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区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消耗过程研究 被引量:86
1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王静 雍绍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中龄期土壤干层厚度为 2 4 0~ 2 6 0cm ,老龄期干层为 70 0cm。水平阶整地丰水年土壤水分盈余 4 4 82mm ,对照亏缺 5 1 5~ 79 6mm ;平水年亏缺 5 3 91mm ,对照亏缺 10 3 6 4mm ;干旱年亏缺 10 2 87mm ,对照亏缺 15 3 32mm。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的补偿深度为 80~ 180cm ,对照为 2 1~ 4 5cm。根据柠条主根、侧根和毛根的根量分布比例得出 ,土壤水分要恢复正常 ,丰水年需要 13年 ,平水年需要 16年以上 ,干旱年约需 2 0年以上 ,而对照无论是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均需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消耗 柠条 过程研究 生长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丰水年 干旱年 生物措施 工程整地 土壤干层 补偿深度 幼龄期 亏缺 对照 灌木林 水平阶 6mm 恢复 主根 根量 毛根 侧根
下载PDF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2
2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2 位作者 贾宏炎 李运兴 卢志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应用广西大青山2~2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木资料,研究其幼林生长节律及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成熟林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米老排幼林生长的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5月和9月生长量最大,月生长量与月均气温相... 应用广西大青山2~2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木资料,研究其幼林生长节律及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成熟林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米老排幼林生长的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5月和9月生长量最大,月生长量与月均气温相关性显著;(2)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胸径、树高连年生长和年均生长高峰均在3~4年生时出现,且高速生长期持续较长;(3)材积生长伴随树高和胸径的快速生长后,于6年生时出现第1次生长高峰,连年生长量达0.0234m^3;6~15年生材积年生长量最大,15~17年生平均生长量达最高峰,并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相交,因此确定此林龄为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人工林 幼林生长节律 生长过程
下载PDF
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 被引量:89
3
作者 袁富华 张平 +1 位作者 刘霞辉 楠玉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6,共15页
国际比较表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阶段,也是充满增长分化的阶段。转型时期面临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1)工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伴随工业萧条,城市化成本病阻碍内生增长动力形成;(2)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分工结果的从属态势不能... 国际比较表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阶段,也是充满增长分化的阶段。转型时期面临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1)工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伴随工业萧条,城市化成本病阻碍内生增长动力形成;(2)服务业作为工业化分工结果的从属态势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以知识生产配置为核心的服务业要素化趋势不能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服务业转型升级无法达成;(3)作为门槛跨越基石的消费效率补偿环节缺失,知识生产配置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路径受阻。我们认为,以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积累为核心的效率模式重塑,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根本任务,面对转型时期门槛跨越的困难,中国应顺遂服务业的要素化趋势,在防止服务业盲目扩张、做好工业/服务业协调推进的同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效率模式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门槛 不确定性 知识过程 效率模式重塑
原文传递
35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彭龙福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通过对福建南平樟湖国有林场35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以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楠木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7.3m、24.0cm和229.220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则分别达193.503t·hm-2和182... 通过对福建南平樟湖国有林场35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以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楠木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7.3m、24.0cm和229.220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则分别达193.503t·hm-2和182.948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整个林分总生物量的94.55%.林分年均净生长量为5.227t·hm-2;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70.43%)>皮(7.74%)>枝(3.31%)>叶(1.00%);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形,活枝和鲜叶主要分布在9m以上.与杉木生长过程相比,楠木在早期生长较慢,生长高峰期较迟且高峰值较小,整个生长曲线较为平缓、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生长过程
下载PDF
中国社会治理40年: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52
5
作者 陈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7,共16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变革,既是一部社会成长史,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文明化进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形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经营"再到"社会管理"最后到"社会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变革,既是一部社会成长史,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文明化进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形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经营"再到"社会管理"最后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实现了从"包办社会"到"经营社会"再到"管理社会"最后到"治理社会"的发展历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历史成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在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活力获得空前释放和增强;在不断扩大社会体量的基础上,社会质量获得明显改善和提升;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上,社会公平获得积极维护和促进;在不断扩大社会参与的基础上,社会自治实现有序推进和发展;在不断优化社会结构的基础上,社会体制实现有效重塑和完善。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集中体现在"十个坚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实行法德共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不仅要处理好历史遗留的老问题,而且要面对现代化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社会治理新型格局,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的迫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成长 文明化进程 改革开放
下载PDF
柳杉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卓文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46-51,共6页
