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国成 尚学峰 +3 位作者 贺日政 高锐 邹长桥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平均深度约为60km,而南羌塘约为63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羌塘盆地 接收函数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江西省铀成矿地质环境及新一轮找矿方向 被引量:1
2
作者 邵飞 《江西能源》 2008年第4期8-13,共6页
江西省铀成矿地质环境的研究习惯于按不同铀矿类型而相互割裂。文章在阐述江西省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铀成矿基本物质来源从大时空尺度和历史演化角度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铀成矿地质环境。笔者认为,江西省铀矿床具特定时... 江西省铀成矿地质环境的研究习惯于按不同铀矿类型而相互割裂。文章在阐述江西省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铀成矿基本物质来源从大时空尺度和历史演化角度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铀成矿地质环境。笔者认为,江西省铀矿床具特定时空分布,铀成矿与岩浆作用具成因联系,岩浆作用实现了区域成矿物质从"源"到"汇"物质转移的动力学过程,在中生代构造—岩浆—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发育的岩浆热液系统的演化促使了铀在汇区内的再迁移,并发生铀成矿作用。文章最后对江西省新一轮铀矿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构造-岩浆-地球动力学 江西省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9
3
作者 邱庆伦 燕长海 +1 位作者 陈瑞保 卢书炜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1-286,共6页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 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燕山期 地球动力学背景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下载PDF
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骏 王东坡 +1 位作者 刘立 邵林海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1-57,共7页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式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式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阐明了具有相似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同一时期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盆地,应具有相似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一切都是由近似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即:地球深部动力所诱发的远源板内应力、地幔底辟等因素所控制的,再一次证明了裂谷类型的沉积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 裂谷盆地 动力学机制 含油气性 油气藏
下载PDF
台湾碰撞带现今地壳变形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龙小刚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50-2365,共16页
台湾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碰撞的产物,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变形强烈.为定量研究台湾地区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文中运用二维不连续变形体弹性力学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利用台湾地区1995—2005年GPS的观测结果作为边... 台湾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碰撞的产物,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变形强烈.为定量研究台湾地区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文中运用二维不连续变形体弹性力学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利用台湾地区1995—2005年GPS的观测结果作为边界约束,对台湾地区地壳变形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台湾中部地区主要呈压缩状态,但在台湾的东北部及南部地区出现了拉张的变形环境.变形程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及其附近海域,同时,计算给出台湾纵谷断裂滑移速率约为13.8~23.5mm/yr,由于纵谷断裂对变形的吸收,因此变形在纵谷断裂以西及西北地区迅速衰减.此外,计算结果还发现,计算给出的台湾岛上的速度值与GPS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计算给出的主应力方位与地应力观测及震源机制解结果也颇为一致.由此说明文中的有限元模型是合理的.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方向的推挤,板块边界形状,观音、北康高地的抵阻,冲绳海槽扩张及琉球海沟的向南后撤以及断裂作用等,共同造成了台湾地区现今变形场的主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变形场 动力学成因 有限单元 台湾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