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8
1
作者 张自常 李鸿伟 +3 位作者 陈婷婷 王学明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988-4998,共11页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醇溶蛋白含量和消减值。两品种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根系和冠层性能的改善是上述两种灌溉方式增加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畦沟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品质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滴灌与沟灌马铃薯覆膜效应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凤新 康跃虎 刘士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9-102,共4页
田间对照试验研究薄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分分布与消散过程及滴灌和沟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铃薯生长前期覆膜能明显减少表层土壤蒸发 ,并使表层土壤维持较高的含水量。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蒸腾作用占主导地位 ,覆膜对减少表层土壤... 田间对照试验研究薄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分分布与消散过程及滴灌和沟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铃薯生长前期覆膜能明显减少表层土壤蒸发 ,并使表层土壤维持较高的含水量。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蒸腾作用占主导地位 ,覆膜对减少表层土壤蒸发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沟灌 马铃薯 覆膜效应 田间对照试验 土壤水分 消散过程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马铃薯耗水规律及需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凤新 康跃虎 刘士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5,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用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实测了不同滴灌灌水控制方式下的马铃薯耗水量。结果发现,在滴灌条件下,马铃薯水分腾发量(ET)受土壤基质势下限的影响要比灌水频率大。在土壤基质势高于-25kPa时,ET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土壤基质势... 通过田间试验,用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实测了不同滴灌灌水控制方式下的马铃薯耗水量。结果发现,在滴灌条件下,马铃薯水分腾发量(ET)受土壤基质势下限的影响要比灌水频率大。在土壤基质势高于-25kPa时,ET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土壤基质势降低时,会导致马铃薯腾发量的下降;当土壤基质势低于-45kPa时,马铃薯就会受到明显的水分胁迫,引起腾发量大幅度下降。大于或等于1次/4d滴灌灌水频率对马铃薯的腾发量影响不明显;但当滴灌灌水频率为1次/6d或1次/8d时,由蒸渗仪测得的马铃薯腾发量明显低于更高频率处理。可以用-25kPa水势处理下的腾发量作为滴灌马铃薯的参照腾发量。研究表明,20cm蒸发皿的蒸发量与马铃薯腾发量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用20-cm蒸发皿的蒸发量作为灌溉计划的参考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腾发量 滴灌 土壤基质 灌水频率 耗水规律 蒸渗仪 条件 下降 影响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田氮肥利用率及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肖娟 危常州 +4 位作者 张君 董鹏 王娟 朱齐超 王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751-2758,共8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不同施氮水平(0、240、360、480kgN·hm-2)对棉田氮肥利用率及损失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氮肥被植株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氨挥发、硝态氮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不同施氮水平(0、240、360、480kgN·hm-2)对棉田氮肥利用率及损失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氮肥被植株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氨挥发、硝态氮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结果表明:滴灌棉花籽棉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大于漫灌.漫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高于滴灌;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中滴灌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占肥料氮施用量的比例为0.06%~0.14%,且显著高于漫灌;滴灌和漫灌硝态氮淋溶损失量占肥料氮施用量的比例分别为4.4%和8.8%,与漫灌相比,滴灌能显著降低淋溶水中硝态氮淋失量;滴灌和漫灌肥料氮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分别占肥料氮施用量的17.9%和16.8%.硝态氮淋溶和硝化-反硝化损失是新疆棉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漫灌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损失
原文传递
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被引量:37
5
作者 董志强 张丽华 +5 位作者 李谦 吕丽华 申海平 崔永增 梁双波 贾秀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5-733,共9页
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 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微喷灌模式灌水次数为2~6次,总灌水量为60~180 mm;畦灌模式灌水次数为1~3次,总灌水量为74~229 mm。2012—2013年度,微喷灌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较畦灌增加5.6%,灌水量低于或等于90 mm时,微喷灌的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微喷灌模式下,灌水量120 mm时获得最高产量,但灌水量超过150 mm时,微喷灌模式产量显著低于畦灌模式。2013—2014年度,微喷灌模式平均产量较畦灌模式增加0.8%,灌水量150 mm时微喷灌模式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为微喷灌模式高于畦灌模式,2012—2013年度分别增加5.1%和8.7%,2013—2014年度分别增加7.9%和10.7%。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冬小麦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建议微喷灌模式在平水年灌水量90~120 mm、耗水量325~355 mm,在枯水年灌水量105~150 mm、耗水量335~380 mm,单次灌水定额30~45 mm。