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间歌谣看徽州商业生活习俗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根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的优良习俗,反映了徽商早婚习俗、爱情生活和徽商妇从一而终的风俗观念,还反映了徽商妇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民俗特征。并从民间音乐艺术的角度,对相关民谣进行了一些文化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徽商 习俗 文化
下载PDF
海南羊山地区“黎话”珍稀文献《俗语民谣》的学术价值及语言特色 被引量:1
2
作者 符雪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7-21,共5页
"黎话"民谣是羊山一带广为传唱的民族语言歌谣,是海南羊山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话"民谣语言独具特色,题材内容广泛,反映了羊山地区人们劳作、生产、恋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黎话"由于没有... "黎话"民谣是羊山一带广为传唱的民族语言歌谣,是海南羊山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话"民谣语言独具特色,题材内容广泛,反映了羊山地区人们劳作、生产、恋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黎话"由于没有文字形式,主要靠代代口传的传播方式,目前很多民谣已经失传。新发现的《俗语民谣》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大字"的独特方式记录歌词,完善了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填补了羊山地区"黎话"没有文字记载和民俗口头文学的空缺,为研究"黎话"的大量借词现象提供了文字载体。因此,该书对研究和传承"黎话"及其民谣、羊山地区"黎话"文化均具有很高价值,是海南羊山地区的民族文化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民谣》 羊山地区 “黎话” 民谣 语言特色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方俗词语选释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登桥 《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3-75,共3页
学者们对《聊斋俚曲集》中保留的方言俗语词做了大量的考释,但仍有部分词语意义不明,有待诠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方言例证,对几个词语进行考辨.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踢天笼 并骨 拿头摔光棍
下载PDF
《粤风续九》近百年研究成果概述
4
作者 邓青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1-6,共6页
《粤风续九》是清代康熙初年采集于今广西桂平地区的客家、瑶族、壮族、疍人等各民族歌谣,是研究早期歌谣、语言、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近百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以提出研究方向。
关键词 粤风续九 粤风 民间歌谣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民间歌诗与齐梁文论
5
作者 翟景运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26-30,共5页
梁、陈时代正是南朝清商曲辞开始影响到文学理论发展的阶段,永明声律学说的提出、文学新变观念的萌生、哀思之美的追求都同民间歌诗的审美特质具有密切关系。从民间步入书斋和庙堂,带动南朝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发生深刻变化,是民间歌诗... 梁、陈时代正是南朝清商曲辞开始影响到文学理论发展的阶段,永明声律学说的提出、文学新变观念的萌生、哀思之美的追求都同民间歌诗的审美特质具有密切关系。从民间步入书斋和庙堂,带动南朝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发生深刻变化,是民间歌诗在文坛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诗 清商曲 文人拟作 文学理论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之前延边朝鲜族民间歌谣文化意义的理解
6
作者 杨祖欣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6-61,共6页
吉林省延边地区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流传于这一地区民间的歌谣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表达着他们心中的诉求。文章主要从文化意义的视角入手,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前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为对象,从三个... 吉林省延边地区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流传于这一地区民间的歌谣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表达着他们心中的诉求。文章主要从文化意义的视角入手,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前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为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延边地区朝鲜族歌谣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力图勾勒出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众的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朝鲜族 民间歌谣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五句子歌谣在县域流布的当代文本记录——《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作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9-83,93,共6页
当代田野调查成果表明,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为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是就一个县境内流布的五句子歌谣进行专项搜集整理的宝贵文本,其面世为学界研究五句子歌谣流传历史和内在规律充实了基础,... 当代田野调查成果表明,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为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是就一个县境内流布的五句子歌谣进行专项搜集整理的宝贵文本,其面世为学界研究五句子歌谣流传历史和内在规律充实了基础,对丰富中国民歌资源库、尤其是其中的五句子歌谣专项资源库有特殊价值,在县域民俗资料文本中具有专业细分的领先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三峡民歌 昭君故里 五句子
下载PDF
《聊斋俚曲集》点校献疑 被引量:3
8
作者 丁治民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手稿早已亡佚,目前所能见者都是在抄本的基础上辑校而成,一些在传抄或点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可能根据版本而得到改正,但通过曲牌的句数和用韵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聊斋俚曲集 词格 句数 用韵
下载PDF
文化交响合鸣曲——中国民间歌谣形式及繁荣原因寻绎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丹 王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10,共5页
中国民间歌谣丰富多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形成这些多样化形式的原因是歌唱习俗、无数的歌节和杰出的歌师以及文化交流和碰撞。
关键词 中国民间歌谣 形式 原因
