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 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XTP11的克隆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进 刘妍 +4 位作者 成军 纪冬 宫曼 张玲霞 陈菊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5-87,90,共4页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克隆乙肝病毒X蛋白(HBx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HBxAg表达质粒pcDNA 3 1(-) X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 3. 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分析。...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克隆乙肝病毒X蛋白(HBx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HBxAg表达质粒pcDNA 3 1(-) X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 3. 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通过序列同源性搜索和比对和电子拼接,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确定新型基因序列。从转染了pcDNA 3 . 1(-) X的HepG2细胞提取总RNA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结果:该新基因命名为XTP11,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Y740 5 2 0。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3 44个核苷酸(nt) ,编码产物由44 8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HBx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XTP11的筛选与克隆,为进一步研究HBxAg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调节基因 克隆化研究 HBV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cDNA3 hbxag 生物信息学分析 乙肝病毒X蛋白 HepG2细胞 分子生物学机制 基因芯片技术 反式激活作用 寡核苷酸 基因片段 基因序列 序列同源性 终止密码子 氨基酸残基 表达质粒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XTP13的克隆
2
作者 宫嫚 成军 +6 位作者 纪冬 刘妍 郭江 张黎颖 王建军 张健 李筠 《传染病信息》 2005年第4期177-179,共3页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X 蛋白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 HBV X 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 1(-)-X转染 HepG2细胞,以空载体 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总 RNA 进行逆转录,对产物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确定新基因编码序列后,以逆转录多...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X 蛋白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 HBV X 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 1(-)-X转染 HepG2细胞,以空载体 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总 RNA 进行逆转录,对产物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确定新基因编码序列后,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新基因序列。结果获得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命名为 X 蛋白反式激活蛋白13(XTP13)。结论成功克隆 XTP13,为进一步阐明 HBxAg 在 HBV 感染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抗原 反式激活
下载PDF
HBxAg增加p53蛋白在肝癌细胞内积聚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明华 戴益民 詹甸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HBVx基因产物HBxAg与p53蛋白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3B为靶细胞,应用薄层层析法做报道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试验与p53和HBx基因共转染... 目的进一步研究HBVx基因产物HBxAg与p53蛋白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3B为靶细胞,应用薄层层析法做报道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试验与p53和HBx基因共转染,并构建了地塞米松诱导表达的HBx基因质粒,用免疫荧光法观察HBxAg表达对细胞内p53蛋白的影响。结果应用HBx基因与p53和pG13CAT共转染,随HBx量的增加而CAT信号增强,免疫组化显示,当HBxAg与p53蛋白在细胞内结合形成复合物后,p53蛋白进入胞核部分受阻滞,胞浆内p53蛋白含量增加。结论HBxAg与p53存在蛋白质蛋白质结合的关系,使p53蛋白正常的负调节功能降低或失活,在HBV感染相关的原发性肝癌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P53基因 hbxag HBVX
原文传递
树实验肝癌发生过程中IGF-Ⅱ、HBxAg、p21和p5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苏建家 严瑞琪 +2 位作者 覃国忠 黄定瑞 杨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484-487,I064,共5页
目的:探讨HBV与AFB1协同致肝癌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观察53只树鼠句肝及肝癌组织IGF-Ⅱ、HBxAg、p21及p53蛋白表达。结果:接受HBV和AFB1的树鼠句肝癌诱发率和IGF-Ⅱ、HBxAg、p21检... 目的:探讨HBV与AFB1协同致肝癌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观察53只树鼠句肝及肝癌组织IGF-Ⅱ、HBxAg、p21及p53蛋白表达。结果:接受HBV和AFB1的树鼠句肝癌诱发率和IGF-Ⅱ、HBxAg、p21检出率分别为52.9%、82.4%、52.9%及29.4%;只感染HBV的分别为11.1%、22.2%、11.1%和11.1%;仅摄入AFB1的分别为15.8%、26.3%及15.8%(p21);空白对照无肝癌及上述基因蛋白表达。带瘤肝IGF-Ⅱ、HBxAg及p21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瘤者,而表达这3种基因蛋白的动物肝癌发生率也均明显高于阴性者。突变的p53蛋白表达仅见于7例(58.3%)中低分化的肝癌。结论:HBV与AFB1共同激发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协同致肝癌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发生 hbxag IGF-Ⅲ P21基因 P53基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上调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蔚 王建军 +4 位作者 成军 张连峰 纪冬 刘妍 郭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 )X蛋白 (HBxAg)与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表达的关系 ,研究HBxAg在HBV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人IL 18基因启动子DNA ,命名为IL 18P。以T A克隆法 ,将IL 18P基因...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 )X蛋白 (HBxAg)与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表达的关系 ,研究HBxAg在HBV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人IL 18基因启动子DNA ,命名为IL 18P。以T A克隆法 ,将IL 18P基因片段连入载体pGEM T。将获得的质粒 pGEM T IL 18P ,与报告质粒pCAT3 basic分别用KpnⅠ和BglⅡ双酶切后构建IL 18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 pCAT3 IL 18P ,以重组表达质粒pCAT3 IL 18P和HBxAg表达载体 pcDNA HBxAg瞬时转染HepG2细胞 ,以转染 pCAT3basic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 ,48小时后收获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细胞中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的表达活性 ,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IL 18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 pCAT3 IL 18P经过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正确。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阴性 ) X和 pCAT3 IL 18P共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空载体的 6 2倍 ,是 pCAT3 IL 18P的 1 17倍。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上调IL 18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促进IL 18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 HBV hbxag 上调白细胞介素-18 基因表达 IL-18 基因片段
下载PDF
广西肝癌组织中P^(53)蛋白和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丹 刘启福 +3 位作者 苏建家 覃国忠 覃柳亮 段小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1-3,共3页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广西29例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P53蛋白、HBsAg和HBxAg。44.8%肝癌病例为P53蛋白阳性,其癌内及癌旁P5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27.6%和28.6%。21%的肝癌内及85.7%的癌旁肝组...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广西29例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P53蛋白、HBsAg和HBxAg。44.8%肝癌病例为P53蛋白阳性,其癌内及癌旁P5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27.6%和28.6%。21%的肝癌内及85.7%的癌旁肝组织中可见到HBsAg。31%的癌内及75%的非癌肝组织呈HBxAg阳性。P53蛋白阳性的13例病例有11例(84.6%)可同时检测出HBsAg和HBxAg。结果显示:广西肝癌与P53基因突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HBSAG hbxag 肝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