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华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晓瑜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 本研究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3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通过P波接收函数H-κ分析估算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厚度约为25~46 km,整体表现西深东浅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与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扬子块体东部显示较低地壳波速比(<1.7)可能与地表沉积岩的存在相关.四川盆地内部的平均地壳波速比(约1.71~1.8)与全球大陆地盾/克拉通地区相当.但其周围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1.81~1.95),推测可能是克拉通形成过程中岩浆的底侵引起下地壳组分以铁镁质麻粒岩为主.华夏块体西部表现为薄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壳平均波速比(1.65~1.75),暗示该区基性下地壳物质的缺失可能与增厚的地壳发生拆沉有关.华夏块体东南段呈现出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约1.77~1.86),地壳组成以中基性铁镁质为主,推断可能与晚中生代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华南地区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5
2
作者 司芗 滕吉文 +4 位作者 刘有山 马学英 乔勇虎 董兴鹏 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1334,共14页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3 位作者 魏运浩 邹长桥 林吉焱 邱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东部 h-κ扫描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区地壳结构估计——预测反褶积方法消除接收函数多次波混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洪翔 田有 +1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64-3675,共12页
接收函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中,H-κ叠加方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布设在基岩区台站计算的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但是对于沉积盆地地区计算的接收函数,由于低... 接收函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中,H-κ叠加方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布设在基岩区台站计算的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但是对于沉积盆地地区计算的接收函数,由于低速沉积层内会产生多次波混响,干扰甚至覆盖接收函数中莫霍面的转换波和多次波震相,从而影响H-κ叠加结果的准确性.为准确估计沉积盆地地区地壳结构,本文提出使用预测反褶积方法去除接收函数中低速沉积层内多次波混响,其中预测步长由接收函数归一化自相关函数获得,物理意义为沉积层内S波双程走时.合成接收函数和实测接收函数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沉积层多次波混响,并结合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沉积层下覆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相比于其他去除接收函数多次波混响的方法,本文提出的预测反褶积方法具有参数设定简单、运算量小、震相幅值较大等特点,适用于大批量数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沉积盆地 多次波混响 预测反褶积 h-κ叠加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各向异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云昌 孙娅 张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2-453,共12页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 为了研究安徽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变形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50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技术和莫霍面Ps横波分裂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纵横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信息.H-κ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比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华北地块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29 km,且相对平坦,波速比较高,表明地壳中镁铁成分居多.大别造山带地壳较厚,平均为33.1 km,但波速比变化较大.造山带主体波速比约为1.75甚至更低,是长英质-中性岩石特征,与造山带中下地壳拆沉有关,而造山带北部的六安断裂带出现的高波速比与局部岩浆活动产生的基性火山岩有关.扬子地块地壳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平均为31.5 km,波速比局部特征明显.黄山区域波速比为1.79,反映了该区域中酸性花岗岩特征.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的分裂时间为0.2~0.6 s.华北地块横波快波方向总体为NW-SE向,与SKS分裂方向和GPS方向一致,表明壳幔变形方向一致,再结合华北块体地壳厚度较薄和高波速比,推测华北地块在拉张应力下,上地幔物质上涌,侵蚀下地壳,导致地壳变薄和火山岩成分增多.大别造山带区域的快波方向表现为NW-SE向,这与SE向的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或多期的拆离折返构造事件吻合.郯庐断裂带附近的快波方向为NE-SW甚至N-S向,反映了该断裂带在其东西两侧挤压作用下,近南北向拉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Ps横波分裂 构造演化 动力学变形
原文传递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0,共6页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based on two-layer H-κstacking 被引量:6
7
作者 Lingli Li Weisen Shen +2 位作者 Siyuan Sui Huajian Yao Ziwen Bao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1期47-63,共17页
Tanlu fault zone(TLFZ)is the largest active fault zone in eastern China.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ultiple faults and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An indepth ... Tanlu fault zone(TLFZ)is the largest active fault zone in eastern China.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ultiple faults and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crustal structures of both parts of the TLFZ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thospheric and crustal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extensive magmatism since the Mesozoic,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tallogenic belt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In this study,a two-layer H-κstacking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thicknesses of the sediment and crystalline crust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vP/vS ratios based on high-quality teleseismic P-wave receiver functions recorded by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stations in and around the TLFZ.The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study region were delineated,especially the crustal structures beneath extensive sedimentary bas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TLFZ.