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8
1
作者 王永军 王空军 +3 位作者 董树亭 胡昌浩 张吉旺 刘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2-497,共6页
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氮肥用量、时期对一年生夏播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来评价其饲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夏播墨西哥玉米生长季内刈割 3 茬,叶片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贡献最大;在中氮(300... 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氮肥用量、时期对一年生夏播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来评价其饲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夏播墨西哥玉米生长季内刈割 3 茬,叶片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贡献最大;在中氮(300 kg·ha-1)和高氮(600 kg·ha-1)2 种水平下,氮肥用量对第 1 茬草产量的影响大,底肥肥效仅持续作用到第 2 茬的叶片;第 2 茬的茎鞘及第 3 茬的整个收获部分都表现追肥效应。增施氮肥提高了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含量,降低了粗灰分(CA)、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氮肥水平对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NFE)及总能量(GE)的产量影响程度大于施肥时期,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底肥肥效降低而追肥肥效增加;酸性洗涤纤维的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是由于干物质产量提高的幅度大于含量降低的幅度。在较高氮肥水平下,底肥一次施入有利于提高产量及其饲用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墨西哥玉米 饲用 营养品质 底肥 肥效 粗灰分 含量 影响 CP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杂交苏丹草产量饲用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晓艳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锋 吴正峰 叶梅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94-99,共6页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氮肥对杂交苏丹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苏丹草干物质总产量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N4处理最高,相同的施氮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增产效果好。氮肥处理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对...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氮肥对杂交苏丹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苏丹草干物质总产量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N4处理最高,相同的施氮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增产效果好。氮肥处理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对照,头茬草CP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P含量降低,分次施肥处理施氮量增加,CP含量降低。对照处理粗灰分(CA)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A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降低,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升高。杂交苏丹草5大营养成分产量均是N4处理最高,对照最低,CP产量顺序是N4>N1>N2>N3>N0,3次收获的粗脂肪(EE)、CA、ADF、NFE总产量,均是肥料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的处理高。各氮肥处理总能量(GE)均高于对照,其中N4处理最高,其次是N2处理,分次施肥的处理有利于总能量的增加。再生系数表现为相同施氮量分次施用处理高于一次性施用的处理,N4处理可使杂交苏丹草再生系数达到最大。比较发现,生产上采用N4(600 kg/hm2,底肥∶追肥=1∶2)处理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苏丹草 氮肥 产量 饲用品质 再生系数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不同青稞品种秸秆饲用品质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白婷 靳玉龙 +2 位作者 朱明霞 王波 唐亚伟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9-64,共6页
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西藏主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为提高青稞秸秆饲用的科学性及实效性,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藏地区种植的9个青稞品种秸秆的11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 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西藏主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为提高青稞秸秆饲用的科学性及实效性,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藏地区种植的9个青稞品种秸秆的11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9个青稞品种秸秆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5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66.00%~87.10%之间,平均含量为72.82%,酸性洗涤纤维平均含量为50.48%;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测定的11项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时提取了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5.07%。经综合评价模型得出,9个青稞品种饲草综合得分排序结果为:藏青320>QB16>QTB23>QTB25>藏青2000>QTB17>QTB13>QTB11>QTB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秸秆 主成分分析 饲用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施氮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磊 梁卫 +2 位作者 陈一昊 王永军 王立春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6,79,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紫花苜蓿鲜、干草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磷钾肥条件下,施氮肥可同时提高鲜草与干草产量,除第一茬外,第二、三、四茬,中氮(0.18 g·株-1)比高氮(0.36 g·株-1)对生物量的...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紫花苜蓿鲜、干草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磷钾肥条件下,施氮肥可同时提高鲜草与干草产量,除第一茬外,第二、三、四茬,中氮(0.18 g·株-1)比高氮(0.36 g·株-1)对生物量的影响显著,且随收获次数的增加,不施氮(0 g·株-1)处理的鲜、干草产量较施氮下降快;中氮水平较高氮水平更利于提高粗蛋白(CP)、粗脂肪(EE)与粗灰分(CA)含量及产量,降低粗纤维(CF)含量,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并增加总能量(GE)的产量;不同氮肥用量对苜蓿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时期不同,中氮水平可以降低收获中期纤维蛋白比,提高饲草饲料的营养品质,高氮水平则利于降低植株初期与收获后期纤维蛋白比,提高饲草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氮肥 产量 饲用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n Yield and Forage Nutritive Quality of Zea mexicana 被引量:2
5
