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白颊噪鹛群体非繁殖季节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9
1
作者 柴璐艳 赵璐玲 +1 位作者 纪维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24日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sonnio 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24日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sonnio 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在日出前(25.69±8.17)min苏醒开始活动,日落后(40.23±4.16)min进入树上夜栖;在行为节律上,白颊噪鹛的觅食、运动、警戒、保养、社会行为等5种行为均具有极显著的节律性变化;时间分配方面,白颊噪鹛用于觅食的时间最多(52.04±6.10)%,其余时间为运动(13.43±1.84)%,保养(13.11±3.39)%,社会行为(10.89±2.26)%和警戒(10.53±1.23)%。集群生活以及提高警戒频次和保持集群内高强度的联系可能是白颊噪鹛适应城市高干扰环境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城市
下载PDF
白颊噪鹛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永芳 徐怀亮 潘阳 《畜禽业》 2008年第12期38-41,共4页
白颊噪鶥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初步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鶥舌呈长三角形,舌尖分叉呈"V"字型,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食道颈胸分段不明显,食管全长43.33mm,食管与嗉囊分界不明显;腺胃上圆形乳突少而稀,肌胃发达;肠... 白颊噪鶥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初步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鶥舌呈长三角形,舌尖分叉呈"V"字型,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食道颈胸分段不明显,食管全长43.33mm,食管与嗉囊分界不明显;腺胃上圆形乳突少而稀,肌胃发达;肠几乎与体长相等,小肠较发达,雄鸟约长182.8mm,占肠道总长88.8%;雌鸟约长196.38mm,占肠道总长88.6%;具有左右侧盲肠,占肠道总长4.87%;直肠占肠道总长6.4%;肝分左右两叶;胰细长形,分两小叶。这些消化道特征说明白颊噪鶥是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 消化系统 形态学
下载PDF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取食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长雷 戴玄 +3 位作者 韩宗先 吴少斌 李宏群 陈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2-404,共3页
2010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校园内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行为365次,白颊噪鹛主要倾向分布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55.62%),其次为乔灌林(19.45%)、水域(12... 2010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校园内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行为365次,白颊噪鹛主要倾向分布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55.62%),其次为乔灌林(19.45%)、水域(12.33%)、农田(12.60%);白颊噪鹛的取食策略是采取拾取的取食方式(73.70%,B=1.74),以地面作为最佳的取食基质(32.88%,B=4.24)和取食高度(45.75%,B=3.00);白颊噪鹛的取食生态位很广,为杂食性鸟类,对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师范学院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取食生态位 适应
下载PDF
南充市同域分布的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巢和巢材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晏林波 周材权 +4 位作者 袁施彬 黄泓升 罗丹 向明 周明强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43-47,共5页
2011年2-9月对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风景区人工林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3种同域分布鸟类鸟巢及巢材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内,3种鸟的总营巢数为19个.鸟巢参数测量结果显示,3种鸟巢离地高、巢干重、外长半径、外短半径... 2011年2-9月对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风景区人工林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3种同域分布鸟类鸟巢及巢材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内,3种鸟的总营巢数为19个.鸟巢参数测量结果显示,3种鸟巢离地高、巢干重、外长半径、外短半径、内短半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巢深、巢高2种指标在白腰文鸟和另2种鸟巢之间存在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内长半径的极显著性差异出现在白腰文鸟和白颊噪鹛两种鸟之间;3种鸟巢均可明显分为3层,固定层、沥水层和调温层;3种鸟的巢材选择较为广泛,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巢材选择种类依次为16种、27种和25种,分属禾本科、莎草科、樟科、桑科、十字花科、柏科、苔藓植物门石竹亚纲、苋科、葡萄科、木犀科、芸香科、蓼科和豆科植物.其中:3种鸟共同选择的巢材有白茅、凤尾竹叶、荩草、天竺桂树叶、矛叶荩草、小叶榕气生根、蔊菜、侧柏、构树叶、葎草、慈竹叶和密序野古草等12种植物;白腰文鸟、白颊噪鹛和白头鹎各自选择最多的巢材依次是小糠草、枇杷树叶和荩草,占其各自干重的比例为43.68%、13.98%和1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腰文鸟 白颊噪鹛 白头鹎 鸟巢 巢材
下载PDF
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警戒行为模式及警戒距离 被引量:3
5
