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精度航磁数据的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圈定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森琦 付雷 +7 位作者 张杨 宋健 王富春 黄金辉 贾小丰 李胜涛 张林友 冯庆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6-169,共14页
发育于沉积盆地内的隐伏花岗岩体是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对象。为分析青海共和盆地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规律,圈定该区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基于1∶50 000高精度航磁测量数据的反演计算结果,综合考虑该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隐伏... 发育于沉积盆地内的隐伏花岗岩体是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对象。为分析青海共和盆地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规律,圈定该区干热岩勘查目标靶区,基于1∶50 000高精度航磁测量数据的反演计算结果,综合考虑该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面积与群聚性及沉积盖层厚度等因素,分析了该区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规律,并在航磁测区范围内圈定出15处隐伏干热岩资源勘查目标靶区(共和盆地13处,青海湖盆地和同德盆地各1处)。结论认为:①圈定出的恰卜恰隐伏印支期中酸性花岗岩体,经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和钻探验证为干热岩体,表明高精度航磁测量适用于区域性干热岩资源的初步勘查及目标靶区圈定;②隐伏印支期磁性花岗岩体主体呈NW向带状分布,与区域隐伏断裂构造展布方向基本一致,部分不规则状的隐伏印支期磁性花岗岩体主要出现在共和县城西,大致沿NE向赛日钦—达连海隐伏断裂分布;③赛日钦—达连海隐伏断裂与唐乃亥—罗汉堂隐伏断裂分别构成共和盆地东、西盆地深部热流上涌的主通道,与干热岩资源的成因关系较为密切;④在东西向上,由已知的东部恰卜恰干热岩体向西,各隐伏花岗岩体埋深逐渐增加;南北向上,由盆地南、北缘向盆地中心,各隐伏花岗岩体埋深有不断加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测量 干热岩 目标靶区 磁性地质体 隐伏花岗岩体 隐伏断裂 地热地质 青海共和盆地
下载PDF
渗透率对干热岩开采过程储层变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崔翰博 唐巨鹏 姜昕彤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热储层由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共同构成,二者热量传递的方式存在很大区别。仅考虑基质渗透率或裂隙渗透率,与实际采热过程并不相符。只有明确基质-裂隙双重渗透率下热储层的变化规律,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地热资源。因此以青海共和盆... 热储层由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共同构成,二者热量传递的方式存在很大区别。仅考虑基质渗透率或裂隙渗透率,与实际采热过程并不相符。只有明确基质-裂隙双重渗透率下热储层的变化规律,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地热资源。因此以青海共和盆地地热田GR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水流传热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基质渗透率(0,1×10-18,1×10-16m2)、裂隙渗透率(5×10-11,1×10-10,2×10-10m2),得到了储层温度场、应变场、应力场、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仅考虑裂隙渗透率,会高估储层的开采寿命和产出温度;会低估采热过程中储层产生的压应变和沉降量,表明基质渗透率不能忽略。(2)最优裂隙渗透率为1×10-10m2,此时最适宜进行热开采;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储层寿命低于50 a。(3)采热初期,相比裂隙渗透率5×10-11m2时的最大压应变,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最大压应变提高了2. 74倍;采热40 a,相比裂隙渗透率为5×10-11m2,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储层沉降量增加0. 164 05 m,沉降区域扩大3倍左右。所得结论对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开采过程中渗透率与储层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渗透率 温度场 应变场 位移场 应力场 青海共和盆地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性能评价——以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单丹丹 李玮 +3 位作者 闫铁 李卓伦 逯广东 张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160,共11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有效手段,准确评价其采热性能对于提高系统的取热效率、延长取热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表征EGS水热耦合的...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有效手段,准确评价其采热性能对于提高系统的取热效率、延长取热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干热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表征EGS水热耦合的数值模型,采用整体间接耦合的方式,分别对注入井井筒、含裸眼段裂隙网络热储层及采出井井筒进行瞬态流动传热耦合模拟,并对比分析了裂隙渗透率等参数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采出井井筒部分热损失,将导致开采初前期采出温度被高估4%~5%,不考虑裂隙网络储层流量与热量损失,将导致对采出流量与热提取速率值的评价过高;(2)增大注入流量,会使EGS维持一段时间高温高热提取率开采,但将导致储层寿命降低,提高生产压力则会降低热提取速率并增大流动阻抗,不利于热开采;(3)增大裂隙渗透率虽然能提高热提取速率,但会降低储层开采寿命;(4)当裂隙开度处于细微变化时,对系统采热效果的影响较小。结论认为,采用分段式间接耦合模拟的方式可以实现对EGS的完整性评价,进而为高温热储层商业化开采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青海省共和盆地 间接耦合 采热性能 热提取速率 流动阻抗 裂隙渗透率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盆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晓英 姚正毅 董治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37-344,共8页