作者 WANGYong-jun WANGKong-jun +1 位作者 YUANCui-ping XU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04-611,共8页
A poo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strategies (rates and stage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yield and forage nutritivequality of Zea mexicana cultivated in summer, ... A poo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strategies (rates and stage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yield and forage nutritivequality of Zea mexicana cultivated in summer, 2002. In the whole growing stage, its stemwas clipped three times at the height of 25cm when it was 110cm high (H1, H2 and H3 stand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harvest stage, respectively). Six indexes includingcrude protein (CP), ether extract (EE), nitrogen free extract (NFE), acid detergentfiber (ADF), crude ash (CA), and general energy (GE)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foragenutritive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P and EE increased but thecontent of CA and ADF decreased under the two nitrogen rates (High-rate N, 600kgha-1;Mid-rate N, 300kgha-1). The fresh and dry harvest biomass of the whole plants on H1 andthose of the leaves on H2 were also improved. But the stalks on H2 and the whole plantson H3 were affected mainly by dressing nitrogen fertilizer. The yield of CP and EE, CA,NFE, and G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nitrogen rates. The ADF yield increased was due to theincrement of the fresh and dry harvest biomass. Nitrogen applied as base fertilizer forsummer Zea mexicana can be harvested a higher biomass and improve the forage nutritive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a mexicana NITROGEN Application YIELD forage nutritive quality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人工草地建植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贾纳提 刘梦 +2 位作者 梁维维 李学森 麦丽亚.伊尔斯比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6-1130,共5页
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 在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8种牧草,旱作建植豆禾混播、豆科及禾本科单播多年生人工草地。运用AHP和DTOPSIS分析法进行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综合比较,旨在筛选适宜于该区域及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旱作人工草地类型。结果表明: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混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无芒雀麦+冰草+苇状羊茅混播;最适宜的单播人工草地类型是红豆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北坡中山带 旱作人工草地 牧草产量 牧草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10个品种小黑麦籽粒产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7
作者 魏向宇 王斌 +3 位作者 王腾飞 冯琴 倪旺 邓建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8-1678,共11页
筛选适宜的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是宁夏引黄灌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小黑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小黑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冀饲草3号’... 筛选适宜的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品种是宁夏引黄灌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小黑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种子产量和营养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小黑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冀饲草3号’的株高最高,为171.17 cm,与‘鉴46’‘鉴12’和‘晋饲草1号’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鉴46’的节数最多,为5.33;‘晋饲草1号’的穗长、穗重、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4.32 cm、5.56 g、31.67、55.14 g、4.47 g和7478.95 kg·hm-2;小黑麦的籽粒粗脂肪含量介于2.77%~3.82%,籽粒粗蛋白含量介于12.31%~13.63%,其中‘冀饲草1号’的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3.63%和3.82%;对小黑麦饲草营养品质而言,‘普瑞’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9.31%,‘晋饲草1号’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3%,‘优能’的粗灰分含量最高,为7.46%,‘甘农2号’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57.07%和31.16%。经主成分分析得出,‘晋饲草1号’综合得分最高,相比于其他品种更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籽粒营养品质 饲草营养品质 相关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种间关系和生产性能评价的青稞豌豆混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童鑫 姚有华 +3 位作者 吴昆仑 姚晓华 白羿雄 安立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87-1301,共15页
为解决青稞因生产环境限制,合理轮作无法推行,常年连作导致的粮草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昆仑15号’‘柴青1号’和‘昆仑14号’3个青稞品种,‘草原23号’和‘草原24号’2个豌豆品种为供试材料,按照播量1∶1设置6个混作处理,探索不同处... 为解决青稞因生产环境限制,合理轮作无法推行,常年连作导致的粮草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昆仑15号’‘柴青1号’和‘昆仑14号’3个青稞品种,‘草原23号’和‘草原24号’2个豌豆品种为供试材料,按照播量1∶1设置6个混作处理,探索不同处理下两物种的竞争与共存关系和粮草生产性能,筛选出种间相互促进且粮草生产性能优良的最优混作组合。再将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设置5个不同混作比例,筛选能稳定实现粮草双高,饲草优益的禾豆混作的比例。结果表明,‘昆仑15号’和‘草原23号’混作组合中两品种物候期相近,种间相互促进,粮草生产性能均显著高于其他混作组合;当混作比例为1∶9时最佳,粮、草产量同步提高,籽粒与秸秆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比例,且饲草营养品质显著优于单作,可最大程度地发挥禾豆混作、粮草双高的优越生产性能。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青稞种植区耕作制度、提高作物粮草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豌豆混作 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 生产性能 饲草营养品质
