA DQB1 0 2 0 1基因频率在哮喘组 (分别为 0 2 0 4 ,0 2 84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0 0 89,0 0 96 ;P <0 0 1) ,优势比 (OR)分别为 3 2 0 3(95 %CI 1 6 99~ 6 0 37)和 5 32 8(95 %CI 2 883 9 84 9)。相反 ,HLA DQA1 0 30 1基因和HLA DQB1 0 30 1基因频率在哮喘组 (0 14 8,0 2 0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0 2 5 ,0 2 82 ;P <0 0 1,P <0 0 5 )。HLA DQA1 0 10 4基因与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P <0 0 5 ,OR为 5 0 94 2 (95 %CI1 2 2 5 2~ 2 1 1813)。HLA DQA1 0 10 4基因和HLA DQB1 0 2 0 1基因与特应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83,0 2 89,P <0 0 1;而HLA1 DQA 0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抗原 DQA1 DQB1 基因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聚合酶链反应 汉族 中国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51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瑶 陆道培 +11 位作者 刘开彦 董陆佳 任汉云 黄晓军 陈欢 刘代红 江倩 陈育红 许兰平 张耀臣 路瑾 高志勇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50例患者151次alloHSCT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受者年龄,供受者性别,供受者性别异同,供受者血型异同,...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50例患者151次alloHSCT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受者年龄,供受者性别,供受者性别异同,供受者血型异同,患者移植前巨细胞病毒(CMV)、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疾病种类、状态、病程,干细胞来源,HLA配型,预处理方案[含全身照射(TBI)或不含TBI],GVHD预防方案[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不含ATG],回输CD34+细胞、CD3+细胞数量,早期植活(≤14天或>14天)及移植早期感染(除外CMV感染)等因素与a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发生Ⅰ~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40.2%,发生时间为第1天至第85天,中位时间为第21天,其中43例发生Ⅰ~Ⅱ度aGVHD,17例发生Ⅲ~Ⅳ度aGVHD。完全缓解率为63.6%。发生Ⅰ~Ⅱ度aGVHD的患者早期生存率>90%,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早期生存率为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受者年龄,供受者性别,供受者性别差异,供受者血型差异,疾病诊断,疾病状态,疾病病程,预处理方案(含TBI或不含TBI),移植物来源,回输CD34+细胞、CD3+细胞数量,早期植入以及移植早期感染均与aGVHD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Coxregression)确定HLA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VHD 患者 受者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配型 危险因素 细胞数量 疾病状态 CD34^+细胞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归类及其机制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谭希 徐永跃 +2 位作者 邱冬妮 黄闰月 何羿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83-1789,共7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稳定和成熟的动物模型显得更加重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和骶髂生物样本非常的稀缺,然而学者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稳定和成熟的动物模型显得更加重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和骶髂生物样本非常的稀缺,然而学者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目前的几种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均无法很好的代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病程。目的:通过总结以往各类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临床和病理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此类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AND"Animal Models")OR("HLA-B27"AND"Animal models")为英文检索词,以("强直性脊柱炎"AND"动物模型"OR("人类白细胞抗原B27"AND"动物模型")为中文检索词,通过检索Pub Med/CNKI数据库,排除临床新药研究、动物模型仅为研究手段及未涉及动物模型机制探讨的文章。对目前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病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的文章为37篇。把目前现有的几种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归为3大类,各类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缺点,它们均能模拟强直性脊柱炎的某些发病特征,但是仍缺乏强直性脊柱炎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模型,考虑到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并将各类动物模型的发病特与之结合,有望复制出更加稳定和完善的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强直性脊柱炎 动物模型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肠道菌群 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俊聪 胡超 +1 位作者 杨红明 姚咏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5-350,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入... 目的初步评价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清创、植皮、营养支持等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每日2次,每次8×105 U,连续7 d。治疗1、3、5、7 d,抽取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于试验开始后第1天统一抽取其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例,酶标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及血清中IL-4、γ干扰素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LSD-t检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健康受试者比较,常规治疗组患者CD4+CD25+ Treg比例于治疗1~7 d显著升高(t值为13.303~26.043,P值均小于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D4+CD25+ Treg比例于治疗5、7 d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8.317、15.071,P值均小于0.01)。