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病患者经胃肠内营养支持16例护理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世英 高秋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总结危重病患者经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遵医嘱称取大元素粉剂,按每100mg大元素加300ml凉开水配制成营养液,经鼻饲管持续滴注或间断推注。结果患者白蛋白、血糖和电解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本组发生腹泻3例,吸... 目的总结危重病患者经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遵医嘱称取大元素粉剂,按每100mg大元素加300ml凉开水配制成营养液,经鼻饲管持续滴注或间断推注。结果患者白蛋白、血糖和电解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本组发生腹泻3例,吸入性肺炎2例。结论保证营养液中足够的营养素,采用由低浓度小量开始、逐步增加的持续缓慢滴注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患者 胃肠内营养 护理要点 鼻饲管 持续滴注 经鼻 意疗 支持 结论 环节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媛 蒋紫玥 彭纪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第10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68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第5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68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第5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7d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结果:营养支持7d后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7d后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后相比没有出现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前较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营养支持7d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营养支持7d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没有显著下降,而对照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7d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力、营养状态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内营养 食管癌 手术 营养 免疫
下载PDF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秋胜 杨宝华 +1 位作者 徐钧 赵锡珍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2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E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5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空肠营养,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腹内压...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E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5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空肠营养,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腹内压动态监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腹内压变化情况、腹内高压发生情况、血乳酸、内毒素、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7 d和14 d后腹胀、腹泻及胃潴留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发生胃潴留时平均腹内压为(17.42±0.41)mm Hg,同一患者当其腹内压数值大于该数值时出现胃潴留,给予降腹内压处理,腹内压下降小于该数值时鼻饲通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内压、腹内高压发生率、血乳酸、内毒素、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危重症患者治疗后腹内压、腹内高压发生率、血乳酸、内毒素、APACHE-Ⅱ评分、治疗后7 d胃潴留发生率、治疗后14 d腹胀和胃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压监测能够反映患者胃肠道功能,并可作为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相关指标。同时,腹内压监测对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内压监测 危重症患者 胃肠内营养 APACHE-Ⅱ
下载PDF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封云 邱洁 +1 位作者 陈俊 戎慧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15,2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制订合理的早期肠内营养(EEN)方案。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TP组和IG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儿呼吸暂停发生频率、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 目的:探讨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制订合理的早期肠内营养(EEN)方案。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TP组和IG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儿呼吸暂停发生频率、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时间、达TEN时间、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以及胃动素、胃泌素、住院时间、喂养相关并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等指标。结果:TP组病儿喂养不耐受时间和达TEN时间均明显低于IG组(P<0.05),呼吸暂停发生频率明显低于IG组(P<0.01)。两组病儿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出院时EUGR发生率、并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儿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出生后第8天与喂养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动素水平TP组明显高于IG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P可用于胃管喂养耐受性差或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进行喂养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幽门喂养 胃肠营养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胃动素 胃泌素
下载PDF
经幽门喂养和经胃管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封云 陈俊 周晓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502-1503,1506,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耐受性,探讨TP在VLBWI儿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胎龄为28~33周的VLBWI儿随机分为TP组(n=20)和IG组(n=23)。喂养开始于出生2~3d,且生命体征平... 目的通过比较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耐受性,探讨TP在VLBWI儿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胎龄为28~33周的VLBWI儿随机分为TP组(n=20)和IG组(n=23)。喂养开始于出生2~3d,且生命体征平稳。喂奶量由10~20mL/(kg.d)开始,间断喂养每3~6小时1次,VLBWI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二组患儿喂养耐受性、呼吸暂停、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耐受性中呕吐发生率TP组显著低于IG组(χ2=4.74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TP组显著低于IG组(t=3.098P<0.05)。二组患儿腹胀、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378;t=1.243,0.388,0.834Pa>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5),且二组患儿均无肠穿孔发生。结论TP能显著减少VLBWI儿呼吸暂停及呕吐的发生率,改善喂养的耐受性,TP可用于不能耐受IG而反复出现胃食管反流的VLBWI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幽门喂养 胃肠营养
下载PDF
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孙云 《护理管理杂志》 2011年第5期327-329,共3页
