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机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6,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的大面积、高强度的井灌方式。根据地下水资源危机程度,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休养调整区、强度降低区、生态保护区和潜力提升区4个耕地利用调整区划。研究结论:黄淮海平原高集约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在区域地下水危机的情况下,应降低超采区的耕地利用强度,同时提升潜力区的耕地生产潜力,实现耕地生产、生态质量协同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黄淮海平原 地下水枯竭 耕地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芳芳 孔祥斌 +2 位作者 雷鸣 张雪靓 张蚌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6-107,共12页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 空间转化 相关性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TVDI)在黄淮海平原土壤湿度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5
3
作者 王纯枝 毛留喜 +3 位作者 何延波 韩丽娟 陈健 宇振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8-1005,共8页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描述地表特征的两个重要参数,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等陆表变化过程研究,是目前遥感和陆表过程研究中的前沿方向。利用MODIS数据产品MOD13A2和MOD11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描述地表特征的两个重要参数,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等陆表变化过程研究,是目前遥感和陆表过程研究中的前沿方向。利用MODIS数据产品MOD13A2和MOD11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Ts-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监测指标,反演了黄淮海平原2004年冬小麦4~5月份和夏玉米7~10月份每16d的土壤湿度,并经相应的土壤湿度数据验证。结果表明:TVDI与土壤湿度显著相关(α=0.05),且反演的黄淮海平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农作物生育期规律、生长季总降雨量分布规律基本吻合;特别是0~10cm、10~20cm、20~40cm三个土层中,TVDI更能稳定反映和指示地表10~20cm土壤水分状况,因而TVDI方法适用于黄淮海平原作物生长季的土壤湿度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遥感 土壤湿度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干旱历时的概率特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谦 陈景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3-26,共4页
应用D.M.Hershflcld的几何分布分析了用旬降水量表示干旱历时概率分布的可行性,分区研究了黄淮海平原干旱历时的概率特征;应用Sen的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季节性干旱的年际历时的概率分布,为减灾抗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游程 干旱历时 概率特征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江淮地区冬季气候变化对油菜、柑桔、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朱维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8-31,共4页
讨论了江淮地区冬季气候变化对柑桔、油菜发展及对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春性演变的影响。指出目前气候变暖对该区农业生产利多弊少。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油菜 柑桔 小麦
下载PDF
吉林省农业气候长期预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潘铁夫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52,共5页
根据1909~1988年的长春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划分农业气候指标,用逐年推断法和周期法进行长期气候预测,并探讨气候变化与天干地支、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1985~1990年公开发布吉林省下一年作... 根据1909~1988年的长春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划分农业气候指标,用逐年推断法和周期法进行长期气候预测,并探讨气候变化与天干地支、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1985~1990年公开发布吉林省下一年作物生长季(5~9月)温度、降水预测,6年均预测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 长期预测 吉林
下载PDF
灰色聚类法在山区农作物垂直气候适宜性评判中的应用──以陇南山区玉米种植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尹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4-27,共4页
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山区农作物垂直气候适宜程度进行评判.给出以陇南山区玉米种植的垂直气候适宜程度评判具体算例。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也表明该方法与(max-min)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比较所具有的先进性。
关键词 山区 作物 垂直气候 适宜性 灰色聚类 玉米
下载PDF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被引量:2
8
作者 HUANG Qing WANG Li-min +1 位作者 CHEN Zhong-xin LIU 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47-2657,共11页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dynamic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First,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from sowing until maturity stage during 2011–2012 were assessed based on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ime-series dataset. Nex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each phenophas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henoph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s varied over time a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Irrespective of the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were higher than zero lag(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one lag(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Thi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winter wheat growth than the 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var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Winter wheat with a better-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synchronous temperature, winter wheat with a normal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nd winter wheat with a worse-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condi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emote sensi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winter wheat HuangHuai-Hai(hhh plain regio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