(2)治疗1、3、5、7 d,常规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71±0.11、0.61±0.15、0.54±0.12、0.67±0.1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健康受试者的1.21±0.22(t值为8.686~11.957,P值均小于0.01)。治疗3、5、7 d,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81±0.11、0.85±0.14、1.08±0.13,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4.808~8.568,P值均小于0.01)。(3)与健康对照组健康受试者比较,常规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于治疗1~7 d明显降低(t值为8.073~9.288,P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免疫 脓毒症 T淋巴细胞亚群 hla抗原 乌司他丁
原文传递
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白细胞抗原DQ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龙桂芳 潘尚领 +3 位作者 林伟雄 陈进超 黄必冠 罗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 通过对长寿老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QA1、DQB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探讨HLA与长寿的关系。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引物法 (PCR SSP)对巴马县 10 9名 90岁以上长寿老人、5 6名 80岁老年人及 71名健康、无血缘关系、... 目的 通过对长寿老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QA1、DQB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探讨HLA与长寿的关系。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引物法 (PCR SSP)对巴马县 10 9名 90岁以上长寿老人、5 6名 80岁老年人及 71名健康、无血缘关系、随机抽样的当地成年人进行HLA DQA1、DQB1基因分型 ,受检者均为壮族。 结果  (1)长寿组HLA DQA1 0 10 2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43 3%和 2 7 8% ,P <0 0 0 5 ) ;(2 )长寿组HLA DQA1 0 10 1及DQB1 0 30 1分别为 3 7%和 0 5 %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 2 %和 2 1% (P分别 <0 0 0 1及 0 0 5 ) ;(3)长寿组与 80岁组比较 ,各相应等位基因之间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 ,HLA DQA1 0 10 2与长寿呈正相关 ,而DQA1 0 10 1及DQB1 0 30 1呈负相关 (OR分别为 2 0 0 2、0 2 0 77及 0 5 0 0 7,P分别 <0 0 0 5、<0 0 5及 <0 0 5 )。 结论 在巴马县的壮族人群中 ,HLA DQA1 0 10 2为长寿的有利因子 ,而DQA1 0 10 1及DQB1 0 30 1为长寿的不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QA1 HAL-DQB1 基因多态性 长寿老人 壮族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患者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检测及其与临床疾病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范振平 王福生 +4 位作者 徐东平 褚福亮 施明 周宇 张玲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073-2076,共4页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HLAA2402限制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来研究急性自限性和慢性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免疫反应的差异。方法从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用HLAA2402...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HLAA2402限制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来研究急性自限性和慢性持续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免疫反应的差异。方法从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用HLAA2402HBV肽链四聚体复合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CTL细胞。同时使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来检测部分患者的CTL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在7例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HBV特异性的CTL细胞,而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恢复期,HBcAg特异性CTL细胞的水平可以明显下降。在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除了1例慢性肝炎急性暴发患者之外,均不能检测到HBcAg特异性CTL细胞。IFNγ的分泌与这些结果相一致。结论HBcAg特异性CTL细胞在急性肝炎患者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过程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CTL HBV 乙型肝炎患者 急性 hla-A 特异性细胞毒 乙型肝炎病毒 病状 同时使用 毒性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奚敏 臧国庆 +1 位作者 冯明亮 季芸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245,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 α治疗 6个月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部分等位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6 0例上海地区接受干扰素 α正规治疗 6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LA Ⅱ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 α治疗 6个月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部分等位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6 0例上海地区接受干扰素 α正规治疗 6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LA Ⅱ类分子DRB1、DQA1、DQB1进行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无应答组的HLA DRB1 0 4携带率高于有应答组 (P <0 .0 2 5 ) ,有应答组的HLA DQA1 0 5 0 5 (P <0 .0 2 5 )、DQB1 0 30 1(P <0 .0 0 5 )的携带率高于无应答组。结论 干扰素 α治疗无应答与HLA DRB1 0 4 (P <0 .0 2 5 )呈正相关 ,与HLA DQA1 0 5 0 5、HLA DQB1 0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无应答 治疗 人类白细胞抗原 DQB1 携带率 等位基因 目的 结论 方法
