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被引量:30
1
作者 卢双舫 付晓泰 +1 位作者 刘晓艳 曲佳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共3页
生油岩生油气史的定量评价技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原因在于众多学者在探讨有机质成烃的动力学时,未能将干酪根成油或成气这两种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分开进行讨论。利用等温密闭条件下油裂解成气的实验结果,探讨、建... 生油岩生油气史的定量评价技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原因在于众多学者在探讨有机质成烃的动力学时,未能将干酪根成油或成气这两种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分开进行讨论。利用等温密闭条件下油裂解成气的实验结果,探讨、建立并标定了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为把化学动力学理论真正用于同时预测油、气的生成创造了条件。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观测值良好的一致性初步表明所选择和标定的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动力学 热解气 活化能 油成气
下载PDF
煤自燃阶段动力学参数及特征温度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屈丽娜 刘星魁 张红元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7-601,共5页
为了考察程序升温实验条件下煤自燃阶段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分别对常村贫煤、兴县气肥煤、唐山1/3焦煤等煤样的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得到3煤样在低温自燃阶段其指标气体的析出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受热温度,低变质程度的气肥煤其C... 为了考察程序升温实验条件下煤自燃阶段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分别对常村贫煤、兴县气肥煤、唐山1/3焦煤等煤样的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得到3煤样在低温自燃阶段其指标气体的析出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受热温度,低变质程度的气肥煤其CO,C2H4等指标气体的析出浓度比高变质程度的焦煤和贫煤高,而C2H6则相反;CO特征气体在受热初期并不是所有煤样都存在,且C2H4,C2H6的释放规律与煤质无关;通过对低温段内煤自燃的反应能级及活化能值的计算,得到煤低温氧化段内的反应能级及活化能值,并找出了阶段特征温度点。煤反应能级和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煤在不同温度段内其自身氧化能力的强弱,特征温度点温度则可用来判断煤自燃所处的燃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指标气体 反应能级 活化能 特征温度点
下载PDF
纳米多孔碳气凝胶的储氢性能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军 刘念平 +4 位作者 欧阳玲 周斌 吴广明 倪星元 张志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7-1522,共6页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结合高温碳化和溶剂替换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碳气凝胶。通过改变间苯二酚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比和反应物间苯二酚与甲醛的质量分数,实现对碳气凝胶孔洞结构的控制。制备了钯掺杂碳气凝胶。以...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结合高温碳化和溶剂替换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碳气凝胶。通过改变间苯二酚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比和反应物间苯二酚与甲醛的质量分数,实现对碳气凝胶孔洞结构的控制。制备了钯掺杂碳气凝胶。以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谱证实了钯元素以纳米单质颗粒形式存在于碳气凝胶的骨架结构中。对掺杂碳气凝胶进行了活化工艺的后处理,成功提高了比表面积有2倍之多,获得了比表面积为1 273m2/g的钯掺杂碳气凝胶。氢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活化工艺所得的碳气凝胶样品(3 212m2/g)在92K,3.5MPa条件下的饱和储氢质量分数为3%,此样品在303K,3.2MPa时的储氢质量分数为0.84%。对钯掺杂碳气凝胶的常温(303K)氢吸附测试表明,掺杂后碳气凝胶的总储氢质量分数下降了,但单位比表面积的储氢质量分数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凝胶 吸附储氢 气体吸附法 气体活化 金属掺杂
下载PDF
瓦斯对煤低温氧化过程微观结构及热反应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邓军 周佳敏 +2 位作者 白祖锦 刘乐 王彩萍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12,共9页
为研究瓦斯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理化特性及宏观煤氧复合热效应,选择不同变质煤及二次氧化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C80微量量热仪,研究在不同瓦斯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过程物理化学结构特性、动力学参数、热效应等变... 为研究瓦斯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理化特性及宏观煤氧复合热效应,选择不同变质煤及二次氧化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C80微量量热仪,研究在不同瓦斯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过程物理化学结构特性、动力学参数、热效应等变化特征。通过分析不同瓦斯气氛下煤自燃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放热特性,明确瓦斯对煤氧化特性的最终影响。