 以浙江省文成县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1.3、H、V及f1.3)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柳杉各生长因子的差异及生长因子有序样本分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柳杉整个生长阶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柳杉的D1.3、...  以浙江省文成县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1.3、H、V及f1.3)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柳杉各生长因子的差异及生长因子有序样本分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柳杉整个生长阶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柳杉的D1.3、H及V生长过程均为三次抛物线,但各生长因子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龄不同,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不同;各生长因子的平均生长量为二次抛物线,连年生长量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同的类型;树杆胸高形数为双曲线函数,f1.3值前期大后期小,取值为0.62~0.42之间;不同立地类型f1.3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形数约为0.40.因各生长因子在其生长过程中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有差异,以D1.3、H及V三因子进行有序样本分类,将柳杉生长过程划分为幼年阶段(1~5年生)、速生阶段初期(6~9年生)、速生阶段(10~19年生)、成长阶段(20~29年生)及成熟期(30~40年生).经过与实际情况分析对比,认为划分结果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 生长过程分析 生长阶段 划分 生长因子
下载PDF
闽楠天然林与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江香梅 肖复明 +1 位作者 叶金山 龚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9-1054,共6页
通过江西吉安闽楠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调查及树干解析分析,结果表明,闽楠天然林和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等生长特性基本相似。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10a为树高、胸径及单侏材积生长的缓慢期;10~20a为树高生长速生... 通过江西吉安闽楠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调查及树干解析分析,结果表明,闽楠天然林和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等生长特性基本相似。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10a为树高、胸径及单侏材积生长的缓慢期;10~20a为树高生长速生期,此时闽楠林树高连年生长量达0.60m以上;10~30a胸径生长急剧上升,期间胸径连年生长量达到0.86cm以上;15—25a时材积生长逐渐加速;20a后为树高生长匀速期,连年生长量平均为0.33m;30a后胸径生长速度变慢,连年生长量平均为0.44cm,33a时达到数量成熟,并且随着树龄的增大,树形不断向圆锥体靠近;25a后材积生长迅速提高,平均生长量达0.01363m^3,说明闽楠生长速度并不缓慢,是培育珍贵阔叶树种大径材优良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天然林 人工林 生长特性 生长过程
下载PDF
广西凭祥西南桦中幼林林木生长过程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春胜 赵志刚 +5 位作者 曾冀 郭俊杰 沙二 郭文福 曾杰 郑海水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7-262,共6页
造林密度决定着林分后期密度大小,是影响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林木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决定着林分的健康状况及生产力,是林分合理结构的数量基础。
关键词 西南桦 造林密度 树干解析 林木生长过程
下载PDF
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肖祥希 杨宗武 +4 位作者 卓开发 陈辉义 陈春成 谭芳林 郑仁华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35,共5页
福建柏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随坡面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但至坡面近顶部,差异才达显著;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8年生,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12年生之间;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6年生;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0年生达... 福建柏人工林树高、胸径生长随坡面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但至坡面近顶部,差异才达显著;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8年生,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12年生之间;直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6年生;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0年生达到最大值,到32年生为止材积平均生长量未达到最大;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福建柏生长发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4年生为幼林期,第二阶段4~14年生为速生期,第三阶段14~24年生为杆材阶段,第四阶段24~32年生为近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生长规律 生长过程 柏树
下载PDF
林木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95-398,共4页
利用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影响杉木直径生长的五大主导气象要素作控制因子,建立杉木直径生长的CAR模型,从而对杉木直径生长提前一年作预测,回验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很高,为林木生长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CAR模型 生长过程 林木 多维时间序列
下载PDF
华北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的飞机探测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朱士超 郭学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6-389,共24页
利用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3架飞机联合云探测试验数据,分析了2009年4月18日和5月1日两次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飞机在0—-16℃范围的云层内观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包括板状、针柱状、柱帽状... 利用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3架飞机联合云探测试验数据,分析了2009年4月18日和5月1日两次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飞机在0—-16℃范围的云层内观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包括板状、针柱状、柱帽状、辐枝状和不规则状。云中低层的冰晶形状受云顶温度影响,云顶温度不同,冰晶形状不同,当云顶温度高于-8℃时,云中低层的冰晶以板状和针柱状为主;当云顶温度低于-13℃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辐枝状冰晶;当云顶温度低于-18℃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柱帽状冰晶。同时冰晶形态还受其所处云中位置的影响,在积层混合云中的嵌人对流区含有更多的凇附状冰晶;在融化层以上,冰晶的增长过程主要包括凝华、淞附和聚合过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降低云中过冷水增多,冰晶的淞附增长也相应增强。积层混合云中的对流区和层云区粒子谱下落拓宽速率有明显差别,在4.8-4.2km(-11.6—-8℃)高度层,对流区粒子谱拓宽速率为3 mm/km,而层云区为3.67 mm/km,层云中粒子拓宽增长的速率略高于对流区;而在4.2—3.6 km(-8—-5℃)高度层,对流区的粒子谱拓宽速率为6.67 mm/km,层云区为2.33 mm/km,对流区的粒子拓宽增长速率是层云区的近3倍,主要原因是对流区低层的过冷水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飞机探测 冰晶形状 增长过程 谱拓宽速率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分生长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2 位作者 王晓江 刘立城 魏永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8,共6页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215株hm2(35.18m3hm2).密度在400~1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密度 配置 生长过程
下载PDF
I-69杨生长过程分析和生长阶段划分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军 徐锡增 吕士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3-348,共6页