原文传递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缺失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10
作者 马琦 阿仙姑·哈斯木 +3 位作者 阿比达·阿不都卡德尔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 武贵臻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HIA—Ⅰ)家族基因HLA-A、B和C表达的关系,探讨HPV感染和HLA-Ⅰ类家族基因表达缺失在宫颈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HIA—Ⅰ)家族基因HLA-A、B和C表达的关系,探讨HPV感染和HLA-Ⅰ类家族基因表达缺失在宫颈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Ⅱ/Ⅲ和宫颈鳞癌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共78例,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鉴定HIA-A、B和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提取组织DNA,采用HPV通用引物和HPV分型芯片确定HPV亚型。结果HIA-A、B和C基因的总体mRNA表达缺失率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而增加,在宫颈炎组织内为1/12,在CIN及宫颈鳞癌分别占70.0%(14/20)和84.8%(39/46),在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癌组织中高达90.6%(29/32),并与高危型HPV16感染呈正相关(r=0.803,P〈0.01)。结论HLA-Ⅰ类基因的表达缺失是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标志,而HPV16感染可能是HLA—Ⅰ分子表达缺失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16 hla抗原
原文传递
Impact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ing and recipients' 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on two-year outcome in presensitized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被引量:17
11
作者 MENG Hui-lin JIN Xun-bo +2 位作者 LI Xiang-tie WANG Hong-wei LV Jia-j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20-426,共7页
Background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sensitized candidates remains a highly significant challenge worldwide. The production of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 against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is a major risk fac... Background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sensitized candidates remains a highly significant challenge worldwide. The production of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 against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is a major risk factor in presensitized recip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HLA matching and recipients' PRA on two-year outcome in presensitized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Methods We determined the percentage of panel reac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nti-HLA immunoglobulin (Ig) G antibodies in 73 presensitized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compared with 81 unsensitized recipients (control group). HLA genotyping of both recipients and corresponding donors was performed by PCR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PCR-SSP). We analyz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arly graft outcome (two-year rejection rates and survival rates of the grafts), including HLA mismatching, class and degree of panel reactivity, and target antigen of donors. Results Presensitized recipients had a worse two-year outcome than unsensitized recipients (P=0.019 for rejection rate, P=0.01 for survival rate). The difference in number of HLA-mismatched alleles with either 6-antigen matching (Ag M) standard or amino acid residue matching (Res M) standard wa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rejection and non-rejection groups of presensitized recipients or between the graft survival group and graft los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cipients with both PRA-I and PRA-II antibodies had a significantly worse two-year outcome (P=0.001 for rejection rate, P=0.002 for survival rate). The two-year outcomes of the peak PRA 〉50% group and its subgroup, at-transplant PRA 〉50%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wors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25 and P=0.001 for rejection rate, P=0.043 and P=0.024 for survival rate). The rejection rates of the at-transplant target antigen positive group and its subgroup, HLA-I target antigen posit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 antigens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kidney transplantation SENSITIZATION donor specific antibody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许兰平 黄晓军 +3 位作者 刘代红 陈育红 石红霞 陈定宝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自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行异基因-HSCT患者585例。