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90
1
作者 惠泱河 蒋晓辉 +1 位作者 黄强 薛小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34,共5页
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整个资源、经济、环境大系统 ,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协调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并... 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整个资源、经济、环境大系统 ,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协调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并以典型缺水的关中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指标体系 评价 关中地区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被引量:35
2
作者 康慕谊 姚华荣 刘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数, 进行模拟后得出典型备选方案。最后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双方面考虑,经层次分析法择出未来关中地区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陕西
下载PDF
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文科 王钊 +2 位作者 孔金玲 杨泽元 赵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9-504,共6页
该文在对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根据区内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和环境状况,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中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4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地... 该文在对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根据区内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和环境状况,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中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4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分布特征,进一步细分为8种亚模式,分析研究了各种亚模式水资源赋存规律、利用现状、开发潜力和合理利用方向,从而为水资源宏观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也为关中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 关中地区 分布特点 开发模式 资源配置
下载PDF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被引量:42
4
作者 辛德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2,共7页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军事地理 政治地理 关中 地域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郭贝贝 金晓斌 +1 位作者 杨绪红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方法...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确定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农业自然风险 可变模糊集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曹红霞 粟晓玲 +1 位作者 康绍忠 王振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共4页
用关中地区30个气象站4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关中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与相应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净灌溉需水量(NIWR)呈增加趋势;... 用关中地区30个气象站4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关中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与相应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净灌溉需水量(NIWR)呈增加趋势;夏玉米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净灌溉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气象因子影响顺序为,冬小麦: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气温>风速,夏玉米: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和风速引起冬小麦需水量的降低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引起的冬小麦需水量的升高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的减少是造成冬小麦净灌溉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降低趋势是导致夏玉米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关中地区秋冬春季向暖干发展,夏季除风速显著降低外,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作物需水量(E Tε) 气象因子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粟晓玲 赵晨 马黎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3,共3页
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熵的方法对关中地区用水结构发展的趋势进... 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熵的方法对关中地区用水结构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用水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了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用水结构 驱动力 信息熵
下载PDF
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对陕西关中四市的调查 被引量:28
8
作者 翟黎明 夏显力 孙养学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5-59,共5页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改变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陕西省作为2014年确定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的两个省份之一,在培育实践中为全...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改变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陕西省作为2014年确定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的两个省份之一,在培育实践中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出了典范。以陕西关中地区数据为第一手资料,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关注程度等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意愿 影响因素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格网GIS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薛亮 任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选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km×1k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 选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km×1k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生态安全模型评价,得到格网化关中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生态安全指数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确定了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划分阈值。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1990—2007年间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特点有三,一是总体呈现出生态安全状况逐渐转好态势,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二是区域内生态安全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不同年份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有所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格网GIS用于研究生态安全能更好地反映其内部差异,优于传统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网GIS 关中地区 生态安全 等级 阈值
下载PDF
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薛亮 任志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都不是封闭的,各要素间均存在着相互作用。利用已获得的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格网化评价结果数据,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四个结论:①区域背景在关中地区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都不是封闭的,各要素间均存在着相互作用。利用已获得的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格网化评价结果数据,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四个结论:①区域背景在关中地区生态安全趋同时空演变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②不同区域背景在区域生态安全等级转移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③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与该区域和周围邻居之间的差异程度不成比例;④空间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为"区域趋同的时空演变"现象提供了空间上的解释。实践表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为定量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空间效应提供了方法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马尔科夫链 生态安全 关中地区 时空演变 栅格尺度
下载PDF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水环境保护——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西琴 杨志峰 刘昌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07-718,共12页
结合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 ,对陕西关中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采用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 ,建立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和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 ,在推荐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下 ,既可以保证经济按规划的速度发展 ,达到总... 结合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 ,对陕西关中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采用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 ,建立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和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 ,在推荐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下 ,既可以保证经济按规划的速度发展 ,达到总的经济目标 ,同时又能够满足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 ,保护水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区域经济 工业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 陕西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喻元 白建军 +1 位作者 王建博 位贺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5-253,共9页