结果表明:瓦斯通过抑制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关键活性基团相对含量,延缓煤低温氧化进程,4%瓦斯具有最为明显的抑制效果,其对4种活性基团的抑制程度为:含氧官能团(66.5%)>芳香烃(47.0%)>脂肪烃(29.7%)>羟基(24.7%)。在快速放热阶段,由于煤对瓦斯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大,瓦斯气体占据煤分子中的吸附位点,阻碍了煤氧复合反应进程,导致放热效应受到瓦斯抑制;同时瓦斯含量显著影响煤氧复合进程活化能的大小。对于较高变质程度的不黏煤、瘦煤和无烟煤,瓦斯对其低温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对较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影响较小。对于二次氧化煤样,瓦斯对于煤样的抑制作用随着瓦斯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瓦斯对一次氧化煤样的影响随变质程度降低而减弱,且瓦斯含量2%时的抑制程度强于4%。研究结果对防治瓦斯与煤自燃耦合致灾事故的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瓦斯 微观结构 热效应 活化能 低温氧化
下载PDF
贫氧条件下煤自燃特性的热重-红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邓军 杨俊义 +1 位作者 张玉涛 李亚清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8,共5页
为研究煤粉在贫氧条件下的自燃特性,利用TG/DSC-FTIR联用技术测试了顾北气煤在不同氧气浓度气氛下的燃烧放热过程,分析了贫氧条件下特征温度点、TG、DSC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CO、CO_2的释放规律,采用积分法计算了活性... 为研究煤粉在贫氧条件下的自燃特性,利用TG/DSC-FTIR联用技术测试了顾北气煤在不同氧气浓度气氛下的燃烧放热过程,分析了贫氧条件下特征温度点、TG、DSC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CO、CO_2的释放规律,采用积分法计算了活性温度点到着火点的活化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贫氧条件下,煤氧复合反应仍然能够持续,特征温度点在高温氧化阶段呈增大趋势,TG、DSC曲线向高温区偏移,CO、CO_2的峰值温度升高,增重阶段至燃烧阶段的活化能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氧 气煤 自燃特性 热重红外 活化能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长宁页岩气区块套管变形井施工参数优化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朝伟 黄锐 +2 位作者 曾波 宋毅 周小金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解决四川盆地长宁页岩气区块的套管变形问题,进行了套管变形井施工参数优化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对该区块施工参数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维地震、测井资料及测试数据,建立了该区块H平台裂缝和地应力模型;基于摩尔–库仑临界应力和... 为解决四川盆地长宁页岩气区块的套管变形问题,进行了套管变形井施工参数优化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对该区块施工参数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维地震、测井资料及测试数据,建立了该区块H平台裂缝和地应力模型;基于摩尔–库仑临界应力和物质守恒准则,进行了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根据滑动风险的分类,分析了压裂施工参数和裂缝带激活的关系。由统计分析可知:只采取减液量措施,裂缝带套管变形比例为21.7%;只采取减排量措施,裂缝带套管变形比例为8.1%。通过压裂模拟可知:对于高滑动风险断层,当液量减小20%时,断层激活长度和裂缝激活数分别减小17%和26%,当排量减小20%时,断层激活长度和裂缝激活数分别减小3%和6%;对于中滑动风险断层,当液量减小20%时,断层激活长度和裂缝激活数分别减小22%和30%,当排量减小20%时,断层激活长度和裂缝激活数分别减小43%和60%。研究结果表明,“高滑动风险断层减液量,中滑动风险断层减排量”的压裂施工参数优化建议,可供现场解决套管变形问题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套管变形 水力压裂 断层激活 施工参数优化 长宁区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的煤二次氧化自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辛亥 卢苗苗 +1 位作者 白亚娥 秦政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1,共6页
为探究煤二次氧化的自燃特性,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的实验方法,对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的总反应历程相似;随着煤的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燃点之前的特征温度先降低后增高,燃点之后的特征温度... 为探究煤二次氧化的自燃特性,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的实验方法,对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煤样及预氧化煤样的总反应历程相似;随着煤的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燃点之前的特征温度先降低后增高,燃点之后的特征温度变化则不明显;随着煤的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燃点之前的逸出气体量先增加后减少,燃点之后则基本不变;预氧化煤样的活化能比原煤样有所下降,且随着预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的活化能先降低后增高,其中预氧化至160℃时煤样活化能达到最低。因此,预氧化煤样的氧化性要强于原煤样,更容易发生自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热重红外联用 二次氧化 特征温度 气体产物 活化能
下载PDF
TG-DSC联用研究瓦斯气氛对煤自燃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娄和壮 贾廷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7-82,共6页
