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铁锋 康德江 姜丽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100,共7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源下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剩余资源分布,采用岩心实验数据、钻井资料及岩心三维CT扫描数据综合分析方法,对扶余油层致密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烃源岩是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暗色泥岩,R o一般大于... 为了进一步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源下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剩余资源分布,采用岩心实验数据、钻井资料及岩心三维CT扫描数据综合分析方法,对扶余油层致密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烃源岩是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暗色泥岩,R o一般大于0.75%,排烃强度超过4×10^6t/km^2,储层具有砂体层数多、连续性差、纵向叠置、单层厚度薄等特点;孔喉以微纳米级为主,孔隙直径主要为3~8μm,喉道直径主要为1~3μm,随着孔隙度的增大,孔隙和喉道的数量、直径、连通体积空间均有所增大;扶余油层致密油藏主要是近距离的源下聚集油藏,无统一油水界面,多形成“甜点区”富集;松辽盆地北部长垣南及三肇凹陷中心区储层埋藏相对较深,物性较差,孔隙度普遍小于12%,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致密油 地质特征 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油藏特征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地震反演技术在齐家北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建林 罗飞 +2 位作者 付建红 孙永兴 杨志彬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31-33,10-11,共3页
针对齐家北地区砂体薄、纵向难识别的特点,选用了一种能适合该区储层识别的拟声波反演技术。实践表明,拟声波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区探井地层岩性的变化,曲线上砂泥岩岩性特征十分清楚。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北地区扶余、高台子油层为例,... 针对齐家北地区砂体薄、纵向难识别的特点,选用了一种能适合该区储层识别的拟声波反演技术。实践表明,拟声波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区探井地层岩性的变化,曲线上砂泥岩岩性特征十分清楚。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北地区扶余、高台子油层为例,介绍拟声波在储层预测中应用效果和利用地震反演预测储层的思路。该反演技术不但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储层,而且为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储层预测 拟声波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下白垩统泉头组4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媛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思梦 赵东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8,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余油层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沈安江 吴海波 +2 位作者 孙辉 郭会坤 罗宪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1期17-23,59,共8页
通过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构造特征和发育史分析、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分析,识别出了层状背斜、断块、断鼻、构造—断层、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构造和岩性—断层等8种油藏类型,指出油气成藏受油源条件、有效储... 通过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构造特征和发育史分析、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分析,识别出了层状背斜、断块、断鼻、构造—断层、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构造和岩性—断层等8种油藏类型,指出油气成藏受油源条件、有效储层、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有效圈闭、生储盖组合和后期保存条件等7个因素控制。并归纳出5种成藏模式,即构造隆起带持续多期多向成藏模式、近源近凹顶生下储式成藏模式、深大断裂构造的多源成藏模式、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及负向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分析认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是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肇源-太平川地区 扶余油层 油藏类型 成藏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大庆油田致密油藏井网优化技术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德金 王永卓 +3 位作者 战剑飞 王海涛 史晓东 李丽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大庆油田致密油资源丰富,但存在储层致密、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等问题,为探索致密油有效开发技术,开展了致密油水平井开发现场试验.在精细构造研究基础上,井震结合研究致密油储层分布规律,精细刻画砂体空间展布特征,优选有利布井区.... 大庆油田致密油资源丰富,但存在储层致密、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等问题,为探索致密油有效开发技术,开展了致密油水平井开发现场试验.在精细构造研究基础上,井震结合研究致密油储层分布规律,精细刻画砂体空间展布特征,优选有利布井区.通过致密油储层水平井井网优化研究,形成了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模式及井网优化技术,经过水平井优化设计、现场动态跟踪调整实施及有效的增产改造,取得较好的投产效果,为致密油储层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致密油藏 井网优化技术 扶余油层 高台子油层 水平井
下载PDF
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余油层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21,共7页
