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7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499
1
作者 吴新民 叶铁虎 +3 位作者 岳云 许幸 易杰 田芳玲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名受试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静脉芬太尼(2.5μkg诱导,0.03μg·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试验组使...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名受试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静脉芬太尼(2.5μkg诱导,0.03μg·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试验组使用静脉瑞芬太尼(2μg/kg诱导,0.2μ·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药物有效性的观察指标有:手术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如血压、心率、流泪、麻醉质量。安全性的观察指标有:血压和心率、麻黄碱、阿托品、纳洛酮、乌拉地尔的使用量、手术失血量、心电图变化、术前和术后48 h内血中ALT、AST、肌酐、尿素氮、停止麻醉到可以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前的PETCO2或PaCO2、停止麻醉(关闭氧化亚氮)后呼唤名字可以睁眼时间、术后送往麻醉恢复室或ICU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结果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本试验剂量下,药效作用相似,但镇痛作用瑞芬太尼强于芬太尼,停止输注后其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结论 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全麻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且具有与芬太尼相同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瑞芬太尼 阿片类麻醉药 安全性 有效性 芬太尼 比较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42
2
作者 吴新民 许幸 +6 位作者 王俊科 王鲲鹏 薛张纲 缪长虹 邓小明 艾登斌 于浩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73-776,共4页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选择全麻下择期开腹手术时间超过2 h患者,年龄18~64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选择全麻下择期开腹手术时间超过2 h患者,年龄18~64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病人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1μg/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后10 min内Ramsay镇静评分SpO2和呼吸频率(RR)。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期间异丙酚用量、术中芬太尼和异氟烷用量,以2 h内MAC曲线下面积反映异氟烷用量。观察血压、心率、MAC,根据病人的应激反应调节麻醉深度。在麻醉结束时,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经验判定麻醉质量满意程度,。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尿量和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肝肾功能情况。结果C组完成病例104例,D组完成108例。给药后10 min内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1)。D组给药后10 min内RR、SpO2较C组下降(P〈0.05)。与C组比较,D组麻醉诱导期间异丙酚用量、术中芬太尼及异氟烷用量均减少(P〈0.01)。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和麻醉质量满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收缩压、HR均较C组降低(P〈0.05)。2组术后24 h肝肾功能的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麻醉中可节俭异丙酚、芬太尼和异氟烷的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清醒镇静 麻醉 全身 可行性研究
原文传递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237
3
作者 张淑月 朱君宇 +2 位作者 彭延增 孙娜 张瑞敏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观察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 6 0例 ,ASAⅠ~Ⅱ级。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 30例 ,行常规手术 ,术中肛温 34.2~ 35 .5℃ ;保暖组 30例 ,术中注意保暖 ,室内温度维持在 2 8~ 30... 目的 :观察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 6 0例 ,ASAⅠ~Ⅱ级。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 30例 ,行常规手术 ,术中肛温 34.2~ 35 .5℃ ;保暖组 30例 ,术中注意保暖 ,室内温度维持在 2 8~ 30℃ ,使用电子液体加温仪输液及输血 ,冲洗液用水温浴箱加温至 37℃ ,术中肛温 35 .6~ 36 .5℃。观察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心率、肛温、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尿量、引流量、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与保温组相比 ,常规组患者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清醒延迟 ,引流量增多 ,寒颤、躁动发生率高。结论 :术中低体温使术后氧耗增加 ,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多。术中应监测体温 ,输液液体及冲洗液应加温 ,注意保持手术间温度 ,以降低上述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手术中护理 全身麻醉 麻醉恢复期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6
4
作者 郑旭娟 刘华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400名护士作为测量对象,工作满意度现状采用MMSS量表进行调查,影响...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400名护士作为测量对象,工作满意度现状采用MMSS量表进行调查,影响因素采用工作诊断调查表、护理工作相关环境调查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院组织因素调查表分别进行测量。以护士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因变量,工作特征、工作环境、个体差异和病区组织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工作特征因素包括工作自主性和他人反馈;工作相关环境因素包括护士参与医院事务、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医护合作;组织因素包括病区转入患者数与床位数比值、床位使用率;一般资料中包括有无子女、班次、学历、科室和人格与工作的匹配13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解释护士工作满意度总变异的56.2%。结论工作自主性、他人反馈、护士参与医院事务、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医护合作、病区转入患者数、床位使用率、有无子女、班次、学历、科室和人格与工作的匹配是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职业满意 医院 综合
原文传递
全麻手术病人导尿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156
5
作者 杨翠芳 赵哲玲 +2 位作者 肖华 陈玉梅 李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 :探讨全麻状态下与清醒状态下对病人行导尿术有无差异。方法 :将 12 0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在麻醉前病人清醒时行导尿术 ,实验组在麻醉后导尿。导尿时记录两组心率、血压 ;用相差镜观察导尿后尿液内红细胞形态的变... 目的 :探讨全麻状态下与清醒状态下对病人行导尿术有无差异。方法 :将 12 0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在麻醉前病人清醒时行导尿术 ,实验组在麻醉后导尿。导尿时记录两组心率、血压 ;用相差镜观察导尿后尿液内红细胞形态的变异 ,鉴别红细胞性质 ,根据非肾小球性红细胞阳性率确定尿道黏膜损伤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2项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为减少术前导尿导致的病人不适和尿道黏膜损伤 ,宜选择在麻醉后行导尿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导尿管插入术 尿道黏膜损伤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及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 被引量:133
6