基于新型MOD16遥感数据集,在产品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GIS与RS技术统计分析关中地区2000—2012年间实际蒸散发(ET)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差异。结果表明:(1)MOD16-ET在关中地区数据精度良好,验证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 基于新型MOD16遥感数据集,在产品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GIS与RS技术统计分析关中地区2000—2012年间实际蒸散发(ET)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差异。结果表明:(1)MOD16-ET在关中地区数据精度良好,验证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10.38%和0.69;(2)关中地区多年ET均值为520.05 mm·a-1,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递减的三级阶梯格局,四季ET空间分布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一致。(3)ET空间分布受地表覆盖类型影响显著,各地类蒸散强度排序依次为林地(623.67 mm·a-1)>草地(504.51 mm·a-1)>园地(460.86 mm·a-1)>农田(448.89 mm·a-1)>裸地(408.77 mm·a-1);(4)关中地区ET年际变化趋势以0.87 mm·a-1的速率增加,空间分布呈东部减小西部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变化区域面积比例较大且以增加趋势为主,秋、冬季节绝大部分地区ET年际变化不甚明显。关中地区年内各月ET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蒸散量主要集中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时空变化 MOD16 土地利用类型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窦妍 南灵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5-618,共4页
论文以关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陕西关中地区及各地市2000-2009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 论文以关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陕西关中地区及各地市2000-2009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度呈现波动变化,并在近两年具有下降趋势;关中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和耕作制度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是影响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驱动力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勇 任志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4-162,共9页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建立了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关联指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自然生态综合指数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现状,结合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建立了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关联指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自然生态综合指数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的自然生态综合指数高值集聚区主要位于秦岭北麓,以城区为中心的渭河平原是社会经济最为聚集的地区。结合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自然生态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以县区为基本单元把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分为5种类型区。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和三大地貌单元,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区 空间关联模式 对策研究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陕西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宁 粟晓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1-227,共7页
【目的】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全球均衡因子和地... 【目的】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全球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对关中地区及各地市1994-2008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并与陕西省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核算期内,陕西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比较稳定,平均为0.704 5hm2/人,各市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平高低依次为咸阳>渭南>铜川>西安>宝鸡>杨凌;在核算期内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大,平均为0.196 0hm2/人,与陕北、陕南相比是陕西省最低的;在核算期内,关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均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赤字平均为0.507 7hm2/人;各用水账户中,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林渔牧副业用水)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主要贡献者,占水资源生态足迹的80%以上。【结论】陕西关中水资源生态赤字较大,必须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法律体系、水价格体系,实施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减小生态赤字,以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陕西关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1 位作者 郭贝贝 周寅康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210,共9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仅依靠其规定要求难以确保建设区顺利落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传统方法包括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仅依靠其规定要求难以确保建设区顺利落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传统方法包括图层加权叠加法、逻辑规则划分法和综合区划法,这些方法侧重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分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图层的纵向叠加性,易忽视地块之间的水平扩展效应.本文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以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建立了关中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案,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面积为1482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0.22%;其限制区面积31897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5.00%;其禁止区面积234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78%;通过与传统的综合区划法比较,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在现状耕地延续性、分区连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费用距离模型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划定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晓琼 赵景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旱涝灾害类型;旱灾的发生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涝灾的发生具有5年左右的周期;50—70年代关中地区涝灾偏多,气温偏低;冬季偏寒常易出现来年夏旱,冬季偏暖常易出现来年夏涝;90年代的旱灾增多,尤以秋旱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降水距平百分率 旱涝灾害 相关分析 灾害类型 降水规律
下载PDF
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42,共8页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针对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关中地区 生态环境 长安 都城建设
下载PDF
基于旅游生态位测评的关中地区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暴向平 薛东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9-194,共6页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尺度,选取2007-2011年数据构建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软件和ArcGIS9.3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总体表现为地域空间差异较大;综合生...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尺度,选取2007-2011年数据构建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软件和ArcGIS9.3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总体表现为地域空间差异较大;综合生态位从东到西呈现倒"U"字型分布,南北向为南高北低的趋势;有明显的极化现象,呈现层次分明的3层等级结构;通过分析构建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城市,次级旅游集散地和服务中心为节点城市,旅游中转中心为网络城市而构成分工不同的单核地旅游网络空间协作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位 空间格局 空间分析 聚类分析 等级结构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景波 李艳芳 +1 位作者 董雯 王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2-876,共5页
通过对清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1644-1912年的267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03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37次,占旱灾总数的35.9%;中度旱... 通过对清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1644-1912年的267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03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37次,占旱灾总数的35.9%;中度旱灾发生44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2.7%;大旱灾发生17次,占旱灾总数的16.5%;特大旱灾发生5次,占干旱灾害总数的4.8%;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特征。清代干旱灾害变化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在1644-1770年的126年为旱灾较低发生期,在1770-1909年的141年为旱灾较高发生期。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和降水分配不均是该区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干旱灾害 清代 灾害等级 发生原因 陕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