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其演化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凤杰 屈雪林 +2 位作者 杜凌春 荆锡贵 成晓雨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2,共7页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对龙门山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土桥子组以碳酸盐缓坡沉积为背景,该组沉积中期,随着海平面的短暂下降,碳酸盐缓坡发生短暂的台地化,其最直接的识别标志是生物礁前的角砾岩及塌积岩沉积的...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对龙门山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土桥子组以碳酸盐缓坡沉积为背景,该组沉积中期,随着海平面的短暂下降,碳酸盐缓坡发生短暂的台地化,其最直接的识别标志是生物礁前的角砾岩及塌积岩沉积的出现。该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包括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2种亚相类型;碳酸盐台地包括台地边缘礁滩和前缘斜坡2种亚相类型。土桥子组碳酸盐岩发育2个完整的沉积旋回,这2个旋回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龙门山上泥盆统甘溪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沉积以微晶灰岩—泥灰岩组成的韵律层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土桥子组 甘溪剖面
下载PDF
北川甘溪下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 被引量:8
2
作者 许安涛 李凤杰 +3 位作者 刘奎 向鹏飞 赵晨圆 胡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9-1061,共13页
依据风暴沉积野外剖面实测资料,通过对北川下泥盆统甘溪组和谢家湾组风暴沉积野外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等的研究,建立了该区风暴沉积序列模式及分布模式。北川甘溪下泥盆统广泛发育侵蚀冲刷面、渠模构造、生物介壳滞留沉积、丘状交错层理... 依据风暴沉积野外剖面实测资料,通过对北川下泥盆统甘溪组和谢家湾组风暴沉积野外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等的研究,建立了该区风暴沉积序列模式及分布模式。北川甘溪下泥盆统广泛发育侵蚀冲刷面、渠模构造、生物介壳滞留沉积、丘状交错层理和生物成因构造等风暴沉积构造,其中发育3类风暴沉积与7类风暴沉积序列。研究区广泛发育的风暴沉积具有良好的古气候和古地理意义,亦为前人提出的扬子板块北移和北川早泥盆世所处的温暖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提供了一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甘溪剖面 下泥盆统 风暴沉积
下载PDF
龙门山区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凤杰 杜凌春 +2 位作者 屈雪林 荆锡贵 成晓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1,共7页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在对龙门山甘溪剖面泥盆统土桥子组进行高频旋回类型的识别的基础上,对其三级层序进行了研究。甘溪剖面土桥子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碳酸盐缓坡和盆地相3种沉积类型,随着海平面的变化,在沉积演化上交替出现。甘溪土...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在对龙门山甘溪剖面泥盆统土桥子组进行高频旋回类型的识别的基础上,对其三级层序进行了研究。甘溪剖面土桥子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碳酸盐缓坡和盆地相3种沉积类型,随着海平面的变化,在沉积演化上交替出现。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台地识别出3种类型的高频旋回类型,碳酸盐缓坡有6种类型发育于等斜缓坡,2种类型存在于远端变陡的缓坡中。土桥子组可以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二者沉积特征相似,均由4个体系域组成。二者在高位体系域存在差异,下部层序由碳酸盐等斜缓坡-台地边缘组成,上部层序发育远端变陡的缓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旋回 层序地层 土桥子组 甘溪剖面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凉水洞剖面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赖雪莲 李凤杰 +3 位作者 沈凡 李佐强 陈政安 倪子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以野外剖面实测与岩石学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该区主要发育残余结构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 以野外剖面实测与岩石学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类型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该区主要发育残余结构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进一步分为粉-细晶白云岩、中晶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其形成受控于埋藏过程。残余结构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由他形-半自形白云石晶体组成,具有较低的U/Th值和V/(V+Ni)值,Fe和Mn含量较高,Sr和Na含量较低,δLa正异常,δCe负异常,δEu无明显异常,δ13C值变化不大,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δ18O值明显偏负,形成于弱还原性浅埋藏环境下早成岩阶段A期;中-粗晶白云岩由他形白云石晶粒组成,具有较高的U/Th值和V/(V+Ni)值,Fe和Mn含量比细晶白云岩要高,Sr和Na含量也较高,δLa正异常,δCe负异常,δEu无明显异常,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δ13C值变化不大,δ18O值明显偏负,形成于还原性较强的深埋藏高温环境,应为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成因 观雾山组 龙门山 甘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