为表征瓦斯气氛下煤自燃热特性,运用热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联用试验研究不同瓦斯体积分数下煤自燃过程;分析瓦斯影响下的煤自燃特征温度点、失重量、放热量参数的变化特征,获得瓦斯气氛下煤增重阶段与燃烧阶段动力学参数... 为表征瓦斯气氛下煤自燃热特性,运用热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联用试验研究不同瓦斯体积分数下煤自燃过程;分析瓦斯影响下的煤自燃特征温度点、失重量、放热量参数的变化特征,获得瓦斯气氛下煤增重阶段与燃烧阶段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瓦斯体积分数的增高,失重量降低,放热量减小,煤氧复合速率放缓;煤自燃过程分为蒸发脱附、增重和燃烧3个阶段;在煤增重阶段,活化能、活化因子随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变化不大;在煤燃烧阶段,活化能、活化因子随瓦斯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瓦斯气氛 特征温度点 热特性 活化能 活化因子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的煤低温氧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邬剑明 王文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1,共5页
利用恒温反应实验装置,研究了煤低温氧化行为。根据CO2和CO气体解析过程特性,提出了煤低温氧化的两条途径,分别通过计算其反应活化能验证了这两条机理的存在性。研究了这两条机理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不同的温度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利用恒温反应实验装置,研究了煤低温氧化行为。根据CO2和CO气体解析过程特性,提出了煤低温氧化的两条途径,分别通过计算其反应活化能验证了这两条机理的存在性。研究了这两条机理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不同的温度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生成CO2的活化能很低,煤低温氧化很容易进行;CO的生成对温度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温度低于70℃时,吸附途径在低温氧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煤低温氧化主要生成CO2;当温度高于70℃时,燃烧途径起主导作用,煤低温氧化会产生大量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 指标性气体 活化能
下载PDF
未来石化工业的技术发展热点:Ⅰ.炼油-化工一体化和增产烯烃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钱伯章 龚永强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3年第4期239-245,共7页
分别介绍了未来石化工业领域的发展热点 :炼油 -化工一体化和增产烯烃技术 ;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以及轻质烷烃活化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和反应技术 ;生物化工技术、纳米技术及高效信息化技术。
关键词 石化工业 炼油-化工一体化 烯烃 合成气 烷烃活化 分离 反应 生物化学 纳米技术 信息技术
下载PDF
煤种及活化条件对活性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守玉 朱廷钰 +3 位作者 王洋 吕俊复 岳光溪 殷宪芬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1-496,共6页
在流化床上制备活性焦(AC)并考察了煤种及活化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活化介质中水蒸汽浓度)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彬县煤是制备脱硫用活性焦的较佳煤种,在活化温度为800-900℃,活化时间为20-60min,水蒸汽浓度为30%... 在流化床上制备活性焦(AC)并考察了煤种及活化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活化介质中水蒸汽浓度)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彬县煤是制备脱硫用活性焦的较佳煤种,在活化温度为800-900℃,活化时间为20-60min,水蒸汽浓度为30%-80%(φ)的范围内,制得的活性焦碘值为573-805mg/g,苯甲酸吸附量为0.24-0.26mmol/g,硫容(SO2)为174-27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种 活化条件 活性焦 脱硫性能 烟气脱硫
下载PDF
高硫石油焦制备高储气性能天然气吸附剂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淮浩 陈进富 +2 位作者 郭绍辉 历宇 刘丹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以高硫石油焦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天然气吸附剂,分析了高硫焦基吸附剂的孔结构和孔分布特征,讨论了高硫焦制备吸附剂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预活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可提高KOH与原料的混合均匀... 以高硫石油焦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天然气吸附剂,分析了高硫焦基吸附剂的孔结构和孔分布特征,讨论了高硫焦制备吸附剂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预活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可提高KOH与原料的混合均匀度,对活化效果有利。最优活化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样品GSR3和GSR4的微孔容积分别达到1.098 5 cm3.g-1和1.319 3 cm3.g-1,孔径分布集中在0.9 nm^1.5 nm;在25℃、充放气压力3.5 MPa和0.1 MPa下,GSR3、GSR4对甲烷的质量吸附量分别达到0.139和0.145,有效体积脱附量达到111和115。粉体高硫焦基吸附剂的性能非常接近于低硫焦基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天然气吸附 高硫石油焦 活化
下载PDF
不同甲烷气氛下煤自燃指标气体及活化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宇 叶正亮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69,共5页