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The crustal thickness in and around the TLFZ greatly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egment.In the northern segment,the crust is relatively thin beneath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ngliao Basin,a broad uplift of the Moho can be observed,and the Moho descends from south to north.The crust below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segments becomes thinner from west to east.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s less than 30 km toward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that is,significantly thinner than in other areas.In terms of the vP/vS ratios,high anomalies were detected in the central-southern segments of the TLFZ,indicating the upwelling of deep mantle magma via deep faults.(2)Positive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TLFZ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uwan segment.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smaller than that obtained from the Airy model of isostasy.This suggests that the lower crust in this area may have experienced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layer P-wave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Tanlu fault zone two-layer h-κstacking
下载PDF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揭示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巍 郭震 +1 位作者 陈永顺 张安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9-3193,共15页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 秦岭—桐柏—大别复合造山带(以下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属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汇聚形成.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周缘地区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整合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数据,采用H-κ叠加分析、接收函数与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等方法,得到了沿秦岭东西方向具有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莫霍面深度由西向东逐步抬升,由剖面西侧最深约55 km上升至剖面东侧最浅约30 km;莫霍面于东西秦岭之间起伏明显;桐柏以及东大别下方莫霍面局部加深.(2)西秦岭中下地壳观测到的高速异常阻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低速异常的向东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下地壳流没有通过西秦岭继续向东流动.(3)西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异常延伸至100 km深度(剖面底部),桐柏—西大别岩石圈地幔顶部高速延伸至70 km深度,东大别、东秦岭岩石圈地幔顶部未见较大深度范围的高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接收函数 克希霍夫偏移成像 h-κ叠加 联合反演 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利用P波质点运动估算中国东北地区固定台站地震计方位角
9
作者 韩光洁 邓文泽 杨志高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现代地震研究依赖于可靠的三分量观测数据,地震计的北分量是否严格指北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受台站附近磁异常或人为安装错误的影响,地震计的方位角可能出现偏差。基于东北地区154个固定台站2020年的远震数据,利用P波质点运动... 现代地震研究依赖于可靠的三分量观测数据,地震计的北分量是否严格指北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然而,受台站附近磁异常或人为安装错误的影响,地震计的方位角可能出现偏差。基于东北地区154个固定台站2020年的远震数据,利用P波质点运动方法,估算了每个台站的北向分量方位角,以判断台站地震计是否存在方位角偏转问题。结果表明,84%的台站运行良好,12%的台站存在方位角偏差绝对值过大(>20°)或分量极性反转等问题。此外,分析后发现方位角偏转较大会导致H-κ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速比出现偏差。因此,为确保地震学分析的可靠性,固定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需要进行定期校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角 P波质点运动 地震计 东北地区 h-κ叠加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Binchuan basin of Yunnan constra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on a 2-D seismic dense array 被引量:4
10
作者 Xiaohuan Jiang Hongfeng Yang +1 位作者 Wei Yang Weitao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5期264-272,共9页
The Binchuan region is located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n northwestern Yunnan,China.The detailed crustal structur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assess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study a... The Binchuan region is located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n northwestern Yunnan,China.The detailed crustal structur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assess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study area.With a 2-D dense array deployed in this region,we use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traditional imaging methods,including the H-κand common-conversion-point stacking methods,to derive high-resolution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 ratio map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40 km to~46 km in the south-north direction,and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Binchuan basin is~42 km.Our results agree with previous results but have higher resolution due to dense interstation s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chuan region crustal thickness receiver function h-κstacking common-conversion-point stacking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Anyuan Coal Mi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of Jiangxi Province by P-wave receiver functions
11
