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50
1
作者 丁圣彦 钱乐祥 +2 位作者 曹新向 李爽 李昊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362,共9页
以野外调查资料和1983~1999年森林资源分布图为主要信息源,用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破碎化指数、斑块伸长指数、分数维、稳定度等指标分析了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中部典型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结... 以野外调查资料和1983~1999年森林资源分布图为主要信息源,用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破碎化指数、斑块伸长指数、分数维、稳定度等指标分析了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中部典型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森林总面积在增加,斑块数量迅速增大,由556块增至1494块.其中以刺槐林、经济林和杨树林斑块数量增加最多.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大.(2)森林景观要素中灌木林、刺槐林、经济林、杨树林、栎林等斑块的面积有所增加,而非林地、荒草地、疏林、油松林等斑块的面积有所减小;除杨树林外,各森林类型斑块的平均面积都在减小.(3)研究区内沟谷植被覆盖面积共减少了220 827.9 hm2;丘陵森林覆被面积由1983年的161 870.4 hm2增加到1999年的312 599.7 hm2,增加了93.1%;斑块数目由79块增加到758块,增加了860%.而丘陵地区斑块平均面积却大大减小;山地森林覆被面积有所减少,由1983年的375 348.6 hm2减小到1999年的338 733.9 hm2,而斑块数却大幅度增加,由1983年的432块增加到1999年的1 127块,增加了695块.(4)研究区南北山坡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不同,这与南北坡土地类型不同、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和地形地势的差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地貌类型区 伊洛河 空间信息处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 被引量:39
2
作者 马瑞萍 刘雷 +1 位作者 安韶山 党廷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2,共9页
有机碳是形成土壤团聚体的重要物质,植被群落通过有机残体的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通过影响团聚体的形成而影响土壤结构。为探究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意义,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带和草原带的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 有机碳是形成土壤团聚体的重要物质,植被群落通过有机残体的输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通过影响团聚体的形成而影响土壤结构。为探究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结构改良的意义,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带和草原带的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森林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草原带,森林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辽东栎群落〉人工刺槐群落〉狼牙刺群落,草原带植被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人工沙棘群落〉达乌里胡枝子+茭蒿群落〉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群落;(2)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两种植被带之间基本相同,相同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腐殖质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森林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草原带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各种形态的有机碳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或者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0.25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4)草原带每种植被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空间差异性较大,辽东栎群落各种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差异性都较大,〈0.25 mm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大于其他粒径;(5)草原带人工沙棘群落土壤各种形态有机碳在土壤剖面上的含量差异很小,其他各植被群落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2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群落 森林地带 草原地带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3
3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下载PDF
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比较评述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贵霞 李传荣 +1 位作者 许景伟 夏江宝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6-491,共6页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以前和现有物种进行多样性测度。学者们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众多的测度指标和方法,各种测度方法所揭示的生态学意义不尽相同。为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中选择更为适宜的测度指标,...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以前和现有物种进行多样性测度。学者们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众多的测度指标和方法,各种测度方法所揭示的生态学意义不尽相同。为在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中选择更为适宜的测度指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中所应用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并对各测度指标和方法进行比较,获得了最适合评价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或指标,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种间相遇机率和生态优势度指数是最适合评价温带森林群落α多样性的测度指标;Whittaker指数和Bray Curtis指数是值得推荐的β多样性测度方法;γ多样性可由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来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测度方法 温带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孙艳红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王玉杰 程云 石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 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下载PDF
"林带+林区+园林"——广州城市森林的总体布局与构建 被引量:17
6
作者 谢左章 刘燕堂 粟娟 《中国城市林业》 2004年第3期12-16,共5页
广州城市森林的总体格局是"林带+林区+园林",通过建设环城绿带、城市隔离绿带、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大面积林区和城区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心保留绿心,以各类绿带作为生态廊桥,连接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地和城郊的森林绿地... 广州城市森林的总体格局是"林带+林区+园林",通过建设环城绿带、城市隔离绿带、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大面积林区和城区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心保留绿心,以各类绿带作为生态廊桥,连接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地和城郊的森林绿地,形成"点成片、线成带、面成区"的格局,力求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与岭南文化景观有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林区 园林 广州市 城市森林 总体布局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董扬红 曾全超 +3 位作者 李娅芸 李鑫 张宏 安韶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7-284,共8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0~10 cm土层含量比10~20cm分别高61.43%,43.00%和34.65%;轻组有机碳森林区>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均为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上层含量较下层分别增加51.21.56.63,20.65 mg·kg^(-1);2.34,-0.08,0.99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表现为森林区最高,相对于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草本植被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区 森林草原区 草原区 活性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不同潮带红树林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际平 张宏伟 +1 位作者 李建军 刘素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1,共4页