针对不同氧浓度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大多只考虑不同氧氮比气氛,而对不同甲烷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规律研究较少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和热重分析实验,对不同甲烷气氛下煤自燃指标气体和活化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H4体积分数的增大,... 针对不同氧浓度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大多只考虑不同氧氮比气氛,而对不同甲烷气氛下煤低温氧化规律研究较少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和热重分析实验,对不同甲烷气氛下煤自燃指标气体和活化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H4体积分数的增大,产生CO和CO2的初始温度显著升高;在煤氧化初始阶段,不同CH4气氛下CO和CO2生成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加;在煤加速氧化阶段,CO和CO2生成量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且CH4体积分数越低(O2体积分数越高),CO和CO2生成量越大,表明温度越高,CH4对煤氧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随着CH4体积分数的增大,煤低温氧化活化能增大、指前因子降低,说明CH4体积分数的增大对于煤自燃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气氛 煤自燃 指标气体 活化能 热重分析
下载PDF
CO_(2)-N_(2)复合惰气对氧化煤冷却惰化特性研究
14
作者 于志金 晋策 +1 位作者 李鹏兵 黄德威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48-154,共7页
为对比分析不同比例CO_(2)-N_(2)复合惰气和纯CO_(2)/N_(2)对氧化煤惰化效果,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分别对比煤处于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下通入纯CO_(2)/N_(2)和CO_(2)-N_(2)复合气体后O_(2)、CO气体浓度和煤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氧... 为对比分析不同比例CO_(2)-N_(2)复合惰气和纯CO_(2)/N_(2)对氧化煤惰化效果,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分别对比煤处于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下通入纯CO_(2)/N_(2)和CO_(2)-N_(2)复合气体后O_(2)、CO气体浓度和煤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氧化煤冷却过程中,相同注气流量下,CO_(2)含量占比高于N_(2)时表现出更快的降温速率、更大的O_(2)和CO浓度降幅以及活化能;以临界温度为初始煤温时,30%N_(2)+70%CO_(2)的降氧速率高于10%N_(2)+90%CO_(2)和纯CO_(2)为0.4~1.22 mol/(cm^(3)·s),CO下降速率高于10%N_(2)+90%CO_(2)和纯CO_(2)为0.24~0.72 mol/(cm^(3)·s),且活化能高于其他5种惰气0.6~5.6 kJ/mol;以干裂温度为初始煤温时,且30%N_(2)+70%CO_(2)的降氧速率高于10%N_(2)+90%CO_(2)和纯CO_(2)为0.22~2.29 mol/(cm^(3)·s),CO下降速率高于10%N_(2)+90%CO_(2)和纯CO_(2)为0.02~5.7 mol/(cm^(3)·s),且活化能高于其他5种惰气为1.3~6.5 kJ/mol。综合降温速率、标志性气体浓度、下降速率及活化能等参数,采用30%N_(2)+70%CO_(2)复合气体对煤体的冷却惰化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惰气 氧化煤 标志性气体 活化能
下载PDF
构造生烃理论及其在页岩气上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熊斌辉 米立军 王存武 《海洋石油》 CAS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生烃是地层有机质生成油气的化学平衡。由于油气的密度低于干酪根,它是典型的体积增大化学反应。与实验室开放系统不同,地层有机质生烃反应能等于活化能加排烃能。成熟阶段的地层比较致密,排烃能较大,与开放系统相比,形成了欠生烃。构... 生烃是地层有机质生成油气的化学平衡。由于油气的密度低于干酪根,它是典型的体积增大化学反应。与实验室开放系统不同,地层有机质生烃反应能等于活化能加排烃能。成熟阶段的地层比较致密,排烃能较大,与开放系统相比,形成了欠生烃。构造运动形成裂隙网,大大降低地层排烃能,使欠生烃的有机质短时间集中生烃,笔者称之为构造生烃。成熟地层通常较致密,排烃能较高,较多欠生烃有机质成为页岩气的物质基础。致密地层在过成熟条件下还有大量欠生烃有机质。经典生烃理论认为Ro大于2.0就基本不生烃,而许多Ro达到3.0,个别甚至4.0的页岩气发现,证明欠生烃的存在。分子越小,排烃能越低,相对致密地层生气的反应能通常最低,更多的有机质形成了页岩气,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页岩气的开采速度比地层自然排烃速度高出多个数量级,天然气排出最快的,最有利于生成天然气的化学平衡。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含气量与其TOC成正比,笔者认为这正好预示着页岩中存在游离气、吸附气和有机质的化学平衡。游离气压降低,吸附气就会解吸附;吸附气解吸附,有机质就会生烃。有些过成熟岩石存在未—低成熟度Tmax值。这样低的Tmax值预示着,有机质能够在地层被压裂后随着排烃能的降低而满足反应条件,而成为潜在资源。页岩气的开采与普通气层相比更复杂、更漫长、更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生烃 页岩气 化学平衡 反应能 活化能 排烃能 欠生烃
下载PDF
温室气体CO_2资源化催化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烽 王睿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0-1071,共12页
