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岳紫龙 杜杨松 +3 位作者 曹毅 左晓敏 张爱萍 黄文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对铜陵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高硅富碱(w(SiO2)平均为63.60%,w(Na2O+K2O)平均为7.09%,K2O/Na2O为0.51~0.6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总量低(ΣREE... 针对对铜陵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高硅富碱(w(SiO2)平均为63.60%,w(Na2O+K2O)平均为7.09%,K2O/Na2O为0.51~0.6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总量低(ΣREE在187.43×10-6和209.19×10-6之间),但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ΣLREE/ΣHREE为15.00~16.49,(La/Yb)N为22.37~28.45),且具弱负Eu异常(δEu在0.75~0.83,平均为0.80)。同时,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花岗闪长斑岩年龄为(138.3±1.4)Ma,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与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主要成矿岩体的年龄(137.5 Ma±1.1Ma^151.8Ma±2.6Ma)一致。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是由壳幔混合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安徽铜陵
原文传递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岳紫龙 杜杨松 +2 位作者 曹毅 左晓敏 张爱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8,共9页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分带 成矿阶段 斑岩铜矿 铜陵桂花冲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桂花冲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左晓敏 杜杨松 +5 位作者 曹毅 岳紫龙 张爱萍 杜静国 黄文明 宋晓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斑岩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桂花冲铜矿 安徽
下载PDF
安徽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岳紫龙 杜杨松 +2 位作者 曹毅 左晓敏 杜静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3,共7页
安徽桂花冲铜矿位于繁昌盆地与铜陵隆褶带的过渡地带,是一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床,成矿时代为白垩纪早期。矿区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探究岩浆的起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对其斑晶黑云母进行系统的显微岩相学观察和矿物... 安徽桂花冲铜矿位于繁昌盆地与铜陵隆褶带的过渡地带,是一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床,成矿时代为白垩纪早期。矿区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探究岩浆的起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对其斑晶黑云母进行系统的显微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MgO,TFeO,Al_2O_3和TiO_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4.15%~15.60%,15.17%~16.41%,12.94%~13.49%和3.84%~4.63%,为富镁贫铁低铝高钛,属镁质黑云母。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表明,该斑岩体属于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在750℃~780℃之间,氧逸度f(O_2)为1×10^(-12)Pa^1×10^(-10) Pa。通过黑云母全铝压力计算得其压力为49.96 MPa^72.38 MPa,对应的岩浆房深度为1.89km^2.74km,属超浅岩浆房。岩体附近火山岩的存在,是桂花冲地区形成斑岩型铜矿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花岗闪长斑岩 矿物化学 地质意义 安徽桂花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