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豆素负载SBA-15材料及其对Hg^(2+)的荧光识别和吸附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文辉 周雪然 +2 位作者 李忠才 胡明刚 初红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4-658,共5页
通过将香豆素探针以共价键负载到介孔硅材料SBA-15上,合成了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荧光材料SBA-M,FT-IR、TEM、XRD、N_2吸附表征结果证明香豆素探针成功负载于SBA-15上,负载后SBA-15的有序孔道没有被破坏。在PBS(0.02 M,MeCN/water=2/8,... 通过将香豆素探针以共价键负载到介孔硅材料SBA-15上,合成了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荧光材料SBA-M,FT-IR、TEM、XRD、N_2吸附表征结果证明香豆素探针成功负载于SBA-15上,负载后SBA-15的有序孔道没有被破坏。在PBS(0.02 M,MeCN/water=2/8,V/V,pH 6.86)悬浮液中,SBA-M在众多的金属离子中能够专一性地荧光猝灭识别Hg^(2+)。此外,SBA-M对Hg^(2+)表现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可达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杂化荧光探针 hg2+ 识别 吸附
下载PDF
基于生物分子识别的水环境Hg^(2+)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亚 刘楠 +7 位作者 霍亚鹏 李晓丽 马新华 唐淑阁 汪彩琴 张印红 刘辉 王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2-1177,共6页
生物分子作为化学污染物靶标特异识别和检测的重要元件和材料,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本文总结了一系列基于生物分子识别或放大机制的水环境中Hg^(2+)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新型Hg^(2+)检测方法以蛋白质、寡核苷酸、脱... 生物分子作为化学污染物靶标特异识别和检测的重要元件和材料,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本文总结了一系列基于生物分子识别或放大机制的水环境中Hg^(2+)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新型Hg^(2+)检测方法以蛋白质、寡核苷酸、脱氧核酶等生物分子为基础,通过紫外、荧光、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或拉曼光谱等检测手段实现了环境水样中Hg^(2+)高灵敏甚至超灵敏检测,远远满足国家卫生标准或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要求;同时还分析了相关检测原理和应用前景,生物分子经过修饰和改造后检测体系性能得以加强;生物分子与纳米材料,如贵金属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相结合,并联合新型检测平台,大大推动了水环境中Hg^(2+)现场快速灵敏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种Hg^(2+)检测传感新技术的建立.建议今后加强检测元件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要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的开发,进一步增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子 hg^2+ 蛋白质 寡核苷酸 脱氧核酶 纳米材料
原文传递
新型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其PVDF膜自清洁改性 被引量:9
3
作者 何蕾 鲍建国 +2 位作者 冷一非 杜江坤 冯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6-33,共8页
膜污染问题制约着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文章提出将光催化与膜分离技术联用,制备出紫外-可见光响应三元光催化材料(H)g-C_3N_4/Ag_3PO_4/TiO_2,将其用于聚偏氟乙烯(PVDF)膜亲水性及自清洁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 膜污染问题制约着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文章提出将光催化与膜分离技术联用,制备出紫外-可见光响应三元光催化材料(H)g-C_3N_4/Ag_3PO_4/TiO_2,将其用于聚偏氟乙烯(PVDF)膜亲水性及自清洁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光致发光光谱分析及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光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能。通过接触角测量及通量恢复率实验表征改性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结果显示:由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H)g-C_3N_4/Ag_3PO_4/TiO_2展示了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未改性膜相比,掺杂0.5%的(H)g-C_3N_4/Ag_3PO_4/TiO_2的PVDF复合膜初始接触角由78.3°降低到60.7°,膜通量恢复率由45%升高到80.65%。改性复合膜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C3N4/Ag3PO4/TiO2 PVDF膜 光催化剂 自清洁性能
下载PDF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张楠 吕茉琦 +5 位作者 同志超 李海燕 王丹 杨文义 李晓菊 周党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9,共9页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gCTB)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h3.3g34W P63 SATB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