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象命运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晓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4,共6页
郭象认为,“性分”与“时遇”的结合构成了人的命运。由于“时遇”的本质是众生的“性分”所致,且无法探究,因此将个人的“性分”视为命运的终极动因,并以“致命由己”为题概括其命运论。该论彻底否定一切宇宙神秘力量存在,是汉唐之际... 郭象认为,“性分”与“时遇”的结合构成了人的命运。由于“时遇”的本质是众生的“性分”所致,且无法探究,因此将个人的“性分”视为命运的终极动因,并以“致命由己”为题概括其命运论。该论彻底否定一切宇宙神秘力量存在,是汉唐之际无神论命运学说的巅峰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命运 性分 时遇
下载PDF
僧肇与郭象动静观和变化观之对比分析
2
作者 田四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僧肇是魏晋时期借助老庄玄学语词解释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论作《物不迁论》中有大量关于“动静”问题的论述。在僧肇之前,许多玄学家也对“动静”问题十分关注。其中,郭象的“变化观”源于其“独化自生论”,并与其“名教即自然”... 僧肇是魏晋时期借助老庄玄学语词解释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论作《物不迁论》中有大量关于“动静”问题的论述。在僧肇之前,许多玄学家也对“动静”问题十分关注。其中,郭象的“变化观”源于其“独化自生论”,并与其“名教即自然”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郭象独有的玄学理论。僧肇在讨论“动静”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和句式与郭象比较相似,但是对于僧肇而言,“动静”问题本身就是僧肇中观般若学论证过程中的一个切入点和论证手段。通过对僧肇和郭象的动静观与变化观的讨论,能清楚地看到僧肇、郭象二人看待动静问题的不同视角,以及论及动静问题的目的之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郭象 动静 变化
下载PDF
质料先天与人格养成:郭象成圣观对孟、荀的吸纳与转化
3
作者 罗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中国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孟、荀以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同质性强调人人皆可通过后天“克己复礼”修养功夫来实现“成仁成圣”,即“圣人可学可至”。郭象吸纳了孟、荀“天生人成”的观点,但他强调圣凡在先天人性... 中国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孟、荀以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同质性强调人人皆可通过后天“克己复礼”修养功夫来实现“成仁成圣”,即“圣人可学可至”。郭象吸纳了孟、荀“天生人成”的观点,但他强调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异质性,并将孟、荀人性论上的“圣凡一涂”转化为境界论上的“圣凡足性”,即“圣人不可学不可至”。郭象的成圣观一方面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突出“圣凡异质”下的“圣凡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圣凡皆可通过后天“习”之过程开显“性分”以实现各自“足性”逍遥来弱化等级之间的对立,这为当时社会秩序的重建及个人身心的安顿提供了一套理论方案。郭象的成圣观在重视后天人格养成上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的“内圣学”之道德理想,他与孟、荀在对主体性的认同、欲望的淡薄态度及注重内在精神的体悟等方面有契合之处,只是其在具体路径上借鉴了道家“无心”的功夫论与“齐物”以“逍遥”的境界论。整体看,郭象借鉴并发展了孟、荀的成圣观,二者之异在于“圣凡异质”与“圣凡同质”以及“凡不可成圣”与“凡可成圣”;二者之同在于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或“习”在个体追求道德生活境界及社会达至和谐稳定秩序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孟子 荀子 成圣观 天生人成
原文传递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与儒道的碰撞统合
4
作者 孙宝山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158,共10页
魏晋玄学虽然道家色彩浓厚,并有“新道家”之称,但实际上是儒道碰撞统合的产物。围绕有无之辩这条主线,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何晏、王弼从以“无”为本体引发出“无”的功用和“无”的境界,以... 魏晋玄学虽然道家色彩浓厚,并有“新道家”之称,但实际上是儒道碰撞统合的产物。围绕有无之辩这条主线,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何晏、王弼从以“无”为本体引发出“无”的功用和“无”的境界,以调节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试图将儒家与道家统合起来,但将社会风气导向了虚无。裴(危页)以“有”为本体提高“有”的功用,肯定儒家的礼教名分,以消除由尊崇道家的“无”所导致的虚无浮华、轻视礼法、漠视功业的社会风气。郭象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裴(危页)以“有”为本体的理路,但又主张自生无待、有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最终把名教与自然、儒家与道家统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儒道 有无 王弼 裴(危页) 郭象
原文传递
庄子、郭象圣人观之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晓乐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3-127,共5页
庄子的圣人观否定社会现实,认为"圣人"是超越现实、还朴归淳,具有最高人格的方外之人,他强调的是对原始自然的遵循和效仿,追求的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郭象的圣人观肯定社会现实,无意于彰显圣人的神性和超越,而着意于圣人... 庄子的圣人观否定社会现实,认为"圣人"是超越现实、还朴归淳,具有最高人格的方外之人,他强调的是对原始自然的遵循和效仿,追求的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郭象的圣人观肯定社会现实,无意于彰显圣人的神性和超越,而着意于圣人与世无刃、与百姓无隙的闲恰与自得,他强调圣人要无心以临天下,既内具圣人之德,遗世离俗,又外施王者之政,涉世入俗。庄、郭圣人观的不同,体现了二者思想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援儒入道、以道释儒、儒道会通的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郭象 圣人观
下载PDF
福开森、郭葆昌重制《历代名瓷图谱》考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时文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59,I0011,I0012,共9页
本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的特藏文献为基础,详细考述了《历代名瓷图谱》的文献源流,并考察了福开森与郭葆昌编制《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过程中对内容的诸多修订与补充,旨在展现福开森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福开森 郭葆昌 项元汴 历代名瓷图谱
下载PDF
郭象本性论与晋人个体生命意识 被引量:5
7
作者 余开亮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110,共6页
