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敏感性及实用性 被引量:217
1
作者 许光旭 高晓阳 陈文红 《中国康复》 2001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偏瘫患者康复前后运动能力与 Fugl- Meyer运动积分 (FMA)相关性研究判断其对治疗效果评定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偏瘫患者 2 1例 ,于入院前后分别进行 FMA下肢运动积分、实际运动能力 Rivermead运动指数 ...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偏瘫患者康复前后运动能力与 Fugl- Meyer运动积分 (FMA)相关性研究判断其对治疗效果评定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偏瘫患者 2 1例 ,于入院前后分别进行 FMA下肢运动积分、实际运动能力 Rivermead运动指数 (RM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选用转移与行进积分 )。康复方法以下肢物理治疗、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为中心。统计采用配对 t检验与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治疗前后比较 FMA,P>0 .0 5 ;RMI与 FIM,均 P<0 .0 5。三者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0 1)。治疗前后差值相关性分别为 FMA -RMIr=0 .48(P<0 .0 5 ) ;FMA - FIM r=0 .0 8(P>0 .0 5 ) ;RMI- FIM r=0 .5 8(P<0 .0 1)。结论 FMA可反映下肢运动能力 ,但对治疗前后评定敏感性差 ,与 RMI和 FIM比较不能直观反映患者实际移动能力 ,其实用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 评估 敏感性 实用性 fugl-meyer 偏瘫 康复
下载PDF
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镜像治疗中应用及与FIM量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5
2
作者 胡国金 孙秀丽 +5 位作者 张义发 孙李慧子 耿超 张丽 黄维 肖尧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研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关系。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 目的研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关系。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8、16、24周后采用U-FMA量表评估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分析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与治疗前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FMA评分与FIM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镜像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FMA量表、FIM量表均能较好反映卒中患者康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fugl-meyer量表 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 镜像治疗
下载PDF
四种上肢功能评定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寇程 刘小燮 毕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组块测试(BBT)及九孔柱测试(NHPT)间不同评定次数的重测信度和不同评价者间的组间信度。方法选取18例脑卒中患者,2h内应用...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组块测试(BBT)及九孔柱测试(NHPT)间不同评定次数的重测信度和不同评价者间的组间信度。方法选取18例脑卒中患者,2h内应用上述4种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评定,每次评定均由2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评定员分别进行。结果U—FMA的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88,组间信度ICC为0.959;WMFT的计时均数和计时中位数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996和0.393,组间信度ICC均为1.000;WMFT的动作质量等级评分均数重测信度ICC为0.989,组间信度ICC为0.977;BBT患手计数及患手与健手差值的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975和0.982;NHPT患手计时及患手与健手计时差值的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937和0.936,组间信度ICC均为1.000。结论U—FMA、WMFT、BBT及九孔柱测试均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组间信度,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手部功能的临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glmeyer上肢部分 Wolf运动功能测试 组块测试 九孔柱测试 信度
原文传递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41
4
作者 Zhi-yong Meng Wei-qun S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10-613,共4页
Low frequency (≤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an affect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Although this is a common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 Low frequency (≤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an affect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Although this is a common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hether it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wen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hemiparalysi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were given 1-Hz rTMS to the contralateral primary motor cortex with a stimulus intensity of 90% motor threshold, 30 minutes/day.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sham stimulation.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clinical function scor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and the effec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e conclude that low frequency (1 Hz) rTMS for 14 days can help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dysfun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Barthel Index fugl-meyer assessme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陈红霞 谢仁明 +5 位作者 谢雁鸣 郭友华 冯碧君 欧海宁 詹乐昌 张丽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7-631,637,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9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中药灯盏细辛组(A组)32例、中药苦碟子组(B组)33例和西医对照组(C组)34例。3组均给予西医脑卒中二级预防治... 【目的】研究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9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中药灯盏细辛组(A组)32例、中药苦碟子组(B组)33例和西医对照组(C组)34例。3组均给予西医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其中A组中药方案:先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滴14 d,然后给予灯盏生脉胶囊口服6个月,同时按证型给予中药汤剂21 d;B组中药方案:先给予苦碟子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滴14 d,然后给予脑栓通胶囊口服6个月,同时按证型给予中药汤剂21 d;A、B两组除接受内科治疗外,还接受针灸、推拿手法、中药泡洗治疗21 d。C组除接受二级预防治疗外,还接受现代康复治疗21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21 d、60 d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60 d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BI)的评定。【结果】(1)3组均可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P<0.01),但在各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21 d、60 d各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在21d时3组间BI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以B组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C组、A组。(3)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表明:3组的综合治疗方案均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并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治疗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 fugl-meyer评分 BARTHEL指数
