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 被引量:421
1
作者 张翔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36,共16页
在德国的宪法理论中,基本权利被认为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双重性质。除了作为个人权利的性质外,基本权利被认为是德国基本法所确立的“客观价值秩序”,是对国家权力产生直接约束力的法律。这一理论构成了对基本权利的宪法解... 在德国的宪法理论中,基本权利被认为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双重性质。除了作为个人权利的性质外,基本权利被认为是德国基本法所确立的“客观价值秩序”,是对国家权力产生直接约束力的法律。这一理论构成了对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德国建构了一套严密的基本权利保障体系。这一理论对中国宪法的基本权利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双重性质 宪法理论 个人权利 客观价值 国家权力 基本框架 宪法解释 理论构成 保障体系 借鉴意义 中国宪法 德国 基本法 约束力 作为 秩序 法律
原文传递
基本权利与私法 被引量:61
2
作者 克劳斯-威尔海姆·卡纳里斯 曾韬 曹昱晨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95,共25页
尽管人们针对基本权利与私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为时已久,但两种相关学说均不能令人满意。"直接第三人效力"学说不仅在基本权利教义学理论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也会导致令人忧虑的实践后果;"间接第三人效力"学说的主... 尽管人们针对基本权利与私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为时已久,但两种相关学说均不能令人满意。"直接第三人效力"学说不仅在基本权利教义学理论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也会导致令人忧虑的实践后果;"间接第三人效力"学说的主要问题则体现在教义学学理方面。因此,人们有必要重新考虑基本权利的相对人和基本权利作用于私法的具体方式问题。基本权利的相对人只能是国家。就基本权利与私法立法者的关系而言,基本权利的效力是直接的;而在私法主体的关系之中,基本权利主要通过保护命令这种形式发挥作用,其效力也是间接的。在此种思路的引导下,人们可以看到私法本身便已提供了手段多元的保护基本权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私法 第三人效力 保护命令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上基本权利限制的形式要件 被引量:32
3
作者 陈楚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43,共15页
中国宪法上有多项基本权利属于无保留的基本权利,即相应的基本权利条文中既无明确的法律保留附款,也无明确的宪法保留附款。针对此类基本权利的限制应当适用何种形式要件,学理层面存在适用法律保留、适用宪法保留、保留否弃三种理论观... 中国宪法上有多项基本权利属于无保留的基本权利,即相应的基本权利条文中既无明确的法律保留附款,也无明确的宪法保留附款。针对此类基本权利的限制应当适用何种形式要件,学理层面存在适用法律保留、适用宪法保留、保留否弃三种理论观点。中国宪法未明文规定基本权利限制的形式要件,目的在于促进基本权利保障程度的最大化。保留否弃的观点背离了基本权利保障程度最大化的规范目的。宪法保留虽在理念上契合这一规范目的,但从比较法上看,其内涵在实践中往往发生蜕变,以致失去基本权利限制形式要件的意义,因而亦不可行。适用法律保留不仅有利于充分保障基本权利,也能得到民主与法治原则、功能适当理论以及宪法第33条第4款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法律保留 宪法保留 无保留基本权利
原文传递
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海平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2-1080,共19页
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契合我国宪法关于国家保障人权的规定,可以作为建构基本权利国家保障教义学的基础。然而,这一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在理论定位上,以客观价值秩序表征客观法造成基本权利客观法对主观权利的内涵脱序;在理论逻辑上... 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契合我国宪法关于国家保障人权的规定,可以作为建构基本权利国家保障教义学的基础。然而,这一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在理论定位上,以客观价值秩序表征客观法造成基本权利客观法对主观权利的内涵脱序;在理论逻辑上,“三重抽象”的证成方式导致基本权利规范既为自然法又为实证法、基本权利既为公法权利又为超法律权利的悖论,以及客观价值秩序功能体系内部陷入自相矛盾;在理论效用上,该理论有侵害私法自治和基本权利之虞。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应重构为客观公共价值秩序理论,即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的属性由普遍性调整为公共性,辐射范围从所有法律领域限缩至具有公共性的法律领域,对私法的适用限于具有公共性的私法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客观公共价值秩序 主观公权利 客观法
原文传递
“民法帝国主义”的虚幻与宪法学的迷思——第三只眼看“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争论 被引量:21
5
作者 苗连营 程雪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我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曾就《物权法》(草案)没有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是否属于形式违宪,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并没有因《物权法》的通过而停息。分析双方共识难以达成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就显得... 我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曾就《物权法》(草案)没有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是否属于形式违宪,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并没有因《物权法》的通过而停息。分析双方共识难以达成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就显得重要而紧迫。尽管民法学出于对法治的向往和对市民社会的渴望,但由于选择了一种不是很合适的论证路径和方式,因而得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结论。毫无疑问,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宪法才是"惟一根本法"。但是,"宪法是根本法"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法律制定中有诸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之类的条款,宪法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坚守可能是对"宪法是根本法"这一命题的误解。围绕《物权法》的制定所生发出来的学术争鸣既折射了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种种复杂与艰难之境遇,也彰显了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法 宪法与民法的关系 根本法 人权保障