龙西地区扶余油层储量规模大,但由于储层物性差导致了常规开发效果差。如何加大压裂规模、改善渗流通道,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分析不同孔喉参数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储层... 龙西地区扶余油层储量规模大,但由于储层物性差导致了常规开发效果差。如何加大压裂规模、改善渗流通道,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分析不同孔喉参数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储层的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孔喉分布及其对储层物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差,孔隙类型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和各类溶蚀次生孔,喉道以微、细喉道为主,储层渗流能力主要受狭小喉道的制约;储层孔隙半径分布差别不大,而喉道半径分布差异显著;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微喉道、微细喉道的比例逐渐降低,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和渗透率贡献率曲线跨度越宽,峰值喉道半径越大,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喉道半径越大;微观孔喉参数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渗透率上,平均喉道半径、最大喉道半径、分选系数及微细喉道所占比例与渗透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成果为储层大规模压裂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龙西地区 扶余油层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钟建华 王宏翊 王金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15,34,共4页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低孔、低渗、低丰度。以钻井、测井、岩心、化验分析、试油、试采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油层划分和对比,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扶余油层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展布特征、沉积特征及含油气特...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低孔、低渗、低丰度。以钻井、测井、岩心、化验分析、试油、试采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油层划分和对比,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扶余油层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展布特征、沉积特征及含油气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基本确定了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沉积特征,为油藏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扶余油层 肇州油田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薄储层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薇 王始波 +2 位作者 张玉鹏 郭学斌 王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中央坳陷区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储层主要为薄层河道砂,岩性圈闭的有效识别是勘探部署的瓶颈。为了解决扶余油层薄砂岩储层岩性圈闭识别难题,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形成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细分层沉积微相划分、...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中央坳陷区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储层主要为薄层河道砂,岩性圈闭的有效识别是勘探部署的瓶颈。为了解决扶余油层薄砂岩储层岩性圈闭识别难题,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形成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细分层沉积微相划分、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精细地震解释、大比例尺沉积微相制图、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等6项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井震结合砂体预测,研究大比例尺沉积微相,认清了扶余油层沉积演化与砂体展布特征,有效地识别了岩性圈闭,大幅提升了钻探成功率,新发现石油储量1亿吨。应用实践证明,地震沉积学是薄砂岩储层岩性油藏勘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扶余油层 岩性圈闭 薄砂岩储层 地震沉积学
下载PDF
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波 王革 +2 位作者 王雪 张顺 林铁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9-42,共4页
分析源岩的机质丰度证实,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K_2qn_1)暗色泥岩达到生油指标。通过原油物性、色谱参数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达9井扶余油层原油与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原油进行了对比。C_(29)20S/(20S+20R)... 分析源岩的机质丰度证实,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K_2qn_1)暗色泥岩达到生油指标。通过原油物性、色谱参数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达9井扶余油层原油与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原油进行了对比。C_(29)20S/(20S+20R)等参数表明达9井扶余油层原油的成熟度低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原油成熟度;伽马蜡烷等指数证实达9井扶余油层原油的形成环境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原油的形成环境不同;三环萜烷/藿烷母源参数证实达9井扶余油层原油与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具有亲缘性。因此,达9井扶余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安达向斜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自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源对比 扶余油层 安达向斜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付丽 梁江平 +1 位作者 白雪峰 郭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8-174,共7页
致密油已成为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为搞清致密油资源潜力、资源分布,有效指导致密油勘探,对扶余油层致密油进行了资源评价。根据研究区致密油的勘探程度,应用分级资源丰度类比法和小面元容积法,在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依... 致密油已成为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为搞清致密油资源潜力、资源分布,有效指导致密油勘探,对扶余油层致密油进行了资源评价。根据研究区致密油的勘探程度,应用分级资源丰度类比法和小面元容积法,在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基础上,依据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对评价区进行分级,开展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量计算。结果表明:扶余油层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10.5×10~8~11.15×10~8t,其中以I类资源为主,Ⅰ类资源量约为Ⅱ类资源量的2倍;资源量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三肇凹陷、大庆长垣、龙虎泡阶地、古龙凹陷、朝阳沟背斜和齐家凹陷,其中三肇凹陷资源量占致密油总资源量31%以上,大庆长垣占总资源量27%。研究指出三肇凹陷和大庆长垣不但致密油资源丰富而且资源品质较好,是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扶余油层 致密油 地质特征 资源评价 分级资源丰度类比法 小面元容积法