原文传递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见平 赵刚 +3 位作者 陈健 黄伟 王景叶 方捷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第11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康复治疗组在对症...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康复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偏瘫运动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各疗程结束后进行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检测偏瘫侧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最大等长收缩肌电图波形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和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y, MDF)。结果 治疗后1、2、3个月,联合治疗组FMA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组(t值分别为2.702、4.595、4.444,P值均<0.01)。治疗后2、3个月,联合治疗组RMS值(t值分别为7.188、5.405,P值均<0.01)与MDF值(t值分别为3.336、4.584,P值均<0.01)均高于康复治疗组。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偏瘫 益气活血方 脑卒中康复 fugl-meyer量表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三种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标准效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寇程 刘小燮 毕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别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BOX-BLOCK测试(BBT)和九孔柱测试这3种量表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试(U-FMA)比较的标准效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由1名经过训练的评定员对21例脑卒中受试者进行WMFT、BBT... 目的分别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BOX-BLOCK测试(BBT)和九孔柱测试这3种量表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试(U-FMA)比较的标准效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由1名经过训练的评定员对21例脑卒中受试者进行WMFT、BBT、九孔柱测试和U-FMA 4种评价,每一受试的该4种评价在同一天完成。以U-FMA为标准,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对WMFT计时、WMFT得分、BBT计数、九孔柱计时进行标准效度检验;并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研究WMFT计时与WMFT得分,BBT计数与WMFT得分、九孔柱计时与WMFT计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 3种量表的标准效度结果:WMFT得分、BBT计数与U-FMA评分相关(P<0.01);九孔柱计时、WMFT计时与U-FMA评分不相关(P>0.05)。3种量表间相关性的检测结果:WMFT计时与WMFT得分不相关(P>0.05);BBT计数与WMFT得分相关(P<0.01);九孔柱计时与WMFT计时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gl-meyer评定法 Wolf运动功能测试 BOX-BLOCK测试 九孔柱测试 上肢 效度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艾峰 邢勇胜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上下肢痉挛状况[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和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肌电生理指标[H反射H/M max值、表面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CSI评分、上肢痉挛分级、H反射H/M max值、iEMG、RMS及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H/M值和肌电信号变化,缓解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中风后遗症 偏瘫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 改良Ashworth量表 临床痉挛指数
下载PDF
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9
作者 叶文成 汪军 +1 位作者 裴建 陈宇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8期935-938,共4页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外关 支沟 中风后遗症 肌痉挛 改良Ashworth量表 改良BARTHEL指数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下载PDF
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0
作者 诸飞飞 贺芳 +1 位作者 叶峰 李金松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5期477-481,共5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氧...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评分(FMA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NHISS评分和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NHISS评分和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是一种治疗老年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可调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因子水平表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 脑梗死 丙二醛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fugl-meyer量表
下载PDF
中医康复训练结合情志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莉亚 雷群芳 陈芬兰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7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情志干预联合中医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予以情志干预联合中医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情志干预联合中医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予以情志干预联合中医康复训练,2组均干预至出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Berg平衡量表(BBS)、跌倒功效量表(MFE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分别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负性情绪、平衡能力、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于治疗前及出院前1天分发自拟调查问卷,评估2组对疾病相关知识及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OTCA、BBS、MFES、Barthel指数、FMA评分及疾病知识、预防跌倒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干预联合中医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认知功能、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起到预防跌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跌倒 中医康复训练 情志干预 认知功能评定量表 跌倒功效量表 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
原文传递
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步态与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徐燕 王斌 钟洪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5期2225-2228,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步态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两组共观察6周。分...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步态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两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时观察评价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WGS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3周时,WGS评分改善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治疗6周时,治疗组WG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BBS评分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周和6周时,BBS及FM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相比单纯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步行及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电针 夹脊穴 步态 平衡 康复训练 恢复期 威斯康辛步态量表 BERG平衡量表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下载PDF
