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看脏腑证候与方证概念转换间的逻辑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春华 王庆国 +2 位作者 王永炎 黄启福 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8-300,3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证候划分中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方法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差异。结果《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关系只是“相容关系”不是“等同... 目的探讨不同证候划分中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方法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差异。结果《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关系只是“相容关系”不是“等同”关系。结论证候研究中必须明确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并对“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认识方法所得到的推论做了逻辑学上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证 证候 方证 逻辑关系
原文传递
《伤寒论》太阳病篇药症规律挖掘 被引量:4
2
作者 丁琳译 赵屹 +4 位作者 卜德超 董雷 高凯 曹婉琛 韩丽娜 《陕西中医》 CAS 2022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分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归纳其用药特点,挖掘其用药规律和药症规律。探究药症评分较高的桂枝汤和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脉”为主症的桂枝汤证的相关治疗机制,为现代化和科学化解释经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分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归纳其用药特点,挖掘其用药规律和药症规律。探究药症评分较高的桂枝汤和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脉”为主症的桂枝汤证的相关治疗机制,为现代化和科学化解释经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FangNet(http://fangnet.org)平台对太阳病篇有方症的条文以医案的形式进行录入,使用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药对和药症组合规律,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方法揭示桂枝汤和桂枝汤证共有靶基因和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结果:太阳病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条文共121个病例,58味中药,症状210余种。经平台分析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发热,浮脉,恶寒,出汗,恶风为太阳病篇的高频症状,与组成桂枝汤的甘草、大枣、桂枝、生姜、芍药这五味中药关系密切,且这五味中药属太阳病篇的核心及高频用药。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桂枝汤在治疗桂枝汤证时主要与细胞磷酸化从而促进程神经元的死亡,激活DNA转录因子的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正向调控pri-miRNA转录的生物过程相关;并与免疫系统和心血管通路相关。结论:58味中药可以治疗210余种症状,足以体现仲景用药精妙,组方严谨。组成桂枝汤的中药位居前列,印证了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不论是平台分析的药症关系还是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均能证明桂枝汤与桂枝汤的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阳病篇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用药规律 桂枝汤 桂枝汤证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中医方证耦合模型:以《伤寒论》桂枝汤类方证辨证规律为例(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大为 陈利国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54-360,共7页
目的:探讨复杂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在中医辨证规律量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伤寒论》桂枝汤(Guizhi Decoction,GZD)类方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寻... 目的:探讨复杂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在中医辨证规律量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伤寒论》桂枝汤(Guizhi Decoction,GZD)类方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寻找一个证的对应方剂的问题转化为基于症状或体征权重和方剂效能权重的数学问题,并基于该方法建立方证耦合模型。结果:建立了描述桂枝汤类方的方证耦合关系的AHP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桂枝汤类方亚类的前6个高频症状或体征均提示表证,表明桂枝汤的适应症以表证为主。桂枝汤的保守变方亚类的适应证以表证兼里实证为主。桂枝去芍药汤及其变方和桂枝甘草汤及其变方亚类的适应证呈由表证向里虚证转化。在方剂效能评价方面,桂枝汤及其变方对3个高频症状或体征脉浮、恶风和自汗的效能相同,提示它们是桂枝汤类方剂的代表性适应证。结论:该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方证对应变换规律及其辨证意义,可为中医辨证临床科学决策提供量化参考。这样一个模型也提示,以症状或体征权重为切入点构建中医辨证决策和评价系统,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数学 桂枝汤证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太阳病篇若干问题评述 被引量:2
4
