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分、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茶鲜叶原料质量近红外评价方法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胜鹏 宛晓春 +1 位作者 林茂先 张正竹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通过交叉验证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方法,建立了茶鲜叶的近红外光谱(NIRS)与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之间相关性模型。当主成分数为7时,3个指标的R值分别为0.92、0.86和0.90;交互验证均方根方差(RMSECV)分别为0.769、0.332和0.742。... 通过交叉验证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方法,建立了茶鲜叶的近红外光谱(NIRS)与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之间相关性模型。当主成分数为7时,3个指标的R值分别为0.92、0.86和0.90;交互验证均方根方差(RMSECV)分别为0.769、0.332和0.742。提出了基于鲜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的茶鲜叶原料的质量系数方程,得出了鲜叶的质量系数。鲜叶质量系数越大,其质量越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NIRS技术评价茶鲜叶原料质量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质量系数 近红外光谱 含水量 粗纤维量 全氮量
下载PDF
机采茶鲜叶分类分级技术及相关设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唐小林 李文萃 范起业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2期5-8,共4页
茶鲜叶的机械化采摘成本低、效率高,适应了现代茶叶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然而,机采茶鲜叶往往老嫩混杂、破损率高,严重影响了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加工前必须进行分类分级。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机采茶鲜叶分类分级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研究进展,期... 茶鲜叶的机械化采摘成本低、效率高,适应了现代茶叶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然而,机采茶鲜叶往往老嫩混杂、破损率高,严重影响了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加工前必须进行分类分级。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机采茶鲜叶分类分级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研究进展,期望为茶鲜叶的高效、科学分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机采 分类分级 分级机
下载PDF
不同光源照射与碰青处理对摊青叶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小娟 郑国建 +1 位作者 陈积霞 黄皓 《中国茶叶加工》 2011年第2期13-18,共6页
对茶鲜叶采用阳光、紫外灯、近红外灯三种不同光源照射,处理后的摊青叶紫外组的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α-甲基~苯甲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棕榈酸甲酯、柠檬醛等有鲜爽花香和甜浓花香的精油成分显著多于其他组,百分含量为0.60... 对茶鲜叶采用阳光、紫外灯、近红外灯三种不同光源照射,处理后的摊青叶紫外组的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α-甲基~苯甲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棕榈酸甲酯、柠檬醛等有鲜爽花香和甜浓花香的精油成分显著多于其他组,百分含量为0.60%-5.27%。不同光源照射同时进行碰青处理,发现阳光组精油含量多,且芳樟醇、顺/反式氧化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2,4-二叔丁基-苯酚、十六炕酰胺、n-棕桐酸等有鲜爽花香和甜浓花香的精油成分显著多于其他组.百分含量分别为1.18%-5.68%。研究还发现,光源照射有利于具有花香或者清香的芳香化合物的转化与积累,碰青处理有利于糖苷类酶水解产生醇系化合物,但是碰青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抵消光源照射处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加工技术 香气 摊青 碰青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4
作者 宋振硕 王丽丽 +3 位作者 陈键 杨军国 张应根 陈林 《茶叶学报》 2015年第4期206-213,共8页
萎凋是影响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工序。本文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萎凋是影响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工序。本文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可按嫩度划分为两个类群,且在萎凋过程中均有按鲜叶减重率(0%、15%、30%、45%、60%)区分倾向,而使之区分的游离氨基酸特征组分主要有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尤其是在减重率30%以后,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茶样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渐趋离散,即不同品种茶样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模式愈加多样。茶鲜叶各游离氨基酸在萎凋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差异明显,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茶氨酸含量逐渐减少。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萎凋工艺的茶叶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萎凋 游离氨基酸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等直径滚筒式茶鲜叶分级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永光 李建钢 +1 位作者 陆海燕 肖宏儒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16-121,共6页
为提高茶鲜叶分级效果,设计了一种参数可调的等直径滚筒式分级机。在计算确定滚筒主要结构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滚筒倾角、进料率和滚筒转速等工作参数。用正交表L25(56)安排试验,分析了茶鲜叶分级过程中的滚筒倾角、进料率... 为提高茶鲜叶分级效果,设计了一种参数可调的等直径滚筒式分级机。在计算确定滚筒主要结构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滚筒倾角、进料率和滚筒转速等工作参数。用正交表L25(56)安排试验,分析了茶鲜叶分级过程中的滚筒倾角、进料率、滚筒转速对茶鲜叶总体分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体分级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滚筒倾角、进料率和滚筒转速。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分级率和生产率,工作参数的最优组合为:滚筒倾角6°、进料率3.0 kg/min和滚筒转速16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分级机 等直径滚筒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黄山毛峰茶鲜叶品质分析及等级快速评价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曼 张正竹 +2 位作者 宁井铭 韦玲冬 李露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7-60,64,共5页