腓总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敏 李嵩 +2 位作者 刘春辉 李红玲 石汉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观察腓总神经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8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法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康复锻炼。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用... 目的观察腓总神经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8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法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康复锻炼。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下肢功能,采用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MCRR)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0.00%,对照组为50.00%(P<0.01)。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损伤 超短波 调制中频电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fuglmeyer评定法
下载PDF
中药热熨敷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大尉 丁潇 +1 位作者 杨阳 张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2期272-27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热熨敷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患侧肢体上肢痉挛的病人6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人分... 目的观察中药热熨敷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患侧肢体上肢痉挛的病人6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40min;观察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熨敷疗法,每日1次,每次30min;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病人上肢痉挛改善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脱落1例,共59例入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29例。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和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热熨敷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症状及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中药 热熨敷 肢体功能 痉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 in treatment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被引量:11
15
作者 Yan-Hui Wei De-Chao Du Ke Ji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23期3964-3970,共7页
BACKGROUND Stroke is a typ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high prevalence,mortality,and onset of disability.As a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ort... BACKGROUND Stroke is a typ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high prevalence,mortality,and onset of disability.As a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orthoped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It is mainly used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or orthopedic diseases,movement disorders,and pain rehabilitation.According to related studies,NJF can also be used as 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JF in patients with HSP.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HS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JF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lone.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 index(BI),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Al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20.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the terms of duration of treatment,age,and pre-treatment indicators,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P>0.05).After the treatment,VAS,PROM,BI,and FM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P<0.05).The VAS,PROM and FM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Both acupuncture alone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JF in the treatment of HSP are effective,and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JF can improve th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relieve pain,and increase joint mo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SP.The combination therapy i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alone.However,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proving the score of patients’self-care a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fugl-meyer assessment Therapy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近仪 吴敏杰 +3 位作者 魏鹏 雷秀强 潘宇晓 吴欢乐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12期2123-212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首发脑卒中患者在安吉县人民医院神经科治疗后转至康复科的71例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年份分为常...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首发脑卒中患者在安吉县人民医院神经科治疗后转至康复科的71例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年份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2018—2019年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措施的患者纳入常规组(36例),之后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纳入综合组(35例)。综合组采取物理疗法、作业治疗辅以心理康复、认知训练,治疗过程中强化运动和平衡功能训练,并开展引导式教育。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均分别使用Fugl-Meyer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价。结果治疗后常规组FMA和BI评分分别为(44.51±6.60)分和(49.24±13.11)分,综合组分别为(50.28±7.20)分和(59.36±8.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3.837,均P<0.001)。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而综合组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老年患者 综合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能力 fugl-meyer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积分法 BARTHEL指数
原文传递