下载PDF
高丹草品种品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进 韩登旭 +5 位作者 梁晓玲 阿布来提 雷志刚 阿依古丽.艾买提 胡铭 李铭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28-831,共4页
研究通过对从外省区引入新疆的几个高丹草品种品质性状和鲜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与鲜生物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粗蛋白、粗脂肪与干物质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甘露2号和先锋两... 研究通过对从外省区引入新疆的几个高丹草品种品质性状和鲜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与鲜生物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粗蛋白、粗脂肪与干物质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甘露2号和先锋两个高丹草品种相对其他品种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甘露2号鲜生物产量76300 kg/hm2,干生物产量26500 kg/hm2,粗蛋白含量8.77%,粗脂肪含量1.57%,粗纤维含量30.53%;先锋鲜生物产量74 766.67 kg/hm2,干生物产量25395.43 kg/hm2,粗蛋白含量8.78%,粗脂肪含量1.42%,粗纤维含量33.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丹草 产量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与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姚喜喜 王立亚 +3 位作者 严振英 张文娟 孙海群 周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65-172,共8页
为研究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P&l... 为研究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P<0.01);放牧显著增加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Crude fat,CF)、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和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显著降低了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s,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s,ADF)(P<0.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牧草CP,CF,DMD和ME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牧草CP,CF,DMD和ME与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之,放牧处理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牧草营养品质。建议对围封温性荒漠草原进行适度放牧,以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温性荒漠草原 植被特征 牧草营养品质 相关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特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喜喜 王立亚 +6 位作者 严振英 李泉林 王有彬 马秉云 雷延民 周睿 谢久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3-120,共8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差异,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粗蛋白...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差异,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含量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DMD与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AD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高度(Elevation,ELE)与DMD,CP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和ADF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CP,ADF,NDF和DMD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ADF和NDF逐渐降低,而CP和DMD逐渐增高,牧草品质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类型 营养品质 干物质消化率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金龙 刘洁 +4 位作者 殷建鹏 葛静 侯蒙京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85,共14页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对草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深入研究天然草地牧草品质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可利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以...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对草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深入研究天然草地牧草品质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可利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遥感反演的主要成果、常用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了我国在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监测与评价方面尚存在数据获取困难、相关研究缺乏、软硬件性能不足等问题;在多种观测平台及相关技术不断革新背景下,探索星载、机载和地面高光谱数据的有机结合,强化高光谱遥感仪器性能,提高关键营养成分的反演精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牧草营养 品质 高光谱遥感 进展
下载PDF
不同类型草地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牧草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喜喜 才桑加 +4 位作者 李长慧 孙熠 张榕 周浪敏 马学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66-1276,共11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县境内围封8a的荒漠草原(DR)、高山草原(AST)、草甸草原(MS)、沼泽草甸(SM)、高寒草甸(AM)和高寒灌丛(ASH)为对象,研究6种类型草地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牧草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县境内围封8a的荒漠草原(DR)、高山草原(AST)、草甸草原(MS)、沼泽草甸(SM)、高寒草甸(AM)和高寒灌丛(ASH)为对象,研究6种类型草地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牧草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在AM和MS中显著高于ASH、AST、SM和DR。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在AM中最高,在MS中最低,而不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在各类草地中为AM>SM>DR>ASH>AST>MS;牧草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在ASH中最高,在DR中最低,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变化正好相反,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DFD)在SM和ASH中最高,而在AST和DR等低海拔的草地中最低;牧草中CP、EE、DMD、NDFD和ADFD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而牧草中的NDF、ADF含量和粗蛋白消化率(CPD)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牧草饲用价值作为评价牧草营养品质的综合性指数,在不同草地间的变化规律与CP和EE等指标基本一致。因此,在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利用过程中,建议采用牧草饲用价值指数,从牧草营养含量和消化率两个方面综合评价草地营养价值,合理配置放牧家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植物群落特征 牧草营养品质 体外消化率 牧草饲用价值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地形饲用植物对藏羊偏食性的影响
