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文金 朱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202,共18页
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 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留纪含鱼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些重要地质界线的确定等地层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文中总结了11个各具特色的中国志留纪鱼类化石组合,包括温塘组合与塔塔埃尔塔格组合(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坟头组合与依木干他乌组合(特列奇中期)、茅山组合(特列奇晚期)、庙沟组合(温洛克世侯墨期)、扬子组合与克兹尔塔格组合(罗德洛世卢德福特早—中期)、红庙组合(卢德福特晚期)、廖角山组合与羊路沟组合(普里道利世),据此证实了志留纪的浅水海相红层在华南扬子地区主要有3个层位——特列奇阶下部(下红层)、特列奇阶上部(上红层)和卢德福特阶中下部(罗德洛统红层),讨论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发育的一套古生代含鱼化石红色岩系的划分、对比与时代归属,并对基于鱼类化石组合辅以化学地层学手段在华南不同相区开展的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研究做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石 含鱼地层对比 志留纪 中国
下载PDF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研究之进展及存在问题——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和鱼群研究之四 被引量:22
2
作者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2-122,共21页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的综合层序为: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张老公屯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中西部朝阳—喀左—建昌以及凌源—三十家子盆地的义县组大致相当于东部阜新—义县—锦州盆地的狭义义县组及其底部的北票尖山含化石沉积夹层...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的综合层序为: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张老公屯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中西部朝阳—喀左—建昌以及凌源—三十家子盆地的义县组大致相当于东部阜新—义县—锦州盆地的狭义义县组及其底部的北票尖山含化石沉积夹层;中西部的九佛堂组则可与东部的金刚山、吐呼鲁和九佛堂三个岩组相对比;张老公屯组火山岩在层序上大部分可能位于九佛堂组和阜新组之间.以北票鲟、中华弓鳍鱼和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普遍见于中国北方热河群及其相当岩群的下部河湖相地层中,以粒鳞鱼、固阳鱼和副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多见于上部的扇三角洲和湖沼相含煤地层中.热河群及相当岩群时代的确定以及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厘定受制于目前地层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程度.从鱼群的面貌看,义县—九佛堂组、沙海—阜新组及相当地层的时代可能分别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生物地层学 辽宁西部 鱼化石
下载PDF
Taphonomy of Early Triassic fish fossils of the Vega-Phroso Siltstone Member of the Sulphur Mountain Formation near Wapiti Lake,British Columbia,Canada
3
作者 Karen Anderson Adam D. Wood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4期321-343,共23页
Abstract The taphonomy of fishes living in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both the laboratory and the fossil record;the taphonomy of marine fishes,however,is poorly known.Triassic marine fishe... Abstract The taphonomy of fishes living in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both the laboratory and the fossil record;the taphonomy of marine fishes,however,is poorly known.Triassic marine fishes with heavy ganoid and cosmoid scales,which provided protection from rapid taphonomic loss,offer a means to examine marine fish taphonomy in the fossil record.Four genera of Early Triassic fishes(the ray-finned actinopterygians Albertonia,Bobasatrania,Boreosomus,and the lobe-finned coelacanth(sarcopterygian),Whiteia)from the Wapiti Lake,British Columbia locality of the Lower Triassic Sulphur Mountain Formation were examined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phonomy of fish in marine environments,determine ambi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and ascertain the habitat and mode of life of the fish.Results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ossil fishes of the current study included deposition in deep,quiet waters,which reduced the odds of disarticulation,colder waters under higher pressure,which slowed decay and limited postmortem floatation,and waters that were anoxic,which discouraged predators and scavengers.In addition,the thickness of the primitive ganoid and cosmoid scales of the fossil fishes also increased their preservation potential.Taphonomic,phys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uggest that Whiteia,Albertonia,and possibly Bobasatrania lived in deep,cold waters near the oxygen minimum zone,while Boreosomus lived higher in the water column.While the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ishes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inhibit marine taphonomy studies,examination of ancient fish,particularly those with ganoid or cosmoid scales,may provide future avenues of research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fish taphonomy and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to examine ancient fish behavior and thei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HONOMY fish fossils fossil fishes Early Triassic
原文传递
苏北盆地阜二、四段鱼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4
作者 管永明 张江永 +3 位作者 刘成杰 段宏亮 王红伟 谢献德 《复杂油气藏》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对苏北盆地新发现的鱼化石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含鱼地层阜二、阜四段的时代和沉积环境。阜宁组鱼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下部阜二段的鲤科-鲿科-鲱科组合和上部阜四段的洞庭鳜-始舌齿鱼组合。下部组合与三水盆地古新统莘庄村组至心组的洞... 对苏北盆地新发现的鱼化石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含鱼地层阜二、阜四段的时代和沉积环境。阜宁组鱼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下部阜二段的鲤科-鲿科-鲱科组合和上部阜四段的洞庭鳜-始舌齿鱼组合。下部组合与三水盆地古新统莘庄村组至心组的洞庭鳜鱼群相当,阜二段的时代应为古新世;上部组合与三水盆地始新统华涌组骨舌鱼类鱼群和渤海沿岸始新世的双棱鲱-艾氏鱼-洞庭鳜组合相当,阜四段的时代应为始新世。阜二段的鲤科、鲿科和鲱科分别代表了这三科鱼类的最早化石记录。阜宁组产有与海水有关的鲱科、洞庭鳜以及大型海鸟化石,说明阜宁组沉积时受到海水的影响。阜二、阜四段所产介形虫有淡水的(金星介科),也有见于海洋的(新单角介)。在岩性方面,泥岩夹灰岩和白云岩是湖相夹海相的产物。据此推测,苏北盆地阜二、四段沉积时湖盆曾多次遭受海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石 鲤科 鲿科 鲱科 沉积环境 海侵 古新世 苏北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鱼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弥曼 MIAO DeSui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995,共15页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鱼化石 古高度 古环境 柴达木盆地 干旱化
原文传递
Nd同位素方法应用于示踪古洋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琼 刘志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大洋环流在调节全球水热分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模式,掌握古洋流变化与气候冷暖交替耦合关系的机理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海水Nd同位素是追踪洋流演化方式的有效指标,获得... 大洋环流在调节全球水热分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模式,掌握古洋流变化与气候冷暖交替耦合关系的机理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海水Nd同位素是追踪洋流演化方式的有效指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从海洋环境Nd同位素的相关特性以及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来阐述Nd同位素应用于示踪古洋流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最新的进展,并配合实例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同位素 Fe-Mn氧化物覆层 鱼骨碎屑 海洋环境 洋流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