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井网合理加密方式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周锡生 李艳华 徐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0-23,共4页
结合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井网加密的实践 ,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 ,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砂体规模的油藏合理井网加密方式。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井网加密方式 油藏工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宗堡 付晓飞 +2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庞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5-692,共8页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淑筠 高彦楼 +1 位作者 唐振海 吉庆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13,共3页
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 ,论述了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薄互层砂体综合预测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对扶杨油层河流相砂体富集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研究 ,提出了继承性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是形成主力油层的先决条件。立足于地震反射层... 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 ,论述了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薄互层砂体综合预测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对扶杨油层河流相砂体富集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研究 ,提出了继承性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是形成主力油层的先决条件。立足于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属性研究 ,在波形分析的基础上 ,优选反映岩性变化的主要地震特征参数 ,采用聚类分析和关联度分析实现了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 ,预测符合率达 86 5 % ,使地震、地质、测井砂体综合预测符合率达到 92 2 %。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预测砂体的发育规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继承性 含油富集区 地震反射层 富集规律 河流相沉积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侯启军 蒙启安 张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51,共4页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说明在均一温度90~100℃至110~120℃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注入的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于方解石脉充填和石英颗粒裂缝的愈合过程中,在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注入规模较大,基本抑制了所有自生矿物的生长。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之中的有机包裹体中,其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扬油层 流体包裹体 油气注入期次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近混相驱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程杰成 刘春林 +2 位作者 汪艳勇 白文广 牟广山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67,共4页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难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实现CO_2近混相驱的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总结了CO_2近混相驱的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特低渗透扶杨油层能...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难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实现CO_2近混相驱的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总结了CO_2近混相驱的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特低渗透扶杨油层能够实现CO_2近混相驱,目标区块的注入能力强、产量高,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同类油层水驱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是影响油井受效程度的主要因素,裂缝和储层物性好的高渗条带是CO_2黏性指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CO_2驱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近混相气驱 特低渗透油藏 扶杨油层
下载PDF
三肇地区扶、杨油层裂缝和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秀娟 孙贻铃 庞彦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12,共4页
应用岩心裂缝古地磁定向、X射线反射法、差应变、井壁崩落等方法对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天然裂缝及古今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裂缝、地应力发育特征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 天然裂缝 地应力 油气富集 扶油层 杨油层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贻铃 王秀娟 周永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9-21,共3页
应用三维加压岩心实验室测试方法和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建立了动、静态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油田中应用的主要是静态力学参数 ,但静态参数的测定费用较大 ,因此 ,在长源距... 应用三维加压岩心实验室测试方法和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建立了动、静态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油田中应用的主要是静态力学参数 ,但静态参数的测定费用较大 ,因此 ,在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处理获得动态参数以后 ,运用所建立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关系式 ,就可以求得三肇凹陷的岩石静态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应力场模拟 水力压裂
下载PDF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闫建萍 刘池阳 马艳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分布与变化规律的详细研究表明:扶杨油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质量... 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分布与变化规律的详细研究表明:扶杨油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使孔隙度减少0.2%~22%;方解石是造成扶杨油层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其次是石英次生加大;晚成岩阶段发生的油气侵位未能阻止石英的次生加大和部分自生矿物的沉淀;油气侵位后生成的酸性孔隙流体和通过断裂带渗入的大气水淋滤造成大量长石和方解石的溶蚀溶解,对储层物性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油气侵位 扶杨油层 储层物性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被引量:16