通过对早产儿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进展的总结,护理人员要根据早产儿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喂养时间和乳类、喂养方式和方法、体位,并通过非营养性吸允、刺激排便、腹部按摩和药物干预等方法进行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以帮助早产儿... 通过对早产儿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进展的总结,护理人员要根据早产儿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喂养时间和乳类、喂养方式和方法、体位,并通过非营养性吸允、刺激排便、腹部按摩和药物干预等方法进行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以帮助早产儿尽快耐受胃肠内喂养,满足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胃肠内喂养 护理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晓红 《护理学报》 2006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早期微量喂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VLBW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36例为常规喂养组,36例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两组胃肠内营养达足量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每日体质量增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早期微量喂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VLBW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36例为常规喂养组,36例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两组胃肠内营养达足量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每日体质量增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量喂养组胃肠内营养达足量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均比常规喂养组明显缩短,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比常规喂养组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对VLBW减少喂养困难,提高存活率、存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微量喂养 胃肠内营养 早期
下载PDF
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孙荣丽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3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阐述了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从肠外到肠内营养的过渡时机、喂养方法、乳类的选择、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方面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最合适的护理,提高其存活率,优... 阐述了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从肠外到肠内营养的过渡时机、喂养方法、乳类的选择、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方面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重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最合适的护理,提高其存活率,优化其发育过程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胃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护理
下载PDF
护理新方案下ICU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孙丽华 李迎男 黄元元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2期16-17,共2页
目的分析护理下方案下ICU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综合效果。方法通过对以往医疗病例、护理记录的回顾和分析,形成针对危重患者胃肠内营养新护理方案,对我科收治的65例重症患者实施胃肠内营养并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患者采取心理、新... 目的分析护理下方案下ICU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综合效果。方法通过对以往医疗病例、护理记录的回顾和分析,形成针对危重患者胃肠内营养新护理方案,对我科收治的65例重症患者实施胃肠内营养并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患者采取心理、新方案指导下,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为今后ICU危重患者胃肠内营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内营养 重症患者 护理
下载PDF
微生物群系与动物消化道营养 被引量:4
10
作者 慕春龙 李轩 +3 位作者 吴海琴 柳思强 余凯凡 朱伟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636,共11页
消化道包括口腔、胃和肠道,是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场所;消化道内营养素的消化、代谢和吸收是保障胃肠道结构功能的基础,也是动物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前提.胃肠道内食物、微生物和肠壁互作,保障了肠道上皮细胞营养和肠道微生物营养,构成了动... 消化道包括口腔、胃和肠道,是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场所;消化道内营养素的消化、代谢和吸收是保障胃肠道结构功能的基础,也是动物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前提.胃肠道内食物、微生物和肠壁互作,保障了肠道上皮细胞营养和肠道微生物营养,构成了动态的消化道营养系统.消化道特别是肠道的肠腔和肠黏膜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病毒等,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系.肠道微生物群系参与代谢机体摄入的营养素和非营养素类物质,通过调节消化道内营养素的转化、吸收和排出等过程,影响机体内的营养分配.本文主要聚焦胃肠道,综述了微生物群系与动物消化道营养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微生物群系和营养互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系 小肠 大肠 消化道营养
原文传递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早期胃肠道营养预防消化道出血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富英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14期36-38,共3页
目的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法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6例常规防治上消化道出血,B组66例在此基础上(不用碱性药中和胃酸)于入院后或手术后12 h予鼻饲流质。结果B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首次出血发生率显... 目的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法将122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6例常规防治上消化道出血,B组66例在此基础上(不用碱性药中和胃酸)于入院后或手术后12 h予鼻饲流质。结果B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首次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病人胃液pH值<4.0 A组为76.8%,B组为16.7%。结论早期胃肠道营养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上消化道出血 胃肠道营养 护理
下载PDF
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萍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1期2006-2007,共2页
危重患者常常表现为体内能量代谢紊乱,往往合并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因此,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是改善危重患者疗效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肠内营养由于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率,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 危重患者常常表现为体内能量代谢紊乱,往往合并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因此,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是改善危重患者疗效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肠内营养由于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率,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文就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下载PDF
温中健脾方联合肠内营养粉剂(TP)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陈平 王小霞 +3 位作者 叶祝育 洪丽红 杨榕芳 谢玉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温中健脾方联合肠内营养粉剂(TP)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厦门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骨二科病区随机选取5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在骨三科病区随机... 目的:探讨温中健脾方联合肠内营养粉剂(TP)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厦门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骨二科病区随机选取5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在骨三科病区随机选取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围手术期使用温中健脾方联合肠内营养粉剂(TP)进行胃肠内营养,对照组常规术前禁饮禁食、术后间断禁食禁水。比较两组的机体免疫相关指标、营养相关指标、康复进程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术前,两组免疫相关指标、营养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IgA、IgM、IgG、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予以温中健脾方联合肠内营养粉剂(TP)进行胃肠内营养,可帮助改善患者机体营养,提高机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能力,提高免疫,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内营养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营养 快速康复