为科学分析茶鲜叶品质,快速直观评价鲜叶等级,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茶鲜叶中含水率、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通过分析近红外光谱-鲜叶内含成分-鲜叶等级间相关性,得到鲜叶等级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茶鲜叶中含水... 为科学分析茶鲜叶品质,快速直观评价鲜叶等级,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茶鲜叶中含水率、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通过分析近红外光谱-鲜叶内含成分-鲜叶等级间相关性,得到鲜叶等级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茶鲜叶中含水率、全氮量、粗纤维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109,0.8989,0.889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361,0.103,0.195,鲜叶等级NIR模型的判别率为93.10%,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SNIR-2101茶叶品质分析仪适用性良好,这为茶鲜叶品质分析和等级快速评价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鲜叶 品质分析 等级评价 定量模型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鲜叶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腾飞 杨代凤 +2 位作者 董明辉 范君 谢修庆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1-578,共8页
建立了超声波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GC-ECD)同时测定茶鲜叶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V(乙酸)∶V(乙腈)=1... 建立了超声波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GC-ECD)同时测定茶鲜叶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V(乙酸)∶V(乙腈)=1∶99的混合溶剂超声提取,适量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和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净化,GC-ECD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4~2 mg/L范围内,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峰面积与相应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101%,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8.4%(n=6),日间RSD均小于9.3%(n=3);7种农药在茶鲜叶中的检出限为0.002~0.02 mg/kg,定量限为0.01~0.05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定量准确、溶剂用量少,对检测条件要求低,可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 茶鲜叶 拟除虫菊酯 残留 分散固相萃取
下载PDF
近五年茶鲜叶杀青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胜鹏 龚自明 +2 位作者 陈勋 刘艳丽 卢素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2008-2011,共4页
杀青是绿茶加工重要工序之一,是形成绿茶特有"绿汤绿叶"性质关键所在。在概述鲜叶杀青工序前提下,主要介绍了滚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等4种杀青方式以及杀青设备研制方面的进展,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 杀青是绿茶加工重要工序之一,是形成绿茶特有"绿汤绿叶"性质关键所在。在概述鲜叶杀青工序前提下,主要介绍了滚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等4种杀青方式以及杀青设备研制方面的进展,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杀青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杀青
下载PDF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俊 蔡滔 +5 位作者 杜楠 周雪丽 王震 袁旭 卢平 陈玉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6-373,共8页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匀浆提取,经75 mg PSA、25 mg C18、4 mg GCB净化,GC-MS/MS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0.40 mg/L范围内,2...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匀浆提取,经75 mg PSA、25 mg C18、4 mg GCB净化,GC-MS/MS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0.40 mg/L范围内,28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91。在0.10和0.50 mg/kg两个添加水平下,28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8.0%(n=6)之间。方法的检出限(LOD)为5.0~20μg/kg,定量限(LOQ)为10~60μg/k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茶青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茶青 农药 残留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0
作者 宋振硕 王丽丽 +3 位作者 陈键 杨军国 张应根 陈林 《茶叶学报》 2016年第3期138-141,共4页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升高趋势,茶多酚含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茶鲜叶萎凋减重15%内以水分散失为主,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以干物质质量100%计)变化均不显著;萎凋减重至30%-45%,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陆续呈现显著变化,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先后达到最高值;萎凋减重至60%,只有游离氨基酸含量继续升高;最终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变化较大,比茶鲜叶中分别升高了24.6%、13.8%、11.9%。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与咖啡碱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0.386、0.692、0.479),尤其是游离氨基酸,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萎凋 主要品质成分 控温控湿
下载PDF
茶鲜叶中键合态橙花醇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8,81,共3页