9
作者 潘树新 王天琦 +4 位作者 田光荣 王建功 郭维华 马凤良 赵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动力。扶杨油层具有幕式成藏的特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非青一段异常高压,而是断裂的幕式活动及地震泵作用。油柱高度与超压并不具有相关性,扶杨油层幕式成藏几乎总是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动力。扶杨油层具有幕式成藏的特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非青一段异常高压,而是断裂的幕式活动及地震泵作用。油柱高度与超压并不具有相关性,扶杨油层幕式成藏几乎总是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相伴随。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对油气二次运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扶杨油层具有常规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共存的特点。浮力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有机匹配,使向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的油柱高度明显增加,且储量丰度明显升高;长春岭低超压区也可以成藏,这些均为浮力及油气侧向运移的结果。三肇、齐家—古龙、长岭等凹陷的轴部是深盆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和物性较好而超压较低的东北、东南隆起带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尤其重要的是,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主要应放在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而非超压最大的凹陷轴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幕式成藏 地震泵 二次运移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油气沿断裂向下幕式运移的机理 被引量:13
10
作者 罗群 宋子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0-171,共2页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成藏特征,认为扶扬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不能简单地用"断裂超压倒灌机理模式"来解释,青山口组烃源岩排出的成熟油气能够沿断裂向下长距离倒灌运移的主要原因是超压的间歇释放,即...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成藏特征,认为扶扬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不能简单地用"断裂超压倒灌机理模式"来解释,青山口组烃源岩排出的成熟油气能够沿断裂向下长距离倒灌运移的主要原因是超压的间歇释放,即泄压区断裂不断活动而形成的泄压区流体流失和压力降低,是导致憋压区流体长距离沿断裂向下倒灌至泄压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机制";超压间歇释放断裂幕式倒灌成藏机理模式"不仅解释了断裂在上覆超压下运载油气向下运移的机理,而且为油气沿断裂向下长距离"倒灌"运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在超压发育区下伏地层及其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超压 油气运移 断裂活动 机理 扶扬油层
下载PDF
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照永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
为了指导油田完善注采系统和加密调整,实现精细化开发提高采出率,开展了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研究。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根据渗流地质参数储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和有效厚度与生产动态测试油井产液强度和产液量的相互关系,优选地层系... 为了指导油田完善注采系统和加密调整,实现精细化开发提高采出率,开展了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研究。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根据渗流地质参数储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和有效厚度与生产动态测试油井产液强度和产液量的相互关系,优选地层系数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在沉积相控约束下,应用地层系数累计概率分布拐点截断法将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为好、中、差3类,并对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岩心、物性等进行了阐述。各类流动单元之间储层渗流差异明显,研究区生产状况与流动单元类型之间关系密切,生产井射孔井段内Ⅰ类流动单元比例较大的井产液量高,射孔井段Ⅱ类与Ⅲ类流动单元比例大的井产液量相对低,与流动单元划分结果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扶杨油层 流动单元 动态测试
下载PDF
提高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单井压裂效果途径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鹏 张有才 张海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97,共3页
通过对储层伤害和裂缝伤害的定量模拟实验发现,对于孔隙喉道狭窄的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压裂液滤液伤害"是影响扶杨油层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还首次提出了低渗透油层压裂液滤液返排时存在"启动压力"的观点。另外... 通过对储层伤害和裂缝伤害的定量模拟实验发现,对于孔隙喉道狭窄的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压裂液滤液伤害"是影响扶杨油层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还首次提出了低渗透油层压裂液滤液返排时存在"启动压力"的观点。另外,根据不同压差与时间条件下岩心渗透率恢复的室内实验结果,提出了采用较大返排压差的工艺及技术措施,通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为特低渗透油层进一步提高单井产能提供了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扶杨油层 压裂工艺 改造效果
下载PDF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昭年 王永卓 王小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朝长地区扶杨油层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层呈"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呈现2个阶段,即首先在生烃凹陷带由于压差作用发生垂向运移,然后在储层内由于势差作用主要发生侧向运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持续埋深... 朝长地区扶杨油层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层呈"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呈现2个阶段,即首先在生烃凹陷带由于压差作用发生垂向运移,然后在储层内由于势差作用主要发生侧向运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持续埋深区,在嫩江期末开始形成了青一段地层超压带,青一段排出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密集断层垂向运移至下伏的扶杨油层低压砂岩储层内;垂向运移至扶杨油层的油气,进入物性好、厚度大且连续性好的砂体,在势差作用下主要发生侧向运移,最终在运移路径上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超压带 流体势 油气运移 朝长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限确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闫建萍 刘池洋 郭桂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9,共4页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认为:受早期构造抬升的控制,扶杨油层在早期构造抬升的晚期快速成藏;由于晚期构造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为40.5~51.3 Ma,发育超压系统的上覆青一段泥岩由于压力超过泥岩承受的极限,导致超压的破裂,形成第二期油气成藏;晚期构造抬升的末期,形成最后一期油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扶杨油层 成藏年代
