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落差分析研究生长断层 被引量:126
1
作者 赵勇 戴俊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5,共3页
将生长断层的落差定义为两盘地层厚度之差 ,将其某时期古落差定义为该时期两盘沉积的厚度差。生长断层落差可以根据对构造演化剖面或地质剖面的直接测量而计算 ,也可以对经时深转换的地震剖面进行测量而计算 ,还能够通过某地层顶、底构... 将生长断层的落差定义为两盘地层厚度之差 ,将其某时期古落差定义为该时期两盘沉积的厚度差。生长断层落差可以根据对构造演化剖面或地质剖面的直接测量而计算 ,也可以对经时深转换的地震剖面进行测量而计算 ,还能够通过某地层顶、底构造图的深度计算。与断层生长指数分析相比 ,落差分析不受上升盘地层是否缺失的限制 ,不受盆地整体沉降幅度的影响 ,地质含义明确 ,容易对比断层的活动强度 ,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采用该方法分析东营凹陷始新世中期沙三下亚段沉积期明显活动的断层有 45条 ,当时断陷最深的地区位于陈南断层西段、胜永断层中段和中央主断层之间。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断层落差 断层生长指数 地层厚度
下载PDF
生长指数与断层落差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9
2
作者 陈刚 戴俊生 +2 位作者 叶兴树 荣磊 梁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3,共4页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落差 生长指数 断陷盆地 生长断层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 被引量:39
3
作者 柳行军 刘志宏 +2 位作者 冯永玖 任延广 李春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压作用,研究还发现,大磨拐河组沉积之前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强烈挤压作用,并持续到伊敏组下段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的变形序列为:(1)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作用阶段;(2)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阶段;(3)近东西向的张扭作用阶段;(4)近东西向的强烈压扭作用阶段;(5)近东西向微弱拉张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序列 控陷断层 断层相关褶皱 乌尔逊凹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T_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被引量:34
4
作者 胡望水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12,共5页
“T2”地震反射层面是泉头组顶面或青山口组底面,“T2”反射结构是指其同相轴不连续且错迭的现象。这种反射结构不是前积成因,而是“T2”断层系的反映。“T2”断层为生长断层,走向多为NNW,规模小,倾角大,绝大多数发育... “T2”地震反射层面是泉头组顶面或青山口组底面,“T2”反射结构是指其同相轴不连续且错迭的现象。这种反射结构不是前积成因,而是“T2”断层系的反映。“T2”断层为生长断层,走向多为NNW,规模小,倾角大,绝大多数发育在基底断裂带、构造转折带及基底凸起位置。“T2”断层的形成是在青山口期NEE—SWW向伸展裂陷过程中,先存NNE向断裂产生扭张运动,导致上覆层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层 地震勘探 石油生成 成因类型
下载PDF
生长断层封闭性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东周 刘斌 +2 位作者 李建英 王津 陈洪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9,共3页
生长断层成长初期具有独特的断面形态 ,断层两盘在错动过程之中会产生空隙带和闭合带两种应力状态。在空隙带 ,两盘欠压实页岩易延展流动而产生变形的剪切沉积物 ,形成的泥质剪切带是生长断层形成泥质涂抹层的原因。泥质涂抹层的形成与... 生长断层成长初期具有独特的断面形态 ,断层两盘在错动过程之中会产生空隙带和闭合带两种应力状态。在空隙带 ,两盘欠压实页岩易延展流动而产生变形的剪切沉积物 ,形成的泥质剪切带是生长断层形成泥质涂抹层的原因。泥质涂抹层的形成与断距大小、剖面岩性组合特征及泥岩含量等密切相关。生长断层多为盆地内二、三级断层 ,走向延伸较长 ,在同一层位不同地段其断距大小、上下盘岩性组合及对接关系不同 ,致使封闭性在走向上具分段特征。以大港油田张东断层为例分析生长断层封闭性 ,首先要整体认识 ,在具体地段不同层位 ,分段分析断距变化规律及岩性组合特征 ,然后比较各段形成泥质涂抹层的强弱 ,最后进行相对评价。图 5参 9(刘东周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封闭性 泥质剪切带 泥质涂抹层 张东断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被引量:21
6
作者 顾连兴 胡文瑄 +5 位作者 倪培 何金祥 徐跃通 陆建军 林春明 李伟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2-608,共17页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大陆地壳 海底喷流 断裂拗陷 同生断裂 长江中、下游 华南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4 位作者 郭令智 孙岩 徐鸣洁 胡德昭 王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导致吐哈盆地由伸展盆地转变为挤压盆地,中央构造带也于此时发生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伸展正断层转变为挤压逆断层。发生于55Ma的喜山构造事件对天山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略有滞后,大致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央构造带即在此次构造事件中强烈变形,逆冲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中央构造带 三叠纪 侏罗纪 伸展构造 碰撞作用 构造事件 断层 生长断层 正反转构造
下载PDF
沾化凹陷断层活动性及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凡芹 王伟锋 戴俊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3-259,共7页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属于裂陷盆地 ,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绝大多数断层属于生长断层。这些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 ,即在沙河街三段 (Es3 )早期构造活动强烈 ,沙河街三段中期、沙河街三段晚期—沙河街二段早期构造活动变弱 ,至沙河街二段晚...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属于裂陷盆地 ,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绝大多数断层属于生长断层。这些断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 ,即在沙河街三段 (Es3 )早期构造活动强烈 ,沙河街三段中期、沙河街三段晚期—沙河街二段早期构造活动变弱 ,至沙河街二段晚期—沙河街一段早期构造活动又变强 ,东营早期和晚期又变弱。主要断层活动控制着层序地层的发育 ,具体表现在 :(1)对二级层序发育的控制 ,断层的总落差在二级层序开始时最大 ,以后逐渐减缓 ;(2 )对准层序叠加样式的控制 ,即在构造拉张期 ,以发育退积式准层序为主 ,在构造挤压期 ,以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同时 ,断层的活动也控制了三级层序 (层序Ⅰ ,Ⅱ ,Ⅲ ,Ⅳ ,Ⅴ和Ⅵ )的厚度和展布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断层落差 层序 准层序 沾化凹陷