通过对广东廉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红树林几种优势树种在不同潮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多呈均匀分布和中弱度混交,低潮带的红树林呈随机分布的概率较高,而高... 通过对广东廉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红树林几种优势树种在不同潮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多呈均匀分布和中弱度混交,低潮带的红树林呈随机分布的概率较高,而高潮带中红树林均匀分布的比例相对较高,空间大小分化和大小组合的差异不大。重构林分空间结构应以恢复到天然红树林结构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红树林 空间结构 潮带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的三维空间分布 被引量:19
9
作者 方精云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0-167,共8页
东亚森林植被带主要由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冷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组成。这些植被带的垂直分布高度随纬度(温度梯度)和经度(干湿度梯度)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根据大量的地植物学资料,从生态气候学... 东亚森林植被带主要由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冷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组成。这些植被带的垂直分布高度随纬度(温度梯度)和经度(干湿度梯度)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根据大量的地植物学资料,从生态气候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并给予了定量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湿润气候区,各森林植被带的分布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能用多级正弦函数来表达;随着经度的增加(由内陆向沿海变化),各植被带的分布高度呈直线下降趋势。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三维空间分布的经验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森林植被带 纬度 经度 三维空间分布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彭熙 钱晓刚 杨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173,共4页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际含水量表现为林地高于休闲地,土壤深层高于表层。表层水分变化最快,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与棵间蒸发。中间层次之,主要受蒸腾作用及水分垂直运动特征影响,底层最慢,其持水量受土壤结构的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划分结果为:0—20 cm为强烈变动带,20—50 cm为过渡带,50 cm以下为稳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林地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变化带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道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域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4 位作者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胡长河 王春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2-1119,共8页
道路在多种尺度上影响多种景观过程,确定道路对植被的影响距离和估算其影响面积是整合道路影响和生态过程的核心问题.本文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区选择不同等级道路(呼林主路、运材主线和运材支线)设置10条长50m垂直于道路的样带,每... 道路在多种尺度上影响多种景观过程,确定道路对植被的影响距离和估算其影响面积是整合道路影响和生态过程的核心问题.本文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区选择不同等级道路(呼林主路、运材主线和运材支线)设置10条长50m垂直于道路的样带,每条样带设置25个2m×2m的样方,依据样方植被调查数据计算每个样方的重要值,并利用该值进行移动窗口分析,确定道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距离.结果表明:该区道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距离为20~34m,且呼林主路、运材主线和运材支线之间无显著区别.道路影响距离内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大于森林内部生境,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增加21%和60%,灌木层对道路影响的反应比草本层更加稳定,而乔木层没有显著变化.草本植物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是路域植被的特征物种.以该影响距离为基础估算,2000年呼中林业局和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道路占地面积均约为0.10%,对植被的影响面积分别为1.70%和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景观 道路 植物多样性 影响距离 影响域
原文传递
随机森林算法在全球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方秀琴 郭晓萌 +3 位作者 袁玲 杨露露 任立良 朱求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0-1049,共10页
干旱是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对干旱进行可靠、有效的评估十分重要。本文以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土壤湿度、蒸散发、NDVI、叶绿素荧光等作为解释变... 干旱是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对干旱进行可靠、有效的评估十分重要。本文以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土壤湿度、蒸散发、NDVI、叶绿素荧光等作为解释变量,以基于SPI的干旱等级作为目标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2007—2012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以2013—2014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数据,对全球11个气候区分别建立干旱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论如下:SPI的时间尺度影响模型精度,在基于SPI1、SPI3、SPI6和SPI12划分的干旱等级的评估模型中,以基于SPI1的干旱等级为目标变量的模型的预测精度(60%~75%)较高,且模型能够捕捉到EM-DAT旱灾记录次数的90.91%、月份的78.47%,表明该模型对实际干旱事件具有良好的评估性能;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对模型的预测性能影响较小,可根据需求选择标准I(干旱/非干旱)或标准Ⅱ(重旱/非重旱)进行干旱评估;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与SPI的时间尺度和气候差异等因素有关。降水对基于SPI1的干旱等级的重要性最大,随着SPI时间尺度的增加,降水的重要性逐渐减小,温度、土壤湿度、NDVI和ET的重要性逐渐增大。降水以外的其他变量在不同气候区的重要性不同。在热带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温度或蒸散发的影响较大;在干燥气候区,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在温带气候区,仍以降水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在湿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对干旱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评估 干旱等级 SPI 随机森林 气候分区 降水 气温 土壤湿度
原文传递
高寒森林溪流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岳楷 杨万勤 +3 位作者 彭艳 黄春萍 张川 吴福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3-901,共9页
溪流广泛分布于高寒森林地表,凋落于其中的林木凋落物的分解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水体流动过程中的冲刷和淋洗作用及其他独特的环境条件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中木质素的降解。该研究采用凋落袋法对比研究了岷江上游高寒... 溪流广泛分布于高寒森林地表,凋落于其中的林木凋落物的分解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水体流动过程中的冲刷和淋洗作用及其他独特的环境条件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中木质素的降解。该研究采用凋落袋法对比研究了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典型且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凋落叶,即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在不同生境(林下、溪流和河岸带)下分解过程中木质素残留质量和浓度(质量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经过两年的分解,发现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木质素的降解;同一物种凋落叶在不同生境下木质素残留质量差异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溪流<河岸带<林下;在凋落叶分解的初期木质素有明显的降解,其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显著(p<0.05)的差异;在整个分解过程中,木质素残留质量总体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此外,生境类型、分解时期和区域性环境因子(温度、p H值和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能显著影响木质素的降解率。