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 |
凌 宇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0
|
|
2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林菁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32
|
|
3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 |
郝敬习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23
|
|
4
|
伊莉莎·阿兰的心路历程——解读斯坦贝克的《菊花》 |
张璘
冯瑞贞
|
《镇江高专学报》
|
2003 |
17
|
|
5
|
《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剖析 |
薛小惠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7
|
|
6
|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 |
王凤才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2
|
|
7
|
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 |
陈兰萍
|
《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08 |
14
|
|
8
|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
洪增流
郝燕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5
|
|
9
|
斯·茨威格与弗洛伊德——兼论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意义 |
杨荣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10
|
|
10
|
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自我——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
张金凤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1
|
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 |
陈泳华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2002 |
11
|
|
12
|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
刘洪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3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 |
马莹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7 |
9
|
|
14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 |
孟秋丽
高申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5
|
欲望与认同:二十世纪早期的群体传播思想——基于特洛特群体心理和行为研究的重述与讨论 |
胡百精
杨奕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16
|
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 |
赵云龙
赵建新
|
《社会心理科学》
|
2013 |
9
|
|
17
|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
彭敏
方江南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09 |
9
|
|
18
|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
曾艳兵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3 |
6
|
|
19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 |
谢建文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5
|
|
20
|
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
李丽丹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