作者 Xingmian Zhang Meng Gong +5 位作者 Jian Lü Hongxing Li Jie Hu Junwen He Jianhua Peng Bingyue Liu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We collected high-quality tele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12 broadband seismographs deployed in the Anyuan Coal Mi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in Pingxiang City,Jiangxi Province for nearly two years.The H-κ-c stacking me... We collected high-quality tele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12 broadband seismographs deployed in the Anyuan Coal Mi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in Pingxiang City,Jiangxi Province for nearly two years.The H-κ-c stacking method wa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distribution,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structure below the station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time-domain linear inversion method.The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Anyuan Coal Mi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ranges from approximately 32~35 km,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33 km,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rustal thickness results in South China from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receiver function method.The average Poisson's ratio of the crustal bulk composition in the study area varies between 0.22 and 0.25,which is lower than the global value with a 0.27 average,indicating a predominantly intermediate-acidic or felsic crustal composition.There is a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isson's ratio and crustal thickness estimates in the Anyuan Coal Mi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suggesting that the absence of mafic-ultramafic materials in the lower crus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crustal delamination.The velocity invers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ree velocity discontinuity interfaces,with the first at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1.5 km,the second at about 10~15 km,and the third being the Moho.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H-κ-c stacking method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btained by the H-κmethod,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dispers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yuan Coal Mine Receiver function h-κ-c stacking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纪顺 李朋辉 +3 位作者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9-1291,共23页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过渡特征明显。因此,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上隆量为4~10km,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西2个区,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地壳结构相对简单;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鄂尔多斯地块 山西断陷带 h-κ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哈密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候赛因·赛买提 周康云 +1 位作者 张剑锋 张录 《内陆地震》 2020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利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地震台和雅满苏地震台,以及周边的木垒地震台获取自2012~2016年接收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利用H-κ叠加法获取这些台站所在区域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结果显示该区域地壳厚度介于46.8~51.5 km,泊松比为0.253~0.276... 利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地震台和雅满苏地震台,以及周边的木垒地震台获取自2012~2016年接收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利用H-κ叠加法获取这些台站所在区域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结果显示该区域地壳厚度介于46.8~51.5 km,泊松比为0.253~0.276。这对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孕震的研究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哈密地区 远震P波 h-κ叠加法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计算库尔勒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姗姗 李晓东 +2 位作者 张小飞 单晓琳 刘青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基于2019-2020年库尔勒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时域内反褶积方法提取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搜索法扫描计算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库尔勒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为50.3 km,泊松比值为0.28,与前人研... 基于2019-2020年库尔勒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时域内反褶积方法提取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采用H-κ叠加搜索法扫描计算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库尔勒地震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为50.3 km,泊松比值为0.28,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库尔勒区域的莫霍面分布,可为该区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立艺 王未来 蔡光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6-1049,共14页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其深部结构对于了解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强震的孕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密集台阵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和...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其深部结构对于了解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强震的孕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密集台阵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厚度分布以庐江和新沂为分段点呈现出与地质构造相关的南北向分段特征:南段的断裂带西侧的地壳厚度比东侧厚约5 km,中段的断裂带两侧厚度差异减小至约3 km,而北段则表现为断裂带下方隆起特征.郯庐断裂带沿线的地壳泊松比较高,推测是地幔物质的热侵蚀和化学侵蚀所致.根据艾里地壳均衡理论,南段地壳厚度与地表高程相关,基本符合艾里地壳均衡模型;而中段两侧地表高程基本相同,两侧地壳厚度差异表明不符合艾里地壳均衡模型,可能与断裂带西侧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比东侧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具有更高密度有关,高密度岩石圈产生向下“拖拽力”导致莫霍面相对理论值偏深;北段的莫霍面也偏深,与中段断裂带西侧情况类似,该区域基本位于华北克拉通块体.在郯城地震破裂范围内,存在莫霍面的不平滑过渡、活动块体的边界带以及断裂的分叉与交汇这三类结构特征.在上述结构特征的区域应力更集中,从而孕育产生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郯城8.5级地震
下载PDF
Crustal thickness in southeast Tibet based on the SWChinaCVM-1.0 model 被引量:2
16
作者 Liyi Chen Weilai Wang Long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3期246-260,共15页
