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朱玲 龚强 +6 位作者 王小桃 李倩 徐红 晁华 顾正强 沈历都 蔺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71-77,共7页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下载PDF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朱玲 顾正强 +6 位作者 龚强 晁华 李杨 徐红 周晓宇 沈历都 蔺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积雪日数 积雪深度 保温作用 更换自动站 辽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慧 张璐 +1 位作者 石兴东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50,共18页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部四季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均存在显著趋势转折特征,整体来看,秋、冬季转折时间较早(1999年),春、夏季稍晚(2000年);分区来看,高原Ⅱ区(东部)的转折时间最早,然后向Ⅳ区(东南部)和Ⅰ区(北部)扩展,高原Ⅲ区(西南部)转折时间最晚。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以夏季的感热减弱最突出,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弱;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冬季的地表感热的增强最强,其他季节增强趋势相当。冬季和春季高原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的关键区分别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夏、秋季的关键区主要为高原的Ⅱ区(东部)和Ⅲ区(西南部)。(2)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地面风速的减小对高原四季地表感热的减弱趋势均有重要贡献;但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影响其趋势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在四季存在显著差异,夏季仍以地面风速的变化为主导,秋、冬季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变化的共同影响,而春季地气温差的增大成为其趋势增强的主因。同时,在地表感热的年际变化中,地气温差的影响比地面风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秋、冬季,转折前后地气温差始终是决定其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春季高原东部也主要受地气温差变化所影响,夏季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的共同影响,而转折后,地气温差对其的影响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趋势转折 地气温差 地面风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石家庄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卞韬 任国玉 +2 位作者 刘思廷 赵煊 范欣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地-气温差 季节变化 变化速率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穆海振 薛正平 李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55-62,共8页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变化规律 影响因子 热环境
下载PDF
1984-2013年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洁 巩远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55-463,共9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性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3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及风速资料,并采用M-K(Mann-Kendall)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得到高...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性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3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及风速资料,并采用M-K(Mann-Kendall)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得到高原地气温差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高原年平均地气温差的总体分布与春秋两季大致类似,数量值介于两者之间,高原总体平均地气温差均为正;4个季节中,春夏秋3个季节地气温差在高原上都为正,夏季最大,春季次之,仅在冬季的高原西北部有地气温差的负值区。(2)高原上年平均地气温差与4个季节平均的变化特征相似,2003年以前,是增大(减小)趋势不明显的年际变化,2003年后发生年代际转折变化,地气温差都呈明显增大趋势,其中夏季的年代际转折相对不是特别明显,地气温差增加变率也相对小。(3)高原年平均地气温差的第二空间模态呈现了高原东部和西部的不同变化;4个季节的第二空间模态不仅反映了高原南北部地气温差相反的变化差异,还反映了年代际变化时间的明显不同;最典型的是春夏两季与秋冬两季不仅年代际变化的时间不同,而且年代际变化前后的地气温差异常也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青藏高原气候学 地气温差 M-K检验 EOF分析
下载PDF
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地气温差对比分析
7
作者 陆杰英 孙丽颖 +3 位作者 王春林 张菁 翟志宏 吴健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8-856,共9页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纬向型分布格局。(2)夏季地气温差最大为3.25℃,冬季最小为1.71℃;其中冬季珠三角地气温差比粤北大,夏季则相反。(3)珠三角的东莞在冬、夏两季均为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城市,降速为0.35℃/(10 a)和0.66℃/(10 a);上升最明显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和粤北的仁化分别为0.30℃/(10 a)和0.32℃/(10 a)。(4)近50年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降速为0.061℃/(10 a);其中粤北呈上升趋势,升速为0.3℃/(10 a);珠三角则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16℃/(10 a);两者变化趋势呈南北反相分布态势。(5)粤北地气温差月变化呈单峰型结构,珠三角则呈双峰型结构;两地地气温差最小值在汛期前的3月,粤北峰值在7月,珠三角峰值在7月和10月。此外,珠三角年平均气温及夏季地气温差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粤北和珠三角地气温差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珠三角 地气温差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与地气温差及我国降水的联系
8
作者 胡洁 巩远发 +1 位作者 黄鹏 次丹卓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4期9-17,共9页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生和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低值系统频发区,多发年的地气温差明显比少发年高。(2)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中部、东北部及西南地区在多发年降水偏多,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则在少发年降水偏多;我国东部地区,多、少发年降水差异自南至北呈“+”、“-”、“+”、“-”、“+”的差值带分布特征,即华南、江淮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在多发年偏多,江南地区和黄淮流域降水则在少发年偏多。(3)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对流层的环流系统及相应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变化有明显差异,并影响青藏高原和我国降水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多、少发年之间环流的差异是受高原东部和南部的气流辐合(辐散)场、相应的垂直运动差值上升(下沉)、水汽输送辐合(辐散)区域变化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则是受南海到华南、长江流域、华北到东北为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及其间辐合(辐散)带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值系统 地气温差 降水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被引量:8
9
作者 Lihua ZHU Gang HUANG +3 位作者 Guangzhou FAN Xia QU Guijie ZHAO Wei HU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249-1262,共14页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H over the CE-TP presents a recovery since the slowdown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restored surface wind speed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contribute to the recovery in SH.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persistent weakening wind speed is alleviated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Meanwhile, th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that period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amount, especially at night. At nighttime,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cover reduces the surface effective radiation via a strengthening of atmospheric counter radiation and subsequently brings about a clear upward trend in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Cloud–radiation feedback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ven SH 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Consequently, besides the surface wind spee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becomes another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variation in SH since th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articularly at n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nsible heat Tibetan Plateau grou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urface wind speed global warming hiatus
下载PDF
成都地区地气温差演变规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龙艺文 王超 +3 位作者 陈亚玲 冉欢欢 杨巨佳 肖天贵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5期446-453,共8页
地气温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边界层结构特征,而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对空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利用成都市温江站2014年的地表观测资料和空气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和空气质量的年、季节... 地气温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边界层结构特征,而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对空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利用成都市温江站2014年的地表观测资料和空气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和空气质量的年、季节、日变化和季节日变化特征,讨论地气温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成都地区地气温差的年平均值为2.2℃,一年中地气温差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秋季的地气温差最小,冬季次之,春季的温差最大;地气温差的日变化显著,地气温差的变化幅度春季最大,秋季最小。(2) 总的来讲,地气温差越小越容易出现颗粒物浓度的大值;地气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空气质量越好。利用地气温差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特征,可作为污染潜势预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地气温差 空气质量 污染潜势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