下载PDF
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施立志 马春雨 +1 位作者 王卓卓 张永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生油、储层、运移条件、油藏类型、成藏因素等研究的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分布规律表明:该区源岩处于低熟、未熟状态,生烃能力有限,其扶余油层的原油来自三肇凹陷、宾县—王府凹陷2个生烃凹陷;分流河道砂体构成该区砂岩... 通过生油、储层、运移条件、油藏类型、成藏因素等研究的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分布规律表明:该区源岩处于低熟、未熟状态,生烃能力有限,其扶余油层的原油来自三肇凹陷、宾县—王府凹陷2个生烃凹陷;分流河道砂体构成该区砂岩骨架的主体,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储集体;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疏导通道,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扶余油层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构造-岩性等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沉积及源储压差控制.依据研究成果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长地区 扶余油层 油气分布规律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树25区块有限元三维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群嶷 张学婧 +1 位作者 王运涛 张晓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139,共6页
以岩石力学实验和地应力岩心测量为基础,利用三维地应力场有限元约束优化反演技术,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树25区块的地应力场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该区块地应力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断层可对应力传递产生影响,导致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以岩石力学实验和地应力岩心测量为基础,利用三维地应力场有限元约束优化反演技术,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树25区块的地应力场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该区块地应力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断层可对应力传递产生影响,导致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较大变化,地应力低值区分布在断层内及其附近区域,地应力高值区分布于断层端部的局部区域,树25区块断层附近应力方向偏离区域方向10°-20°。模拟结果对该区裂缝分布情况、压裂改造方案制定、注水井网布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反演 三维地应力场 扶余油层 应力分布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扶余致密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卜春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71,共10页
针对三肇凹陷扶余致密油层砂体相变快、预测难度大的问题,综合岩心、地震、测井等多种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三肇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分为2个长期半旋回和4个中期旋回,基准面在MSC3时... 针对三肇凹陷扶余致密油层砂体相变快、预测难度大的问题,综合岩心、地震、测井等多种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三肇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分为2个长期半旋回和4个中期旋回,基准面在MSC3时下降至最低;研究区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为主,局部见曲流河和滨浅湖沉积。扶余油层在先水退后水进的背景下,基准面演化经历了早期缓慢下降、中期快速下降、缓慢上升和晚期快速上升等4个阶段,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差异明显。该研究可为三肇凹陷下一步储集砂体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大庆油田T30井区扶余油层致密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建模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思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4,共6页
致密油储层需要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产能,泊松比、弹性模量及脆性指数等岩石力学参数是研究和模拟储层压裂改造的基础参数。针对大庆外围扶余油层致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等非均质性强,岩石力学参数随储层变化而表征难度大的问题,以... 致密油储层需要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产能,泊松比、弹性模量及脆性指数等岩石力学参数是研究和模拟储层压裂改造的基础参数。针对大庆外围扶余油层致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等非均质性强,岩石力学参数随储层变化而表征难度大的问题,以T30井区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实验参数测井段标定,得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岩石力学参数与纵、横波和密度等电测参数解释模型,实现动态参数和静态参数的转换,计算和表征弹性力学参数。利用弹性波动理论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在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建立三维泊松比、弹性模量和地应力场等岩石力学参数模型,为储层可压性评价和压裂模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致密储层 岩石力学 地质建模
下载PDF
扶余油层采出液特性及集输参数界限研究
15
作者 刘杨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5期51-56,共6页
杏北扶余油层属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采出液呈现高凝、高黏的特点,为确保原油稳定集输,转油站掺水温度高,单井掺水量大,集输单耗高。通过开展扶余采出液特性研究,明确了扶余采出液性质,与常规萨葡高油层相比,扶余油层采出液黏度及凝固点... 杏北扶余油层属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采出液呈现高凝、高黏的特点,为确保原油稳定集输,转油站掺水温度高,单井掺水量大,集输单耗高。通过开展扶余采出液特性研究,明确了扶余采出液性质,与常规萨葡高油层相比,扶余油层采出液黏度及凝固点高,乳化油粒径小、稳定性强,导致集输与处理困难大。通过开展掺水优化现场试验,确定了扶余油井能耗最佳运行参数,以凝固点为集输进间边界,有效降低集输能耗,为后续区块规划设计及低耗运行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采出液特性 掺水优化 凝固点 掺水温度