关键词 茶叶 鲜叶 键合态橙花醇 分离 鉴定 香气成分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茶鲜叶和乌龙茶中4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建芳 李斌 +3 位作者 赵彤 林晓蓉 陈忠正 张媛媛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6-313,共8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茶鲜叶和乌龙茶中茚虫威、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及高效氰戊菊酯农药残留的Qu ECh ERS-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茶鲜叶和乌龙茶样品以乙腈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波辅助萃取,提取液采用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 建立了同时检测茶鲜叶和乌龙茶中茚虫威、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及高效氰戊菊酯农药残留的Qu ECh ERS-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茶鲜叶和乌龙茶样品以乙腈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波辅助萃取,提取液采用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和C18联合净化,Agilent ZORBAX-XDB C18色谱柱分离,甲醇和水梯度洗脱,分别在310、230、220 nm与230 nm波长下检测茚虫威、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氰戊菊酯。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1、1.0、5.0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9.1%~109.4%,相对标准偏差(n=6)为1.5%~8.8%,检测限在(0.02~0.05)mg/kg之间,定量限在(0.04~0.09)mg/kg之间,满足茶鲜叶和乌龙茶中上述4种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茶鲜叶 乌龙茶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农药残留
原文传递
鲜叶、绿茶和白茶化学组分比较及清除DPPH自由基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丽丽 杨军国 +3 位作者 宋振硕 陈键 张应根 陈林 《茶叶学报》 2015年第4期214-222,共9页
选用3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季一芽二、三叶鲜叶及制成的绿茶和白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WE)、茶多酚(TPs)、氨基酸类(FAAs)、黄酮类(Fs)、可溶性糖(WSS)、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学组分含量及对DPPH自由... 选用3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季一芽二、三叶鲜叶及制成的绿茶和白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WE)、茶多酚(TPs)、氨基酸类(FAAs)、黄酮类(Fs)、可溶性糖(WSS)、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学组分含量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茶中WE、TPs、儿茶素类含量最低,FAAs、Fs和没食子酸(GA)含量最高;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且低含量组分如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Tyr)和胱氨酸(Cys)等占总量比值最高。鲜叶中可溶性糖(WSS)含量最高。以咖啡碱(CAF)为主的生物碱含量变化较不明显。DPPH清除试验表明,福云6号和福鼎大毫茶品种制成的绿茶清除活性强于其鲜叶和白茶;茶树品种间来看,福安大白茶清除DPPH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清除能力与TPs和EGC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同等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与白茶化学组分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FAAs和Fs,其清除DPPH活性能力与TPs和EGCG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绿茶 白茶 化学组分 清除自由基
下载PDF
摊放时间对茶鲜叶香气组分影响初报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郑鹏程 叶飞 +2 位作者 高士伟 王雪萍 龚自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4-338,共5页
为研究摊放时间对茶鲜叶香气组分的影响,对同一批鲜叶,在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分别进行0~28h不同时间的摊放处理,微波固样。经GC-MS检测,结果表明:经过6~12h摊放处理的茶鲜叶香精油总量、香气组分数量和特征性香气组分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 为研究摊放时间对茶鲜叶香气组分的影响,对同一批鲜叶,在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分别进行0~28h不同时间的摊放处理,微波固样。经GC-MS检测,结果表明:经过6~12h摊放处理的茶鲜叶香精油总量、香气组分数量和特征性香气组分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而摊放时间过短(少于6h)或过长(12h以上)均不利于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摊放时间 茶鲜叶 香气组分
下载PDF
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谭俊峰 林智 +3 位作者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82,共5页
系统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超高压处理可导致茶鲜叶细胞形态发生变化,600MPa压力下,细胞形态溃缩明显,出现细胞液溶出;②在处理温度为37℃,处理时间为10min条件下,经500... 系统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超高压处理可导致茶鲜叶细胞形态发生变化,600MPa压力下,细胞形态溃缩明显,出现细胞液溶出;②在处理温度为37℃,处理时间为10min条件下,经500MPa以上超高压处理的茶鲜叶,多酚氧化酶比活性显著下降;③压力为600MPa,保压时间为5min时,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鲜叶质量的9.14%和1.35%,分别比对照样提高24%和42%;④超高压能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溶出,但压力过高和处理时间过长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茶鲜叶 细胞结构 多酚氧化酶 茶多酚 氨基酸 叶绿素
下载PDF
茶鲜叶和茶花水提液对胆酸盐的结合及其降血脂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邓志汇 黄惠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96-99,共4页
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环境,研究分析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水提液在体外对各种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同时探讨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与胆酸盐结合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杀青茶鲜叶的水提液结合胆酸盐的能力最强... 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环境,研究分析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水提液在体外对各种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同时探讨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与胆酸盐结合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杀青茶鲜叶的水提液结合胆酸盐的能力最强,其次是茶花水提液、不杀青茶鲜叶的水提液。结合各种胆酸盐能力与各种水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果初步证明茶叶、茶花的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具有降血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茶花 茶多酚 胆酸盐 结合
