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高增贵 陈捷 +8 位作者 薛春生 郭红莲 鄢洪海 王桂清 付波 陈刚 王作英 陈丽 时俊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 ,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因子。描述玉米灰斑病季节流行曲线(S型曲线) ,Gompertz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切合实际。灰斑病的发病条件试...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 ,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因子。描述玉米灰斑病季节流行曲线(S型曲线) ,Gompertz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切合实际。灰斑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 ,此病害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和种植形式等的关系密切 ,而与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和施肥的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流行规律 发病条件
下载PDF
不同诱抗剂诱导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及其与PAL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郭红莲 陈捷 +3 位作者 高增贵 崔澍 王桂清 邹庆道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用水杨酸、磷酸氢二钾、灰斑病菌滤液和草酸作诱抗剂 ,研究了玉米对灰斑病的诱导抗病作用 ,同时测定了挑战接种前后的PAL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上述4种诱抗剂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抗病性 ,其中水杨酸诱抗效果最好 ,病菌培养滤液和磷酸... 用水杨酸、磷酸氢二钾、灰斑病菌滤液和草酸作诱抗剂 ,研究了玉米对灰斑病的诱导抗病作用 ,同时测定了挑战接种前后的PAL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上述4种诱抗剂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抗病性 ,其中水杨酸诱抗效果最好 ,病菌培养滤液和磷酸氢二钾次之 ,草酸诱抗效果最差。诱导后挑战接种 ,PAL酶活性变化都有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诱导抗病性 苯丙氨酸解氨酶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益先 吕国忠 +2 位作者 梁景颐 杨红 白金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玉米灰斑病菌 (Cercosporazeae maydisTehonandDoniels)适合分离的培养基有花生叶斑病尾孢菌培养基、PDA、V8汁、V8汁+蔗糖 2 0g和Richard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的pH 4~ 12 ,最适宜的pH 6~ 8,适宜温度为 2 0~ 2 5℃。病菌对葡萄糖、... 玉米灰斑病菌 (Cercosporazeae maydisTehonandDoniels)适合分离的培养基有花生叶斑病尾孢菌培养基、PDA、V8汁、V8汁+蔗糖 2 0g和Richard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的pH 4~ 12 ,最适宜的pH 6~ 8,适宜温度为 2 0~ 2 5℃。病菌对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对酵母膏、硝酸钾、牛肉膏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或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 2 0~ 30℃ ,pH范围广 ,RH≥ 81%以上分生孢子萌发 ,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营养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 培养基 菌丝生长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孙成韬 张丽颖 +1 位作者 王金君 番兴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详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学、发生规律、致病与抗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理论的主要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和发生规律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病原学 抗性机制
下载PDF
中国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与未来扩散趋势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立萍 王晓鸣 +7 位作者 段灿星 龙书生 李晓 李洪连 何月秋 晋齐鸣 武小菲 宋凤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612-3626,共15页
【目的】明确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预测病害未来的扩展区域,为有针对性开展灰斑病的早防早控工作、保护玉米生产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形态、培养及分子特征鉴定的方法明确新发生玉米灰斑病区域的病菌分离物种类;汇总2004—2014年各地... 【目的】明确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预测病害未来的扩展区域,为有针对性开展灰斑病的早防早控工作、保护玉米生产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形态、培养及分子特征鉴定的方法明确新发生玉米灰斑病区域的病菌分离物种类;汇总2004—2014年各地玉米灰斑病的调查信息,根据季风特点,推测具有重大破坏力的玉米尾孢灰斑病扩展路线,预测未来的病害发生区域。【结果】基于形态学、培养特征以及分子鉴定结果,明确了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四川北部的分离物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河北承德地区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C.zeae-maydis),在陕西南部、西部以及河南西部鉴定出了玉米尾孢和玉蜀黍尾孢;初步明确了具有强致病力的玉米尾孢目前分布的北界。玉米灰斑病已经在中国15个省份发生,西南地区的玉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南海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玉米尾孢从云南西部进境后逐渐向北向东扩展,到达四川、陕西的西部,亦可能经种子携带途径进入湖北恩施,形成一个新的病害扩散源并传播至重庆、陕西安康和商洛以及河南西部山区。未来,在季风的作用下,源自西南的玉米尾孢灰斑病可能进入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并进而逐渐向北偏东方向扩展,对中国春玉米主产区构成重大威胁。【结论】确认玉米尾孢在贵州、四川、陕西、河南引起玉米灰斑病,河北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由玉米尾孢引起的灰斑病已突破秦岭和巴山的阻隔,扩散至陕西西部、南部和河南西部,从西南玉米生产区进入了北方玉米生产区;夏季季风以及种子带菌是该种灰斑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未来玉米尾孢灰斑病将在季风作用下继续缓慢向北方玉米区扩散,在无灰斑病发生区域引发病害并可能在已有玉蜀黍尾孢灰斑病发生的区域形成新的重大病害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灰斑病 玉米尾孢 玉蜀黍尾孢 传播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 ,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 ,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 ,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 ,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 ,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 ,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病害发生率(DI)和病害严重度(DS)两种 ,两者相比各有优缺点。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时 ,不仅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而且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等级划分的次数。同时选择好一个适合鉴定的环境也是很关键的。国内外现已鉴定出一系列抗性品系 ,其中抗性品系主要存在于自交系中。玉米灰斑病的遗传属数量遗传 ,且主要受累加基因控制 ,并可以通过回交和轮回筛选转移。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种群中致病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抗病性 鉴定 遗传
下载PDF
