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放大内镜下的胃黏膜改变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瑶 毕春山 +1 位作者 邸霞 刘宾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观察放大内镜直视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的胃黏膜微细形态变化。方法使用手动变焦电子放大内镜(Olympus GIF Q-240Z),对190例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胃体集合静脉和胃窦小凹形态进行放大观察,并在所观察部位活检作... 目的观察放大内镜直视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的胃黏膜微细形态变化。方法使用手动变焦电子放大内镜(Olympus GIF Q-240Z),对190例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胃体集合静脉和胃窦小凹形态进行放大观察,并在所观察部位活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测,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放大内镜下胃体下段集合静脉分为规则型(R)、不规则型(I)、消失型(D)三型,Hp感染率分别为6.0%、61.9%和72.4%,其中D型和I型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R 型(xRI2=36.86,XDR2=81.40,P值均<0.01)。胃小凹形态分为A、B、C、D、E五型,中度以上炎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0.0%、23.1%、68.9%、10.0%和4.6%。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主要发生在C、D、E三型。黏膜萎缩发生率分别为26.2%、90.0%和95.5%;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1.5%、65.0%和 95.5%。B、C、D三型存在Hp感染,其Hp感染发生率分别是29.0%(29/100)、66.7%(34/51)和 33.3%(6/18),三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BC2=19.71,P<0.01;XCD2=6.07,P<0.05)。结论放大内镜下Hp感染的胃黏膜表现为集合静脉模糊、混乱或消失;胃小凹稀疏而粗大,开口扩张、表面发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胃体集合静脉 胃小凹 幽门螺杆菌 嗜银染色 快速尿素酶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