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抚仙湖富营养化初探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荫玺 刘红 +1 位作者 陆娅 王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近二十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研究分析表明,抚仙湖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出现了加速富营养化趋势,浮游藻类数量增加了2.6倍,Chl.a含量增加了3倍,透明度减小了将近一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急剧上升,揭示了发生富营养化的危险性. 促进因素主要有外... 近二十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研究分析表明,抚仙湖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出现了加速富营养化趋势,浮游藻类数量增加了2.6倍,Chl.a含量增加了3倍,透明度减小了将近一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急剧上升,揭示了发生富营养化的危险性. 促进因素主要有外来污染增加,氮、磷等营养盐在湖内迅速积累,湖泊生态系统过于简单、脆弱等因素. 呼吁加大对抚仙湖污染防治的力度,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富营养化 探讨 水质监测 污染防治
下载PDF
近50年来抚仙湖重金属污染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48
2
作者 曾海鳌 吴敬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文章以抚仙湖污染严重的北部和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中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沉积岩芯FB和FZ,通过对岩芯的137Cs测年和重金属元素(Cu,Ni,Ti,Cr,V,Pb,Cd和Zn)的含量分析,研究了湖泊重金属来源和污染历史,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 文章以抚仙湖污染严重的北部和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中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沉积岩芯FB和FZ,通过对岩芯的137Cs测年和重金属元素(Cu,Ni,Ti,Cr,V,Pb,Cd和Zn)的含量分析,研究了湖泊重金属来源和污染历史,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湖泊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抚仙湖北部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2.0~2.8mm/a;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泊北部和中部的重金属元素(Cu,Ni,Ti,V,Pb,Cd,Zn)以自然来源为主;80年代以后,抚仙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湖泊中部Cu,Ni,Ti,V,Pb,Zn以及湖泊北部Cu,Ni,Ti,V仍以自然来源为主;湖泊北部Pb和Zn地质累积指数值小于1,属无污染到中度污染;北部Cd地质累积指数为3~4,达强度污染;中部Cd地质累积指数为2~3,属中强度污染;且Pb,Zn和Cd污染程度有加速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重金属 湖泊沉积物 地质累积指数
下载PDF
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倪兆奎 王圣瑞 +2 位作者 金相灿 焦立新 李跃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81-2689,共9页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均耦合良好,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人口和经济的每一次飞跃,均会导致湖泊水质类别和营养水平明显升高.云贵高原不同类型湖泊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仅受控于营养盐的输入,同时也受到湖泊自身特点的影响.滇池是浅水湖泊,其富营养过程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发生过程基本一致;中等水深湖泊——洱海,其水位变化直接影响了沉水植物的存活,沉水植物的退化和消失与湖泊水质的下降和营养状态的上升关系密切;深水湖泊——抚仙湖,由于水深和基质的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很难生长,湖泊水质的下降与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较好的正向关系.云贵高原湖泊富营养化序列相似,但时间不同步.20世纪70年代是滇池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年代,80年代末是滇池进入富营养化的关键时期;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也是洱海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年代,90年代末期是洱海进入富营养化的加速阶段,同时也是抚仙湖水质下降的加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滇池 洱海 抚仙湖 富营养化 演变
原文传递
抚仙湖叶绿素a的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镇盛 王春生 +2 位作者 倪建宇 朱根海 周怀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73-1780,共8页
2001年5月、8月和9月,对云南抚仙湖水体、沉积物、沉积物与水界面的叶绿素a,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细胞密度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存在着明... 2001年5月、8月和9月,对云南抚仙湖水体、沉积物、沉积物与水界面的叶绿素a,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细胞密度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真光层中的动态变化尤其显著,且光照强度对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在观测的3个不同季节中,表层叶绿素a浓度,秋季最高,平均为(2.27±0.12)μg/dm3;春季次之,为(1.85±0.20)μg/dm3;夏季最低,为(1.38±0.15)μg/dm3。分析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表明磷是抚仙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浓度在表层和次表层较高,并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浮游植物的分析表明,硅藻门的小环藻是抚仙湖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主要来源。而上覆水中叶绿素a浓度与真光层叶绿素a浓度相当的原因,则可能是由水底微型藻类的再悬浮和浮游植物的沉降聚集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浮游植物 生态分布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因子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37