下载PDF
基础研究导致重大技术创新的类型与规律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伟 朱建业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日趋紧密 ,这使得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愈益受到重视。通过对一个多世纪来基础研究导致的重大技术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 ,它们可划分为六种不同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征 ,且体现出一定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 基础研究 重大技术创新 类型 规律
下载PDF
方法与目标:基本权利民法适用的两种考虑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红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5,共13页
基本权利既是主观权利,又是客观规范,具有第三人效力。将基本权利适用于民法,目的在于通过民法保护尚未被民法确立的基本权利。此种保护方法为"基本权利第三人间接效力说"。基本权利规范不宜直接作为民事判决依据,宜透过公序... 基本权利既是主观权利,又是客观规范,具有第三人效力。将基本权利适用于民法,目的在于通过民法保护尚未被民法确立的基本权利。此种保护方法为"基本权利第三人间接效力说"。基本权利规范不宜直接作为民事判决依据,宜透过公序良俗、一般人格权等概括条款间接作为民事判决的说理依据。而通过民法保护并可作为民事裁判说理依据的基本权利有平等权、自由权、人格权及部分社会性基本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民法 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 民事权利
下载PDF
形式主义宪法观及其修正——从“宪制性人大立法”说起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明涛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在我国,关于“宪法性法律”(本文称为“宪制性人大立法”)的称谓或性质的讨论,反映出一种形式主义宪法观,其核心特征是忽视或否认《宪法》之外寻得实质宪法的可能性。但这种观念夸大了现行《宪法》的完备性,也误用了“根本法”概念,导... 在我国,关于“宪法性法律”(本文称为“宪制性人大立法”)的称谓或性质的讨论,反映出一种形式主义宪法观,其核心特征是忽视或否认《宪法》之外寻得实质宪法的可能性。但这种观念夸大了现行《宪法》的完备性,也误用了“根本法”概念,导致在面对宪法变迁、宪法/部门法关系等重要议题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我们应该从实质角度对形式主义宪法观作出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并不损害《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性法律 宪制性人大立法 形式宪法 实质宪法 宪法的完备性 根本法
原文传递
立法为何应当根据宪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亦艾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8,195,196,共15页
要准确解释实在法中的“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规定,需在理论层面先回答立法为何应当根据宪法。可能的理由之一是,宪法是指向普通法律的最高法,是给予其他法律效力的授权立法规范,所以立法应符合宪法授权。理由之二是,宪法是指向人们行动... 要准确解释实在法中的“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规定,需在理论层面先回答立法为何应当根据宪法。可能的理由之一是,宪法是指向普通法律的最高法,是给予其他法律效力的授权立法规范,所以立法应符合宪法授权。理由之二是,宪法是指向人们行动的根本法,是调整人类活动的抽象框架,所以立法应具体化宪法框架。其中第一种理由来自法概念层面,具有一般性,无须另行证明;第二种理由出自框架宪法观念,它具有争议。反对框架宪法观的理由有二:其一,它不符合民主价值。法律宪法在民主政治中的意义是保护特定价值、约束日常政治,而非提供全面蓝图、主导日常政治;其二,它无法说明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其“指向行动”和“内容抽象”两个特点均与宪法根本性无关。宪法的最高性和根本性不是两种无关的性质,而是共同来自“宪法作为法效力判准”这一本质。立法因此也不存在两种不同的宪法根据,“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只是要求立法应符合宪法授权,而无须具体化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法 根本法 授权 具体化 民主
原文传递
从民事基本法律到基础性法律:民法典地位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忠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72,共20页
我国现有理论多将民法典归入民事基本法律的范畴。民事基本法律的概念虽颇具中国特色,却内涵不明、效力模糊,且将民法典定位为民事基本法律会不当缩限民法典的效力范围,也不利于协调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更不利于维护民法典的稳定与... 我国现有理论多将民法典归入民事基本法律的范畴。民事基本法律的概念虽颇具中国特色,却内涵不明、效力模糊,且将民法典定位为民事基本法律会不当缩限民法典的效力范围,也不利于协调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更不利于维护民法典的稳定与权威。民法典在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功效、立法技术和立法过程等方面,均展现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的论断,既发展了法律体系理论,又深化了对民法典地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原创性和实践指导性。从民事基本法律到基础性法律的地位提升,符合我国民法典的内在属性,契合宪法本旨和社会需要。作为基础性法律的民法典超越了民事基本法律的局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法属性,对立法、司法和行政均有建构上和适用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民事基本法律 基础性法律 宪法
