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禄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4-98,共5页
西方严格意义的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较大规模,也不乏一定深度,但存在着观点驳杂、概念泛化等缺陷。在我国,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才刚刚起步。要正确疏理西方研究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成果,采用&qu... 西方严格意义的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较大规模,也不乏一定深度,但存在着观点驳杂、概念泛化等缺陷。在我国,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才刚刚起步。要正确疏理西方研究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成果,采用"类型分析与社会历史文化阐述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实现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根本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研究 历史与现状
下载PDF
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17
2
作者 金雯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1期44-55,113,共13页
情感与情动的定义和区分是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情感指的是凝结为观念的身体感受,是自我意识的根基;而情动指的是非主观性动能,是身体、语言、社会过程构成的不稳定"机器"自我创生和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主体性... 情感与情动的定义和区分是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情感指的是凝结为观念的身体感受,是自我意识的根基;而情动指的是非主观性动能,是身体、语言、社会过程构成的不稳定"机器"自我创生和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主体性。情感与情动无法截然分开,也不能全然等同,两者的纠缠在文学情感研究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文学文本的阐释为整个情感研究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 情感 文学 哥特小说
下载PDF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万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1-58,共8页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特式小说就以哥特式历史小说、恐惧派哥特式小说和恐怖派哥特式小说三条线索并行交错地发展。本文探讨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意图及其美学意义,哥特式小说与早期恐怖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几位作家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阐明了哥特式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要素 流派 浪漫主义 影响
下载PDF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爱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0-82,共3页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 哥特式小说 冲突
下载PDF
浅谈爱伦·坡对哥特小说的超越 被引量:8
5
作者 于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93,共3页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神秘感是作家苦心追求的一种效果,坡将卓绝的、独创性的心理描写和大量的内心独白放置在作品中完成神秘感的构建,揭露人性丑恶的本质。他不但继承哥特小说传统,而且超越了哥...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神秘感是作家苦心追求的一种效果,坡将卓绝的、独创性的心理描写和大量的内心独白放置在作品中完成神秘感的构建,揭露人性丑恶的本质。他不但继承哥特小说传统,而且超越了哥特小说而形成新一代恐怖小说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感 哥特小说 丑恶本质
下载PDF
嘲讽、戏拟还是借鉴、模仿——《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 被引量:8
6
作者 刘霞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3,共6页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一度认为《诺桑觉寺》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戏拟。但细细品味之余可以发现,奥斯丁嘲弄的是对小说的误解与误读,该小说其实是借鉴、模仿了哥特小说,以反对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对小说的诋毁和刻板的道德说教,...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一度认为《诺桑觉寺》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戏拟。但细细品味之余可以发现,奥斯丁嘲弄的是对小说的误解与误读,该小说其实是借鉴、模仿了哥特小说,以反对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对小说的诋毁和刻板的道德说教,同时也反对把小说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狭隘观念,倡导正确的小说阅读方式。这既是当时社会风习的折射,更蕴含着作者对包括哥特小说在内的小说艺术的自觉追求和对小说地位的坚定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丁 戏拟 模仿 辩护 哥特小说
下载PDF
论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的转向 被引量:5
7
作者 於鲸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8,共7页
自第一部哥特小说诞生之后的240余年来,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年)、合法化阶段(1920-1970年)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年至今)。而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 自第一部哥特小说诞生之后的240余年来,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年)、合法化阶段(1920-1970年)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年至今)。而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在后两个阶段又先后呈现出两次大的转向,即心理研究转向和文化研究的转向。梳理这一发展过程并予以评说,对于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显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心理研究转向 文化研究转向