下载PDF
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廉德花 张秀萍 张显英 《实用护理杂志(下半月)》 2003年第09B期1-2,共2页
关键词 胃肠营养 低出生体重儿 存活质量 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80例临床护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春秀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7期1239-1240,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80例实施胃肠内营养护理,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台理的营养支持护理,可改善机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 目的:探讨临床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80例实施胃肠内营养护理,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台理的营养支持护理,可改善机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早目康复。采取心理、营养液输注和并发症的处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胃肠内营养符合人体机能需要,安全有效,进行恰当的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内营养 重症患者 护理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胃肠营养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晶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年第3期85-88,共4页
作为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不仅会导致患儿心功能障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情况,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在术后进行有效的胃肠营养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 作为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不仅会导致患儿心功能障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情况,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在术后进行有效的胃肠营养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胃肠营养方式是经口进食和经鼻胃管,前者对患儿的吞咽、吸吮功能有一定的要求,后者是患儿术后前期最主要的营养途径,通过胃肠营养能够有效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后治疗效果。胃肠营养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对胃管的护理管理、对营养物的选择和使用,同时需要注意对患儿进行感染预防,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高质量的护理治疗保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胃肠营养
下载PDF
胃、肠营养支持方式对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薇 曾祥毅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82-85,共4页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病历信息采集表,收集2015年05月0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二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分为鼻胃管组鼻肠管组,分别为23和2...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病历信息采集表,收集2015年05月0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二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分为鼻胃管组鼻肠管组,分别为23和21例,对其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信息,记录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鼻肠管组患者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的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4.29±8.22)短于鼻胃管组(21.23±15.74),差异显著(P<0.05).由此推断,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患者经鼻肠管鼻饲喂食较经鼻胃管相比,更有利于肺部感染的防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营养 肠内营养 脑卒中后肺炎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喂养和静脉营养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海燕 阮珊三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8期45-46,32,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早期开始(<2天)胃肠道喂养为喂养组,30例禁食(≥5天)予静脉营养为对照组,记录每天供给热能、入液量、体重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喂养组较对照组热能供给显著增加(P&l... 目的 探讨胃肠道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早期开始(<2天)胃肠道喂养为喂养组,30例禁食(≥5天)予静脉营养为对照组,记录每天供给热能、入液量、体重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喂养组较对照组热能供给显著增加(P<0.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日龄显著缩短(P<0.001);每天增加体重、出院体重显著增加(P<0.001)。而出现院内感染、硬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高血糖显著减少(P<0.01)。两组呕吐、腹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肠道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营养供给途径,应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存活率和存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胃肠道喂养 静脉营养 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
下载PDF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附8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旭 李叶刚 +2 位作者 姚礼庆 周平红 徐美东 《淮海医药》 CAS 2007年第6期503-50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12月对8例患者行PEG胃肠营养。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造瘘管植入后营养恢复迅速,停止静脉营养。8例患者随访3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EG是作为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12月对8例患者行PEG胃肠营养。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造瘘管植入后营养恢复迅速,停止静脉营养。8例患者随访3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EG是作为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简便,安全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造瘘 内镜 肠内营养
下载PDF
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观察
20
作者 黑涛 赵正国 杨伟龙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20-21,共2页
目的探究接受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患者采用胃肠内、外营养治疗方法,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50例行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治疗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 目的探究接受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患者采用胃肠内、外营养治疗方法,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50例行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治疗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胃肠道功能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是(44.34±7.74)h,排便时间(45.65±7.43)h,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54.41±8.16)h、首次排便时间(63.42±8.32)h相比明显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和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胃肠消化功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肠吻合术 胃肠外营养 胃肠内营养 胃肠道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