郭象哲学对汉代元气论与王弼"无"之本体论的转换,不但消解了万物外在的生成根据,而且宣告了一种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诞生。万物个性之"有"无所归因的自然自在,揭示的是生命初始状态的偶在性与独一无二性。万物任性... 郭象哲学对汉代元气论与王弼"无"之本体论的转换,不但消解了万物外在的生成根据,而且宣告了一种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诞生。万物个性之"有"无所归因的自然自在,揭示的是生命初始状态的偶在性与独一无二性。万物任性而动的自动机制,彰显的是生命生存模式的率性自由与独立自足。万物适性逍遥与独化于玄冥之境,呈现的是生命境界的个体自得与并存和谐。郭象哲学的个体生命意识不但可视为对晋人个体生命风度的理论概括,其所开拓出的"个体间"关系亦可视为中国文化上的一种新型"群己"关系。不过,郭象侧重把生命意识奠基于个体的自发、自动本性而非自觉、能动心性,导致的是生命精神超越维度的欠缺。同时,在一个玄冥关系已然破碎的现实社会,郭象倡言的生命和谐之境也只能是一种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本性论 个体 玄冥 生命意识
下载PDF
从郭象《庄子注》看魏晋玄学与老庄的分野
8
作者 郗韬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68-72,共5页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庄子注》对《庄子》的传世贡献极大。郭象总结了魏晋时期数十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庄学发展成为了一门显学,但他的注释在不少地方体现的是儒家的进步精神,背离了老庄思想。郭象《庄子注》在对待现...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庄子注》对《庄子》的传世贡献极大。郭象总结了魏晋时期数十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庄学发展成为了一门显学,但他的注释在不少地方体现的是儒家的进步精神,背离了老庄思想。郭象《庄子注》在对待现有等级制度、隐者的态度、治国的看法,以及对待孔子和仁义的态度等方面,都与老庄思想有明显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与郭象的处世态度、郭象所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老庄思想 魏晋玄学
下载PDF
郭象的“不治之治”思想及其虚无性
9
作者 陈徽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30-39,共10页
尽管郭象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大多袭用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几乎皆经过他的重新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表面上看,郭象的“外内相冥”说的确消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思想张力,实则这一消弭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 尽管郭象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大多袭用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几乎皆经过他的重新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表面上看,郭象的“外内相冥”说的确消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思想张力,实则这一消弭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郭象的思想既不同于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其根源在于他对于儒道两家天道观的理论解构。这一解构是彻底而全面的,以至他的“不治之治”思想也仅仅在形式上有似于道家之“无为”。二者在理论旨趣上根本有别,且前者因是无根的,还隐含着虚无性与反文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独化论 玄冥说 不治之治 无为
下载PDF
郭象“理”字探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丰 《哲学分析》 2012年第6期83-95,193,共13页
郭象《庄子注》"理"字运用的疑难矛盾之处主要在于:世界丰富性层级的敉平造成政治根基的平板化;"性""理""气"三者的含混关系;"理"之必然应然之间的巨大张力。借助这些矛盾的指引去... 郭象《庄子注》"理"字运用的疑难矛盾之处主要在于:世界丰富性层级的敉平造成政治根基的平板化;"性""理""气"三者的含混关系;"理"之必然应然之间的巨大张力。借助这些矛盾的指引去追溯在郭象"理"字用法惯常理解背后蕴含的古义,从而析离出郭象思想赖以生发的基本视域,以期加深对"理"在古代思想中深意之理解,并由之透视出宋明理学对理字意义的扭转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视域
下载PDF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兼论郭象“独化论”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国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9-64,共6页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独化论 《庄子序》 《庄子注》
下载PDF
郭象玄学与中国山水审美的独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开亮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113,共8页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自生独化 玄冥 以玄对山水 山水之美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主体生命的美学思想
13
作者 苏慧萍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29-34,共6页
郭象《庄子注》在魏晋玄学思想主流中,是建构自我理想人生的重要论述。透过世人因认知执着而对主体生命伤害的问题,郭象开显对生命意识的根源性思考,聚焦于“主体生命”定位为纵向脉络的追索,以“自尔自性的美学思想”与“卓尔独化的美... 郭象《庄子注》在魏晋玄学思想主流中,是建构自我理想人生的重要论述。透过世人因认知执着而对主体生命伤害的问题,郭象开显对生命意识的根源性思考,聚焦于“主体生命”定位为纵向脉络的追索,以“自尔自性的美学思想”与“卓尔独化的美学思想”相互应证,进而实践达致群己间“逍遥自任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 生命 美学
下载PDF
从郭象对《逍遥游》的曲解看其对庄子思想的颠覆
14
作者 高路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3-28,共6页
郭象对《逍遥游》里的学鸠笑鲲鹏、宋荣子、“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等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较大的发挥,并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大小虽殊,逍遥一也”。尽管庄子结论里具有这种观点,但却未必是《逍遥游》的思想。这种... 郭象对《逍遥游》里的学鸠笑鲲鹏、宋荣子、“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等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较大的发挥,并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大小虽殊,逍遥一也”。尽管庄子结论里具有这种观点,但却未必是《逍遥游》的思想。这种阐释实际上消解了庄子思想里的超越精神,并直接走向了将庄学“名教化”的路径,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郭象 逍遥游 齐物论
下载PDF
郭象“相因”论思想析微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圣平 《武陵学刊》 2017年第2期17-25,共9页