微喷灌与畦灌相比,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平水年节水潜力为20~50 mm,枯水年为70~1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畦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沟灌二维入渗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新燕 蔡焕杰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8-41,共4页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灌水沟的水分入渗规律,该文研究了沟灌中的灌水沟中水深、沟底宽、沟底导水率及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沟灌二维入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灌水沟中水深和沟底导水率及增大土壤初始含水率都有利于灌水沟的水平侧向入...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灌水沟的水分入渗规律,该文研究了沟灌中的灌水沟中水深、沟底宽、沟底导水率及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沟灌二维入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灌水沟中水深和沟底导水率及增大土壤初始含水率都有利于灌水沟的水平侧向入渗,同时可相应减小垂向入渗;而灌水沟底宽不影响沟的侧向入渗,只影响垂向入渗,底宽减小时,垂向入渗减小。沟底导水率影响最大,计划灌水定额为45mm,沟底导水率为0时垂向入渗深度较沟底裸露透水时减小41%,明显改善了沟灌入渗体的形状。研究结果可为改进沟灌灌水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二维入渗 灌水技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日光温室渗灌效果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作新 杜尧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9-412,共4页
对日光温室渗灌和沟灌的土壤环境、室内空气环境、作物生育及病害状况、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渗灌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81.4% ,降低土壤容重21.2%,增加土壤孔隙度29.0%,提高土壤温度1.1~1.7℃,降低空气湿度1 ... 对日光温室渗灌和沟灌的土壤环境、室内空气环境、作物生育及病害状况、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渗灌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81.4% ,降低土壤容重21.2%,增加土壤孔隙度29.0%,提高土壤温度1.1~1.7℃,降低空气湿度1 3.4%,节约灌溉用水36.7%,而且能促使作物早熟,提高作物产量,减少作物病害,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日光温室理想的灌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渗灌 沟灌 节水效果
下载PDF
沟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水质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雷廷武 肖娟 +1 位作者 詹卫华 袁普金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8-122,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灌水定额相同的情况下,沟灌灌水方式(波涌灌,连续灌)、PAM(0、10和20ppm)处理、灌溉水质(对照即完全用黄河水灌溉,黄河水中加入10%和20%的地下咸水)及入沟流量(3、5L/s)对灌水沟中土壤剖面盐分累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灌水定额相同的情况下,沟灌灌水方式(波涌灌,连续灌)、PAM(0、10和20ppm)处理、灌溉水质(对照即完全用黄河水灌溉,黄河水中加入10%和20%的地下咸水)及入沟流量(3、5L/s)对灌水沟中土壤剖面盐分累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地下咸水的矿化度从玉米生育初期的3 3dS/m到收获期的4 8dS/m,其钠吸附比SAR为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因素中,只有灌溉水质是影响产量的显著性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灌溉水质的影响,生育期不同的灌溉水质都引起土壤剖面盐分的累积。随着灌溉水中地下咸水含量的增加,盐分累积也在增加,3种灌溉水质灌溉条件下玉米收获期1m土层平均盐渍度分别为:0 41、1.17和2 01dS/m。与对照(黄河水)相比,沟灌灌溉水中加入10%的地下咸水,作物减产9 2%,加入20%的地下咸水,则减产达到13 2%。与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相比,不同水质沟灌的玉米平均产量提高15 1%,用黄河水沟灌的玉米则较同水质地面漫灌的玉米增产24%。尝试建立了沟灌灌水沟中土壤盐渍度和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据此确定了当地玉米的零产量极限盐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咸水 水质 沟灌 玉米 产量 土壤盐碱化
下载PDF
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入渗模型 被引量:30
9
作者 聂卫波 马孝义 王术礼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8-676,共9页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用多组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用于模拟沟灌二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用所建模型对不同因素组...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用多组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用于模拟沟灌二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用所建模型对不同因素组合下沟灌土壤湿润体特性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沟间距对沟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小,土壤质地、容重、沟底宽和沟中水深对其影响较为显著;沟底宽、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湿润体水分分布影响较小,土壤质地、容重对其影响较大,沟间距、沟中水深对其影响主要在零通量面附近,当入渗发生交汇后,零通量面处垂向湿润锋运移加快。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包含湿周在内的沟灌累积入渗量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二维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湿润体 数值模拟 入渗模型
下载PDF
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西超 邹洪涛 +3 位作者 张玉龙 范庆锋 张玉玲 虞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3-147,153,共6页