作者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讨论《伤寒论》太阳病篇某些争议问题。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 ,其中除太阳病外 ,尚有太阳病的兼证、变证、类似证 ,其变证既有属阳明、少阳病者 ,亦有属三阴病者。太阳病的病机当以外邪袭表、营卫不和为是 ,营卫不和非专属于太阳中风... 讨论《伤寒论》太阳病篇某些争议问题。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 ,其中除太阳病外 ,尚有太阳病的兼证、变证、类似证 ,其变证既有属阳明、少阳病者 ,亦有属三阴病者。太阳病的病机当以外邪袭表、营卫不和为是 ,营卫不和非专属于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的病机当是风寒袭表、荣 (营 )弱卫强 ;其性质属表证 ,而有寒、热之分 ,非皆为寒证 ;其分类有中风、伤寒、温病。桂枝汤虽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方 ,但桂枝汤证并不就等于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还可广泛用于太阳中风证以外的多种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阳病篇 病机 性质 中风证 桂枝汤证
下载PDF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辨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曲道炜 朱辉 艾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90-92,共3页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历节病》篇,是千百年来治疗痹证的一首有效方剂。该文以仲景《金匮》原文为基础,并结合后世注家的注解及临床实际,着重从条文主治症中分析本证的确切病机,从方药组成中探讨本方的组方特点,以期还原...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历节病》篇,是千百年来治疗痹证的一首有效方剂。该文以仲景《金匮》原文为基础,并结合后世注家的注解及临床实际,着重从条文主治症中分析本证的确切病机,从方药组成中探讨本方的组方特点,以期还原仲圣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本义,并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证 历节病 张仲景 痹证
下载PDF
从“卫出下焦”浅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被引量:4
6
作者 牛苗苗 张欢 +2 位作者 张艺馨 屠晓晓 张效科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597-1600,共4页
卫出下焦,其根于肾,肾寓元阴元阳,卫气的生成、运行皆与肾相关。肾合三焦、膀胱,而三焦、膀胱为腠理毫毛之应,相互协同,维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故卫阳之生成、运行、发挥作用与人体水液代谢亦相关。《伤寒论》第28条所论述之桂枝去桂加... 卫出下焦,其根于肾,肾寓元阴元阳,卫气的生成、运行皆与肾相关。肾合三焦、膀胱,而三焦、膀胱为腠理毫毛之应,相互协同,维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故卫阳之生成、运行、发挥作用与人体水液代谢亦相关。《伤寒论》第28条所论述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乃汗出或误下伤津,水液内停,卫阳被郁而致之太阳蓄水轻证,是以其辨证论治当从“卫出下焦”而论,治以通阳为主。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便利则水液布散,郁阳得通,诸症可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卫出下焦” 太阳蓄水轻证 《伤寒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患者的红外热成像特性分析
7
作者 李娜 袁一鸣 +1 位作者 曾婷婷 李乐愚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22期2803-2809,共7页
目的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患者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内分泌科李乐愚门诊就诊的32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3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红外热... 目的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患者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内分泌科李乐愚门诊就诊的32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3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红外热成像结果进行特定部位的温度区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性别、年龄及头面、前躯干、左肋/左乳、右肋/右乳、任脉、督脉温度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以是否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及左肋/左乳、右肋/右乳、督脉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头面、前躯干、任脉温度均高于对照组[33.8(33.3,34.2)℃比32.2(31.0,33.0)℃、(33.11±1.26)℃比(32.47±1.01)℃、(33.23±1.14)℃比(32.21±1.29)℃](P<0.05或P<0.01)。Kmean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左肋/左乳、前驱干、督脉、右肋/右乳温度在红外成像领域的贡献度较高,而年龄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面、任脉温度会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证型的判断产生显著性影响(OR=5.861,95%CI 2.197~15.637;OR=7.878,95%CI 1.046~59.315)(P<0.05或P<0.01)。模型公式:ln(P/1-P)=70.504+1.768×头面温度+2.064×任脉温度。结论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对于分析复杂的中医方证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前进行成像特征分析,可为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红外热感测 中医治疗 证诊法则
下载PDF
基于桂枝加附子汤证浅探“阳主阴从”理论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娜 王庆胜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7期30-32,共3页
通过分析《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对阳主阴从思想的灵活应用,立足于阳主阴从,从历史观、自然观及生命观探究其内涵,并详细分析桂枝加附子汤证的内涵,并列举阳主阴从思想在临床中的的具体应用,进而探讨中医学"阳主阴从"理论... 通过分析《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对阳主阴从思想的灵活应用,立足于阳主阴从,从历史观、自然观及生命观探究其内涵,并详细分析桂枝加附子汤证的内涵,并列举阳主阴从思想在临床中的的具体应用,进而探讨中医学"阳主阴从"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主阴从 扶阳法 历史观 自然观 生命观 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