"相因"论是郭象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在个体主义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独化而相因"的思想,是郭象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自然机制内涵的独特把握。在郭象的"相因"论思想中存在着由自然... "相因"论是郭象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在个体主义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独化而相因"的思想,是郭象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自然机制内涵的独特把握。在郭象的"相因"论思想中存在着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名教和政治领域的扩展。探究郭象的"相因"论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其玄学思想和道家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理论传统的理解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相因” 独化
下载PDF
《庄子注》中的“独化”说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尚信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在“玄冥”之中独化而来,万物既不是由它之前的无产生出来,也不是由另一个有产生出来,万物的产生不依赖于任何它者,它是自身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自身与自身冥合的结果。这一思想对理解宇宙生成论以及宇宙有限与无...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在“玄冥”之中独化而来,万物既不是由它之前的无产生出来,也不是由另一个有产生出来,万物的产生不依赖于任何它者,它是自身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自身与自身冥合的结果。这一思想对理解宇宙生成论以及宇宙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独化”说 无待 宇宙生成论
下载PDF
试论庄周写《庄子》及内外杂三篇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3
17
作者 萧登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8,共7页
庄子其人,个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笔调流畅,时间、空间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贵也不能束缚他。《庄子》其书,可与《老子》同样尊贵,同样成为道家学术思想之主流,主导了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路,影响了佛教中国禅... 庄子其人,个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笔调流畅,时间、空间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贵也不能束缚他。《庄子》其书,可与《老子》同样尊贵,同样成为道家学术思想之主流,主导了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路,影响了佛教中国禅的形成,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的让心灵自由(心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斋醮最高修炼法门。庄子其人其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至深且广。但庄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争;《庄子》其书,则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辩。今以出土文物及现存史料看来,庄子应为宋人,《庄子》书应为庄子所著,而内、外、杂三篇的形成,则当在魏晋南北朝时,系沿袭晋·郭象之归类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内外篇 郭象
下载PDF
从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国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祖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5,71,共10页
二程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两种形态。所谓哲学,按照康德的定义,即哲学以思辨为其本质,而思辨是抽象地去了解普遍者。程明道是既圆融又分解,不离开具体特殊的事物而体证普遍的天道;其弟程伊川则明白地分辨特殊与普遍,对理气、心性的不... 二程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两种形态。所谓哲学,按照康德的定义,即哲学以思辨为其本质,而思辨是抽象地去了解普遍者。程明道是既圆融又分解,不离开具体特殊的事物而体证普遍的天道;其弟程伊川则明白地分辨特殊与普遍,对理气、心性的不同,给出了清楚的区分。这两种分解的形态虽然不同,但同样表示了哲学就是将普遍者从具体中抽象出来之义。再分析郭象注庄子所用的"寄言出意"的方式,郭象的玄谈也符合哲学之为思辨的意义。由此可证,即使用西方康德对哲学的定义,中国儒道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也符合哲学是思辨之学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思辨 二程 郭象 朱熹 康德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拓展与深化--论郭象“独化”哲学中的“俯仰”与“虚静”的整合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锡坤 李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5,159,共10页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审美观照 郭象 “独化” 俯仰 虚静 目击道存
原文传递
论“迹”与“所以迹”:郭象本体论诗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运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23,192,共14页
无论是《庄子注》抑或《庄子序》均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庄子》本身的诗学特质和审美境界,以及郭象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本体论诗学,在魏晋诗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郭象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以无为本"的哲... 无论是《庄子注》抑或《庄子序》均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庄子》本身的诗学特质和审美境界,以及郭象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本体论诗学,在魏晋诗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郭象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以庄子所提出的"迹"与"所以迹"的现象—本体哲学为逻辑基点,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经典诠释为理论核心,以客体的"自然""性分"、主体的"无为""坐忘"等哲学范畴为理论内涵,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以"无心玄应"为审美发生,"寄言无言"为审美表现,"理至迹灭"为审美境界,"至乐无乐"为审美范例,建构其本体论诗学体系。这既是对《庄子》诗学的继承,也是一种扬弃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本体哲学 本体论诗学 所以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