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石流、冰碛和河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判别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昌志 王裕宜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50-54,共5页
根据福克(Folk)公式,计算出几个典型地区泥石流、冰碛和河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参数,用核心区域图解法和判别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参数的分布特征和联系,初步建立判别的图形模型和数学模型,用以反推和判别参数反映的沉积类型和沉... 根据福克(Folk)公式,计算出几个典型地区泥石流、冰碛和河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参数,用核心区域图解法和判别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参数的分布特征和联系,初步建立判别的图形模型和数学模型,用以反推和判别参数反映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泥石流 冰碛 河流 湖泊 沉积物
下载PDF
籼型黑米稻粒形性状与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相关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名位 郭宝江 彭仲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 ,分析籼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 F1 和 F2 种子粒形性状与其中矿质元素 Fe、Zn、Mn和 P含量间的多种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 ,籼型黑米粒重、粒长、粒宽、粒长 /粒宽与其中 Fe、Zn、Mn和 P含量除存在明...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 ,分析籼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 F1 和 F2 种子粒形性状与其中矿质元素 Fe、Zn、Mn和 P含量间的多种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 ,籼型黑米粒重、粒长、粒宽、粒长 /粒宽与其中 Fe、Zn、Mn和 P含量除存在明显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外 ,尚存在较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 ,其中 ,粒重与 Zn、Mn和 P含量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向种子直接加性相关 ,与 P含量呈现极显著正向母体加性相关 ;粒长与 Fe和 Mn含量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为正 ,而与 Zn和 P的为负 ,且均达极显著水平 ;粒宽与 Mn含量的负向种子直接加性相关亦达极显著水平。据此 ,在籼型黑米杂交后代选择中 ,通过粒形性状的间接选择 ,可以达到改良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营养品质育种目标。其中 ,选择窄粒或小粒型单粒种子材料 ,利于提高 Zn、Mn和 P含量 ;选择细长形单粒种子 ,利于提高 Fe、Mn含量 ,而选择短粒形单粒种子则利于提高 Zn、P含量 ;选择单株整体粒重偏大的材料利于提高 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黑米 粒形性状 矿质元素 含量 遗传相关性
下载PDF
荒漠绿洲下垫面粒度特征与供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汪季 董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1,14,共4页
研究以野外观测为主要手段,分析了不同高度大气降尘与不同下垫面沙粒的粒度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地表0.1 m处收集到的沙尘物质主要来自于近地表跃移的沙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降尘中细沙成分越来越少,粉沙成分越来越大。不同下... 研究以野外观测为主要手段,分析了不同高度大气降尘与不同下垫面沙粒的粒度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地表0.1 m处收集到的沙尘物质主要来自于近地表跃移的沙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降尘中细沙成分越来越少,粉沙成分越来越大。不同下垫面粒度特征与扬沙起尘关系密切,其粒度特征可反映下垫面向大气提供沙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下垫面 粒度特征 沙尘源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震 李金秀 +4 位作者 张彬 石利朝 欧保红 李金榜 张立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61-4170,共10页
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37个小麦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计算相对发芽指数,并分析这些品种穗部籽粒性状、品质指标、吸胀萌发后0~72 hα-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平均发芽... 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37个小麦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计算相对发芽指数,并分析这些品种穗部籽粒性状、品质指标、吸胀萌发后0~72 hα-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平均发芽指数最低,抗穗发芽品种最多,其次是长江上游麦区,黄淮麦区抗穗发芽品种相对较少。红粒品种小麦的相对发芽指数低于白粒品种,相对发芽指数与籽粒长度、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型、穗色、穗长、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相对发芽指数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和出粉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延展性、最大阻力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随吸胀萌发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萌发24~72 h的相对发芽指数与α-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发芽中抗以上品种萌发48 h后α-淀粉酶活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穗发芽鉴定结果一致。萌发后各时段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发芽 穗部性状 籽粒性状 品质 淀粉酶
原文传递
前处理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粒度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金凤 鲁瑞洁 贾飞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6,共6页
青海湖湖东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的粒度前处理试验表明:1)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对风成砂影响不大,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后古土壤粗颗粒含量减少、细颗粒含量增多。2)分散剂对现代流动沙丘砂基本没有影响;对古风成砂影响微弱;在分散剂的作用下,... 青海湖湖东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的粒度前处理试验表明:1)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对风成砂影响不大,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后古土壤粗颗粒含量减少、细颗粒含量增多。2)分散剂对现代流动沙丘砂基本没有影响;对古风成砂影响微弱;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古土壤的分散效果较好,但在G法(去除碳酸盐后加分散剂)和H法(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后加分散剂)中分散效果不明显,说明分散剂主要是降低碳酸盐对颗粒的胶结作用。3)超声震荡对风成砂几乎没有影响,浸泡但未进行任何化学处理(A法)的古土壤样品经过超声震荡粗颗粒含量减少,细颗粒含量增多,但是超声震荡对于经过化学处理(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或加入分散剂)的古土壤样品影响较小。针对本区风成沉积物,适宜的前处理方法除采用传统的方法(H法)外,风成砂还可以采用A法(浸泡),古土壤还可以采用E法(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或G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处理方法 风成砂 古土壤 频率分布曲线
