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因其复杂的髓内定位技术、过度依赖术者经验截骨而广为诟病,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更加精确的进行定位、截骨。目的:比较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内翻畸形与传统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因其复杂的髓内定位技术、过度依赖术者经验截骨而广为诟病,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更加精确的进行定位、截骨。目的:比较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内翻畸形与传统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7例。其中一组患者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3D打印组);另外一组患者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常规组)。记录2组患者出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关节置换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结果与结论:(1)3D打印组关节置换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常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44);(2)3D打印组关节置换后2周HSS膝关节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2);(3)置换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18,P=0.632);(4)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显著缩短(P=0.000);(5)3D打印组出血量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00);(6)结果表明,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HSS评分及下肢力线恢复情况无显著差异,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截骨更精确等优点,更适合于高龄、基础状态差、创伤承受能力小,要求迅速完成手术的患者。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内翻型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及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接受高位胫骨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并行二次关...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内翻型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及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接受高位胫骨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的患者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56.60±5.65)岁(范围49~69岁)。诊断均为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伴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关节镜探查后行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胫骨高位截骨在冠状面调整下肢机械轴至通过胫骨平台外侧62.5%的位置,通过经胫骨隧道拉出法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评估Kellgren-Lawrence分级、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摄MRI片测量内侧半月板的相对外突程度;取内固定术时行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软骨再生及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愈合情况;通过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经二次关节镜探查,内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愈合12例(48%,12/25),部分愈合9例(36%,9/25),瘢痕愈合3例(12%,3/25),不愈合1例(4%,1/25);软骨再生Ⅰ级9例,Ⅱ级7例,Ⅲ级9例。随访时间(13.04±1.06)个月(范围12~16个月)。末次随访时,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6,P=0.675);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19.88%±6.44%改善至58.68%±7.71%(t=-18.561,P<0.001);内侧半月板相对外突程度术前51.12%±13.55%,术后50.48%±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588);Lysholm评分由术前(34.76±3.62)分提高至(82.08±4.35)分(t=-52.717,P<0.001);HSS评分由术前(33.52±6.48)分提高至(81.52±4.79)分(t=-38.685,P<0.001)。不同半月板后根部愈合程度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软骨再生程度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评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联合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共11例(11膝)采用OWHTO联合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目的探讨内侧撑开高位胫骨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联合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共11例(11膝)采用OWHTO联合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治疗膝内翻伴关节屈曲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48-58岁,平均52.1岁。OWHTO在冠状面调整下肢力线(股骨头中心点到踝关节中心点连线)通过胫骨平台外侧62.5%的位置,并植入同种异体锲形骨块维持后倾角,同时行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改善屈曲畸形。结果本组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年,平均1.5年,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分别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下肢力线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髁间窝指数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评价影像学结果:术前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相对位置为17.4%±4.9%,术后58.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股胫角181.6°±1.2°,术后17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7.7°±2.2°,术后:7.9°±1.9°;髁问窝指数由术前0.221±0.007增至术后0.272±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屈曲畸形角度11.1°±3.1°,术后1年1.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6.5±1.1)分,术后1年(2.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Lyshglm评分(50.72±6.57)分,术后1年(75.72±7.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WHTO配合关节镜下髁问窝成形术可改善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屈曲畸形,可维持胫骨平台后倾角,并且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因其复杂的髓内定位技术、过度依赖术者经验截骨而广为诟病,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更加精确的进行定位、截骨。目的:比较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内翻畸形与传统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7例。其中一组患者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3D打印组);另外一组患者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常规组)。记录2组患者出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关节置换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结果与结论:(1)3D打印组关节置换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常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44);(2)3D打印组关节置换后2周HSS膝关节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2);(3)置换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18,P=0.632);(4)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显著缩短(P=0.000);(5)3D打印组出血量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00);(6)结果表明,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HSS评分及下肢力线恢复情况无显著差异,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截骨更精确等优点,更适合于高龄、基础状态差、创伤承受能力小,要求迅速完成手术的患者。
文摘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治疗膝内翻型骨关节炎合并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及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接受高位胫骨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的患者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56.60±5.65)岁(范围49~69岁)。诊断均为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伴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关节镜探查后行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胫骨高位截骨在冠状面调整下肢机械轴至通过胫骨平台外侧62.5%的位置,通过经胫骨隧道拉出法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评估Kellgren-Lawrence分级、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摄MRI片测量内侧半月板的相对外突程度;取内固定术时行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软骨再生及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愈合情况;通过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经二次关节镜探查,内侧半月板后根部完全愈合12例(48%,12/25),部分愈合9例(36%,9/25),瘢痕愈合3例(12%,3/25),不愈合1例(4%,1/25);软骨再生Ⅰ级9例,Ⅱ级7例,Ⅲ级9例。随访时间(13.04±1.06)个月(范围12~16个月)。末次随访时,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6,P=0.675);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19.88%±6.44%改善至58.68%±7.71%(t=-18.561,P<0.001);内侧半月板相对外突程度术前51.12%±13.55%,术后50.48%±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588);Lysholm评分由术前(34.76±3.62)分提高至(82.08±4.35)分(t=-52.717,P<0.001);HSS评分由术前(33.52±6.48)分提高至(81.52±4.79)分(t=-38.685,P<0.001)。不同半月板后根部愈合程度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软骨再生程度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评分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