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死无所葬”到“葬有所安”:四维特性视域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1,共11页
建立合理的殡葬服务制度对完善老年福利制度体系意义重大。殡葬服务具有公益性、文化性和情感性,殡葬服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殡葬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明显。从上述四维特性来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存在基本服务范围狭窄与规模偏小、... 建立合理的殡葬服务制度对完善老年福利制度体系意义重大。殡葬服务具有公益性、文化性和情感性,殡葬服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殡葬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明显。从上述四维特性来看,中国殡葬服务制度存在基本服务范围狭窄与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公平性差、市场运行机制失灵、文化引导性差、具体规范和确切标准缺乏等问题。因此,应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殡葬服务筹资机制,提升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性,优化殡葬服务管办体制,引导文明健康殡葬服务文化的形成,完善殡葬服务法律法规,实现国民"死有所葬、葬有所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殡葬服务 殡葬文化 殡葬管办体制 公益性
下载PDF
汉代“建筑明器”的性质与分类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学鹰 宋远茹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21,共8页
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建筑明器",是集防御性、生产性、娱乐性、生产与生活、娱乐与防御性等为一体的建筑模型,是汉代"庄园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论汉代墓室建筑本身,还是墓室中随葬的"建筑明器",都具有这种&... 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建筑明器",是集防御性、生产性、娱乐性、生产与生活、娱乐与防御性等为一体的建筑模型,是汉代"庄园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论汉代墓室建筑本身,还是墓室中随葬的"建筑明器",都具有这种"庄园性"的特点,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汉墓 明器 庄园经济 丧葬文化
原文传递
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被引量:8
3
作者 巫达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7,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凉山彝族丧葬文化主要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态,以火葬为主;目前则出现了火葬、土葬和"火葬加垒坟"三种形态。丧葬文化发生变迁的内部动因是彝族灵魂观和疾病观的变化,外部动因是族群互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从形式... 20世纪上半叶,凉山彝族丧葬文化主要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态,以火葬为主;目前则出现了火葬、土葬和"火葬加垒坟"三种形态。丧葬文化发生变迁的内部动因是彝族灵魂观和疾病观的变化,外部动因是族群互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当代的彝族丧葬文化出现了变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克里奥尔化",呈现出"散逸的现代性"特点;但是其内核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一种变异中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丧葬文化 变迁 变异 延续
原文传递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 被引量:5
4
作者 尚菲菲 刘洋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77-380,共4页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 传统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传播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韩国民俗学的研究倾向与问题探析——以丧葬民俗的变迁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泽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158,159,共9页
韩国民俗学界研究方法争论的核心焦点可以分为"过去学""现在学""从属学科""独立学科",韩国学者们通过在民俗的根源性问题、原型论、都市民俗学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不断扩大对现有研究的批判。... 韩国民俗学界研究方法争论的核心焦点可以分为"过去学""现在学""从属学科""独立学科",韩国学者们通过在民俗的根源性问题、原型论、都市民俗学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不断扩大对现有研究的批判。但是迄今为止对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对象分歧较大,学术上一直未达成共识。针对这一问题,在对韩国民俗学界研究倾向分析的基础上,以韩国丧葬民俗的变迁与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韩国民俗的研究应以文献考察和实地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思路,民俗学者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城乡变化趋势,对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和引领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韩国民俗学 丧葬文化 葬礼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近现代汉族传统丧服及其文化变迁
6
作者 梁惠娥 李冬蕾 丁乾琨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汉族传统丧服是中国传统服饰及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文化变迁特征,梳理近现代汉族传统丧服及其文化的变迁历程,揭示汉族传统丧服、丧葬仪式及丧服制度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探究近现代汉族丧服及丧葬礼俗与物质文化、制度... 汉族传统丧服是中国传统服饰及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文化变迁特征,梳理近现代汉族传统丧服及其文化的变迁历程,揭示汉族传统丧服、丧葬仪式及丧服制度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探究近现代汉族丧服及丧葬礼俗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心理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当前殡葬改革所面临困境与挑战的核心问题。深入理解传统丧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转变的现实意义,承扬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促进传统礼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服 丧葬文化 殡葬改革 汉族服饰 文化变迁