作者 高建瓴 詹英 +2 位作者 杨建平 金晓红 李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527,共3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24例年龄为18-65岁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于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且手术时间〉2 h。患者随机分为Dex组...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24例年龄为18-65岁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于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且手术时间〉2 h。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经静脉泵输入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或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10 min,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Ramsay镇静评分(RSS)的变化。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术中以七氟烷维持。记录丙泊酚诱导剂量及术中血压、心率、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结果 Dex组用药后5、10 min时的RSS及用药后10 min较给药前的RSS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0)。Dex组全身麻醉诱导期间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0)。Dex组切皮后2 h内24个观察时间点(每5 min为1个观察点)的七氟烷MAC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MAC曲线下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0)。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减少全身麻醉中丙泊酚和七氟烷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麻醉 全身 清醒镇静 药物协同作用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对中老年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1
7
作者 王春燕 吴新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后3d和7d进行测定评分。7项测试项目中至少2项,其中单项测试值低于基础值20%以上者即确定为认知功能损害。结果 40例病人术后3d和7d认知功能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5.2%和40%。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紊乱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与术后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中的视觉再生(γ=-0.49)和钉板试验(γ= 0.49)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非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早期存在认知功能紊乱,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术后 中老年病人 认知功能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 被引量:118
8
作者 曹建国 张马忠 +1 位作者 杭燕南 孙大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研究组 (Ⅰ )和对照组 (Ⅱ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 ,全麻诱导用安定 0 1mg·kg-1、芬太尼 5 μg&#...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研究组 (Ⅰ )和对照组 (Ⅱ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 ,全麻诱导用安定 0 1mg·kg-1、芬太尼 5 μg·kg-1、依托咪酯 3mg·kg-1、阿曲库铵 0 2mg·kg-1、琥珀胆碱 2mg·kg-1。组Ⅰ于诱导前在T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入 1 6 %利多卡因 +0 16 %丁卡因 +1:2 0 0 0 0 0肾上腺素混合液 3~ 5ml,测定平面后给追加量 ,麻醉平面控制在T3以下。全麻维持根据临床情况选用异丙酚输注 4~ 10ml/h ,需要时吸入 1%异氟醚 ,间断注入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用NCCOM 3无创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和HCD-1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血管功能和脑电图 ,术前、切皮后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浓度 ,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药物用量。结果 组Ⅰ插管、切皮、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心率上升幅度较组Ⅱ少。体循环血管阻力(SVR)低于术前水平 ,组ⅡSVR升高且拔管时显著高于组Ⅰ ,胸液指数 (TFI)、每搏量 (SV)、射血速率指数 (EVI)、EVI/TFI组间无差异。组Ⅰ术毕边缘频率 (SEF)恢复较快 ,术后躁动发生率、异丙酚和异氟醚用量显著低于Ⅱ组。术毕Ⅱ组血浆血管紧张素和血糖浓度显著高于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老年人 腹部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114
9
作者 金向泽 张学洪 周天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15,共19页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triangular-truncated spectral horizontal grid system with its zonal wave number of 63 (T63) to match its atmospheric counterpart of a T63 spectr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a plann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system. There are 30 layers in vertical direction, of which 20 layers are located above 1000 m for better depicting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As previous ocean models developed in IAP / LASG, a free surface (rather than “rigid-lid” approximation) is included in this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20-layer model, some more detail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along / cross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adapted from the Gent-MacWilliams scheme. The model is spun up from a motionless stat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re take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s of Levitus’ annual mean observ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irst 1000-year integration of a control experiment shows some encouraging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wenty-layer model, particularly in the simulations of permanent thermoclin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etc. resulted mainly from using the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However, the use of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imulated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nd the associated equatorial under current comes from reducing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reducing the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 may slightly weaken the overturning rate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RMOCLINE Isopycnal mixing
下载PDF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14
10