下载PDF
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冬梅 吕立哲 +7 位作者 赵丰华 曹成 金开美 张军锋 刘继红 王红旗 蒋双丰 邹庆鹏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44,51,共6页
为了解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信阳群体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白毫早的鲜叶品质和适制性,对4个茶树品种2批春茶和1批夏茶(均为1芽1叶)的茶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1.8... 为了解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信阳群体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白毫早的鲜叶品质和适制性,对4个茶树品种2批春茶和1批夏茶(均为1芽1叶)的茶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1.83~39.12 mg/g和21.02~32.40 mg/g,儿茶素含量分别为99.31~108.24 mg/g和97.32~108.49 mg/g,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1.64%~44.12%和36.89%~45.68%,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59%~4.53%和2.90%~4.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8.10%~19.31%和21.19%~23.62%,酚氨比分别为4.90~5.69和6.54~11.24。可见,4个主栽茶树品种的春茶皆适制绿茶,且具有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生化物质基础。4个主栽茶树品种中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为乌牛早最低,酚氨比为乌牛早最高。因此,信阳茶区4个主栽品种中乌牛早茶鲜叶品质低于其他3个茶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主栽品种 生化成分 适制性
下载PDF
微波制样对茶叶内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靖翠翠 杨秀芳 +1 位作者 谭蓉 王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265-1270,共6页
目的确定茶叶内质成分保留量最佳的微波杀青工艺参数及干燥方式。方法以夏秋茶鲜叶为研究对象,以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儿茶素保留量为考量指标,研究微波干燥、微波-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对夏秋茶叶内质成分的影响,并对微波杀青工艺... 目的确定茶叶内质成分保留量最佳的微波杀青工艺参数及干燥方式。方法以夏秋茶鲜叶为研究对象,以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儿茶素保留量为考量指标,研究微波干燥、微波-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对夏秋茶叶内质成分的影响,并对微波杀青工艺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对微波杀青时间、投叶量及微波功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L9(33)正交试验,运用方差、极差分析确定最佳微波杀青工艺参数。结果微波杀青时,投叶量50 g、微波功率800 W及微波杀青时间150 s,茶叶中内质成分保持最佳;比较三种干燥方式,得出微波干燥对茶叶内质成分在总体水平上保留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实验室微波干燥茶鲜叶方法可以为实验室微波固样方法提供参考,为工厂微波杀青及干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微波杀青 微波干燥 内质成分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茶鲜叶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腾飞 张丽 +2 位作者 杨代凤 朱松 周锋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331,共9页
采用气相色谱外标法对茶鲜叶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和杀螟硫磷4种农药残留量进行测定,依据不确定度评定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对整个检测过程中不确定度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样品测定重复性、标准曲线拟合、... 采用气相色谱外标法对茶鲜叶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和杀螟硫磷4种农药残留量进行测定,依据不确定度评定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对整个检测过程中不确定度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样品测定重复性、标准曲线拟合、添加回收率3个A类评定分量,以及标准溶液配制、样品称量和前处理、仪器测定4个B类评定分量。结果显示:当茶鲜叶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的残留量分别为0.096、0.39、0.19、0.19 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21、0.073、0.036、0.023 mg/kg(k=2,置信概率P=95%)。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准曲线拟合是引入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检测过程中应加以重点关注。该评定结果为客观评价茶鲜叶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茶鲜叶 有机磷农药 不确定度
下载PDF
摊放(萎凋)技术对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廖珺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鲜叶原料是制茶品质的基础,而其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是茶叶鲜爽味和香气的主要组分。合理利用茶叶初制加工过程的鲜叶摊放(萎凋)工序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且不同的摊放(萎凋)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制茶工序及成茶的... 鲜叶原料是制茶品质的基础,而其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是茶叶鲜爽味和香气的主要组分。合理利用茶叶初制加工过程的鲜叶摊放(萎凋)工序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且不同的摊放(萎凋)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制茶工序及成茶的品质。本文从茶鲜叶摊放(萎凋)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光照、气压、含水量等内外因子对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作一综述和展望,以期为不同茶类初制鲜叶摊放(萎凋)工艺优化,提高成品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探索新的技术组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摊放(萎凋)技术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