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法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有... 以长期定位灌溉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滴灌、渗灌、沟灌3种不同灌溉方法对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法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有不同趋势;各处理土壤硬度在0—20cm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渗灌条件下的土壤硬度在20—30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后继续增加;灌溉方法不同,作物根系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灌水量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速效养分含量和番茄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番茄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滴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番茄作物产量,而且不影响番茄品质,同时达到了高产、高效、节水的目标,为3种方法中最佳的灌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渗灌 沟灌 土壤理化性质 番茄
下载PDF
烤烟节水灌溉试验与示范 被引量:24
11
作者 金文华 刘金海 +2 位作者 鲁家鑫 范文军 傅瑛 《烟草科技》 EI CAS 2002年第11期39-41,共3页
进行了不同灌水方式对烟田土壤性状、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滴灌、喷灌对烟田的土壤结构、烤烟的生长发育和产、质等有显著影响。采用滴灌和喷灌节水效果显著 ,灌水产出分别达 82 .19元 m3 、6 7.95元 m3 ;灌... 进行了不同灌水方式对烟田土壤性状、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滴灌、喷灌对烟田的土壤结构、烤烟的生长发育和产、质等有显著影响。采用滴灌和喷灌节水效果显著 ,灌水产出分别达 82 .19元 m3 、6 7.95元 m3 ;灌溉投入产出比分别为 6 8.5和 5 6 .6 ,而沟灌为 8.9。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节水灌溉 试验 滴灌 喷灌
下载PDF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姬景红 张玉龙 +2 位作者 黄毅 虞娜 张玉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用Bremner有机氮分组法测定了连续7年采用不同灌溉方法灌溉的保护地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却无明显规律。用3... 用Bremner有机氮分组法测定了连续7年采用不同灌溉方法灌溉的保护地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却无明显规律。用3种灌溉方法灌溉,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存在于0~50 cm土层,50 cm以下差异很小;相同土层,土壤有机态氮含量均以酸解氮为主,且酸解氮中各组分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的大小排列顺序均为,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在0~80 cm土层,土壤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大多在58%~60%之间,只有渗灌处理0~10 cm,10~20 cm及沟灌处理0~10 cm土层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4.21%,50.75%和48.02%;而非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大多在32%~36%之间。3种灌溉方法相比较,除个别层次外,酸解氮中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在各土层中滴灌和渗灌处理均高于沟灌处理,而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占全氮的比例则为沟灌处理高于滴灌和渗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渗灌 滴灌 沟灌 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大棚春番茄节水灌溉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许贵民 姜俊业 +1 位作者 姚芳杰 陈文荣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试验结果表明,对大棚春番茄进行膜下多孔管喷灌和微喷灌比沟灌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节水率达40%~60%,增产幅度达7%~8%。膜下多孔管喷灌灌水后不泥泞,易于田间操作,是目前大棚春番茄栽培较理想的灌水方式。
关键词 番茄 喷灌 塑料温室 春季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平 齐学斌 +6 位作者 樊向阳 吴海卿 乔冬梅 樊涛 赵志娟 黄仲冬 朱东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5,共4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保持作物产量,但有关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充分灌溉及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保持作物产量,但有关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充分灌溉及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各处理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水量、植株体氮素残留、土壤氮素残留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获后,APRI处理(E、I、K)与充分灌水处理产量(F、J、L)差异不大,但APRI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p=0.05);充分灌水处理不同土层(0~30cm和30~60cm)土壤中残留硝态氮、矿物质氮较APRI处理高;APRI处理(I、K)作物氮利用效率及农田氮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J、L)(p=0.05)。因此,APRI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土壤矿质氮的活性,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吸收 氮素残留 分根区交替灌溉 地下滴灌 沟灌 马铃薯
下载PDF
西北内陆旱区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军 黄冠华 郑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168-3175,共8页
【目的】甜瓜是西北内陆旱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探讨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该地区的甜瓜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方法】于2008和2009年在甘肃武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开... 【目的】甜瓜是西北内陆旱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探讨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该地区的甜瓜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方法】于2008和2009年在甘肃武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开展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在膨果期分别设置了3个灌水下限水平:65%—70%、55%—60%、45%—50%的田间持水量(FC);施肥量设置为:160、120、80kgN·hm-2和无肥对照处理;灌溉方式为常规沟灌和隔沟灌。【结果】膨果期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甜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品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灌水量下限为55%—60%FC处理其WUE、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和Vc含量普遍高于灌水量下限为65%—70%FC处理的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施肥量为120kgN·hm-2处理其产量、WUE、TSS和Vc含量均高于施肥量为160kgN·hm-2和施肥量为80kgN·hm-2处理的结果。隔沟灌处理的WUE比常规沟灌高4.5%—10.6%。【结论】适合于该地区的甜瓜水肥组合模式为膨果期灌水下限为55%—60%FC和全生育期施氮量为120kg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甜瓜 水分利用效率 果实品质
