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步法中医导引术治疗偏瘫足下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文汝 赵海红 +3 位作者 张学敏 曹效 孙爱萍 李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32-634,共3页
目的:改良古老中医导引术,简化其操作、提高其对偏瘫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以调神,调息为基本技术的按照传统中医导引术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改良为运动想象和模拟、精力调集、确定目标点、击发、坚持和放松六个步骤。选取脑卒中偏瘫... 目的:改良古老中医导引术,简化其操作、提高其对偏瘫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以调神,调息为基本技术的按照传统中医导引术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改良为运动想象和模拟、精力调集、确定目标点、击发、坚持和放松六个步骤。选取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六步法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FMS)、Lovett徒手肌力检查(MMT)、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肌电信号强度(EMG)等功能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各项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六步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训练后数据:MMT:六步法组:3.62±1.21,对照组:2.13±1.01;胫前肌EMG:六步法组:87.31±23.66μV,对照组:43.18±8.36μV;AROM:六步法组:18.43±2.68°,对照组:13.47±4.36°;胫前肌FMS:六步法组:1.7±0.47,对照组:0.7±0.47。结论:六步法中医导引术是康复卒中偏瘫足下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中医导引术 六步法 偏瘫 足下垂
下载PDF
踝足矫形器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宋林 庄淑美 +3 位作者 郑家鼎 胡耀全 李振忠 王和鸣 《中国康复》 2005年第1期64-64,F003,共2页
目的:设计和制作“T”形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器(AFO),探讨其对预防、矫治踝关节畸形的作用。 方法:截瘫、偏瘫及骨折患者中配戴“T”形AFO(T形组)40例,配戴传统式AFO(传统组)34例及可调式 AFO(可调组)10例,分别观察其踝关节活动度的保... 目的:设计和制作“T”形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器(AFO),探讨其对预防、矫治踝关节畸形的作用。 方法:截瘫、偏瘫及骨折患者中配戴“T”形AFO(T形组)40例,配戴传统式AFO(传统组)34例及可调式 AFO(可调组)10例,分别观察其踝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状态。结果:配戴4-12周后T形组仅3例踝关节活 动度评为差,传统组10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可调组中8例畸形状况明显改善。结论:“T” 形AFO可预防足下垂和内外翻足;可调式可以较好矫治踝关节畸形,2种既保留原有的功能,又增加和扩大 了对踝关节畸形的预防、矫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足下垂 内翻足 外翻足
下载PDF
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宏玉 朱路文 +1 位作者 唐强 陈慧杰 《康复学报》 201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梗死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梗死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步行能力(Step Test时间)评价患者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早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足下垂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雪红 赵树平 +2 位作者 王金平 李伟 张俊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6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 目的 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丰隆、照海、悬钟、承山、太冲等穴位,并选其中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分别用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其中周一周四电针针刺胫前肌,周二,三,五,六电针针刺腓骨长短肌。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针综合治疗仪均选用20~30H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次30min。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观察两组足下垂发生率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现代康复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下载PDF
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新伟 杨晓伟 代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足下垂 步行能力 电针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60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兰颖 王春南 +1 位作者 林年年 张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14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肌力及主动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肌力,纠正足下垂步态,进而明显提高其粗大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脑性瘫痪 足下垂
下载PDF
新型足托板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小惠 王燕 马延爱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280-281,285,共3页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足托板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足托板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足托板组在康复治疗前、后使用新型足托板,每天间断使用3次,总穿戴支具时间每天不少于8 h;对照组足下垫方枕,...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足托板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足托板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足托板组在康复治疗前、后使用新型足托板,每天间断使用3次,总穿戴支具时间每天不少于8 h;对照组足下垫方枕,均使肢体保持功能位(踝关节处于90°)。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评患者足下垂、内翻角度。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托板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论是足下垂角度(24.5°±4.2°vs 28.4°±5.1°),还是足内翻角度(19.4°±2.0°vs21.2°±1.5°),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足托板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所致的足下垂,提高生活能力,且携带和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足托板 康复锻炼
下载PDF
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和矫正足下垂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姚美霞 朱小红 +2 位作者 池月英 唐秋芳 吴方苑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7年第4期16-18,共3页
目的评价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及矫正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预防组为长期卧床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实验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患肢踝关节处于功能位并穿夹板鞋的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用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 目的评价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及矫正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预防组为长期卧床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实验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患肢踝关节处于功能位并穿夹板鞋的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用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简称康复仪)治疗。比较2组预防足下垂的有效率。矫正组为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矫正,实验组应用康复仪矫正。比较2组矫正足下垂的有效率和下肢肌容积变化。结果在预防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预防足下垂的有效率分别为68.7%和9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有效率较高。在矫正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矫正足下垂的有效率分别为60%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较高。两组30d时的下肢肌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较高。结论康复仪比传统护理能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足下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 矫正 足下垂