Comparative QTL Mapping of Resistance to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Based on Bioinformatics 被引量:19
7
作者 SHI Li-yu LI Xin-hai +5 位作者 HAO Zhuan-fang XIE Chuan-xiao JI Hai-lian LUE Xiang-ling ZHANG Shi-huang PAN Guang-t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411-1419,共9页
The integration QTL map for gray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maize was constructed by compiling a total of 57 QTLs available with genetic map IBM2 2005 neighbors as reference. Twenty-six "real QTLs" and seven consensus ... The integration QTL map for gray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maize was constructed by compiling a total of 57 QTLs available with genetic map IBM2 2005 neighbors as reference. Twenty-six "real QTLs" and seven consensus QTLs were identified by refining these 57 QTLs using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approaches. Seven consensus QTLs were found on chromosomes 1.06, 2.06, 3.04, 4.06, 4.08, 5.03, and 8.06, and the map coordinates were 552.53,425.72, 279.20, 368.97, 583.21, 308.68 and 446.14 cM, respectively. Using a synteny conservation approach based on comparative mapping between the maize genetic map and rice physical map, a total of 69 rice and maize resistance genes collected from websites Gramene and MaizeGDB were projected onto the maize genetic map IBM2 2005 neighbors, and 2 (Rgene32, htl), 4 (RgeneS, rp3, scmv2, wsm2), and 4 (ht2, Rgene6, Rgene8 and Rgene7)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s were found in three consensus QTLs on chromosomes 2.06, 3.04, and 8.06,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eta-analysis of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and sequence homologous comparison between maize and rice could be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major QTLs and corresponding candidate genes for the gray leaf sp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Zea mays L.) gray leaf spo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 META-ANALYSIS
下载PDF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斑污拟盘多毛孢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葛起新 徐同 +1 位作者 孙小桉 朱培良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0-204,共5页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的正名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Cda.)Nag Raj,山茶盘多毛孢Pestalotia guepini Desm.和山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Desm.)Stey.均为其异名。本文根据作者对自1978年以来采集的大量标本和...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的正名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Cda.)Nag Raj,山茶盘多毛孢Pestalotia guepini Desm.和山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Desm.)Stey.均为其异名。本文根据作者对自1978年以来采集的大量标本和分离菌株的研究,记述了斑污拟盘多毛孢的形态学、培养性状、致病性及寄主范围、电泳图谱等特征,并附有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灰斑病 斑污拟盘 多毛孢
原文传递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董怀玉 薛玉梅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可杰 徐秀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引玉米种质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与评价
下载PDF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种类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2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9-1081,共3页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na;未检测到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这就说明,引起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主要致病种为Cercospora ze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尾孢菌 分子鉴定 Gert'ospora zeina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卢宗志 李艳君 +1 位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129,共4页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等产量特征有明显影响,对玉米穗行数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产量 产量特性
下载PDF
48份玉米自交系抗病性的精准鉴定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子麒 赵雅琪 +6 位作者 林昌朋 赵永泽 余宇潇 孟庆立 曾广莹 薛吉全 杨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10-2522,共13页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和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病性 大斑病 小斑病 灰斑病 茎腐病 穗腐病
下载PDF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初步筛选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晓勇 李树江 +1 位作者 王亮 杨友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9-215,242,共8页
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山茶灰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和防治方法,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β-tubulin、tef 1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ica。6种常规杀菌剂室内... 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山茶灰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和防治方法,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β-tubulin、tef 1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ica。6种常规杀菌剂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两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推荐浓度范围内对P.portugalica的抑制率达到了100%,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在推荐浓度范围内对该病原菌的抑制率也在90%以上;有效成分浓度为250~500 mg/L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300 mg/L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可显著促进P.portugalica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拟盘多毛孢 灰斑病 形态特征 多基因序列分析 杀菌剂