下载PDF
“青年”:是概念经济,还是概念泡沫? 被引量:6
7
作者 萧子扬 马恩泽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4-29,共6页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丧文化"概念衍生出"丧经济","佛系青年"概念推动了"孤独经济","隐形贫困人口"概念引发了青年消费观念的争论。面对上述情况不禁想问,以青年为主题的新概念的提出能否真正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青年概念经济"?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些生造出来的"概念泡沫",一触就破?本文重点提出"青年概念经济"、"青年+"等概念,并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概念经济 青年+ 空巢青年 丧文化 隐形贫困人口
下载PDF
回族的丧葬文化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宏武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32-34,共3页
生老病死人类所固有,而丧葬习俗模式的选择则因民族、宗教、地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由此形成的丧葬文化风格迥异,表现出独特的人文色彩。本文就回族的丧葬文化及其人文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回族 丧葬文化 人文主义精神
下载PDF
污染与洁净:三岩藏族丧葬文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岳小国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70,125,共10页
在三岩藏族丧葬文化中,有关尸体的认识常常与死亡类型、死者身份、社会性别、文化禁忌、宗教信仰等联系在一起,而处理尸体的行为则打上了地方社会和文化的烙印。三岩藏族丧葬文化对尸体的认识和处理,体现出污染与洁净二元对立的、结构... 在三岩藏族丧葬文化中,有关尸体的认识常常与死亡类型、死者身份、社会性别、文化禁忌、宗教信仰等联系在一起,而处理尸体的行为则打上了地方社会和文化的烙印。三岩藏族丧葬文化对尸体的认识和处理,体现出污染与洁净二元对立的、结构化的分类观。这种分类观,集中表达了建构于其中的藏族传统社会的宗教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岩藏族 丧葬文化 死亡认知 尸体处理
原文传递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华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60,共5页
通过对吴越区域文化之内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 ,揭示丧葬文化与区域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 ,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明文化的区域性存在。
关键词 吴越 丧葬文化 区域性 特征
下载PDF
“兔毫”与五胡时代西北地区的丧葬文化传播
11
作者 赵晓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吐鲁番衣物疏及实物出土的“兔毫”(狐毛)既不是制笔原料,也不是当时人财富的象征。衣物疏中与“兔毫”经常同时出现的“黄桑棺”“弩机”等,也在同时代的河西等地存在,表明两地在丧葬文化上具有一脉相承性。放置于墓主人头部的兔毫与... 吐鲁番衣物疏及实物出土的“兔毫”(狐毛)既不是制笔原料,也不是当时人财富的象征。衣物疏中与“兔毫”经常同时出现的“黄桑棺”“弩机”等,也在同时代的河西等地存在,表明两地在丧葬文化上具有一脉相承性。放置于墓主人头部的兔毫与棺木档板或壁画中的北斗、神树、手爪囊等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墓葬逻辑。以千束、万束的兔毫等丝缕结成前往北斗、祈求长生的阶梯,从而达到灵魂升天的目的。又通过手脚指甲含血、被肉,完成复形,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是西汉以来北斗求道升仙原始信仰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毫 北斗 丧葬文化 传播
下载PDF
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的历史变迁研究
12
作者 王爱洪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2-35,共4页
殡葬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是人们对生死认知、生存价值、人性亲情的综合行为表现。壮族是古代骆越人或鸠僚人的后裔,是文山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中华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传承和发展有密切的... 殡葬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是人们对生死认知、生存价值、人性亲情的综合行为表现。壮族是古代骆越人或鸠僚人的后裔,是文山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中华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传承和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对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地方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维护边疆社会安定团结。为推进党和国家殡葬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提供历史事实依据,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 壮族 布傣 殡葬文化 历史变迁
下载PDF
两宋皈依瓶探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梦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5,共6页
考古发现的大量的两宋时期皈依瓶,是江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丧葬用具。其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本文通过对两宋时期皈依瓶进行系统研究,厘清了其形制、年代分期、烧造窑口及丧葬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两宋 皈依瓶 类型学 丧葬文化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巴人丧葬文化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胜友 朱世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11,共6页