下载PDF
2235例麻风垂足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严良斌 张国成 +3 位作者 李文忠 郑志菊 陈祥生 余美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 : 了解麻风垂足的患病情况 ,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 选择江苏 11个县市存活的麻风治愈者及现症患者为调查对象 ,资料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 : 麻风垂足的患病率为 15 .7% ,单足 (13.6 2 % )高于双足 (2 .0 7% ... 目的 : 了解麻风垂足的患病情况 ,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 选择江苏 11个县市存活的麻风治愈者及现症患者为调查对象 ,资料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 : 麻风垂足的患病率为 15 .7% ,单足 (13.6 2 % )高于双足 (2 .0 7% ) ,男性 (16 .39% )高于女性 (13.84 % ) ,现症及复发病人(31.2 8% )高于治愈者 (15 .0 7% ) ,BT、BB型麻风占 2 3.5 6 %及 2 0 .96 %。麻风病期在 5年以内发生垂足的少菌型麻风 (72 .4 1% )高于多菌型 (5 0 .4 7% ) ;发生过麻风反应的患者垂足占 33.75 %。垂足有足底溃疡 (2 1.2 1% )、足骨破坏 (19.17% )及足畸形 (2 7.4 3% )多于无垂足的溃疡 (15 % )、骨破坏 (15 .0 9% )及足畸形 (2 0 .19% )。 989只垂足可通过手术矫治 ,要求治疗者只占 30 %。结论 : 麻风垂足以男性、现症及复发病人多见且以单足为主 ,垂足发生的足底溃疡及足畸形明显增多 ,三分之二的垂足失去了手术矫治的机会 ,70 %的患者对垂足的治疗没有信心。麻风垂足的发生与麻风诊断和治疗的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垂足 流行病学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n Index for Drop-Foot Severity of DPN Patients
10
作者 Albert K. Chong Suhad K. R. Al-Magsoos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9年第5期61-64,共4页
Currently, the population percentage of diabetics suffer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and foot-drop gait anomaly was estimates as 15%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nset of foot-drop could not be detected until... Currently, the population percentage of diabetics suffer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and foot-drop gait anomaly was estimates as 15%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nset of foot-drop could not be detected until symptoms could be observed visually, patient falling or patient experiencing painful gait issues and expensive medical tests.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by utilizing the plantar-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DPN drop-foot gait, a set of index could be developed for the severity of D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AR Pressure Sensor Gait foot-drop DPN DIABETIC INDEX
下载PDF
胫后肌腱前移术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严良斌 张国成 +3 位作者 郑逖生 吴余乐 钱坚革 居建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 : 了解胫后肌腱前移术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效果。方法 : 近 3年随访了 1985~ 1996年部分手术患者 ,对其 80例 82只足的步态、踝关节主动背屈、跖屈功能、移位肌肌力变化、有无足部畸形、溃疡发生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等进... 目的 : 了解胫后肌腱前移术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效果。方法 : 近 3年随访了 1985~ 1996年部分手术患者 ,对其 80例 82只足的步态、踝关节主动背屈、跖屈功能、移位肌肌力变化、有无足部畸形、溃疡发生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等进行检查和记录 ,并结合标准综合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 随访82只足中 ,远期效果优 5 1足、良 17足、尚可 12足及无效 2足。其中 :移位肌止于骨孔 37足中 ,优良 31足 ,2足移位肌腱滑脱。移位肌止于肌腱的 4 5足中 ,优良 37足 ,3足发生轻度的内翻 ,2足出现垂趾 ,2足肌腱止点处皮下粘连 ,3足发生溃疡 ,3足内翻复发。骨间膜法与皮下隧道法不论移位肌的止点是骨孔还是肌腱其术后优良足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 胫后肌腱前移术加跟腱延长术矫治麻风垂足可获得优良的远期效果 ,选择移位肌腱路径及止点应依据垂足合并足内翻的程度、垂趾以及骨质疏松的有无 ,胫腓骨下段间隙的大小来确定。手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肌腱前移术 矫治 麻风 垂足 足内翻
下载PDF
可调式踝关节牵引固定架在矫形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树科 王鑫 +1 位作者 崔海文 郭俊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0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可调式踝关节牵引固定架在矫形外科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5年5月,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45例55足,手术治疗后分别行可调式踝关节牵引固定(A组,n=26例,32足)和石膏外固定(B组,n=19例,23足)。随... [目的]探讨可调式踝关节牵引固定架在矫形外科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5年5月,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45例55足,手术治疗后分别行可调式踝关节牵引固定(A组,n=26例,32足)和石膏外固定(B组,n=19例,23足)。随访比较2组关节矫形疗效和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样本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8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就踝关节功能评分和矫形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固定架控制踝关节位置准确,可促进踝关节融合,后期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固定架 创伤 矫形 足下垂
下载PDF
足下垂护理鞋具联合穴位按揉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沈文英 王丽华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3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足下垂护理鞋具联合穴位按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第7天病情基本稳定即采用自行研制的足下... 目的探讨足下垂护理鞋具联合穴位按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第7天病情基本稳定即采用自行研制的足下垂护理鞋具对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同时选择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位推拿按揉。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17.33±0.86减至10.50±3.83,生活能力状态分级由4.58±0.76减至2.70±1.11,肌力进步2级及进步1级者达51例,干预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足下垂护理鞋具配合中医穴位推拿按揉护理脑梗死偏瘫患者,可提高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足下垂护理鞋具 穴位按揉 肌力 康复护理
下载PDF