供者来源分别为:相合同胞327例,HLA 不合亲源供者208例,非血缘供... 目的回顾性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自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行异基因-HSCT患者585例。供者来源分别为:相合同胞327例,HLA 不合亲源供者208例,非血缘供者44例,脐带血6例。PTLD 确诊依据为病理学检查,包括以器官侵袭和淋巴结结构破坏为特点的各种弥漫性淋巴增殖改变;如果无法获得病理结果,PTLD 的临床诊断依据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高热伴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 EB 病毒负荷增高,临床能除外其他常见原因的发热。结果 PTLD 发生率在配型相合移植组0.3%(1/327),该例患者为减低预处理剂量的移植,加用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常规移植的患者无一例发生 PTLD,半相合移植组为3.4%(7/208),非血缘移植组2.3%(1/44);PTLD发生率在应用 ATC 的患者中为3.4%(9/262),高于常规移植不用 ATG 者(0/323,P=0.005);半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的移植中 PTLD 发生率高于配型相合的常规移植(7/208,1/44,0/323,P=0.036)。诊断 PTLD 9例中4例为病理检查确诊,5例为临床诊断。PTLD 临床表现不一,2例发生在移植半年之后,表现为局部包块或纵隔肿大,病理证实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其他7例患者均发生在移植后近期(32~78d),表现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高热伴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4例很快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昏迷。9例中1例经减免疫抑制剂和用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1例抗病毒药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恢复,其余7例均在短期内疾病进展死亡。结论 HSCT 后 PTLD 是一组进展迅猛、预后极差、临床和病理异质性的疾病,尤其在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中更要注意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抗原
原文传递
HLA-DRB1*0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钱毅 周祎 章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0,共3页
为探讨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收集HBV慢性携带者 10 0例、自动清除者 2 1例和非HBV暴露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LA DRB1 0 7,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FN γ和IL 4。结果发现 ,... 为探讨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收集HBV慢性携带者 10 0例、自动清除者 2 1例和非HBV暴露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LA DRB1 0 7,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FN γ和IL 4。结果发现 ,慢性携带者HLA DRB1 0 7的阳性率为 30 % ,高于自动清除组 (4 76 % ,P <0 0 5 )和非暴露组 (8 5 % ,P <0 0 5 ) ;HBV慢性携带者中 ,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FN γ表达水平为 1132 0 4±75 36pg/ml,IL 4表达水平为 876 79± 4 7 5 3pg/ml,而HLA DRB1 0 7阴性者IFN γ表达水平为 14 32 10±198 13pg/ml,IL 4表达水平为 6 81 99± 6 1 5 9pg/ml,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L 4表达水平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而二者之间IFN 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HLA DRB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la抗原 干扰素类 白细胞介素类
下载PDF
Procedure for prepar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tetramers for direct quantific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被引量:16
14
作者 Xian-Hui He Li-Hui Xu Yi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7期4180-4187,共8页
AIM: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generat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 tetramers.METHODS: cDNAs encoding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 (HLA)-A*0201 he... AIM: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generat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 tetramers.METHODS: cDNAs encoding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 (HLA)-A*0201 heavy chain (A2) and β2-microglobulin (132m) from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leukocytes of HLA-A2+ donors were doned into separate expression vectors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he recombinant A2 and 132m proteins were expressed in ~/a oo/i^uain BL21(DE3) and recovered from the inclusion body fraction. Soluble A2 proteins loaded with specific antigen peptides were refolded by dilution from the heavy chain in the presence of light chain 132m and HLA-A2-restricted peptide antigens. The refolded A2 monomers were biotinylated with a commercial biotinylation enzyme (BirA) and purified by low pressur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on a Q-Sepharose (fast flow) column.The tetramers were then formed by mixing A2 monomers with streptavidin-PE in a molar ratio of 4:1.