下载PDF
西方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论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4-39,共6页
《修道士》是 18世纪末英国著名哥特式小说家马修·刘易斯的代表作 ,也是西方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 ,然而 ,迄今尚未有中文译本 ,更无专文论及该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小说的介绍 ,使国内广大读者能了解它 。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马修·刘易斯 《修道士》 安布罗斯 恐怖性 心理描写 价值 西方国家 英国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 被引量:5
9
作者 於鲸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42,共9页
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0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合法化阶段(1920-1970)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 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0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合法化阶段(1920-1970)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边缘化 合法化 多元化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书写中的“社会奇幻”——评巴尔扎克《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对马图林哥特小说的戏仿
10
作者 沈亚男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0,共12页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是青年巴尔扎克实践奇幻题材的收官之作。作家不仅借用和改写了马图林哥特小说《漫游者梅莫特》中的“契约”主题,而且将现实场域和社会批判视角融入传统奇幻叙事之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社会奇幻”文类风格。他将...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是青年巴尔扎克实践奇幻题材的收官之作。作家不仅借用和改写了马图林哥特小说《漫游者梅莫特》中的“契约”主题,而且将现实场域和社会批判视角融入传统奇幻叙事之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社会奇幻”文类风格。他将复辟时代的巴黎改造成阴暗的哥特式城市,将小资产阶级代表梅莫特塑造成超自然力量退化的魔鬼,并让原本神圣的灵魂契约贬值,使其成为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巴尔扎克通过戏仿马图林的哥特小说,呈现了世俗化的现代法国金钱社会中欲望泛滥和道德沦丧的恐怖图景。《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具有现代社会经济学观察视角和道德风俗批判意识,因此成为以现实主义书写为要旨的《人间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 社会奇幻 马图林 哥特小说
原文传递
“黑色”的魅力——《黑猫》和《教长的黑面纱》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桂红 蓝振华 《柳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47-49,共3页
爱伦·坡与霍桑同是美国19世纪中期的文学大师,两人在哥特小说创作上极有建树并享有盛誉。通过比较爱伦·坡的《黒猫》与霍桑的《教长的黒面纱》两篇哥特短篇小说中的黑颜色内涵,从而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主题。
关键词 爱伦·坡 霍桑 哥特小说 黑色 面纱
下载PDF
评坡恐怖小说中的恶梦世界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玉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3期21-25,共5页
虽然恐怖和恶梦是哥特小说和坡的恐怖短篇的共同点 ,但到目前为止 ,鲜有批评家把坡放在哥特文学这个框架内进行认真比较。本文试图通过背景设置和文本重读这两个角度来重新读解坡的恐怖小说的特点。
关键词 恶梦 恐怖 心理探索 哥特小说
下载PDF
哥特小说恐怖表象下的慈悲意识——哥特性空间和主体性的阈限与悬置诉求
13
作者 杨智慧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5,共10页
哥特小说兴起于18世纪英国大众文学,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从一种边缘化文类升格为西方文学的核心形式,呈现出空间和主体性两个深邃主题。现代人情感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抵牾乃至对立导致其空间和自我体验的迷失和焦虑,哥特小说以一种“阈... 哥特小说兴起于18世纪英国大众文学,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从一种边缘化文类升格为西方文学的核心形式,呈现出空间和主体性两个深邃主题。现代人情感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抵牾乃至对立导致其空间和自我体验的迷失和焦虑,哥特小说以一种“阈限”和“悬置”的形态既揭示现代性空间潜在的文化危机与文化契机,又揭示现代性自我潜在的分裂危机和升华契机。哥特小说因此不仅是空间和主体性症候的叙事文本,更是探究这些症候诊疗方案的理性文学,它呈现“变异”、“另类”空间和人物,目的不在于谴责和剿灭,而在于反思和救赎,这是哥特小说恐怖表象下的人文思想和慈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小说 空间 主体性 大众文学
原文传递
男性规范、酷儿身份和同性恋欲望——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禄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3-136,共14页
依据德国文化历史学家乔治.莫斯提出的"男性规范"理论,并以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三部"男性哥特"的代表作——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威廉.贝克福德的《瓦塞克》和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为研究案例,分... 依据德国文化历史学家乔治.莫斯提出的"男性规范"理论,并以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三部"男性哥特"的代表作——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威廉.贝克福德的《瓦塞克》和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确凿的事实表明,霍勒斯.沃波尔、威廉.贝克福德、马修.刘易斯是"酷儿",其男性身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分别体现了"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倾向。而在18世纪,英国是一个"异性恋"主导的国家。人们对于"同性恋"产生的憎恨或恐惧,导致上述三位作家成为"身份隐蔽者",并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他们的哥特式小说正是这种不同程度压抑的自然或不自然的反映。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男性叙事策略实际上是"同性恋"意识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男性规范 酷儿身份 同性恋欲望