下载PDF
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天然气成藏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付广 杨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17,20,共3页
通过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比较 ,指出二者在 3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青山口组源岩向扶杨油层的排烃条件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 ;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向扶杨油层的供气条件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优于大... 通过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比较 ,指出二者在 3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青山口组源岩向扶杨油层的排烃条件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 ;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向扶杨油层的供气条件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杨油层油溶损失气量小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由此造成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杨油层天然气勘探效果明显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层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差异性 排烃条件 供气条件 油溶气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其与烃类侵位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艳萍 刘立 +2 位作者 闫建萍 高玉巧 马锋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次生孔隙较发育 ,次生孔隙类型包括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溶蚀填隙物内孔及溶蚀裂缝孔 ,并以溶蚀粒内孔为主 ,尤其以长石粒内溶孔最为发育。在纵向上 ,次生孔隙具有三个集中发育带 ;在平面上 ,次生...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次生孔隙较发育 ,次生孔隙类型包括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溶蚀填隙物内孔及溶蚀裂缝孔 ,并以溶蚀粒内孔为主 ,尤其以长石粒内溶孔最为发育。在纵向上 ,次生孔隙具有三个集中发育带 ;在平面上 ,次生孔隙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的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扶杨油层 超压 次生孔隙 烃类水解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芝华 钟宁宁 +4 位作者 赵占银 黄志龙 宋立忠 张振英 谭建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53-58,共6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2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2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充足油源,超压为排烃动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广泛紧密接触;泉四段Ⅰ砂组和Ⅲ砂组含油性好于Ⅱ砂组和Ⅳ砂组,Ⅰ砂组顶薄砂岩厚,Ⅱ-Ⅳ砂组砂体由断层沟通油源;储集层厚度大于3m,主要沉积相为主河道和河漫滩相;主河道砂体聚油、通榆物源主河道砂体含油性好于保康物源主、次河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永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共5页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胶结作用以碳酸盐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以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以钠长石化为主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为0.68%~1.8%,随深度变化的梯度为1.25%/km;在充分考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研究成...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胶结作用以碳酸盐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以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以钠长石化为主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为0.68%~1.8%,随深度变化的梯度为1.25%/km;在充分考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区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早成岩作用阶段和晚成岩作用阶段,把早成岩作用分为早、晚2期,把晚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早、中、晚3期.最后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成岩共生系列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集层 扶杨油层 泉头组 松辽盆地 榆树林油田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模型在朝长地区扶杨油层压裂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庄华 潘保芝 张丽华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85-790,共6页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产能影响因素较多,用常规线性方法进行的产能预测结果往往精度不够。在研究该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自然伽马、声波、电...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产能影响因素较多,用常规线性方法进行的产能预测结果往往精度不够。在研究该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自然伽马、声波、电阻率、中子和密度5个测井特征参数,及含砂比、破裂压力2个压裂施工参数,与已有的试油结论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建立预测储层压裂改造后单位厚度产液量和单位厚度产油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较准确地划分油水层,同时给出了产油量的计算参考值,实现了对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压裂产能的有效快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 砂岩储层 压裂产能 BP神经网络 扶杨油层
下载PDF
大型凹陷斜坡区倒灌式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喜贵 刘宗堡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断层特征 沉积特征 油源断层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