5
作者 吉正元 刘绍俊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77,共11页
为研究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2月(冬季)抚仙湖浮游植物和部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 为研究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2月(冬季)抚仙湖浮游植物和部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运用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抚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4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变化,春季细胞密度最高(401.74×10^4 cells/L),其次为夏季(247.31×10^4 cells/L)和秋季(143.41×10^4 cells/L),冬季最低(88.98×10^4 cells/L)。浮游植物优势属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各季节绝对优势属为伪鱼腥藻属(春季)、转板藻属(夏秋季)、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值最高,分别为2.76和0.64,冬季值最低,分别为2.13和0.50。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变化与H′和J相反,冬季最高(0.945),夏季最低(0.922)。RDA表明,水温、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评价认为,抚仙湖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及水质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琳杰 余辉 +4 位作者 牛勇 牛远 张有林 刘倩 吉正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4-1392,共9页
为探究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水质空间特征及昼间变化规律,于2014年7月在抚仙湖南部、中部及北部各选取一个代表点位,开展了各点分层采样及北部点位昼间连续分层采样调查观测.结果表明:(1)抚仙湖夏季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 为探究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水质空间特征及昼间变化规律,于2014年7月在抚仙湖南部、中部及北部各选取一个代表点位,开展了各点分层采样及北部点位昼间连续分层采样调查观测.结果表明:(1)抚仙湖夏季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深水湖泊成层期温度分布特征,表面至水深15 m为变温层,水温变幅25.51~22.81℃,15~40 m为温跃层,水温变幅22.81~14.72℃,40 m以下为等温层,水温变幅14.72~13.70℃.湖体表层与湖底层的最大温差为11.8℃,与温带湖泊同期相比温差较小,而湖底等温层水温为14℃左右,较温带湖泊为高,体现了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自身的水温成层特征.(2)水温成层决定了湖体的化学成层与生态成层特征:pH、溶解氧(DO)及电导率均呈现出与水温分布相同的分层结构,值得关注的是湖底层DO浓度低至2~3 mg·L^(-1),作为贫营养湖泊,抚仙湖底层开始出现溶解氧偏低的现象昭示着其可能面临潜在的生态风险;总磷(TP)及总氮(TN)由于温跃层的阻隔,等温层呈现一定程度的营养盐累积效应;叶绿素a与高锰酸盐指数也均与水温分层存在对应的响应关系,在湖体上层出现最大值.(3)抚仙湖热分层时期,水温分层存在昼间变化,中午光照辐射增强导致温跃层下潜,强度变大,厚度变窄,显著影响变温层和温跃层的pH、DO、电导率及叶绿素a等动态分布,TP、TN及高锰酸盐指数的昼间变化规律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深水湖泊 水温成层 温跃层 垂向分布
原文传递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小雷 杨浩 +2 位作者 丁兆运 杨本俊 张明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51-1561,共11页
借助GPS定位,采集了云南抚仙湖不同区域的7个沉积物柱芯。通过对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测试分析,发现所有柱芯中均存在3个公认的137Cs计年时标(1954年137Cs首次沉降、1963年全球公认的137Cs最大沉降蓄积峰和198... 借助GPS定位,采集了云南抚仙湖不同区域的7个沉积物柱芯。通过对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测试分析,发现所有柱芯中均存在3个公认的137Cs计年时标(1954年137Cs首次沉降、1963年全球公认的137Cs最大沉降蓄积峰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137Cs沉降蓄积峰),部分柱芯中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大气核试验形成的1975/1976年次级蓄积峰,分析了该次级定年时标存在的合理性。借助210PbCRS计年模式获得了抚仙湖过去百余年来的沉积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结果相比较存在一定偏差,对两种计年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基于210Pb和137Cs计年结果,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得出,自19世纪中期以来,抚仙湖各个沉积物柱芯(FX6除外)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A:自然演化阶段,B:人为扰动阶段,C:人为改造阶段。这种不稳定的沉积环境与抚仙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是影响短时间尺度下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pb计年 137Cs计年 抚仙湖 沉积速率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抚仙湖湖滨带的生态治理 被引量:21
8
作者 侯长定 《云南环境科学》 2002年第2期51-53,64,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 ,就普遍关注的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 ,进行抚仙湖湖滨带生态治理可以消除湖滨带内部的污染 ,构筑起湖泊拦截净化面源的天然屏障 。
关键词 湖滨带 湿地系统 生态治理 抚仙湖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4
9