下载PDF
玉米种质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香玲 李新海 +3 位作者 陈阳 史振声 李凤海 傅俊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对4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和22份回交群体(导入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斑病表现高抗自交系1份、抗病自交系3份、中抗自交系9份及多份抗病回交导入后代。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种质中多数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抗病种质较少。采... 对4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和22份回交群体(导入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斑病表现高抗自交系1份、抗病自交系3份、中抗自交系9份及多份抗病回交导入后代。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种质中多数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抗病种质较少。采用回交育种方法进行玉米灰斑病抗性改良,在受体与供体均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抗病株率较高;在受体为感病材料、供体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抗病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 灰斑病 抗性评价
原文传递
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艳红 王晓梅 +2 位作者 张建春 田宇光 杨信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8-151,共4页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计算出两种病害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空间分布型 理论抽样数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温义鹏 李成军 +5 位作者 于培洋 从方志 郭宝贵 朱秀森 姜傅俊 刘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7,共3页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灰斑病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东北春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抗玉米叶斑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红 晋齐鸣 +6 位作者 孟灵敏 苏前富 张伟 赵振伟 谢江波 王立新 隋晶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1,共3页
试验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方法,对春玉米区177份主推品种进行主要叶斑病—大斑病、灰斑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的品种154份,占总数的87.0%,对大斑病表现感病类型(感病-高感)的品种23份,占总数的13.0%。... 试验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方法,对春玉米区177份主推品种进行主要叶斑病—大斑病、灰斑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的品种154份,占总数的87.0%,对大斑病表现感病类型(感病-高感)的品种23份,占总数的13.0%。对灰斑病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的品种140份,占总数的81.8%,对灰斑病表现感病类型(感病-高感)的品种31份,占总数的18.2%,筛选出兼抗2种病害的品种120份,占总数的7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大斑病 灰斑病 抗性评价
原文传递
分群分析法获得与多花黑麦草抗叶班病基因连锁的EST-CAPS标记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成龙 沈益新 +1 位作者 顾共如 三浦优一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13,23,共6页
利用多花黑麦草叶斑病抗性和敏感个体杂交构建F 1分离群体,采用分群分析法(bu lked segregan t ana lys is,BSA),通过多花黑麦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的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多态性(cleaved am p li... 利用多花黑麦草叶斑病抗性和敏感个体杂交构建F 1分离群体,采用分群分析法(bu lked segregan t ana lys is,BSA),通过多花黑麦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的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多态性(cleaved am p lified po lym orph ic sequence,CAPS)筛选,获得一个同多花黑麦草草抗叶斑病紧密连锁的EST-CAPS标记p56。对照多花黑麦草细胞质雄性不育(CM S)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该EST-CAPS标记位于多花黑麦草的第5遗传连锁群(LG 5)。对cDNA文库中对应于标记位点p56的EST序列片段分析和基因库搜索结果表明,该EST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大麦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H vAS 1和H vAS 2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片段同源性很高,推测位点p56所处的基因为编码多花黑麦草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该分子标记可用于多花黑麦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叶班病 分子标记 表达序列标签(EST) 酶切扩增片段多态性序列(CAPS)
下载PDF
与多花黑麦草抗灰叶斑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的RGA-CAPS标记筛选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成龙 沈益新 +1 位作者 顾洪如 三浦優一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206,共5页
以多花黑麦草抗灰叶斑病品种Sach iaoba、感病品种M inam iaoba及其杂种F1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接种鉴定和分群分析法(BSA)进行抗病基因类似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多态性(RGA-CAPS)筛选。得到与多花黑麦草抗灰叶斑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的RGA-C... 以多花黑麦草抗灰叶斑病品种Sach iaoba、感病品种M inam iaoba及其杂种F1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接种鉴定和分群分析法(BSA)进行抗病基因类似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多态性(RGA-CAPS)筛选。得到与多花黑麦草抗灰叶斑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的RGA-CAPS标记,该标记与灰叶斑病抗性相关基因紧密连锁,连锁距离为4.94cM。测序和BLASTX查询结果显示,该RGA与水稻的1个NBS-LRR类抗性蛋白(Genbank/NCB I:AAT81729.1)同源性高达67%,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对应于抗、感病性的该RGA片段长度均为361 bp,两片段之间存在多个单核苷酸差异(SNPs)。利用SNPs重新设计引物,并应用新设计引物成功地将RGA-CAPS标记转换成共显性STS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灰叶斑病 RGA-CAPS标记 STS标记
下载PDF
番茄灰叶斑病原菌的鉴定及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 被引量:5
20
作者 叶青静 阮美颖 +6 位作者 王荣青 姚祝平 万红建 程远 李志邈 杨悦俭 周国治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 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番茄灰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番茄灰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ATO gray leaf spo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resistance SCREE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