下载PDF
保护地蔬菜栽培不同灌水方法对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玉龙 张继宁 +1 位作者 张恒明 杨丽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4,共4页
通过 3年连续保护地栽培蔬菜小区试验 ,对滴灌、渗灌、沟灌 3种灌水方法的土壤盐分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后 0~ 2 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以沟灌最高 ,渗灌次之 ,滴灌最低 ;滴灌土壤 p H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渗灌和沟灌土壤。在 0~ 2... 通过 3年连续保护地栽培蔬菜小区试验 ,对滴灌、渗灌、沟灌 3种灌水方法的土壤盐分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后 0~ 2 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以沟灌最高 ,渗灌次之 ,滴灌最低 ;滴灌土壤 p H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渗灌和沟灌土壤。在 0~ 2 0 cm土层内全盐含量呈幂指数形式分布 ,即地表处含量最高 ,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 ;而土壤 p H则随深度增加而直线上升。另外 ,土壤中可溶性盐的阴离以 NO-3 为主 ,阳离子以 Ca2 + 为主。这说明选择合理灌水方法 ,是防止土壤退化、提高保护地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滴灌 渗溉 沟灌 次生盐渍化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董志强 张丽华 +3 位作者 吕丽华 李谦 梁双波 贾秀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共7页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漫灌 冬小麦 灌水量 灌水时期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姬景红 张玉龙 +2 位作者 张玉玲 虞娜 王伟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9-877,共9页
采用Stanford和Smith提出的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对连续7a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栽培番茄的保护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氮矿化特点进行了研究。渗灌管为发汗式半软管,埋深为30cm;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水方法及施肥、田间管理同... 采用Stanford和Smith提出的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对连续7a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栽培番茄的保护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氮矿化特点进行了研究。渗灌管为发汗式半软管,埋深为30cm;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水方法及施肥、田间管理同当地农业生产。当20cm深处的土壤水吸力达到40kPa时开始灌水,渗灌和滴灌每次的灌水量是沟灌灌水量的1/2。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矿化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累积矿化氮量—时间曲线变化的趋势看,可将保护地土壤0~50cm剖面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渗灌与滴灌处理相似,为0~20cm、20~40cm和40~50cm土层,而沟灌处理则为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保护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可以用Twopool模型表达。比较不同灌溉处理,在0~10cm土层,易矿化有机氮含量(N1)表现为滴灌>沟灌>渗灌,易矿化有机氮矿化速率(k1)常数也以滴灌处理最大,说明滴灌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易矿化有机氮的形成。与渗灌和沟灌相比,长期使用滴灌灌溉有利于改善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渗灌 滴灌 沟灌 保护地土壤
下载PDF
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棵间蒸发试验 被引量:23
19
作者 汪顺生 费良军 +1 位作者 高传昌 孙景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71,共6页
采用常规沟灌和交替隔沟灌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70%、60%)夏玉米的棵间蒸发。结果表明:常规沟灌的灌后蒸发和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均大于交替隔沟灌,灌水后短期内由于表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蒸发较大... 采用常规沟灌和交替隔沟灌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70%、60%)夏玉米的棵间蒸发。结果表明:常规沟灌的灌后蒸发和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均大于交替隔沟灌,灌水后短期内由于表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蒸发较大;在满足作物蒸腾耗水的基础上,交替隔沟灌减小了灌溉湿润面积而减小无效蒸发耗水;不同沟灌方式下土壤蒸发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呈明显的脉冲波动变化,而深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弱;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对棵间蒸发影响明显,二者与相对土面蒸发强度均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水分下限控制合适,交替隔沟灌棵间蒸发与蒸腾耗水明显降低,是夏玉米适宜的灌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夏玉米 棵间蒸发 土壤含水率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沟灌入渗参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西欢 王文焰 党志良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以大田沟灌入渗试验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在土壤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沟距、湿周与侧向影响数对沟灌入渗及考斯加柯夫模型入渗数K,α的影响,对改善考斯加柯夫模型在沟灌入渗中的实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灌溉 沟灌 入渗参数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