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光明穴对近视患者视力及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邢家铭 彭晓云 +3 位作者 张星华 严兴科 盛雪燕 赵中亭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光明穴对近视患者视力的调节作用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光明穴组(30例)和孔最穴组(30例)。光明穴组取光明穴(双);孔最穴组取孔最穴(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每天针刺1次,连续... 目的观察针刺光明穴对近视患者视力的调节作用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光明穴组(30例)和孔最穴组(30例)。光明穴组取光明穴(双);孔最穴组取孔最穴(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每天针刺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用P-VEP检测P100波的潜伏期和幅值;同时检查治疗前后的视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VEP P100潜伏期和振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光明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最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视力没有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光明穴对近视患者P-VEP P100潜伏期和振幅均没有调节作用,但可明显提高近视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光明穴 P-VEP
下载PDF
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光明穴的脑BOLD-fMRI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管永清 杨新治 《河北中医》 2008年第10期1065-1068,F0003,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平面回波序列(EPI)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分别对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假穴进行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功能区反应的异同,探寻针刺治疗眼病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分别接受电针刺...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平面回波序列(EPI)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分别对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假穴进行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功能区反应的异同,探寻针刺治疗眼病的中枢机制。方法选择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分别接受电针刺激真穴(光明穴)和假穴的两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实验采用组块设计,静息相(R)与刺激相(S)交替进行,重复5次,即"RSRSRSRSRS"模式。采用SPM2分析软件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将激活区叠加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 institute,MNI)标准三维模板脑,脑功能区域的解剖位置、Broadmann区(BA)定位、中心坐标由平均脑功能图得出。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大小(P<0.001,k>20)、所在脑区及其坐标(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体积(clus-ter)及激活强度(用t-检验统计值"T"表示,T值越大,强度越高)。结果①电针刺真穴(光明穴)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额叶上、中、下回(Brodmann10、11、45、47区);颞上回(Brodmann38区);楔叶和枕叶舌回(Brodmann18、19区)。②电针刺激假穴(光明穴前开0.5寸)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Brodmann7、40区);额叶中、上回(Brodmann10、46区);颞上回(Brodmann22区);边缘叶后联合(Brodmann29区)。结论①与视觉相关的穴位和大脑的视觉中枢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穴位有其独立的、特殊的属性。②电针刺激视觉相关穴位引发的临床效应的中枢机制与高级视觉中枢的调节有特异关系。③电针刺激光明穴所引发的脑功能区激活的神经机制不是简单的穴位-视区对应,而是调动了多个脑区参与的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光明 磁共振成像 视皮质 脑疾病
下载PDF
健康志愿者针刺光明穴后视觉皮层神经元活动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曹丹娜 李晓陵 +3 位作者 王丰 李冰昕 陈红梅 孙梦娟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针刺光明穴后视觉皮层神经元活动变化情况,探讨针刺光明穴对视觉通路信息传导的调控机制。方法对15例健康志愿者实施光明穴针刺,于针刺前8 min和针刺后8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于扫描图像选... 目的观察健康志愿者针刺光明穴后视觉皮层神经元活动变化情况,探讨针刺光明穴对视觉通路信息传导的调控机制。方法对15例健康志愿者实施光明穴针刺,于针刺前8 min和针刺后8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于扫描图像选取感兴趣区,测量该区域视觉皮层功能连接值(FC值,FC值代表由神经元和突触活动产生的自发低频震荡信号在两个相关脑区间的同步性,可反映局部脑神经元的活动情况),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对针刺前后FC值进行分析并获取T值(T值表示FC值变化程度)。结果针刺右侧光明穴后,腹侧视觉通路视觉皮层间FC值显著降低的连接为左侧V8区与左侧VP区、左侧V8区与左侧V4区、左侧V8区与右侧V4区、左侧V8区与右侧V8区;背侧视觉通路FC值显著降低的连接为左侧V3A区与左侧MT区、左侧V3A区与右侧LO区、左侧V3A区与右侧MT区、左侧V3D区与左侧LO区等;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视觉皮层间FC值显著降低的连接为左侧V3D区与左侧VP区、右侧V3D区与左侧VP区、左侧V3D区与左侧V4区等。结论健康志愿者针刺光明穴可对背侧视觉通路V3区和腹侧视觉通路V8区的神经元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对视觉信息的传导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光明穴 针刺 神经元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视觉通路
下载PDF
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慧 杨雅媛 +3 位作者 陈月婷 肖双凯 黄超凡 林咸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105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内关组、太冲组、光明组、太溪组、蠡沟组,每组15只。各针刺组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105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内关组、太冲组、光明组、太溪组、蠡沟组,每组15只。各针刺组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模型组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l、3、7、15 d时进行血压测量。【结果】非穴针刺无明显降压作用。针刺3、7、15 d时,太冲组、内关组、光明组S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d时,太冲组SBP降幅显著优于内关组、蠡沟组、太溪组、光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组DBP、MBP降幅显著高于太溪组、光明组(P<0.05),与内关组、蠡沟组大鼠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1、3、7、15 d时,太冲组SBP、DBP、MBP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5 d时SBP降幅优于针刺1 d、3 d、7 d,DBP、MBP降幅优于针刺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对SHR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针刺内关、太冲、光明、太溪、蠡沟等单穴和"非穴",且针刺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针灸疗法 太冲 内关 蠡沟 太溪 光明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关于光明穴治疗眼疾的古代记载和现代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涛 吴墨政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光明穴(编号GB37)在最早的腧穴学著作《黄帝明堂经》中即有记载,但在宋代以前的针灸学著作中却不是用于治疗眼病。宋代窦汉卿的《针灸标幽赋》将“光明”作为攒竹穴的别名,记载了它治疗眼疾的功用。受此影响,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 光明穴(编号GB37)在最早的腧穴学著作《黄帝明堂经》中即有记载,但在宋代以前的针灸学著作中却不是用于治疗眼病。宋代窦汉卿的《针灸标幽赋》将“光明”作为攒竹穴的别名,记载了它治疗眼疾的功用。受此影响,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误将攒竹穴的别名“光明”当作足少阳经的光明穴,在光明穴的主治中增加了治疗“眼痒”的内容。之后的针灸学著作以讹传讹,都记载了光明穴治疗眼疾。现代学者也多认为光明穴可以治疗眼疾,并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光明穴治疗眼疾的作用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明穴 腧穴 《黄帝明堂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