原文传递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规范内涵及其立法落实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雪阳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8,共12页
作为现代人民主权和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仅是指成文宪法在规范位阶层面构成了国内法的最高规范,而且是指成文宪法的规范内容构成了国内法的根本规范。对于拥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而言,宪法可以视为法律体系的“... 作为现代人民主权和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仅是指成文宪法在规范位阶层面构成了国内法的最高规范,而且是指成文宪法的规范内容构成了国内法的根本规范。对于拥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而言,宪法可以视为法律体系的“总则”。不过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法律内容都必须来自宪法,因为宪法中边界控制性规范为下位阶部门法设定的是“不可逾矩型框架”,其并不需要后者从宪法规范中找到内容依据。宪法中内容设定性规范为下位阶部门法设定的是“内容填充型框架”,确实需要通过立法具体化予以落实。相对于“法律草案合宪性说明”制度而言,“宪法依据条款”只是落实宪法内容设定性规范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次优立法技术方案。就2023年新修改之后的《立法法》建立的“法律案合宪性双说明”制度而言,如何确保法律草案既落实了宪法内容设定性规范,亦不违反宪法边界控制性规范,是该制度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法 法秩序统一性 宪法依据条款 法律草案合宪性说明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包心鉴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7,共7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强固这一根本保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基本规律 实践 群众路线
下载PDF
作为确权根本法的中国宪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迈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22,共21页
对中国宪法的根本法内涵的理解,最终需要从其内容特征出发。中国宪法不同于作为限权根本法的自由主义宪法,没有采用国家与社会对立的二元结构观,也没有接受超脱于实证法律体系的高级法观念。中国宪法与作为社会改造赋权根本法的转型宪... 对中国宪法的根本法内涵的理解,最终需要从其内容特征出发。中国宪法不同于作为限权根本法的自由主义宪法,没有采用国家与社会对立的二元结构观,也没有接受超脱于实证法律体系的高级法观念。中国宪法与作为社会改造赋权根本法的转型宪法具有很多相似性,两者都对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采取合作的视角。但是在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通常不认为还存在着根本制度化的违宪现象,中国的司法机关也没有最高政治决策功能,这使得中国宪法与转型宪法区别开来。传统宪法思想认为宪法与国家的登场存在着时间差,但是这种时间差观念是人为主观拟制的产物,在为传统宪法范式提供理论前提支撑的同时,又创造了制宪权难题。在扬弃这种时间差观念后,人们可以认为宪法与国家是同时登场的,宪法可以表现为一种新的理想类型:确权根本法。作为确权根本法的中国宪法的根本任务,是为了确认规定在中国宪法中的人民形象,确定国家权力的范围,指明国家的发展方向。作为确权根本法的宪法更加需要成熟活跃的合宪性审查制度,以更好地表述和完善宪法中的人民形象,更好地以法治手段引导政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法 自由主义宪法 转型宪法 确权根本法 合宪性审查
原文传递
基本权利作为价值——对客观价值秩序说的澄清与辩护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登杰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5,191,共17页
基本权利作为价值之说的核心,不是如何建构与防御权不同的基本权利扩展面向的宪法教义学问题,而是作为教义学基础的宪法理论问题,涉及宪法解释方法、权利观、宪法观三个维度。该说主张非实证主义的解释方法,是基本权利防御面向与扩展面... 基本权利作为价值之说的核心,不是如何建构与防御权不同的基本权利扩展面向的宪法教义学问题,而是作为教义学基础的宪法理论问题,涉及宪法解释方法、权利观、宪法观三个维度。该说主张非实证主义的解释方法,是基本权利防御面向与扩展面向的共同根基。它摒弃经典自由主义权利观,秉持全面的、中道的权利观,以全面的、实际的、群己平衡的自由作为基本权利的价值内涵。它将宪法视为兼具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维度的共同体根本法,以回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自由平等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它将宪法视为整个法律秩序——包括法律解释适用——的最高原则。价值辐射的全面性不可被误解为全能,价值秩序宪法仍然可以是留给立法、行政、司法充分填充空间的框架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客观价值 宪法解释方法 宪法精神 根本法
原文传递
宪法的“根本法”说之辩立——驳“母法”说 被引量:6
15
作者 夏正林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57-68,共12页
学界通说认为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是对作为根本法的宪法性质的误读,是造成实践中宪法效力虚置的认识上的根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学界通说认为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是对作为根本法的宪法性质的误读,是造成实践中宪法效力虚置的认识上的根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基本功能是控制权力,尤其是对立法权的控制。而“母法说”恰恰使宪法效力的实现依赖于立法权。宪法与普通法律并非是源和流的关系,用“母”和“子”的关系描述两者的关系不恰当。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应当加强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母法 根本法 高级法
下载PDF
中国宪法的根本法性质: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明辉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10,共19页