下载PDF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洪革 李本才 +1 位作者 韩龙 丁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4-617,共4页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 ,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 ,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 ,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 ,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 ,而且具有控盆作用 ,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 ,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 ,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 ,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地堑 断层 几何学特征 油气构造 三维地震资料 构造带 油气运聚 断陷 油气成藏 油源
下载PDF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生长断层特点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梁富康 于兴河 +3 位作者 李先平 邹敏 孙相灿 李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270,共8页
众所周知,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储层,但多数沉积相图的编制并没有系统考虑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因而造成沉积相或古地理图与同生构造格局不匹配的严重缺陷。这里所指的构造主要是生长断层,而活动方式会对沉积地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众所周知,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储层,但多数沉积相图的编制并没有系统考虑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因而造成沉积相或古地理图与同生构造格局不匹配的严重缺陷。这里所指的构造主要是生长断层,而活动方式会对沉积地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深县凹陷的生长断层可以划分为4种模式:晚期活动模式、持续活动模式、间歇活动模式及深部扩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断层的活动变化特点并结合区域物源分析,系统地讨论了深县地区的生长断层对该区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在总体沉积格局表现为"南部水下扇、北部三角洲"的基础上,两大沉积体系前缘的同生断层分布控制砂体的进一步展布,呈现出平面顺断朵状分布、剖面垂向楔形叠加的沉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活动模式 控砂机制 古近纪 深县凹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刘栋梁 张跃中 张伟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7-965,共9页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Ma);晚期形成时期(N2^2-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生长断层 构造层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构造隆幅影响因素及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夏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搞清松辽盆地构造形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利用差异压实构造和反转构造理论,从构造隆起的基底凸起、构造挤压和差异压实3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对松辽盆地6个构造的影响因素及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为了搞清松辽盆地构造形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利用差异压实构造和反转构造理论,从构造隆起的基底凸起、构造挤压和差异压实3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对松辽盆地6个构造的影响因素及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大部分正向构造基本都是砂岩发育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雏形后,再经构造反转使构造的隆起幅度加大定型,反转构造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构造隆起幅度越大,越有利油气藏形成,构造运动趋缓时就是油气藏定型时期;朝阳沟—长春岭背斜地区油源来自三肇凹陷;古龙西地区塔66井区油气高产与同生断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隆起 构造挤压 差异压实 生长断层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2 位作者 金凤鸣 郗秋玲 巩兴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6,共8页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生油洼槽的多个古鼻状构造与该区输导体系的良好配置构成了油气向斜坡汇集与运移的有利条件;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斜坡上主要断层的垂向输导作用有限,而众多NE向断层侧向调节所导致的砂砂对接使得油气可穿层运移,油气主要以由深层至浅层的阶梯状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鼻状构造 生长断层 油气运移 冀中坳陷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喜玲 于水 +2 位作者 陶维祥 韩文明 范洪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1,7-8,共5页
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与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 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与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桑托期的裂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坎佩尼期以来的漂移期2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主体是新生代三角洲,沉积厚度达到12 km以上,包括Akata组、Agbada组和Benin组3个穿时的岩性地层单元.其中最下部的Akata组为大陆架-大陆坡的前三角洲、浅海-深海相厚层泥页岩,亦是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中部Agbada组主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海底扇砂体等,是区域油气藏储集层发育层段;上部Benin组则主要是陆相河流及岸后沼泽沉积,多发育互层泥岩,构成区域的主要油气藏盖层.由于Akata组塑性泥岩段主要以流动构造为特点,引起上覆地层发育重力构造,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陆地和陆架浅海区发育大型伸展构造.研究区发育区域性生长断裂,其控制的构造格局与圈闭样式是油气聚集与成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海陆过渡区 油气成藏 伸展构造 生长断层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及其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昶旭 崔永刚 +1 位作者 罗文生 曲长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7,共6页