巴人崇虎习俗自夏商时始,经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现代。从战国时期巴人的墓葬形制、随葬物、丧葬习俗及文化事象进行对比分析,可见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显要的神圣位置,成为土家族心理意识的一个历史性内核。
关键词 战国巴人 丧葬文化
下载PDF
“丧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婷婷 杨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9-20,23,共3页
“丧文化”借助于网络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流行,并逐渐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其承载的消极思想、扭曲价值观、颓废言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带来极大挑战。高校工作者要辩证地对待“丧文化群体”,正视大学... “丧文化”借助于网络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流行,并逐渐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其承载的消极思想、扭曲价值观、颓废言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带来极大挑战。高校工作者要辩证地对待“丧文化群体”,正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在思想、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大学生 创新创业意识
下载PDF
生命与仪式:教育人类学视阈下的湘西土家族丧葬文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亦君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第3期123-127,共5页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种丧葬习俗的展演中,土家族人的灵魂被触及、被洗涤、被净化,教育、濡染的因子无处不在,它在警示世人,生命诚可贵,但珍爱生命,和谐相处,让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极大程度地展现仍然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仪式 教育人类学 湘西 土家族 丧葬文化
下载PDF
从《南洋商报》讣告文本看多元信仰形态对新马华人丧葬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灿 《八桂侨刊》 2016年第4期11-18,共8页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特殊文本。《南洋商报》(1951—1976)报刊讣告文本数据反映了该时期新马华人宗教信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宗教信仰形态对讣告内容处理的差别亦能从中折射出其对新马华人丧葬习俗在仪式内涵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多元信仰 新马华人 丧葬文化
下载PDF
试析彝族花鼓舞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8
作者 吉差小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16-119,共4页
彝族花鼓舞是一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记忆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花鼓舞在彝族民间现实生活中有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具有仪式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文化意蕴。本文以《笃慕罗思则》《查诗拉书》《尼租谱系》《吾查们差·... 彝族花鼓舞是一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记忆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花鼓舞在彝族民间现实生活中有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具有仪式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文化意蕴。本文以《笃慕罗思则》《查诗拉书》《尼租谱系》《吾查们差·丧葬起源篇》《吾查们差·祖先长寿篇》等文献文本为案例,分析彝族花鼓舞的丧葬文化意蕴、原始宗教文化意蕴、祖灵崇拜文化意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花鼓舞 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祖灵崇拜 丧葬文化
下载PDF
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Ⅳ)——裕固族的生活文化
19
作者 汪玺 铁穆尔 +1 位作者 张德罡 师尚礼 《草原与草坪》 CAS 2012年第3期84-90,96,共8页
研究裕固族的生活文化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让人们了解裕固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是裕固族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承方式,他主... 研究裕固族的生活文化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让人们了解裕固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是裕固族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承方式,他主要外化于裕固族人的衣食住行、生丧嫁娶及岁时节日习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居住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婚姻文化 丧葬文化
下载PDF
从汉字透视古代丧葬文化
20
作者 谢建防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5-48,共4页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着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考释"丧"、"葬"等相关汉字,从死亡称谓、丧葬方式及丧葬习俗三个方面,透视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根源及其对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阶级统治所具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着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考释"丧"、"葬"等相关汉字,从死亡称谓、丧葬方式及丧葬习俗三个方面,透视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根源及其对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阶级统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丧葬文化 死亡称谓 丧葬方式 丧葬习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