随着全球化低碳经济时代的开启,温室气体的减排及利用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碳一化学将成为绿色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若干反应途径,包括二氧... 随着全球化低碳经济时代的开启,温室气体的减排及利用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碳一化学将成为绿色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若干反应途径,包括二氧化碳氧化饱和烃类、二氧化碳合成有机酸、二氧化碳合成酯类等,全面比较了实现这些反应所用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及优缺点,对其中的重要催化机理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该领域今后亟待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认为:CO2的定向活化是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需要研发与之相关的具有高活性的催化剂;新的反应介质或新相态CO2反应体系的利用,对大幅度提高CO2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将更具开发潜力;针对多种污染源排放CO2气体的直接利用问题,有必要设计开发对CO2具有高吸附-催化活性的多效催化剂,以提高新技术的实用价值;此外,积极探索CO2的光催化转化以及对光合作用特性的模拟,对于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将具有双重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催化转化 活化
下载PDF
不同硫酸盐引发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坤 张水昌 +3 位作者 米敬奎 毛榕 帅燕华 毕丽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0-726,共7页
由于反应途径或机制不同于裂解反应,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很可能会改变油藏中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产量。为了阐明TSR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利用黄金管热模拟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硫酸盐和原油的升温热解实验。非烃气体,包... 由于反应途径或机制不同于裂解反应,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很可能会改变油藏中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产量。为了阐明TSR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利用黄金管热模拟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硫酸盐和原油的升温热解实验。非烃气体,包括H2S的大量生成表明,石膏和硫酸镁的加入引发了原油的TSR反应,其中,石膏参与的TSR作用对烃类气体的产量和生成活化能无明显影响;相对而言,硫酸镁参与的TSR反应引起了最终甲烷产量约13.1%的降低和大分子气态烃(C2+)稳定性的明显降低;氯化镁的加入导致了硫酸镁体系中H2S产量进一步的增加和烃类气体产量进一步的降低。可以证实,在硫酸镁热解体系中,C2+与活性结构HSO4-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也是导致烃类气体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TSR作用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地层水中的硫酸盐类型和活性结构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原油 裂解气 接触离子对 活化能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physical, photo- and gas-sensitive properties of ZnO–SnO_(2) sol–gel fflms
18
作者 Irina A.Gulyaeva Alexandra P.Ivanisheva +4 位作者 Maria G.Volkova Victoria Yu.Storozhenko Soslan A.Khubezhov Ekaterina M.Bayan Victor V.Petrov 《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Thin nanocomposite fflms based on tin dioxide with a low content of zinc oxide(0.5–5 mol.%)were obtained by the sol–gel method.The synthesized fflms are 300–600 nm thick and contains pore sizes of 19–29 nm.The res... Thin nanocomposite fflms based on tin dioxide with a low content of zinc oxide(0.5–5 mol.%)were obtained by the sol–gel method.The synthesized fflms are 300–600 nm thick and contains pore sizes of 19–29 nm.The resulting ZnO–SnO_(2) fflms we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by atomic force and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d high-resolu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pectra.The photoconductivity parameters on exposure to light with a wavelength of 470 nm were also studied.The study of the photosensitivity kinetics of ZnO–SnO_(2) fflms showed that the fflm with the Zn:Sn ratio equal to 0.5:99.5 has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charge carrier generation time constant.Measurements of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conductivity,potential barrier,and surface potential of ZnO–SnO_(2) fflms showed that these parameters have maxima at ZnO concentrations of 0.5 mol.%and 1 mol.%.Films with 1 mol.%ZnO exhibit high response values when exposed to 5–50 ppm of nitrogen dioxide at operating temperatures of 200℃ and 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method ZnO–SnO_(2) films gas-sensitive properties surface potential potential barrier conduction activation energy