早期针刺干预对偏瘫平衡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邓多喜 郭奎奎 +4 位作者 李国民 张志琦 谢娇 彭亮 谢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0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第4颈椎到第1胸椎(C_4-T_1)、第12胸椎到第1腰椎(T_(12)-L_1)夹脊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平衡针刺组(60例)、普通针刺组(60例)和基础对照组(60例)。在治疗后与...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第4颈椎到第1胸椎(C_4-T_1)、第12胸椎到第1腰椎(T_(12)-L_1)夹脊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平衡针刺组(60例)、普通针刺组(60例)和基础对照组(60例)。在治疗后与治疗后3个月从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站起-走计时测试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平衡针刺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平衡针刺组平衡功能与基础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针刺组与基础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平衡针刺组平衡功能与基础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针刺组平衡功能与基础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同时联合平衡针刺比单纯基础治疗以及普通针刺治疗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更有效,并能改善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偏瘫 中风后遗症 平衡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 fugl-meyer量表 BERG平衡量表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Regional gray matter abnormality in hepatic myelopathy patients afte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a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 被引量:10
18
作者 Kang Liu Gang Chen +9 位作者 Shu-Yao Ren Yuan-Qiang Zhu Tian-Lei Yu Ping Tian Chen Li Yi-Bin Xi Zheng-Yu Wang Jian-Jun Ye Guo-Hong Han Hong Y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50-857,共8页
Hepatic myelopathy is a complication se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failure with physiologic or iatrogenic portosystemic shunting. The main symptom is progressive lower limb dyskinesia. The role of the brain moto... Hepatic myelopathy is a complication se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failure with physiologic or iatrogenic portosystemic shunting. The main symptom is progressive lower limb dyskinesia. The role of the brain motor control center in hepatic myelopathy is unknow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ray matter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myelopathy secondary to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and to examine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wenty-three liver failure patients with hepatic myelopathy(hepatic myelopathy group), 23 liver failure patients without hepatic myelopathy(non-hepatic myelopathy group) afte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and 23 demographically matched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nrolled from March 2014 to November 2016 at Xijing Hospital, 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High-resolution magnetization-prepared rapid gradient-echo brain imaging was acquired. Group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gray matter were assessed using voxel-based morphometry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errant gray matter and motor characteristic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n-hepatic myelopathy group, gray matter volume abnormalities were asymmetric, with decreased volume in the left insula(P = 0.003), left thalamus(P = 0.029), 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P = 0.006), and right middle cingulate cortex(P = 0.021), and increased volume in the right caudate nucleus(P = 0.017), corrected with open-source software. The volume of the right caudate nucleus in the hepatic myelopathy group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ower limb clinical rating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r = –0.53, P = 0.01).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patic myelopathy exhibited overall increased gray matter volume in both thalami, and decreased gray matter volume in both putamen, as well as in the globus pallidus, cerebellum, and vermis. The gray matter abnormalities we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osystemic shunt HEPATIC MYELOPATHY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ray matter low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 basal GANGLIA CAUDATE nucleus voxel-based morphometry
下载PDF
互动式头针对卒中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章春霞 张绍华 +5 位作者 王玉龙 章春平 潘小华 李浅峰 肖鹏 梁伟容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第7期801-806,共6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每组200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单纯头针组采用头针治疗,头针+认知训...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每组200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单纯头针组采用头针治疗,头针+认知训练组将头针和认知训练分不同时间进行,互动式头针组将头针与认知训练同时进行,共治疗8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Fugl-Meyer评估(FMA)评分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CASI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CASI评分、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4周后,互动式头针组CASI评分高于单纯头针组(P<0.01)。治疗后,互动式头针组CASI评分、FMA评分高于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P<0.01),头针+认知训练组CASI评分和上肢FMA评分高于单纯头针组(P<0.01)。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能力,优于单纯头针治疗和头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认知训练 中风后遗症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筛查量表 fugl-meyer评估
下载PDF
改良钩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陆彦青 刘悦 白艳甫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钩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予基础治疗后取穴均以痛为腧,每次取穴6~8个,观察组进行改良钩针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毫针疗... 目的观察改良钩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予基础治疗后取穴均以痛为腧,每次取穴6~8个,观察组进行改良钩针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毫针疗法。采用VAS量表、FMA量表、ADL量表和中医证候积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疼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并比较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改良钩针疗法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有显著疗效,且疗效优于常规毫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改良钩针疗法 康复 中风后遗症 肩手综合征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视觉模拟评分 FMA量表 Bathel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