14
作者 王金兰 曹文侠 李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13-7225,共13页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不明晰。以祁连山不同地形(阶地、河漫滩、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饲用植物(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杂类草、可食灌木及群落)为对象,采用舍饲自助餐式实验法开展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采食选择研究,探讨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偏食性,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藏羊偏食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阴坡最高,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阶地最高,杂类草和整个植物群落的营养品质在阳坡最高。(2)藏羊对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干物质采食量均在阳坡最高,分别为42.6、68.7、69.8 g/h和237.6 g/h,而均在河漫滩最低,分别为7.3、8、21.8 g/h和69 g/h。(3)藏羊对阳坡的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偏食性最高,偏食性指数分别为5、8、8.1和27.7,而对河漫滩饲用植物的偏食性最低。(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植物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是影响藏羊偏食性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草地动植物互作关系及制定科学放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藏羊 牧草营养品质 偏食性 食性选择
下载PDF
豆禾间行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15
作者 许莹月 侯钰荣 +5 位作者 王静 周晨烨 孙宗玖 朝木力嘎 柯梅 王玉祥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6,共12页
为筛选适宜北疆地区的牧草混播种植模式,在农业部旱生牧草原种基地(新疆呼图壁县)设置豆科-禾本科间行混播试验。豆科-禾本科混播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共5个处理,以单播紫花苜蓿和单播冰草为对照。研究混播比例对... 为筛选适宜北疆地区的牧草混播种植模式,在农业部旱生牧草原种基地(新疆呼图壁县)设置豆科-禾本科间行混播试验。豆科-禾本科混播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共5个处理,以单播紫花苜蓿和单播冰草为对照。研究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及草地生物量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豆禾比为1∶1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种间竞争,且草地生物量较高,可达12.63 t/hm^(2),高于两种单播处理;(2)豆禾比为1∶1时牧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较高,分别为16.90%、1.77%和104.5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5.01%,可溶性糖最高,为4.86%,营养价值综合评价高于两种单播处理;(3)土壤养分含量与混播比例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豆禾比为1∶2时,与单播紫花苜蓿和单播冰草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综合评价表明,在追求高产量和高牧草营养品质时,豆禾比为1∶1是最佳混播组合;而豆禾比为1∶2则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牧草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间行混播
下载PDF
藏北高寒天然草地常见牧草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新永 李少伟 +2 位作者 刘增辉 陈林耀 武建双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97-3806,共10页
为探究草地管理方式、土壤养分、气候条件、群落结构对不同功能群植物营养品质的相对影响,2020年夏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高寒草原与荒漠草原选取样地进行植物和土壤采样。结果表明:(1)高寒草原区牧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区,而粗脂肪... 为探究草地管理方式、土壤养分、气候条件、群落结构对不同功能群植物营养品质的相对影响,2020年夏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高寒草原与荒漠草原选取样地进行植物和土壤采样。结果表明:(1)高寒草原区牧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区,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荒漠草原区(P<0.05);放牧管理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原区牧草的粗蛋白含量(P<0.05);(2)高寒牧草的粗脂肪含量随生长季降雨增加而降低(P<0.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生长季温度升高而增加(P<0.05);(3)牧草的粗脂肪含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纤维素含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综上所述,藏北高寒草地常见牧草营养品质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和草地管理方式的多重调控。因此,建议未来通过优化草地管理、调控土壤养分有效性来改善藏北天然高寒草地常见牧草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管理 牧草品质 气候梯度 土壤养分 植物多样性 植物功能群
下载PDF
黄土高原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系统生产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浩 刘楠 +6 位作者 王占军 杜建民 王利锋 秘一先 俞鸿千 徐恒康 张英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90-1903,共14页
分别在阳坡和阴坡建植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紫花苜蓿+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3种混播草地,于建植第2年开展肉牛轮牧试验,分别测定以上3种混播草地的植被... 分别在阳坡和阴坡建植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紫花苜蓿+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3种混播草地,于建植第2年开展肉牛轮牧试验,分别测定以上3种混播草地的植被组分、牧草营养品质、牧草产量和家畜增重,旨在探究黄土高原阳坡和阴坡退耕地上不同类型豆禾混播草地的草畜系统生产力,以期为该区域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的建植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各混播组合中混播草种在植被中的干重比例维持在80%以上,可提供牧草增重净能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介于1.6~3.0MJ·kg^(-1)和12.7%~17.6%;紫花苜蓿+鸭茅组合在各坡向的牧草产量均显著(P <0.05)高于其余两个混播组合,阳坡的牧草产量显著(P <0.05)高于阴坡。家畜单位个体增重在混播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 0.05),阳坡3种豆禾混播草地均可持续满足体重4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以上的营养需要;阴坡家畜单位个体增重显著(P <0.05)低于阳坡,这可能与该坡向放牧家畜在出牧和归牧过程中较高的能量消耗有关;阳坡家畜单位公顷增重取决于牧草产量,紫花苜蓿+鸭茅组合家畜单位公顷增重较其余两个混播组合分别提高11.4%和18.4%。综上,紫花苜蓿+鸭茅组合牧草产量和家畜单位公顷增重最高,可作为该区域建植放牧型栽培草地的首选组合;阳坡牧草产量高于阴坡,更适合在阳坡建植放牧型豆禾混播草地以获得更高的草畜系统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坡向 草地产量 牧草营养品质 家畜生产性能 草畜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