原文传递
晶粒特征在汽车板表面缺陷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金鑫焱 毕文珍 王利 《物理测试》 CAS 2022年第3期35-44,共10页
以普冷及热镀锌汽车板表面的擦伤、麻点、涂装针孔、冲压桔皮、冲压条纹及斑迹等多种缺陷为研究对象,使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重点观察了缺陷位置的晶粒,发现了细晶粒、粗晶粒、未再结晶晶粒和晶粒变形4种晶粒特征。研究发现,可以利用... 以普冷及热镀锌汽车板表面的擦伤、麻点、涂装针孔、冲压桔皮、冲压条纹及斑迹等多种缺陷为研究对象,使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重点观察了缺陷位置的晶粒,发现了细晶粒、粗晶粒、未再结晶晶粒和晶粒变形4种晶粒特征。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缺陷位置的晶粒特征对缺陷发生的位置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以缩小工艺排查的范围。针对连续退火本机组产生的麻点或擦伤缺陷,可根据局部晶粒变形推测缺陷发生在其冷却段;根据局部粗晶粒可推测缺陷发生在加热段后期至均热段结束之间;根据局部细晶粒推测缺陷发生在加热段、清洗段或源自轧硬板来料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板 缺陷分析 晶粒特征
原文传递
中碳Cr-Ni-Mo-V钢热变形奥氏体静态再结晶晶粒特征研究
7
作者 马柏生 魏元春 +1 位作者 李友荣 翟鸿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47,共4页
采用Gleeble-1500热/力学模拟实验机研究了中碳Cr-Ni-Mo-V钢热变形奥氏体静态再结晶晶粒特征,获得了最大晶粒平均直径和平均晶粒直径、混晶因子Z(Z=Dmax/D)等与等温停留时间的关系曲线,以及等温停... 采用Gleeble-1500热/力学模拟实验机研究了中碳Cr-Ni-Mo-V钢热变形奥氏体静态再结晶晶粒特征,获得了最大晶粒平均直径和平均晶粒直径、混晶因子Z(Z=Dmax/D)等与等温停留时间的关系曲线,以及等温停留时间对晶粒特征的影响。对于制订该类钢制产品热变形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再结晶 晶粒特征 奥氏体 中碳 合金钢
下载PDF
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71
8
作者 何华春 丁海燕 +3 位作者 张振克 施晓冬 李书恒 毛龙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0-596,共7页
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将放射性核素计年与沉积物粒度分析、粒度平面分形研究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洪泽湖湖底沉积物粒度特点及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为恢复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 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将放射性核素计年与沉积物粒度分析、粒度平面分形研究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洪泽湖湖底沉积物粒度特点及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为恢复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究发现,湖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说明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不仅与自然环境改变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如黄河改道、湖泊周围建闸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粒度特征 沉积速率 分维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调亏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其模拟模型 被引量:43
9
作者 孟兆江 孙景生 +2 位作者 段爱旺 刘祖贵 王和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方法,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试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RDI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模拟,为建立冬小麦RDI指标与模式提供...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方法,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试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RDI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模拟,为建立冬小麦RDI指标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度)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RDI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符合"缓-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并可用Richards方程进行较好的模拟;不同水分调亏处理间最大灌浆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活跃生长期和3个灌浆阶段灌浆持续期,以及最终千粒质量等特征参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越冬期轻度调亏具有最高的平均灌浆速率(每百粒0.234g/d)、最大灌浆速率(每百粒0.369g/d)、最高的第3阶段灌浆速率(每百粒0.099g/d)和最高的千粒质量(58.46g)。经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参数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千粒质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参数有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活跃生长期和第3阶段灌浆速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 灌溉 模型 调亏灌溉 冬小麦 灌浆特征
下载PDF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陈君 王义刚 +1 位作者 张忍顺 林祥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研究 遥感影像分析 粒度特征 东沙 辐射沙脊群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现代沙丘沙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1