作者 刘新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6-888,共3页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4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观察,分析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催醒药的使用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539例患者...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4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观察,分析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催醒药的使用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53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2.4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9.35%及33.77%,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不同,胸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为55.67%,显著高于其他科术后躁动发生率;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9.40%,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8.72%。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苏醒期患者躁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恢复期 谵妄 护理
原文传递
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 被引量:104
11
作者 骆宏 杨恒 +1 位作者 胡友洋 张地宝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评价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20~64岁,体重45~65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25):芬太尼组(F组)、低剂量地佐辛组(... 目的评价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20~64岁,体重45~65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25):芬太尼组(F组)、低剂量地佐辛组(D,组)、中剂量地佐辛组(D2组)和高剂量地佐辛组(D,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4μg/L,静脉输注异丙酚4—6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3mg/kg。手术结束前30min时D1组、D2组和D3组分别肌肉注射地佐辛0.1、0.2、0.3mg/kg,F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苏醒后即刻、1h、2h(T0~T2)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和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D。组各时点VAS评分升高,BCS评分降低,D:组和D]组R时VAS评分升高,T1,2时VAS评分降低,T0-2时SAS评分降低(P〈0.05);与D2组比较,D1组T0-2时SAS评分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P〈0.05);4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尿潴留。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肌肉注射地佐辛0.2mg/kg可减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痛觉过敏,且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啶类 痛觉过敏 麻醉 全身 手术后并发症 地佐辛
原文传递
术中保温对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101
12
作者 许力 赵晶 +1 位作者 黄宇光 罗爱伦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 探讨术中保温对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 将 4 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 ,各 2 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不采用任何升温装置 ,加温组患者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及充气升温毯加温。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核心体... 目的 探讨术中保温对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方法 将 4 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 ,各 2 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不采用任何升温装置 ,加温组患者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及充气升温毯加温。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核心体温、失血量和输血量、拔管时间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结果 术毕核心温度 ,加温组为 ( 36 4± 0 4 )℃ ,对照组为 ( 35 3± 0 5 )℃ (t =7 5 4 7,P <0 0 1)。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加温组拔管时间为 ( 18± 6 )min ,短于对照组的 ( 2 6± 10 )min(t=- 3 36 4 ,P =0 0 0 2 )。对照组有 6例患者发生术后寒战 ( 30 % ) ,加温组无术后寒战发生 ( 0 % ,χ2 =7 0 5 9,P =0 0 0 8)。结论 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和温毯 ,可有效地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 36 0℃~ 37 0℃ ) ,从而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寒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术中 对照组 寒战 体温 加温 术后 维持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1
13
作者 夏燕飞 黄浩 +1 位作者 周嘉莉 罗妙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记录术...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记录术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 min、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等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评分全身麻醉组麻醉结束6、12、24 h[分别为(26.5±0.5)、(25.4±0.7)、(27.4±0.3)分]与麻醉诱导前[(29.5±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麻醉结束72 h[(29.2±0.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麻醉结束6、12 h[分别为(26.6±0.4)、(25.6±0.8)分]与麻醉诱导前[(29.4±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结束24、72 h[分别为(29.1±0.4)、(29.5±0.4)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结束后24 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评分为(29.1±0.4)分,高于全身麻醉组(27.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全身麻醉在术后12 h内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较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 硬膜外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用于一般函数优化的蚁群算法 被引量:63
14
作者 魏平 熊伟清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1年第4期52-55,共4页
蚁群算法是一种新型的模拟进化算法 ,初步的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 ,利用蚁群算法求解一般函数优化 。
关键词 蚁群算法 模拟进化算法 函数优化 网络路径
下载PDF
加强病区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 被引量:88
15
作者 金丽萍 王宁 +1 位作者 宁永金 何雅娟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2011年针对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流程、制订管理手册、组织培训与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病区高... 目的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2011年针对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流程、制订管理手册、组织培训与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结果与2010年相比,2011年发生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和用药安全隐患的事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0.05)。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结论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系统 医院 病房 普通 安全管理
原文传递
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比较 被引量:83
16