作者 熊飞 李文朝 潘继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仙湖18个断面110个样点中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属27种,大型底栖动物出现率为97.3%,平均密度为85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8.01g/m2。在密度组成上软体动物(50.3%)>摇蚊幼虫(32.3%)>寡毛类(17.4%),优势种为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三者共占总密度的51.4%。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全湖性分布,而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各类群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底栖动物在沿岸区生物量显著大于湖心区(P<0.01),但两者之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南区和北区之间的密度(P>0.05)和生物量(P>0.05)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而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2.88、0.87、2.40和20.84。沿岸区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湖心区,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分布有各种沉水植物,提高了底栖动物生境的异质性。与1980年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扩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寡毛类 摇蚊幼虫 群落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物贡献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克勤 宋泽芬 +1 位作者 李太兴 李云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1-1328,共8页
对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降雨量以及坡耕地、梯坪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5种土地类型及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对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所含面源污染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6~10月份是... 对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降雨量以及坡耕地、梯坪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5种土地类型及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对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所含面源污染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6~10月份是该流域出现较大阵雨的主要时期,2006年6~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3.2%,这一时期是产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主要时期.②坡耕地和人工林是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的主要场所.坡耕地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22.97%和62.96%,人工林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34.69%和16.76%.③尖山河小流域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和人工林.在坡耕地和人工林,随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5.01%、51.63%和66.42%,随泥沙产生的TN、TP和有机质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4.12%、73.18%和62.14%.④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单位面积的面源污染物产生量较高,但由于总面积较小,在流域面源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的比例很小,TN和TP分别只占产生总量的3.98%和1.05%.在流域中所占面积很少的坡耕地(仅占7%)却成了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泥沙 面源污染 尖山河小流域 抚仙湖
原文传递
滇中三大湖泊氮、磷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师莉莉 杨晓红 《环境科学导刊》 2007年第B06期67-69,73,共4页
通过对滇中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1988~2005年总氮、总磷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抚仙湖全湖总氮平均浓度为0.179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009mg/L;星云湖总氮为0.926mg/L,总磷0.075mg/L;杞麓湖总氮为2.446mg/L,总磷0.055mg/L。抚仙湖水质明... 通过对滇中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1988~2005年总氮、总磷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抚仙湖全湖总氮平均浓度为0.179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009mg/L;星云湖总氮为0.926mg/L,总磷0.075mg/L;杞麓湖总氮为2.446mg/L,总磷0.055mg/L。抚仙湖水质明显优于星云湖和杞麓湖,星云湖次之,杞麓湖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星云湖 杞麓湖 总氮 总磷 湖泊污染
下载PDF
抚仙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红 王声跃 刘俊 《云南环境科学》 2002年第3期27-29,共3页
进入抚仙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 ,除了农田建设差和耕作制度影响外 ,主要原因就是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应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提高污染防治技术和强化污染防治管理
关键词 抚仙湖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控制 染防防治
下载PDF
抚仙湖不同来源沉积物磷形态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宋媛媛 冯慕华 +2 位作者 苏争光 潘继征 李文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579-2589,共11页