宪法的根本法性质是宪法学的基础命题。从历史维度看,宪法的根本法性质既非一成不变也非举世统一。中国法上的根本法观念自近代从西方传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本土变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根本法传统。在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作为根本法包... 宪法的根本法性质是宪法学的基础命题。从历史维度看,宪法的根本法性质既非一成不变也非举世统一。中国法上的根本法观念自近代从西方传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本土变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根本法传统。在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作为根本法包含了根本法的理念、根本法的形式和根本法的内容三重内涵。根本法理念表达了一种法治的权力观念,它反对无限的、绝对的、专断的权力。根本法的形式要求宪法在文本上保持稳定性,在效力上保持至上性。从内容上看,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应维护其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规定方式的原则性。宪法是公法和宪法是母法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描述,不能作为规范分析的绝对前提。法律对宪法的具体化是立法者的一项积极义务,对此立法机关拥有广阔的裁量空间。宪法性法律也非对不成文宪法国家的误读,而是在中国宪法传统下对实质宪法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法 最高法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晓燕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3-47,共5页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适时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适时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所映现出的基本规律值得深入分析总结、科学选择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历史经验 基本规律
下载PDF
论宪法与部门法关系背后的三种“宪法”以宪法本体论问题为线索 被引量:5
18
作者 路平新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5-1363,共19页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之争,根源在于宪法本体论即“宪法是什么”。在中国宪法“多元复合”的背后,三种宪法“本体”各有脉络,却又彼此紧张。其一,中国宪法有着久远的“母法”(社会主义纲领)传承,这种基于国家目标、要求积极实施的宪法逻辑,...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之争,根源在于宪法本体论即“宪法是什么”。在中国宪法“多元复合”的背后,三种宪法“本体”各有脉络,却又彼此紧张。其一,中国宪法有着久远的“母法”(社会主义纲领)传承,这种基于国家目标、要求积极实施的宪法逻辑,是宪法“具体化”为部门法的核心理由。其二,中国宪法是“根本法”(共同体元规则)。与“母法”逻辑不同,它代表着另一种消极内敛的“元规则”逻辑,强调宪法只应关注一个共同体的“根本”而非“普通”问题。其三,宪法是“公法”(自由保障法)。在中国语境下,它蕴含着一种双重自由保障的逻辑,但当宪法被“片面实施”时,它就会与母法逻辑形成严重对立。解开宪法本体论矛盾,关键在“本体论”。自哲学诠释学视角,宪法的“存在”依寓于“时间”(历史)。不能滥用自然科学思维,将(中国)宪法在历史中形成的某种意义贬斥为“历史的偶然”。应当尊重我国宪法三种“本体”背后的不同意义,让它们在对宪法语言的解释中彼此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本体论 母法 根本法 公法
原文传递
制定旅游基本法之法理求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汤静 《时代法学》 2004年第6期40-45,共6页
立法需求来自于现实需要。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国际旅游交往的频繁使得旅游基本法成为现实之需求。旅游基本法缺位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根本缺陷;入世承诺制定旅游基本法的客观要求;制定旅游基本法旅游立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旅游 基本法 现实 需求
下载PDF
基本权利刑事法表达的宪法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福惠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宪法上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权,是刑事立法的依据和价值指引,是刑事诉讼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宪法至上的国家,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刑事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并且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因此,现代宪法文本对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作出较为完... 宪法上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权,是刑事立法的依据和价值指引,是刑事诉讼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宪法至上的国家,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刑事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并且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因此,现代宪法文本对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作出较为完备的规定,刑事法对这些基本权利的保障作出程序性规定,形成完整的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我国宪法对刑事诉讼基本权利只作了一般性规定,为了推进刑事诉讼程序法治化并完善其人权保障功能,在实践中通过修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方式,将宪法上的刑事诉讼基本权利拓展与补充,形成了宪法只对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作出一般规定,刑事法对基本权利作出详细规定的模式。但是,刑事法对基本权利的规定并不能完全代替宪法对刑事诉讼基本权利的规定,在以后的立法和法律修改活动中,既需要宪法确认这些基本权利,又需要刑事法进一步准确地具体化宪法的基本权利,为公民刑事诉讼基本权利的保障奠定坚实的规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刑事法 刑事诉讼 宪法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