作者 章放香 宁俊平 +2 位作者 邱冰 王世萍 贺纯静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体重45~67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全麻组(G组,n=47)和脊椎-硬膜外阻滞组(S-E组,...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体重45~67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全麻组(G组,n=47)和脊椎-硬膜外阻滞组(S-E组,n=46)。G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丙泊酚2-5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和维库溴铵0.04mg/kg,吸入1.5%-2.0%异氟醚;S-E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2ml,注药时间20s,注药后保持原体位15min,同时调整麻醉平面至患侧B以下,术中根据需要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3.5ml。分别于麻醉前24h、术后24h和72h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采集肘静脉血样,ELISA法测定血浆B淀粉样蛋白浓度。结果与G组比较,S-E组术后24h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血浆B淀粉样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全麻较脊椎.硬膜外阻滞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 脊椎 麻醉 硬膜外 老年人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综合医院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82
17
作者 何燕玲 马弘 +3 位作者 张岚 刘哲宁 贾福军 张明园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48-751,共4页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中门诊就诊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设计,调查8487例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状况量表(PHQ-15)筛查,阳性者做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中门诊就诊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设计,调查8487例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状况量表(PHQ-15)筛查,阳性者做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诊断评估。结果MINI诊断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别为12.0%、8.6%和4.1%,有其中任一诊断的患病率为16.5%。不同科室就诊者中的患病率存在差异。结论抑郁和焦虑障碍是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常见问题,但正确识别和治疗情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医院 综合
原文传递
An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Its Preliminary Evaluation 被引量:71
18
作者 刘海龙 张学洪 +2 位作者 李薇 俞永强 宇如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75-690,共16页
An eddy-permitting, quasi-globa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ICOM (LASG/IAP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 An eddy-permitting, quasi-globa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ICOM (LASG/IAP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with a uniform grid of 0.5? × 0.5? is established. Forced by wind stresses from Hellerman and Rosenstain (1983), a 40-yr integration is conducted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being restored to the Levitus 94 datase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annual mean climatology of the LICOM control run shows that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can be well reproduce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COM control run and a parallel integration of L30T63, which has the same framework but a coarse resolution, is also made to con?rm the impact of resolution on the model performance. On account of the reduction of horizontal viscosit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LICOM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with respect to not only the intensity of 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s, but also the magnitude and structure of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and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e grid size, the pathwa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ow (ITF) is better represented in LICOM than in L30T63. The transport of ITF in LICOM is more convergent in the upper layer. As a consequence, the Indian Ocean tends to get warmer in LICOM. The poleward heat transports for both the global and individual basins are also signi?cantly improved in LICOM. A decompose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port due to the barotropic gyre, which primarily stands for the barotropic e?ect of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aking the di?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large-scale circulation
下载PDF
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4
19
作者 陈政文 丁顺才 张玲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筛选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k)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部或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300例,年龄65~80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根据术后3d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非POCD组和POCD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 目的筛选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k)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部或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300例,年龄65~80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根据术后3d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非POCD组和POCD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血压。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全麻老年患者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麻醉 全身 老年人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麻醉后恢复室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7
20
作者 孙亮 高倩 +4 位作者 王广 梁汉生 安海燕 何苗 冯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 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 ^(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 OR=5.361,95% CI:2.863~10.037, P<0.001)、俯卧位手术( OR=3.653,95% CI:2.104~6.342, P<0.001)、麻醉时间长(h)( OR=1.421,95% CI:1.227~1.646, 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 OR=1.708,95% CI:1.026~2.843, 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 OR=0.849,95% CI:0.801~0.900, 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后恢复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