采用连续萃取法(SEDEX)对抚仙湖岸带代表不同污染来源的5个样点和湖心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垂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总磷(TP)的主要组成部分,占TP的70.46%±8.06%;磷形态以碎屑磷灰石(CAP)和闭蓄... 采用连续萃取法(SEDEX)对抚仙湖岸带代表不同污染来源的5个样点和湖心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垂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总磷(TP)的主要组成部分,占TP的70.46%±8.06%;磷形态以碎屑磷灰石(CAP)和闭蓄态磷(Org-P)为主,分别占TP的41.65%±17.04%和29.53%±8.06%,而可交换态磷(Ex-P)含量最低,仅占TP的2.42%±1.45%.不同点位TP含量和各形态磷分布特征不同,以磷矿开采污染为主的东大河口沉积物总磷含量及各形态磷含量远高于其它污染来源的沉积物,其中CAP含量达(131.46±84.78)μmol·g-1.沉积物磷形态垂向特征表征了流域人类活动对抚仙湖的污染历程.东大河口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变化剧烈,尤其是CAP在8~14cm随深度增加突然增大后又急剧降低,且均在11cm处达最大值,这与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兴起到矿点关闭的历史相吻合.湖心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显示了湖岸各种污染来源"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磷形态 沉积物 碎屑磷灰石 沉积特征
原文传递
抚仙湖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蕊 陈光杰 +6 位作者 康文刚 陈丽 王教元 陈小林 刘园园 冯钟 张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168-3178,共11页
抚仙湖是我国重要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且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类水平,近年来在流域开发、全球变暖等影响下其生态环境功能呈现退化的趋势,需要对湖泊生物的群落组成、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于2015年选取抚仙湖的南、中、北... 抚仙湖是我国重要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且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类水平,近年来在流域开发、全球变暖等影响下其生态环境功能呈现退化的趋势,需要对湖泊生物的群落组成、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于2015年选取抚仙湖的南、中、北湖区共3个采样点开展了表层水体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的逐月分析.样品中共发现硅藻31个属、166个种且以浮游类型为主,其中云南特有硅藻种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基本消失.硅藻群落结构的逐月变化在3个采样点中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演替特征,其中1、2月优势种主要为Fragilaria crotonensis,3月优势种为Aulacoseira granulata,4月C.ocellata与F.crotonensis同为优势种,而在其余月硅藻群落结构较为单一且优势物种皆为C.ocellata(相对丰度占~80%).而空间尺度上,硅藻优势属种分布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湖区的硅藻群落结构组成和水体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等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气象与物理因子(包括水温、风速和透明度),共解释了硅藻群落变率的27.6%,表明了该深水湖泊水体热力分层的厚度与持续时间是影响硅藻群落构建的重要过程.同时,湖泊营养水平与水体离子浓度也对硅藻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变率的21.2%和9.4%.因此,持续的区域变暖和流域开发明显影响了抚仙湖的生物群落构建与生态系统健康,对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不仅需要控制营养盐等流域污染物的输入,同时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硅藻群落 时空分布 水温 营养盐
原文传递
Mann-Kendall检验法在抚仙湖水质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普发贵 《环境科学导刊》 2014年第6期83-87,共5页
采用玉溪市环境监测站2003—2013年抚仙湖水质监测资料,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主要水质指标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特征及趋势,以及趋势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抚仙湖综合污染指数、总氮、透明度、叶绿素a等4... 采用玉溪市环境监测站2003—2013年抚仙湖水质监测资料,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主要水质指标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特征及趋势,以及趋势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抚仙湖综合污染指数、总氮、透明度、叶绿素a等4项指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哨嘴综合污染指数上升较为明显一些,湖心叶绿素a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哨嘴、尖山两个测点总氮上升趋势较为突出一些,但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变化 趋势 突变 MANN-KENDALL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环境现状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献花 李荫玺 侯长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6-68,共3页
抚仙湖径流区人类活动强度大 ,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 ,并正由贫营养湖泊向贫一中营养型湖泊过渡 ,其主要原因是沿岸生活污水和旅游业管理不善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所致。
关键词 抚仙湖 环境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环境变化的沉积物粒度记录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小雷 杨浩 +2 位作者 赵其国 王轶虹 魏荣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6-782,共7页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测试,确定了过去129年的湖泊连续沉积序列。利用210Pb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测试,确定了过去129年的湖泊连续沉积序列。利用210Pb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根据抚仙湖的湖区特点,对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抚仙湖柱芯的粘土(<4μm)、细粉砂(4~16μm)和粗粉砂(16~63μm)含量分别占约36%,44%和18%。粒度参数根据矩值法求得,平均粒径(值)为6.48~7.92,分选系数So为1.27~1.42,偏度SKD分布范围在-0.18~0.04之间。