下载PDF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德利 姜洪福 +1 位作者 曹海涛 范彩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6,共4页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岩性变化大,给储层预测带来难度。因此,在对关键井的测井资料进行趋势面分析法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地质、测井、测试信息的差异性进行储层敏感信息重构,通过波形差异分析与反演对储层产能进...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岩性变化大,给储层预测带来难度。因此,在对关键井的测井资料进行趋势面分析法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地质、测井、测试信息的差异性进行储层敏感信息重构,通过波形差异分析与反演对储层产能进行综合识别、评价及预测,探讨了用于研究扶余油层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的方法,其预测结果及思路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优质储层 地震波形差异 敏感信息重构
下载PDF
松辽盆地民东地区地层划分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7
作者 樊奇 黄铭志 +3 位作者 樊太亮 田继军 林爽 石司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1,共7页
民东地区是吉林油田致密油效益储量提交的重要准备区块,但由于勘探与开发资料不对接,多年未开展过系统的沉积研究。以82口探井、评价井资料为基础,以15口取心井为重点,通过重矿物、粒度及岩相、测井相分析手段,结合地震切片和属性提取,... 民东地区是吉林油田致密油效益储量提交的重要准备区块,但由于勘探与开发资料不对接,多年未开展过系统的沉积研究。以82口探井、评价井资料为基础,以15口取心井为重点,通过重矿物、粒度及岩相、测井相分析手段,结合地震切片和属性提取,综合开展地层划分对比、砂体展布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表明:扶余油层可被划分为1个基准面长期旋回、4个基准面中期旋回和13个基准面短期旋回;物源来自保康水系与怀德水系的混合物源;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民东地区 扶余油层 沉积环境 浅水三角洲 岩性圈闭
下载PDF
储层沥青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土顺 刘立 +2 位作者 蒙启安 刘娜 明晓冉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4期1079-1084,共6页
为刻画储层沥青充填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储层沥青为研究对象,运用偏光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包裹体分析等技术进行分析得出:砂岩中棕褐色、黑色至暗色不透明物质为储层沥青。储层沥青发育在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 为刻画储层沥青充填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储层沥青为研究对象,运用偏光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包裹体分析等技术进行分析得出:砂岩中棕褐色、黑色至暗色不透明物质为储层沥青。储层沥青发育在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中,含量分布为1%~16%,产状主要为孔隙充填,其次为孔隙壁衬式,呈分散状或定向分布。储层沥青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为1%~42%,平均为7%,含量随距青一段底界距离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储层沥青不仅使物性下降,同时也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是储层致密化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扶余油层 储层沥青 储层物性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方解石胶结物特征及其对储层致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4 位作者 蒙启安 耳闯 吴伟涛 李军 白玉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3,共6页
方解石是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中广泛发育的胶结物,同时方解石胶结作用也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以方解石胶结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和扫描电镜能谱等资料,分析方解石形成时期及其... 方解石是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中广泛发育的胶结物,同时方解石胶结作用也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以方解石胶结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和扫描电镜能谱等资料,分析方解石形成时期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方解石胶结物主要类型为细晶方解石和粗晶方解石2种。其中细晶方解石充填粒间孔中,呈连晶式生长,或以细小晶体交代长石,在长石表面的溶蚀孔及微孔内沉淀,有时呈嵌晶状胶结多个颗粒;粗晶方解石以残留孔隙充填为特征,呈不规则状分布。方解石胶结物发育2期:第1期为嫩江期(距今78~77 Ma),形成温度为89.5~110.2℃;第2期为明水期(距今73~65 Ma),形成温度为122.6~134.3℃。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与生物气有关,晚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2期方解石胶结物均极大破坏了储层物性,也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方解石胶结物 形成时期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民东地区差异成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奇 田继军 +1 位作者 樊太亮 宋立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3,共11页
民东地区是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效益储量提交的重点区块,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认识不充分。以新民油田350口开发井、民东地区82口探井、评价井和长春岭气田30口探井资料为基础,根据成藏条件评价和成藏过程解剖,揭示民东地区的油气... 民东地区是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效益储量提交的重点区块,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认识不充分。以新民油田350口开发井、民东地区82口探井、评价井和长春岭气田30口探井资料为基础,根据成藏条件评价和成藏过程解剖,揭示民东地区的油气差异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并进行现场实践。结果表明:新民、民东和长春岭地区油气来源具有差异性,造成沿江一带差异成藏;研究区成藏经历"沿源断裂垂向倒灌—沿断砂输导体侧向长距离运移—沿断裂垂向运移—构造脊圈闭聚集"的过程。断裂控制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圈闭条件不足是造成油气过路的主因,它们与供烃条件共同耦合,造成新民、民东、长春岭地区在含油气程度上的差异。复查T29、T24老井试油及3处剩余出油点,对完善民东地区及沿江一带的成藏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东地区 长春岭 扶余油层 差异成藏 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