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东营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在裂陷中期到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的众多三角洲中,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资料表明,东营... 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东营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在裂陷中期到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的众多三角洲中,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资料表明,东营三角洲对中央隆起带特别是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泥构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构造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把东营三角洲进积过程和盐—泥构造的上拱作用相结合,认为厚度巨大的三角洲进积体是盐—泥构造形成的一个触发因素。由于盐—泥构造的形成、沉积斜坡突然变陡以及三角洲的不断进积,最终重力滑动和底辟运动导致了生长断裂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构造坡折带,而且在三角洲前缘形成了滑塌浊积岩体,并形成了与构造坡折带有关的砂体,如低位扇体系。综上所述,三角洲进积体、盐—泥构造和构造坡折带关系模式的建立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三角洲 盐-泥构造 生长断裂 构造坡折带 三角洲前缘 滑塌浊积体
下载PDF
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断裂演化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仕远 王亚东 +3 位作者 张跃中 方小敏 王九一 刘栋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680,共15页
基于主干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本文探讨了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性断裂的活动模式、活动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演化明显存在两个大的旋回: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间(约54~31 Ma)和下油砂山组沉积至今(约22 Ma至... 基于主干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本文探讨了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性断裂的活动模式、活动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演化明显存在两个大的旋回: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间(约54~31 Ma)和下油砂山组沉积至今(约22 Ma至今);其中第2个构造期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狮子沟组沉积以来(约8 Ma至今),中部及北部区域北西西向断裂开始大规模逆冲活动,反映了盆地晚期强烈变形过程。断层生长指数定量分析结果与其空间演化过程相吻合,共同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控制下的柴达木盆地在新生代具有阶段性变形特征,从而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阶段隆升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柴达木西部地区 新生代 生长断层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生长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5 位作者 邵珠福 刘鸿 李德勇 赵洋 王慧东 颜中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和盖层断裂;通过断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断裂以NE、NNE延伸为主,少数为NEE方向;利用地震剖面在研究区识别出阶梯状组合断层带、"Y"字型组合断层、多米诺式断层带、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又结合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两种方法对研究区生长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生长断层在古近纪时期活动强度具有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区内断层活动期次自西向东逐渐变新,整个研究区内生长断层在古近纪盆地裂陷—断陷期活动强度最大,中新世后断裂活动趋于稳定。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西缘俯冲后撤和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远程蠕散效应,使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了拉张伸展应力场环境,是研究区发育大量生长断层的首要原因。同时,加强对研究区生长断层伴生构造如滚动背斜和缓坡带阶梯状断裂组合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研究,有利于推动东海陆架中新生代盆地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演化特征 生长指数 断层落差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一种生长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方法——以辽河坳陷辽中凹陷JX1-1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丽娟 解宏泽 +2 位作者 张辉 赵举举 郭优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3,共6页
