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属三种植物叶片下表皮形态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永婷 包颖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7,共9页
稻属有20多种,其中3种和其他物种明显不同。Oryzaeichingeri被认为在亚洲和非洲间断分布;O.officinalis和O.punctata被证明同时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了识别种内微形态差异,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这3个物种的成熟叶片下表皮进行了观察... 稻属有20多种,其中3种和其他物种明显不同。Oryzaeichingeri被认为在亚洲和非洲间断分布;O.officinalis和O.punctata被证明同时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了识别种内微形态差异,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这3个物种的成熟叶片下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O.eichingeri的叶脉长细胞乳突形状在种内是不一致的,除了斯里兰卡地理宗具有的瘤状乳突外,乌干达地理宗还具有长条状的乳突;同样,种内多样性也存在于O.officinalis和O.punctata内,特别存在于它们不同倍性的细胞型间。在O.officinalis中,四倍体有粒状气孔器外围乳突和脉带表皮毛较少,二倍体细胞型具有三角形拱状排列的气孔器外围乳突和较密集的脉带表皮毛;而在O.punctata中,和四倍体相比,二倍体具有小的长细胞表面乳突和低密度分布的气孔。这些稳定的差异为3种植物的种内鉴定和分类修订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 倍性 地理族 叶片下表皮 乳突 表皮毛
下载PDF
秦岭南北5地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谢娟英 许升全 +1 位作者 蒋国芳 郑哲民 《广西科学》 CAS 1999年第4期304-306,共3页
选择秦岭南北5地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 的每地雌雄各12 个个体的13个形态特征进行测量, 取每一地同一性别不同个体的平均值分别形成雌雄的原始数据矩阵。用自然对数的绝对值对雌雄原始数据矩... 选择秦岭南北5地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 的每地雌雄各12 个个体的13个形态特征进行测量, 取每一地同一性别不同个体的平均值分别形成雌雄的原始数据矩阵。用自然对数的绝对值对雌雄原始数据矩阵分别进行标准化后, 用PCT距离系数和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用欧氏距离系数和单链法、全链法等聚类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汉中和安康一线沿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两岸的中华稻蝗距离较近, 应为一个地理宗或居群; 秦岭山脉北麓的眉县至长安一线的中华稻蝗距离较近, 应为一个地理宗或居群; 黄土高原另一侧的延安地区的中华稻蝗应为一个地理宗或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脉 中华稻蝗 地理宗 居群 昆虫标本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金欣 高增贵 +3 位作者 吕淑霞 张秀霞 庄敬华 张硕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 000 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生理小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就等于生理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聚类分析 地理来源 生理小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