将整个柱芯的计年结果与粒度特征相结合,自1878年以来,抚仙湖的环境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自然演化阶段,人为扰动阶段,人为改造阶段,后期治理阶段。人类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对湖泊环境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210Pb ^137Cs) 沉积物粒度 抚仙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的除磷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源高 吴献花 +1 位作者 李文朝 孔志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13-1917,共5页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对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总磷去除率在7.75%~81.10%之间,平均去除率为54.9%.单位面积磷滞留量平均为265mg·m-2·d-1,其中,湿地植物同化作用磷滞留量为26.1mg·m-2·d-1,约占磷滞留总量的10%,大部分磷去除是通过基质吸附和沉降作用,但主要湿地植物水芹的季节变化对相应功能区的除磷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试验期间,各功能区单位面积磷滞留量依次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沉淀池>表面流人工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人工湿地 除磷效果
下载PDF
基于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的抚仙湖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晓波 彭文启 +1 位作者 何国建 董飞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2-659,共8页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随着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其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水污染呈自北向南和自沿岸向湖心推进的分布特征。本文依据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建立了基于湖泊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在对湖泊...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随着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其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水污染呈自北向南和自沿岸向湖心推进的分布特征。本文依据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建立了基于湖泊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在对湖泊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率定验证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抚仙湖在规划水质目标(I类)下,CODMn、TN和TP这三类主要污染物的水环境承载力分别为20065.7 t/a、821.9 t/a和115.8 t/a;并根据抚仙湖环湖入湖河流及排污口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环湖分片主要污染物容许入湖负荷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抚仙湖 数学模型 总量控制
原文传递
尖山河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敬贵 亢庆 +2 位作者 邝高明 郭彦彪 李定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5-560,共6页
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 K 值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及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抚仙湖库区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大密度土壤采样和土壤理... 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 K 值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及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抚仙湖库区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大密度土壤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EPIC模型K值计算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计算分析了尖山河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K值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K值变化范围为0.1628-0.3836,均值为0.2824,中值为0.2885,均值与中值相近似,表明K值分布较均匀;变异系数为17.98%, K值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2)不同土壤质地类型的K值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区主要土壤质地类型K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粉壤〉壤土〉粘壤〉砂壤。(3)研究区以中可侵蚀性(0.25-0.30)、中高可侵蚀性(0.30-0.35)和中低可侵蚀性(0.20-0.25)土壤为主,面积分别为1797.88 hm2、1185.51 hm2和542.32 hm2,分别占小流域总面积的50.76%、33.47%和15.31%,而高可侵蚀性(〉0.35)土壤和较低可侵蚀性(0.15-0.20)土壤分布面积较少,无低可侵蚀性(〈0.15)土壤;在空间分布上,北部高山区土壤具有中低可侵蚀性,中、南部的低海拔区土壤具有中高可侵蚀性,中、南部其余区域土壤具有中可侵蚀性,这种空间分布与海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4)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K值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 K 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林地〈灌草地〈荒草地〈旱平地〈园地〈旱坡地〈水田,需频繁松土、除草、耕作和扰动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园地、旱坡地、旱平地和水田)其K值较大,而无需耕作、扰动小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类型(林地、荒草地和灌草地)其K值较小,这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K值 空间变异 小流域 抚仙湖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