作者 舒培仙 牛东风 +4 位作者 李保生 温小浩 司月君 郭亿华 胡观冠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41个现代沙丘的沙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平均粒径为2.17Φ;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主要粒级是细沙和极细沙,平均粒径为3.09Φ。流动沙丘沙平均粒径整体自西北到东南减小,而分选性总体表现...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41个现代沙丘的沙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平均粒径为2.17Φ;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主要粒级是细沙和极细沙,平均粒径为3.09Φ。流动沙丘沙平均粒径整体自西北到东南减小,而分选性总体表现为中等-较好,无明显空间变化规律。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特征参数散点图表明,毛乌素沙地沙丘沙以跃移搬运方式为主,存在着就地起沙和就地堆积的可能。平均粒径和分选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差异,是在频繁强烈的风沙活动环境下物源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沙丘沙 粒度特征 空间变化
原文传递
超级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生化基础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锦文 梁义元 +1 位作者 林文雄 梁康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43-147,共5页
以大穗型的 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 (组合 ) NPT- 2 2、培矮 6 4S/ E32、 优 86为材料 ,研究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有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3个水稻品种 (组合 )的强势粒都因为起始生长势高、进入灌浆盛期早、籽粒灌浆前期 ADPG... 以大穗型的 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 (组合 ) NPT- 2 2、培矮 6 4S/ E32、 优 86为材料 ,研究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有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3个水稻品种 (组合 )的强势粒都因为起始生长势高、进入灌浆盛期早、籽粒灌浆前期 ADPG焦磷酸化酶及淀粉合成酶活性强、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而使得其籽粒灌浆强于弱势粒。在 3个水稻品种 (组合 )中 ,NPT- 2 2的弱势粒因生理生化活性较低 ,其籽粒充实最差、结实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籽粒 灌浆特性 生理生化基础 水稻 酶活性
下载PDF
系统聚类分析在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中的应用——以崎岖列岛海区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玉中 陈沈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7-494,共8页
根据崎岖列岛海区现代沉积物的分选系数、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 3个粒度特征参数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 ,与已知的沉积环境特征信息较为吻合。除水动力条件外 ,研究区的现代沉积环境深受物源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有... 根据崎岖列岛海区现代沉积物的分选系数、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 3个粒度特征参数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 ,与已知的沉积环境特征信息较为吻合。除水动力条件外 ,研究区的现代沉积环境深受物源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有效划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的 3个粒度参数中 ,砂粒含量是受物源条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参数 ,分选是对地形与流场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参数。偏度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差异的敏感性是有限的。峰度几乎不能作为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的粒度参数。水动力条件的特殊性值得在沉积环境的划分中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聚类分析 现代沉积环境 崎岖列岛海区 粒度特征参数 水动力条件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灌浆期干物质转移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文平 郭天财 +3 位作者 刘胜波 朱云集 王晨阳 王永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灌浆期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受行距的影响。干物质生产以15 cm行距为最大,30 cm行距为最小;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灌浆期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受行距的影响。干物质生产以15 cm行距为最大,30 cm行距为最小;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穗轴+颖壳部位最低,以茎鞘为最大,叶片居中;地上部总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20 cm行距为最高,其次为15 cm行距,以30 cm行距为最低。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有关籽粒灌浆参数表明,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特征也有一定影响,就总的效果而言,以20 cm行距最优,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小麦 物质转移 灌浆特性
下载PDF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曹玉军 窦金刚 +5 位作者 高玉山 魏雯雯 吕艳杰 姚凡云 刘慧涛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141,148,共7页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来影响子粒建成,最终使百粒重增加;密度则调控快增期、缓增期持续天数来影响子粒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关键在于提高子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时间,尤其是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以及提高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在生产中,首先要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的群体,延长子粒灌浆持续时间;此外,通过增加开花后的氮肥供应来提高子粒灌浆前期的平均灌浆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密度 产量 灌浆特性
原文传递
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参数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洪亮 刘恩才 +2 位作者 马瑞崑 贾秀领 侯立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60-1562,共3页