下载PDF
植根文化沃土的战栗与惊悚——论西方哥特式恐怖片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娟 翟晨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哥特式恐怖片属于哥特电影和恐怖电影交集的范畴。对哥特式恐怖片进行单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西方恐怖片的认识和理解。对哥特式恐怖片进行整体研究,将其放在哥特文化艺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描述其作为类型的产生:哥特式恐怖片秉承哥... 哥特式恐怖片属于哥特电影和恐怖电影交集的范畴。对哥特式恐怖片进行单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西方恐怖片的认识和理解。对哥特式恐怖片进行整体研究,将其放在哥特文化艺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描述其作为类型的产生:哥特式恐怖片秉承哥特文化标志极端感情、超自然力量、非理性状态、与主流文化疏离的特质,并从哥特式建筑、绘画、装饰、音乐、小说中汲取营养,形成独特的恐怖片类型。主题上,体现为社会批判、文化反思、人性探索的意义指向;语言上,色彩、光影、场景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影像风格。哥特式恐怖片是具有独特美学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恐怖片创作,并因植根深厚的文化土壤而产生强劲的生命力与艺术创造力。其对中国恐怖电影类型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恐怖片 哥特式小说 吸血鬼 黑色 非理性
下载PDF
文本的回溯——论《诺桑觉寺》中戏仿的反思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佰青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3,共5页
简·奥斯汀的小说《诺桑觉寺》中戏仿反思性策略具有双重特征:一是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二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 简·奥斯汀的小说《诺桑觉寺》中戏仿反思性策略具有双重特征:一是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二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使《诺桑觉寺》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桑觉寺 哥特小说 戏仿 反思性
下载PDF
哥特式小说与社会历史——解析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禄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4,共5页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城堡》无论就其形式还是主题,并非“颓废、野蛮、怪诞”的纯娱乐性作品,而是一部融合了古代传奇和现实主义小说特征、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革命内涵的小说。
关键词 哥特式小说 社会历史 霍勒斯·沃波尔 〈奥特兰托城堡〉
下载PDF
《乌道弗之谜》中的城堡美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雷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6,共14页
哥特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城堡的浓厚兴趣,在拉德克利夫那里,城堡更是常常作为作品的中心意象出现。城堡给人以崇高之感,这种崇高感的实质是对城堡主人的畏惧。在遥远的过去,正是这种畏惧把人从自然状态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对城堡的体... 哥特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城堡的浓厚兴趣,在拉德克利夫那里,城堡更是常常作为作品的中心意象出现。城堡给人以崇高之感,这种崇高感的实质是对城堡主人的畏惧。在遥远的过去,正是这种畏惧把人从自然状态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对城堡的体验让观者以一种审美和感性的方式回到"社会性"诞生或重生的现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美学内涵以及柏克美学的政治哲学内涵,而拉德克利夫的程式性的城堡故事也可解读为一种包含了社会从何而来信息的原型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德克利夫 哥特小说 崇高 社会性 柏克
原文传递
论《弗兰肯斯坦》的伦理困境与道德恐惧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育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40,共6页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通过描写创造者弗兰肯斯坦与他创造的科学怪物的冲突与悲剧,展示了弗兰肯斯坦和科学怪物的心路历程、生存困惑和命运归宿,不仅揭示了人性黑暗和道德恐惧,更显示出个人在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小说以其丰富...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通过描写创造者弗兰肯斯坦与他创造的科学怪物的冲突与悲剧,展示了弗兰肯斯坦和科学怪物的心路历程、生存困惑和命运归宿,不仅揭示了人性黑暗和道德恐惧,更显示出个人在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和深刻道德探索增强了哥特小说的感染色彩和内涵深度,也给予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非人类生命体的伦理关系,寄寓着对现代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小说 《弗兰肯斯坦》 伦理困境
下载PDF
表象的“屈从”,隐含的反抗——评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被引量:1
20
作者 龙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68-73,共6页
关于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她既然塑造了简.爱这位坚强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为什么又设计了一个简.爱"回归"和疯女人纵火这样突兀的结尾?这究竟是创作上的失误还是一种写作策略?透过夏洛蒂.勃朗特坎坷... 关于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她既然塑造了简.爱这位坚强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为什么又设计了一个简.爱"回归"和疯女人纵火这样突兀的结尾?这究竟是创作上的失误还是一种写作策略?透过夏洛蒂.勃朗特坎坷的创作经历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创作主题和叙事策略,从而进一步把握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她在女性写作方面探索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平等 哥特式小说 女权主义思想 女性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