通过对生长断层封闭性的封闭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以断层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断层封闭综合指数(Fci)的概念,用断面正压力、断层带泥质含量,断层带碎屑物成岩胶结作用三大影响因素量化乘积表示。以辽中凹陷JX1-1油田作为研究实例,... 通过对生长断层封闭性的封闭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以断层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断层封闭综合指数(Fci)的概念,用断面正压力、断层带泥质含量,断层带碎屑物成岩胶结作用三大影响因素量化乘积表示。以辽中凹陷JX1-1油田作为研究实例,建立了该区断层的封闭性评价标准,断层封闭综合指数60作为临界值,高于该值断层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低于该值断层难以封闭住油气,并分析了经过该区的主要断层——辽中一号主干断裂的控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断面正压力 断层封闭综合指数 控藏作用 JX1-1油田 辽中凹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滨北地区浅层断裂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鲁兵 罗笃清 +2 位作者 王凯 黎冰 王元英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8,共4页
总结了滨北地区沉积层内的断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发育规律;计算了同沉积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了逆断层的活动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与对比,结合其它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史,提出了滨北地区浅层... 总结了滨北地区沉积层内的断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发育规律;计算了同沉积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了逆断层的活动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与对比,结合其它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史,提出了滨北地区浅层构造演化模式:(1)泉二段以前的NWSE向的水平挤压作用;(2)泉三段一青二、三段的NESW向的水平拉张作用;(3)嫩江组末期的南北向的左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油气藏 圈闭 浅层断裂
下载PDF
Gravity-Driven Listric Growth Fault 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Lagoa do Peixe, Rio Grande do Sul Coastal Plain, Brazil
20
作者 Bruno Silva da Fontoura Adelir José Strieder +1 位作者 Iran Carlos Stalliviere Corrêa Paulo Rogério Mendes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4期594-616,共23页
High frequency, high resolution GPR surveys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nvestigate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architecture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high resolution GPR surveys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nvestigate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architecture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However, low frequency GPR surveys to investigate faul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at greater depths are scarce. This survey was designed investigate a > 100 km long linear escarpment that controls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Lagoa do Peixe, an important lagoon in Rio Grande do Sul Coastal Plain (RGSCP, Brazil).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points that RGSCP was developed by juxtaposition of four lagoons/barrier systems as conseq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no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is admitted to exist before. The low frequency GPR (50 MHz, RTA antenna) and geological surveys carried out in the RGSCP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gravity-driven listric growth fault controlling the Lagoa do Peixe escarpment and hangingwall sedimentation. The radargrams in four subareas along the Lagoa do Peixe Growth Fault could be interpreted following the seismic expression of rif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radargrams enabled to distinguish three main lagoonal deposition radarfacies. The lower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a convex upward unit, thicker close to growth fault;the radarfacies geometry indicates that fault displacement rate surpasses th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its upper stratum is aged ~3500 <sup>l4</sup>C years BP. The second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a triangular wedge restricted to the lagoon depocenter, whose geometry indicates that fault displacement and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kept pace. The upper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being deposited since 1060 ± 70 <sup>l4</sup>C years BP, under sedimentation rate higher than fault displacement r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frequency GPR surveys can help in investigating faul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coastal zones. They also point to a new approach in dealing with RGSCP strati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rowth fault SEDIMENTATION Radarfacies Coastal Pla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