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expected tetramer staining of CD8^+ T cells.RESULTS: Recombinant genes for HLA-A*0201 heavy chain (A2) fused to a BirA substrate peptide (A2-BSP) and mature β2m from HLA-A2+ donor leukocytes were successfully doned and highly expressed in E. coli, Two soluble monomeric A2-peptide complexes were reconstituted from A2-BSP in the presence of 132m and peptides loaded with either human cytomegalovirus pp65495-503 peptide (NLVPMVATV,NLV; designated as A2-NLV) or influenza virus matrix protein Mp58-66 peptide (GILGFVFTL, GIL; designated as A2-GIL). Refolded A2-NLV or A2-GIL monomers were biotinylated and highly purified by single step anion exchange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tetramers were then formed by mixing the biotinylated A2-NLV or A2-GIL monomers with streptavidin-PE, leading to more than 80% multiplicationas revealed by SDS-PAGE under non-reducing, unboiled conditions. Flow cytometry revealed that these tetramers could specific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ing Molecular hla-A antigens hla-A2 Antigen Humans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T-Lymphocytes Cytotoxic beta 2-Microglobulin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的免疫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春娣 奚容平 +3 位作者 陈舜年 杨玉琴 范丽安 徐家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已被广泛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 ,与消化性溃疡和胃腺癌密切相关 ,但Hp引起人类胃肠病的机制尚不清楚 ,许多研究认为可能与患者Hp菌株的毒力高低有关 ,也有认为与宿主的遗传或环境因素有...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已被广泛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 ,与消化性溃疡和胃腺癌密切相关 ,但Hp引起人类胃肠病的机制尚不清楚 ,许多研究认为可能与患者Hp菌株的毒力高低有关 ,也有认为与宿主的遗传或环境因素有关。本研究为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DQA1(HLA 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与Hp感染及其相关胃炎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 ,研究其与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杂交的方法 ,对 130例慢性胃炎及 85名正常对照儿童作了HLA DQA1等位基因型的检测 ,并同时检查了这些患儿的Hp。结果  85例对照组 ,37例Hp阳性 ,48例Hp阴性。 130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85例Hp阳性 ,45例Hp阴性。HLA DQA1 0 3等位基因频率在Hp阳性儿童人群及胃炎患儿均明显低于Hp阴性正常健康儿童等位基因频率 (AF) (35 % ,31%对 48% ,P <0 .0 5 )。此外 ,发现DQA1 0 5 0 1基因频率在Hp阳性人群高于无Hp感染者 (2 7%对 13% .P =0 .0 0 7) ,DQA1 0 10 2基因频率在Hp阳性胃炎组显著低于Hp阴性胃炎组 (10 %对 19% ,P =0 .0 36 )。结论 在HLA DQA1基因位点上 ,Hp阳性儿童及胃炎患儿和Hp阴性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着免疫遗传学的差异 ,HLA DQA1 0 3基因对Hp感染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hla-DQ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 儿童
原文传递
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伟 黄晓军 +7 位作者 刘开彦 许兰平 刘代红 陈欢 张晓辉 陈育红 王峰蓉 王昱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入选17例SAA患者接受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供受者间HLA2个位点不合8例,3个位点不合9例,以...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入选17例SAA患者接受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供受者间HLA2个位点不合8例,3个位点不合9例,以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进行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完全供者植入。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例,14例可评估病例中,广泛型慢性GVHD1例;中位随访285(60~1670)d,11例患者生存,9例血象恢复正常,另2例脱离输血。6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结论当无HLA配型相合同胞供者时,SAA患者采用HLA配型不合移植是可行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抗原 配型不相合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G基因14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展 王婧彦 +6 位作者 张琳琳 郭上 贾莉婷 李辉 李静 琚娟 荣守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8-352,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的42例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其新生儿为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择同期正...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的42例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其新生儿为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择同期正常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45例为健康晚孕组,两组孕妇均为汉族居民.采用PCR技术对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分析,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之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通过母、儿基因型配伍,比较两组间基因型配伍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1)重度子痫前期组中母、儿均为14 bp缺失纯合子(-14 bp/-14 bp)的基因型配伍的频率为14%(6/42),显著低于健康晚孕组的33%(1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2)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HI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健康晚孕组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HL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等位基因+14 bp频率为44%(37/84)、-14 bp为56%(47/84),健康晚孕组新生儿+14 bp为30%(27/90)、-14 bp为70%(63/90),两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差异性趋势(P=0.055);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14 bp/-14 bp)基因型频率为29%(12/42),与健康晚孕组的49%(22/45)相比,存在差异性趋势(P=0.052).