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偏瘫足下垂疗效及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横滔 刘国和 +2 位作者 肖洪波 陆华 肖少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步行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8月于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与肌电... 目的研究头皮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步行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8月于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及治疗后两组踝背屈角度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I期及V期占比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Ⅱ、Ⅲ、Ⅳ期占比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Holden步行功能分级5级与4级占比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1级、2级、3级占比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肌电信号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背屈功能障碍总治疗有效率88.0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34/50)。结论头皮针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患者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使肌群活动能力增强,同时提升踝背屈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肌电生物反馈 偏瘫足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创伤性足下垂畸形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后的足底压力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剑 孟国林 +3 位作者 程建岗 徐超 赵飞 袁志 《海军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足下垂患者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后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选取30名接受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的创伤性足下垂成人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以30名同年龄健康人作为... 目的研究创伤性足下垂患者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后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选取30名接受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的创伤性足下垂成人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以30名同年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足底各分区的峰值压强(peak pressure,PP),触地面积(contact area,CA)和压强-时间积分(pressure-time integral,PTI)等指标评估行走状态下术后患者的足底压力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足在足趾区域的PP,CA和PTI降低,在第五跖骨头、足跟外侧区域的PP,CA和PTI升高。结论创伤性足下垂畸形患者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术后的足底压力尚未恢复正常,前足外侧区域有应力过载风险,临床中还需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来恢复正常的足底压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畸形 足下垂 ILIZAROV技术 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下载PDF
胫后肌两种移位术式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6
16
作者 钱坚革 姚伟华 钱崇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1,共2页
目的 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 方法  2 0 0 1年 1~ 10月对近 10年的 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 目的 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 方法  2 0 0 1年 1~ 10月对近 10年的 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移位肌肌力变化、足部畸形和溃疡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等进行检查和记录 ,综合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 胫后肌移位术经皮下隧道法 2 2例 ,经骨间膜法 15例 ;肌腱止于骨孔 9例 ,其余均止于肌腱。所有患者均行跟腱延长。手术总优良率达 86 %。经骨间膜法的主动背屈功能优于皮下隧道法。获得随访时间 35例 (1例失访 ,1例死于肿瘤 ) ,随访时间 2~ 11年 ,平均 4年。有 14例出现轻度足内翻 ,主要发生在经皮下隧道的患者 ;与经骨间膜法的 13例中仅出现 2例相比较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其中并发症 :垂趾 5例 ;小腿肌肉萎缩 4例 ;肌腱吻合处断裂与肌腱粘连各 1例。 结论 胫后肌移位术矫正垂足可获优良的远期效果 ,应尽量采用经骨间膜法胫后肌移位术以避免术后并发足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肌 移位术式矫治 麻风垂足 远期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自制防足下垂固定器在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艳 袁观惺 李言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23期2985-2987,共3页
目的:为肢体瘫痪患者设计防足下垂固定装置,以防止患者长期足下垂引起肢体废用性萎缩,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防足下垂固定器由放置下肢及足部的T型凹槽及覆盖在上面的海绵两部分组成。将108例下肢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为肢体瘫痪患者设计防足下垂固定装置,以防止患者长期足下垂引起肢体废用性萎缩,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防足下垂固定器由放置下肢及足部的T型凹槽及覆盖在上面的海绵两部分组成。将108例下肢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防足下垂固定器。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和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仰卧位)。结果治疗前,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和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90.85±3.02)分,对照组为(83.50±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 P<0.05);研究组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0.90±2.14)分,对照组为(22.13±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5,P<0.05)。结论防足下垂固定器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可有效替代护理人员手工固定,适合下肢瘫痪患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麻痹 防足下垂固定器 下肢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神经训导三阶段康复方法治疗偏瘫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冀永久 张坤 +1 位作者 苏琳琳 赵文汝 《中国医药》 2017年第8期1163-1167,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训导三阶段康复方法治疗偏瘫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6年10月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收住的偏瘫足下垂患者4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 目的 探讨神经训导三阶段康复方法治疗偏瘫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6年10月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收住的偏瘫足下垂患者4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训导三阶段(神经潜能开发、运动程序重建、实际应用性训练)康复方法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足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胫前肌运动程序信号(sEMG)强度。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足背屈AROM、胫前肌sEMG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足背屈AROM、胫前肌sEMG强度均高于对照组[(26.6±3.1)分比(18.4±2.7)分、(12.4±1.1)°比(9.6±1.4)°、(133±40)μV比(92±37)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训导三阶段康复方法是符合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自然规律的方法,治疗偏瘫足下垂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足下垂步态 神经训导 三阶段疗法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5
19
作者 单莎瑞 黄国志 +1 位作者 曾庆 汪孝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神经肌肉电刺激 步态分析 时空参数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7
20
作者 刘翠华 张盘德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陈丽珊 林楚克 李桂恩 武士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