原文传递
Li_(7)La_(3)Zr_(2)O_(12)基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对固态电解质应用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杨彦飞 陈志萍 +2 位作者 张立新 杨晓峰 刘烨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0-1047,共8页
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与锂负极相容性好的特点,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成为了传统有机液态电解质的潜在替代品。然而,LLZO极易与空气中的CO_(2)、H_(2)O反应生成副产物Li_(2)CO_(3),致使LLZO离子... 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与锂负极相容性好的特点,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成为了传统有机液态电解质的潜在替代品。然而,LLZO极易与空气中的CO_(2)、H_(2)O反应生成副产物Li_(2)CO_(3),致使LLZO离子电导率降低,甚至丧失。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先旋涂后烧结的方法在LLZO表面构筑氧化铝薄膜,借助致密氧化铝薄膜阻隔LLZO与空气的直接接触的特性,改善和提高LLZO的空气-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在LLZO表面构筑厚度约为13.34μm的无定形氧化铝薄膜层。该薄膜层有效提高了LLZO对气体的阻隔性,增大了LLZO表面疏水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i_(2)CO_(3)的生成。同时,由于渗入LLZO中氧化铝对空隙的填充作用,强化了离子传输特性,使负载薄膜后LLZO的离子传导的活化能从0.40 eV降低至0.28eV,离子电导率从4.48×10^(5)S·cm^(-1)提高到5.06×10^(-5)S·cm^(-1),提高了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7)La_(3)Zr_(2)O_(12) 固态电解质 氧化铝薄膜 透气性 离子电导率 活化能
下载PDF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path interaction on fluidization reduction kinetics of iron ore powder
20
作者 Guo-min Zhu Ming-wei Hu +3 位作者 An-nan Dou Jin-yu Huang Jing Ding Qi-yan Xu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840-1849,共10页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FeO at temperatures below 843 K,the fuidization reduction pathway of iron ore powder changes with the reduction temperature.Thus,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pathway interaction on ...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FeO at temperatures below 843 K,the fuidization reduction pathway of iron ore powder changes with the reduction temperature.Thus,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pathway interaction on the kinetics of fuidization reduction of iron ore powder under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ranging from 783 to 903 K was investigated to describe the fluidization reduction rate of iron ore powder from three aspects:microstructure change,reaction limiting link,and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action,exploring their internal correla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 a temperature range of 783-813 K,the formation of a dense iron layer hindered the internal diffusion of reducing gas,resulting in relatively high gas diffusion resistance.In addition,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limiting links and reaction pathways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reduction,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action varied.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action ranged from 23.36 to 89.13 kJ/mol at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783 to 813 K,while it ranged from 14.30 to 68.34 kJ/mol at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873 to 903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limiting link gas internal diffusion Interface reaction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Iron ore powder Reaction pathway Fluidization red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