[目的]研究青海省共和盆地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讨沙漠化形成机制,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分析不同区域的沙漠化分布特征;通过6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比对,对沙丘移动速度和古沙丘活化... [目的]研究青海省共和盆地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讨沙漠化形成机制,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分析不同区域的沙漠化分布特征;通过6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比对,对沙丘移动速度和古沙丘活化速度进行监测;并利用SPSS对共和盆地气温、降水、风速和牲畜数量进行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实验室粒度分析、地层分析,研究沙漠化的形成过程。[结果]共和盆地流动沙片分布广泛,发育有大量雅丹地貌,沙漠化土地呈斑块状、条带状交错分布。地层分析显示,固定沙丘的表层覆盖有厚度不一的粉沙土,其下为松散古风成沙。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形式是固定沙丘活化、河湖相细沙外露、固定沙带及古沙丘活化。[结论]有胶结作用的粉沙土是古风成沙的保护层,而食草动物的践踏是破坏保护层的主要原因。在动物破坏、风沙流及重力侵蚀作用下,粉沙土层崩塌破坏,更多古风成沙暴露,此过程循环往复,造成沙丘活化,形成风蚀坑,是共和县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沙漠化 驱动机制 固定沙丘活化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冲沟侵蚀遥感监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6
5
作者 马玉凤 严平 +4 位作者 王耿锐 宋阳 汪言在 杨恒华 朱孟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2006年高分辨率的快鸟影像和1982年的航空像片,结合GPS雨季前后精确测量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对青海共和盆地沙沟河流域的一个典型冲沟,从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对冲沟侵蚀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冲沟的侵蚀速率快,主要表... 利用2006年高分辨率的快鸟影像和1982年的航空像片,结合GPS雨季前后精确测量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对青海共和盆地沙沟河流域的一个典型冲沟,从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对冲沟侵蚀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冲沟的侵蚀速率快,主要表现在沟头的溯源侵蚀;冲沟的沟型基本没变化,但沟头变化明显;预测冲沟以每年12m速度发展是可信的,并指出冲沟侵蚀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龙羊峡水库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共和盆地 冲沟侵蚀 遥感监测
下载PDF
牧户草地资源协同治理网络形成驱动因素——基于生态匹配视角
6
作者 陈亮 陈海滨 +3 位作者 邵砾群 王帅 夏显力 张寒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0-1477,共18页
【目的】协同治理在应对动态变化下的复杂草地资源环境问题时越来越重要,但其有效性还部分取决于治理与被治理系统之间的匹配性,因此有必要嵌入匹配视角以综合推进对协同治理网络形成机制的科学理解。【方法】基于2020年和2022年对青海... 【目的】协同治理在应对动态变化下的复杂草地资源环境问题时越来越重要,但其有效性还部分取决于治理与被治理系统之间的匹配性,因此有必要嵌入匹配视角以综合推进对协同治理网络形成机制的科学理解。【方法】基于2020年和2022年对青海省共和县羊让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多级网络和最小构建块方法构建并微观表达牧户-草场两级社会-生态网络,在描述网络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多级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检验结构效应、行动者属性效应、协变量效应和匹配效应在牧户草地资源协同治理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①协同治理网络具有低密度和高集中度的特征,每个牧户平均拥有2个协同伙伴。②结构效应中仅闭合效应推动了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即共享协同伙伴的牧户之间更可能建立协同治理关系。③行动者属性效应中的扩张效应强于趋同效应。对于前者,户主社会地位、受教育年限和牧户草场面积正向影响协同治理关系的形成;对于后者,牲畜数量接近的牧户之间更可能建立协同治理关系。④情感网络协变量对协同治理网络具有夹带作用,说明拥有亲缘或血缘基础的牧户之间更可能建立协同治理关系。⑤匹配效应中仅共享匹配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生态闭合倒三角参数显著为正,说明共享草场的牧户之间更可能建立协同治理关系;而社会-生态闭合四边形参数并不显著,说明分别管理两块生态连通草场的牧户之间并不存在建立协同治理关系的趋势,即尺度匹配未能促进牧户建立协同治理关系。【结论】牧户草地资源协同治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在发挥自组织过程和情感依赖作用的同时,推进能力和资源禀赋接近的牧户建立协同,并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这一路径培育和发展协同治理。此外,应当加强牧户对草原生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协同治理 生态匹配 社会-生态网络 多级指数随机图模型 青海省共和县
原文传递
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玉凤 严平 李双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2,共6页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成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风成沉积环境,并有小的沉积旋回,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得较温润,风沙活动减弱,风成沙逐渐生草成土,但弱砂质古土壤层较薄,从全新世晚期至今,风沙活动有所增强;冲沟形成后,沙地冲沟发生着风蚀水蚀交互作用。起伏的沟岸和弯曲的谷底发生风积,为流水侵蚀增加了沙物质。风沙流对冲沟的形成有再塑造作用。同时冲沟侵蚀也影响着风沙活动,每年冲沟侵蚀约达8.3×104 t泥沙,是沙丘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物源。冲沟的狭长地形,其"狭管效应"加大了风蚀作用,增强了风沙灾害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共和盆地 沙地冲沟 风水交互作用
下载PDF
2000—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瑛 贾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229-234,共6页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 青海共和盆地
下载PDF
利用EH-4双源电磁系统评价浅层地下水 被引量:1
9
作者 谢志峰 杜发 甘斌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青海共和盆地塔拉滩地区赋存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与隔水层之间电阻率差异较小,常规地面电法勘探所得结果认识模糊,准确划分地下水水位及含水层厚度有一定难度。笔者利用EH-4双源电磁系统频点密、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已... 青海共和盆地塔拉滩地区赋存丰富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与隔水层之间电阻率差异较小,常规地面电法勘探所得结果认识模糊,准确划分地下水水位及含水层厚度有一定难度。笔者利用EH-4双源电磁系统频点密、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已知水井上开展了方法有效性试验,在与钻孔资料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经验校正系数。之后,在工区开展MT"十"字剖面测量,对剖面数据进行了Bostick一维反演和EMAP二维反演,对反演结果进行经验系数校正;综合一维、二维反演成果形成推断地质断面,据此定量判识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厚度,最终成功布井,在设计深度获得了预期的出水量,大大提高了MT法定量解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4 电磁系统 浅层地下水 青海共和盆地 经验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