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1
作者 钱民 李小荣 +2 位作者 林伟光 欧陕兴 王卓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CT
下载PDF
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图锋 卫洪波 崔冀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年第4期258-260,26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在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42例。其中良性及交界...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在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42例。其中良性及交界性GIST获得随访26例(26/28),平均随访30个月,为无瘤生存。恶性GIST获得随访15例,平均随访21个月。其中7例为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第10及21个月发生肝多发性转移,1例术后20个月发生全身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第6、9及11个月死于多发性远处转移。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往往在术前亦难以作出定性诊断,但B超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比较可靠。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良性及交界性GIST以局部切除为主,恶生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程玲 吴萍 王洁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5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恶性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I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恶性GISTCD34(+),Vimenti(+),Desmin(-),Actin(-),S100(-);手术...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恶性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I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恶性GISTCD34(+),Vimenti(+),Desmin(-),Actin(-),S100(-);手术切除是GIST最好的治疗方法。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免疫组化在鉴别GIST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
下载PDF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邢伟 谭华桥 +3 位作者 俞胜男 吴小凤 孙益芳 邱建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和双对比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民 李小荣 +2 位作者 朱俭 林伟光 欧陕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探讨CT和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8例均行CT检查,13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28例GIST主要CT表现为: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目的探讨CT和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8例均行CT检查,13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28例GIST主要CT表现为: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恶性22例,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5cm17例;(2)肿块内出现低密度坏死20例;(3)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4)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15例;(5)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13例胃肠造影表现为胃肠道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瘤周黏膜呈推移改变。本组CT定位准确性为67.86%(19/28),双对比造影为76.92%(10/13)。对良、恶性的鉴别:CT准确性为78.57%(22/28),双对比造影为50%(5/10);另3例腔外型被误认为外压性改变。结论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是检查GIST最基本的方法,CT和双对比造影结合有助于对GIST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双对比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2例分析)
6
作者 吴仁民 陈强 +2 位作者 施养德 王纪龙 包宏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5年第2期49-5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2例,胃20例,小肠7例,升结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7例,...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2例,胃20例,小肠7例,升结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7例,交界性7例,恶性18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8/32),消化道出血(14/32),腹痛(11/32)和消瘦(5/32)。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诊断 病理分型 免疫组化 电镜检查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7
作者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 2010年第34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肠道 间质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