这些结果表明,传统上认为木质素在凋落叶分解初期相对稳定的观点可能并不准确,其浓度很可能是先下降后升高,这也与有关木质素动态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不同分解时期和不同生境下,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表明区域性环境因子在凋落叶分解和木质素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林下 溪流 河岸带 降解率 物种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焦翠翠 于贵瑞 +2 位作者 展小云 朱先进 陈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9-709,共11页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65%,深入了解全球森林生态系NPP的空间变异规律,是理解全球碳收支格局的基础。本论文以收集获得的野外站点实...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65%,深入了解全球森林生态系NPP的空间变异规律,是理解全球碳收支格局的基础。本论文以收集获得的野外站点实测NPP数据为基础,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区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呈现出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的NPP随着纬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则纬向规律不显著。全球各个大洲之间森林生态系统的NPP整体上差异不显著,只有南美洲森林生态系统的NPP显著高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森林生态系统。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呈现出从寒冷性气候区域向温暖性气候区域逐渐增大的趋势。经典的Miami模型能够较合理地估算当前气候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全球尺度上,年均温(r^2约为0.50)较年降水(r^2约为0.40)与森林生态系统的NPP有更强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气候区Miami模型
原文传递
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东北林业与林区发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佟光霁 李德江 《绿色中国(理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4M期36-38,共3页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林业与林区既要发挥支撑作用,又要借势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 林业 跨越式发展 林区经济 人力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成 郄光发 +4 位作者 李景中 吴旻 贾宝全 邱尔发 詹晓红 《中国城市林业》 2011年第2期8-12,18,共6页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总体布局 分区布局 生态林 文化林 产业林
下载PDF
社会资本对林区创业农户生态保护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明天 梁媛媛 薛永基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92,共12页
生态保护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故林区农户在创业的同时要对生态进行保护。本文基于福建、江西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林区农户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其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构成林区农户创业... 生态保护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故林区农户在创业的同时要对生态进行保护。本文基于福建、江西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林区农户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其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构成林区农户创业资本的家族资本、政府资本与邻里资本中,只有家族资本能够直接促使林区农户在创业过程中采取生态保护行为,而政府资本则使得林区农户的创业行为对生态保护产生负面影响,邻里资本对林区农户创业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行为则没有影响。这表明,林区农户在创业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行为符合经济人假说,林区农户对创业的负外部性重视不够。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应将生态保护政策与林区创业农户的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户创业 生态保护 林区
原文传递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崔师堂 《科教导刊》 2015年第9Z期35-36,共2页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和开展,标志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实施重大战略的转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反响。尤其是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天然林...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和开展,标志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实施重大战略的转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反响。尤其是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天然林保护以及林业生态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保证两项工程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认清其优势和作用很有必要。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分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天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区 林业生态 天然林保护 对策
下载PDF
三亚市森林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被引量:8
19
作者 殷继艳 贾晓丽 +2 位作者 郭亚娇 杨强 张为然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2,共5页
为考虑致灾因子时空异质性特征、体现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作用下的自然固有火险等级属性,达到动态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的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因子、地形因子、植被因子和人为因子4类共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 为考虑致灾因子时空异质性特征、体现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作用下的自然固有火险等级属性,达到动态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的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因子、地形因子、植被因子和人为因子4类共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现行森林火险区划标准叠加分析并区划三亚市森林火灾风险。通过与历史火灾数据比对,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三亚市总体森林火险等级较低,绝大部分处于中风险和较高风险范围,高风险区主要存在东、西线高速公路以北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往南至滨海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层次分析法 火险区划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时空变化及其森林恢复研究
20
作者 王健 杜玉玲 +2 位作者 高钊 吕海燕 时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时间序列产品对大兴安岭2002—2021年火烧迹地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并对火后森林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2002—2021年间,大兴安岭森林地区火灾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火烧迹地面积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3年无论是过火面积还是火灾频率都为最高,2008年次之,2019年过火面积最小;林火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3月过火面积和过火次数都为最高,9月的过火次数较高;同时林火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呈不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且内蒙古地区的林火面积远远大于黑龙江地区。对过火地区的林种分析可知,阔叶林的过火区域最大,其次是混交林,最后是针叶林。通过对过火区域的GPP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一般灾后第一年GPP数值恢复最快,但需要近7 a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过火前的生长水平,且不同森林类型在灾后恢复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阔叶林地恢复速度较快,其次是针叶林,之后是混交林。了解林火的时空分布能够为布置和调整防火、灭火力量提供数据支撑,灾后森林的恢复研究可为森林重建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森林恢复 MOD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