结论 中国汉族孕妇中,HIJA-G第8外显子14 bp缺失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母、儿均为缺失纯合子(-14 bp/-14 bp)基因型配伍者,发生重度子痫前期的风险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hla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 多态现象 遗传 序列缺失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海英 邓安梅 +6 位作者 张建 周晔 姚定康 沈芳 屠小卿 范列英 仲人前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人群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Ⅱ类(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同时评估易感基因是否与一些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存在联系。方法利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65例确诊的PBC患者和431名...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人群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Ⅱ类(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同时评估易感基因是否与一些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存在联系。方法利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65例确诊的PBC患者和431名健康人进行HLA—A、B和DRB1 等位基因以及有关基因亚型分析。结果PBC患者DRB1*07的频率增高到29.2%,与正常人13.9%的频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0.05,OR=2.55,95%CI:1.4~4.6);所有DRB1*07阳性患者经亚型分析均为DRB1*0701。未发现DRB1*08与PBC有关联性。Ⅰ类抗原中以A*2在PBC患者组的频率最高(53.8%),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余HLA-A、B和DRB1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B1*070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在一些临床、实验室指标上差异并不明显。结论PBC与HLA-DRB1*0701基因相关,与南美、北美、北欧、日本等其他国家PBC患者的易感基因明显不同;HLA-DRβ1第78位上的缬氨酸残基可能与PBC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分析 肝硬化患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B1*0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DRB1等位基因 hla-DRβ1 基因亚型分析 等位基因频率 易感基因 阳性患者 PBC 实验室特征 实验室指标 统计学 0.05 Ⅰ类抗原
原文传递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的基因分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春岩 郭力 +4 位作者 王维平 刘瑞春 王桂荣 龚燕平 曹宁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6-339,共4页
目的 研究经典型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AIDP)和其亚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AMAN)易患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A、B等位基因分型的关系 ,从免疫遗传学角度探讨自身内在因素在GBS不同... 目的 研究经典型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AIDP)和其亚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AMAN)易患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A、B等位基因分型的关系 ,从免疫遗传学角度探讨自身内在因素在G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改良快速盐析法自静脉血中抽提基因组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顺序特异性引物法 (PCR SSP) ,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对 31例AIDP患者、33例AMAN患者和 132名健康对照进行HLA A、B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AIDP组HLA A33频率 (2 2 6 %)较对照组 (4 5 %)升高 ,相对危险度 (RR)为 6 1,校正概率值Pc =0 0 11;AMAN组HLA B35、B15频率 (34 5 %,5 1 7%)较对照组 (6 9%,2 0 8%)升高 ,RR分别为7 1、4 1,Pc分别为 0 0 0 0 8、0 0 15。结论 AIDP和AMAN与健康对照比较 ,有着不同的HLA等位基因分布。HLA A33与AIDP易患性相关联 ,HLA B15、B35与AMAN易患性相关联。推测AIDP和AMAN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的差异与在免疫应答、调控等各环节有关键作用的HLA的型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hla-A抗原 hla-B抗原 基因型
原文传递
HLA复合体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业贵 王宇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0期1150-1153,共4页
宿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的临床发展过程,从一过性的抗原血症、自限性的急性肝炎、慢性病毒携带、亚临床肝损害、进行性肝损害乃至肝硬变,除了与病毒本身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个体对 HBV 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不同.人类... 宿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的临床发展过程,从一过性的抗原血症、自限性的急性肝炎、慢性病毒携带、亚临床肝损害、进行性肝损害乃至肝硬变,除了与病毒本身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个体对 HBV 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不同.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群,称为 HLA 复合体,为目前已知的最复杂的人类基因复合体.研究资料提示,与免疫因素有关的HLA 可能影响 HBV 感染后的不同转归.1 HLA 和疾病相关性1.1 HLA 和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HLA 是首次发现的与疾病有明确关系的遗传系统.HLA 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关系.HLA 和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la抗原 分子生物学 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