Extensive geophysical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southeast Tibet due to th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high seismicity.The study of the Moho interface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geophysical res... Extensive geophysical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southeast Tibet due to th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high seismicity.The study of the Moho interface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geophysical research.SWChinaCVM-1.0 is the first version of a regional community velocity model for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eism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region.Based on this model,a high-precision community Moho interface model can be obtained using common conversion point(CCP)stacking,to further exp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SWChinaCVM-1.0.Before CCP stacking,it is necessary to check the fit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travel times of the Ps phase and its multiple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odel.Using this method,referred to as Hκ0 stacking,we determined the Moho interface.However,the multiples were poorly fitted with the theoretical travel times at many stations,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obtained was in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Therefore,we speculate that the SWChinaCVM-1.0 model has some limitations that render it incompatible with the CCP stacking method.To further verify this hypothesis,we performed H-κstacking using the v_(P)-v_(S)model,v_(P)model,v_(S)model,and the regional average velocity v_(P0)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f H_(κ0)stacking.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indicate that the SWChinaCVM-1.0 model requires improvements.In addition,by analyzing the SWChinaCVM-1.0 inversion process,we found that the v_(S)model wa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v_(P)model.Finally,we adopted the crustal thickness obtained using H-κstacking based on the v_(S)model as the initial version of a community Moho interface model for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SWChinaCVM-MOHO-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ChinaCVM-1.0 receiver function h-κstacking crustal thickness velocity ratio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被引量:2
17
作者 LU YiFeng XU MingJie WANG LiangShu MI Ning LI Hua YU Da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5期3854-3859,共6页
我们由 teleseismic 接收装置功能组成使用侧面学习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外壳的厚度和结构。Mohorovii 断绝(莫霍) 在所有车站下面被识别了。它的深度逐渐地向东南减少,从在到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附近的 30 km 的厄多... 我们由 teleseismic 接收装置功能组成使用侧面学习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外壳的厚度和结构。Mohorovii 断绝(莫霍) 在所有车站下面被识别了。它的深度逐渐地向东南减少,从在到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附近的 30 km 的厄多斯·布洛克的大约 43 km。我们的结果在外壳的结构和莫霍的特征显示出清楚的侧面的变化。因此,学习区域能被划分成四部分:(1 ) 在厄多斯·布洛克,下面,莫霍在 40 km 的深度可见、扁平。外壳的结构被稳定的 cratonic 外壳最好描绘。(2 ) 在 Weihe 山西 Graben,莫霍被大约 3 km 高举,它可以是上面的披风材料的 upwelling 的结果。(3 ) 在 Xionger-Funiu 山下面,莫霍在在 36 和 33 km 之间的深度是扁平的,但是向东南变得更浅。(4 ) 在 Hehuai 盆,邻近 Qinling Orogen 的北边缘,莫霍与 31 km 的吝啬的深度显示出强壮的侧面的变化。这里的外壳的结构是复杂的,它可以显示复杂构造环境。另外,莫霍清楚地在二个地点被打断(在车站 st11 和 st18 下面) 近主要的构造边界。这些结果建议沿着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深外壳的结构有大侧面的可变性,它强烈在表面上影响复杂地质的特征。而且,这些结果能帮助我们理解厄多斯·布洛克的东南的边缘的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鄂尔多斯地块 南缘 秦岭造山带 横向变化 莫霍面 配置文件 地壳厚度
原文传递
兴蒙造山带阿尔山火山群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雅茜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张瑞青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60,共12页
利用架设在我国东北地区阿尔山火山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方法,得到了阿尔山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阿尔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33.9—37.9 km,整体呈西北厚东南薄的... 利用架设在我国东北地区阿尔山火山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方法,得到了阿尔山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阿尔山地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33.9—37.9 km,整体呈西北厚东南薄的特点,火山带附近地壳较薄;地壳平均波速比范围为1.73—1.83,主要有柴河镇—明水河镇、伊敏德仁北部和天池镇三处高波速比区。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断,阿尔山火山区薄的地壳和高波速比值可能是由地幔物质上涌、玄武岩浆底侵下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火山区 接收函数 h-κ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邯郸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丽晓 闫俊岗 宫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6期21-26,共6页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H—Kappa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2.5°—116.5°E)地震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H—Kappa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2.5°—116.5°E)地震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征,以太行山脉为界,以西附近地区地壳厚度约38—41 km,以东的邯郸、邢台、河南地区地壳厚度约31—34 km,而山东地区地壳厚度略有增加,范围约32—35 km,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规律;泊松比均值约0.251,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泊松比 地壳厚度
下载PDF
基于远震接收函数计算三河—平谷地震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20
作者 邓淼 谭萍 +1 位作者 许英才 宁冬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区域泊松比变化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泊松比介于0.240-0.303,平均值0.276 4,略高于全球大陆和中国内地地壳泊松比平均值。根据反演结果推测,三河-平谷地震区在华北地区地壳伸展背景下,受区域内断裂带影响,可能发生过岩浆底侵,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升高了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