根据 2 90块 I- 6 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树冠特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分别不同立地指数、不同造林密度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的 Richards生长曲线 ,并用有序样本聚类法以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为分析指... 根据 2 90块 I- 6 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树冠特性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分别不同立地指数、不同造林密度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的 Richards生长曲线 ,并用有序样本聚类法以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为分析指标对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 ,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各生长期的特性。认为 I- 6 9杨是一个速生性十分明显的无性系 ,造林密度太大时会掩盖立地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培育胶合板用材 ,应选择高立地 (2 0、2 2 m)地段和采用小密度 (156、2 0 4株·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69杨 生长过程 生长阶段 树冠特性 立地 密度
下载PDF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被引量:26
14
作者 金凤君 王成金 +1 位作者 王姣娥 张文尝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88-1593,1676,共7页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己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己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己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地理学 成长过程 研究领域 学科贡献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卢琦 赵体顺 +2 位作者 罗天祥 金烈谊 阴三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对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学对比分析表明:黄山松林的植物种类天然林为19~29种,人工林仅有9~17种;天然林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格数分别为2.8242~2.8763和1.7998~1.8366,而人工林分别为1... 对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学对比分析表明:黄山松林的植物种类天然林为19~29种,人工林仅有9~17种;天然林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格数分别为2.8242~2.8763和1.7998~1.8366,而人工林分别为1.6073~2.0775和1.8366~1.9394。天然林胸径生长量比人工林低0.47cm/a,树高连年生长量最高峰出现在第20年,比人工林晚5a,材积在第40年以后增长明显加快(>0.01m3/a),比人工林迟20a。文中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其均匀度、群落系数和相似度系数等指标为判别尺度,揭示了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之间的群落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天然林 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生长规律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材用樟树幼林生长和蓄积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新亮 章挺 +2 位作者 邱凤英 符潮 周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7,60,共6页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樟树人工林 造林密度 幼林 生长过程 林分蓄积量
下载PDF
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唐庆兰 陈健波 +3 位作者 项东云 吴兵 李昌荣 叶露 《广西林业科学》 2009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以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为研究对象,研究尾巨桉无性系6种不同造林密度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尾巨桉6种密度处理间,林龄6年生前树高差异较小,6年生后差异开始显著,林分密度越大,高生长越小... 以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为研究对象,研究尾巨桉无性系6种不同造林密度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尾巨桉6种密度处理间,林龄6年生前树高差异较小,6年生后差异开始显著,林分密度越大,高生长越小。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在各生长阶段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且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前3年,2年时各密度处理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或超过3.5cm。各密度处理蓄积生长量在各生长阶段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不同的密度处理,蓄积平均生长量达到峰值的年龄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的密度不同的株行距在同一年达到峰值,数量成熟年龄与密度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栽培密度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中国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特征——基于“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履历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高瑞 王彬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19—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履历分析法,从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成长周期等四个维度分析我国杰...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19—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履历分析法,从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成长周期等四个维度分析我国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并揭示其共性的成长特征: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优势累积方式,选择一流的工作机构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助推器,把握职业生涯中的最佳成长期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关键,“深度积淀”+“适度流动”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加速器,青年科技人才的平均成长周期大约是13年,海外经历有效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成长过程 成长特征 履历分析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香樟人工林林木生长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胡凌 商侃侃 +2 位作者 张庆费 戚裕锋 郑思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上海城郊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密度高、林相结构简单、个体生长分化严重等现象,合理调控森林的密度结构成为城市森林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宝山区建植于2001年、初植密度为4600株·hm^-2的香樟人工林为对象,在生长3... 上海城郊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密度高、林相结构简单、个体生长分化严重等现象,合理调控森林的密度结构成为城市森林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宝山区建植于2001年、初植密度为4600株·hm^-2的香樟人工林为对象,在生长3a后将林分密度分别调控为1000株·hm^-2(P1)、1300株·hm^-2(P2)和1600株·hm^-2(P3)的3个不同样地,于2012年各设置1个50mX50m典型样地,细分成4个25m×25m样方,调查测定林木的测树因子、空间结构和树芯结构,分析林木生长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林木枯死率升高,林木分化程度增强;P1、P2、P3样方个体最大径级分别达25.7、28.6cm和23.9cm,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3和0.17。在4~25m空间尺度上,P1、P2样方个体呈随机分布,P3样方个体呈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交替现象。各龄级林木胸径生长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密度越高林木径向生长量越小,而现存生物量以P2样方最高,达17392.21kg·hm^-2。因此,上海地区10a左右的香樟幼林合理密度约为1300株·hm^-2,采用动态密度管理机制,使林分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人工林 密度调控 林木分化 空间格局 生长过程 生物量
下载PDF
CO2腐蚀产物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白海涛 杨敏 +2 位作者 董小卫 马云 王瑞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5-301,共7页
系统总结了碳钢的CO2腐蚀产物膜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CO2腐蚀产物膜的结构、化学组成、生长过程、电化学性质及力学性质。展望了对碳钢的CO2腐蚀产物膜研究发展趋势和重点。
关键词 CO2腐蚀产物膜 生长过程 电化学性质 力学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