作者 巩荣艳 杨波 杨承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它在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模式,并记录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人行道等4... 【目的】观察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它在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模式,并记录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人行道等4种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结果】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包括听、扫视、鸣叫、观望、走开和惊飞。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和人行道的观望距离分别为(3.94±0.35),(10.77±0.53),(8.25±0.56),(5.69±0.35)m;走开距离分别为(3.32±0.32),(9.27±0.47),(6.88±0.66),(5.18±0.34)m;惊飞距离分别为(2.39±0.27),(9.53±0.56),(5.35±0.74),(3.13±0.31)m。【结论】在不考虑季节、种群大小、性别等因素的情况下,白颊噪鹛的警戒距离均值整体上表现为观望距离最长,走开距离次之,惊飞距离最短;白颊噪鹛的观望距离、走开距离和惊飞距离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 警戒行为模式 警戒距离 重庆大学城
原文传递
绵阳雏鳳山及周边冬·春季白颊噪鹛数量及分布 被引量:2
6
作者 潘红星 刘杰 +3 位作者 涂朝勇 李容 朱东阳 刘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386-3387,3402,共3页
2009年11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雏鳳山及周边环境冬春两季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实体4 073只次,其中冬季2 003只次,春季2 070只次。结果表明,白颊在调查区均有分布,乔灌林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 2009年11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雏鳳山及周边环境冬春两季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实体4 073只次,其中冬季2 003只次,春季2 070只次。结果表明,白颊在调查区均有分布,乔灌林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河道,其遇见率为37.167只次/(h.km),河道遇见率为12.615只次/(h.km),其他区域遇见率约为12.667~17.308只次/(h.km);春季数量略高于冬季,与生存和繁殖相关资源条件(食物、水分、隐蔽条件)较优越的生境其分布数量明显较多,干扰较大的公路沿线绿化林地有相当大的数量。最后,对此次调查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及其数量分布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城市及近郊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 数量 分布 雏鳳山
下载PDF
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杰 匡敬 +2 位作者 闫永峰 杨波 杨承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大学城 白颊噪鹛 白昼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原文传递
河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白颊噪鹛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焕富 吴军彰 于同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2014年5—7月在河南省鲇鱼山自然保护区(115°16′~115°24′E,31°43′~31°49′N)观察到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取食和育雏等行为,并拍摄到照片.查阅相关鸟类分类与分布文献资料,证实白颊噪鹛为河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关键词 白颊噪鹛 鲇鱼山自然保护区 分布新纪录
下载PDF
异带属绦虫-新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海云 林宇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977-979,共3页
记述采自福州白颊噪鹛体内的异带属绦虫-新种──噪鹛异带绦虫Anomotaeniagarruklax,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关键词 囊官科 异带属 白颊噪鹛 新种 绦虫
下载PDF
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峰 周材权 +1 位作者 杨志松 李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0-155,共6页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且在日间各时段的喂雏次数不同,在7:01~10:00时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时和10:01~14:00时最低;育雏期雏鸟的外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雏鸟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在10.5日龄前呈"S"型;白颊噪鹛的繁殖成功率为2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 繁殖行为 巢址选择
原文传递
白颊噪鹛四川亚种繁殖期鸣声声谱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明 郭延蜀 +1 位作者 韩艳良 宁继祖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3-916,共4页
2008年3~10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声谱分析对白颊噪鹛四川亚种Garrulaxsannio oblectans繁殖期的鸣声与行为做了初步研究。其鸣声类型具有占区、驱赶、雌雄应答、求偶、交配、乞食、召唤、报警、惊叫及集群觅食等鸣声。其鸣声大多由... 2008年3~10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声谱分析对白颊噪鹛四川亚种Garrulaxsannio oblectans繁殖期的鸣声与行为做了初步研究。其鸣声类型具有占区、驱赶、雌雄应答、求偶、交配、乞食、召唤、报警、惊叫及集群觅食等鸣声。其鸣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单音节鸣声,最少的为多音节鸣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噪鹛四川亚种 鸣声 声谱分析 繁殖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