以8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研究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较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最早的是石麦16,最晚的是石麦14,相差2.52d;石6138的理论最大粒重最高,石麦16最低;各... 以8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研究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较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最早的是石麦16,最晚的是石麦14,相差2.52d;石6138的理论最大粒重最高,石麦16最低;各品种灌浆前、中、后期的平均时间14.03、12.89和9.10d;各个时期对灌浆的贡献分别是21%、61%和18%;灌浆持续期天数以石麦14最长,冀5579最短,相差6.64d;石6138平均灌浆速率最大,比最小的石麦14高0.29g(/d·千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积累量和前期灌浆速率对千粒重影响较大,前中后期的灌浆持续天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灌浆特性 Logistic曲线
下载PDF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粒度分区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伟伟 付元宾 +1 位作者 李树同 李培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8-485,共8页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质来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高密度采集了海区14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进行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砾石、砂质砾、砾质砂、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质来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高密度采集了海区14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进行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砾石、砂质砾、砾质砂、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砂—粉砂—黏土和粉砂质黏土10种类型。海区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是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而砾石和粉砂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小。海区主要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砂砾区、渤中砂质浅滩和辽东砂质浅滩、渤中粉砂质平原、渤海湾黏土层粉砂三角洲平原和渤西滨岸倾斜砂质平原五个沉积物粒度分区。主导海区沉积物分布模式的动力机制是进入渤海的黄海暖流余脉形成的渤海环流,另外,渤海海峡强潮流、辽东湾环流和莱州湾环流也是控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要动力因素。这些动力驱动因素促成了渤海物质与黄海物质之间"北进南出"的交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类型 粒度特征 沉积分区 渤海中部
下载PDF
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对叶面喷硼的响应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郑春风 朱慧杰 +2 位作者 朱云集 郭天财 王晨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0-556,共7页
【目的】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植物的细胞与功能、花粉管发育伸长以及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有特殊作用。本研究通过小花发育后期叶面喷施硼肥,探讨硼肥对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成粒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产... 【目的】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植物的细胞与功能、花粉管发育伸长以及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有特殊作用。本研究通过小花发育后期叶面喷施硼肥,探讨硼肥对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成粒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2 201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34°86'N,113°59'E)进行,以当前主推的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拔节后25 d叶面喷施清水(对照S0)、硼肥(硼砂Na2B4O7·10H2O,含硼11.3%,处理S1),观察记载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的动态变化及形态特征,按常规考种法记载不同小穗位(基部、中部和顶部)结实粒数、每小穗结实粒数和每小穗不同花位结实粒数。【结果】喷硼处理麦穗基部、中部小穗位的可孕小花小花数显著高于对照,其可孕小花的结实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85%、12.55%。进一步分析可知,喷硼处理抑制了基部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及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其中基部小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降低7.47%,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20.07%;中部小穗位小花的退化速率降低12.06%,可孕小花败育速率降低35%。然而,喷硼处理对顶部小穗位的小花退化速率和可孕花败育速率均无抑制作用。喷硼处理还可显著促进不同小穗位的不同花位小花结实,尤其对促进第4花位弱势小花成粒效果显著。【结论】在冬小麦小花退化高峰之前(拔节后25 d),采取叶面喷施硼肥,可明显降低基部小穗和中部小穗小花的退化速率与可孕小花的败育速率,从而提高单穗的可孕花结实率,最终获得较高的结实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面喷硼 小花发育 结实特性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培 蔡焕杰 王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2008-2009年度田间小区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程度、不同水分胁迫时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规律符合"慢-快-慢"的"S"... 利用2008-2009年度田间小区冬小麦灌溉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程度、不同水分胁迫时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规律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可以用Logistic曲线拟合;且水分调控对籽粒灌浆参数有不同程度地影响,进而对粒重有重大影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冬小麦灌浆起步时间愈早,达到峰值的时间愈快。而在孕穗、抽穗和灌浆期任一期内缺水处理都会缩短小麦灌浆持续时间,减少穗粒数,也降低粒重,最终影响产量。因此在冬小麦拔节期可允许轻度的水分胁迫,而灌浆期则应尽量避免任何程度的水分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冬小麦 灌浆特性
下载PDF
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董明辉 陈培峰 +4 位作者 顾俊荣 乔中英 黄萌 朱赟德 赵步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3-6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Ⅱ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B1)处理,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著与极显著差异;A2与B2互作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麦秸还田 超级杂交稻 光合同化物积累与运转 籽粒灌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