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
- 1
-
-
作者
张攀利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3-98,共6页
-
文摘
在古史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多有创制,为中国文明的开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历代奉祀不绝。对于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历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渐成惯例。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当时国家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昊天上帝之从祀、五方帝中的青帝之配祀和先代帝王之祀。北宋时期在伏羲的陵寝之地进行祭祀成为定制,推动了伏羲信仰的地域化。
-
关键词
唐宋
伏羲
高禖
郊祀
配祀
-
Keyword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uxi
gao mei
suburban worship
subsidiary worship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神力·神职·神祇——汉代“高禖”图像考辨
- 2
-
-
作者
王娟
-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0-83,共4页
-
基金
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洛地区早期绘画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QN060)
-
文摘
"高禖"崇拜可以追溯到商代,他是中国历代官民共祭的重要神祇。"高禖"在商周时期是一种掌管生育的"自然神力",在汉代演变为掌管生育的"神职",任职者曾为女娲、西王母或伏羲。东汉时期,随着"高禖"的男性化进程,"高禖"逐渐脱离与其他神祇的关联,成为民众所认可的独立的神祇。汉代"高禖"图式是"高禖"神祇身份在汉代确立的依据,并以图像的方式反映了洪水过后存世的人类始祖在"高禖"指引下结合繁衍人类的原始神话,表达了民众求子祈福的愿望。
-
关键词
高禖
伏羲
女娲
吉兆
神职
-
Keywords
gao mei
Fu xi
Nv wa
good omen
priests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祠高禖:从“交天侑神”到“令会男女”
- 3
-
-
作者
于平
-
机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125-131,共7页
-
文摘
《礼记·月令》载"祠高禖"是"仲春之月"在"南郊"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隐喻着族群繁衍发展的"男女之事"。从姜嫄"履大人迹遂有孕"到女娲"欲人之生"而"作《充乐》",从中流露出与"祠高禖"相关的、初民们部族繁衍的风俗。女娲是最早的"女媒",是"欲人之生而制乐"的最早的"女乐",将"奔者不禁"的"令会男女"上升到"交天侑神"的神圣高度。但自"桀作烂漫之乐,纣作北里之舞"以降,"女乐"开始"异化"——"祠高禖"在后世不再成为"礼乐"之构成,不再成为庄严肃穆的祭祀。至春秋战国时,在《乐则韶舞》的"礼乐"之外,"淫于色而害于德"的"新乐"另成一类,因其以"悦妇人"为特征而被称为"女乐"。发展至汉朝之后,"女乐"大多以此为业,技艺水准大大提高,讲究"色艺俱佳""以艺添色"。我国文化传统素来看重"礼失求诸野",看重"乐失亦求诸野"。当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但显然,远古之时的"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有其历史的"现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移风易俗是必然的,推陈出新也是必然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更应当要思考我们向何处去。
-
关键词
祠高禖
女乐
交天侑神
令会男女
移风易俗
-
Keywords
Ci gao mei
Nyu Yue
Jiao Tian You Shen
Ling Hui Nan Nyu
transformation of customs
-
分类号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