下载PDF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的艺术魅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金宝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3-76,共4页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是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曲艺经典。它在公正对待女主人公的祈求、张扬新的婚姻规范的同时,对丑陋的男主人公寄予诚挚的人文关怀,呼应了人的道德本源的"仁"和"义",触及了受众对人格价值的自觉...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是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曲艺经典。它在公正对待女主人公的祈求、张扬新的婚姻规范的同时,对丑陋的男主人公寄予诚挚的人文关怀,呼应了人的道德本源的"仁"和"义",触及了受众对人格价值的自觉评判和对弱势的倾向性与恻隐之心。它以真情实感表现真实的生活,用鲜活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曲调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示出民族民间艺术浓郁的根源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曲 李豁子离婚 人文关怀 俚曲村言 大俗大雅
下载PDF
论越地民间歌谣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敏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74-77,共4页
越地民间歌谣是越地百姓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越地民间歌谣在千年越歌的延续中,逐步形成了既具有浑朴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清丽飘逸的抒情之美,又具有犀利冷峻的理性之美和幽默诙谐的情趣之美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越地民间歌谣... 越地民间歌谣是越地百姓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越地民间歌谣在千年越歌的延续中,逐步形成了既具有浑朴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清丽飘逸的抒情之美,又具有犀利冷峻的理性之美和幽默诙谐的情趣之美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越地民间歌谣的语言之魂,使越地民间歌谣具有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地民间歌谣 语言风格 自然 抒情 冷峻 诙谐
下载PDF
杨慎《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及其蜀中传播——兼论是书作于云南
12
作者 赵永康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6-80,87,共6页
杨慎《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於是因乐系而分演,南弹北鼓,家弦户诵。本文论次其版本源流以及在蜀中传播的情况,考证这部不可多得... 杨慎《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於是因乐系而分演,南弹北鼓,家弦户诵。本文论次其版本源流以及在蜀中传播的情况,考证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杨慎在云南编写的;前人所谓阴武卿"蜀刻本",并非蜀刻,且未闻在蜀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词 史话 版本源流 王文才
下载PDF
徽州民间歌谣的保护与创新
13
作者 汪恭艳 程音娟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1-85,共5页
新的历史时期,徽州民间歌谣保护和传承需要全方位、系统的谋划。通过文本保护、教育传承等措施,营造民间歌谣的生存生态环境,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新,进行科学的改编、创造和融合,这样才能推动徽州民间歌谣的发展。
关键词 徽州民间歌谣 保护 创新
下载PDF
传统民谣中“父位”角色缺失及原因——基于鲁西南传统民谣的研究
14
作者 刘艳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35-38,共4页
传统民谣历史悠久、姿态丰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民谣,学者多将关注点放在艺术特性、类别区分、地域特色等方面,对其思想性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本文以鲁西南民谣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学和性别研究角度探究文本... 传统民谣历史悠久、姿态丰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民谣,学者多将关注点放在艺术特性、类别区分、地域特色等方面,对其思想性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本文以鲁西南民谣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学和性别研究角度探究文本背后的隐性文化特质——"父位"角色的缺失,并对这种文化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谣 父权制 角色缺失
下载PDF
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及其策略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卫民 曾虹 刘贺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长沙蕴藏着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开发利用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的内容有儿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从兴趣入手的生成性开发、从主题入手的整合性开发和从环境入手的隐性开发。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开发利用 内容 策略
下载PDF
《荀子·成相》篇名新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朝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6,共10页
《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颇具争议。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它进行探析,可知在荀子初创时期,《荀子·成相》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命名的行为,而是一种... 《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颇具争议。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它进行探析,可知在荀子初创时期,《荀子·成相》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命名的行为,而是一种以文体名命篇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文体认同意识。成相文体是周代宫廷礼乐文化与民间歌谣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礼乐文化主要影响成相文体的讽谏内容与用韵,而成相文体的结构体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与文中套语,则体现出成相文体的民间歌谣传统,故其篇名含义当为"成相这种歌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相 文体 礼乐文化 民间歌谣
下载PDF
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志光 孙朋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民谣作为载体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感受,其中既有赞美亦有批判。而统治阶级内部也常采用民谣进行政争,赋予其特殊含义。此外,朝廷也会通过民谣来体察施政行为是否合乎民意,以期在决策中形成与民间舆论的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来安抚民众,巩固基层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谣 社会政治变革
下载PDF
解读歌谣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晓燕 宋兰安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5-66,共2页
民间歌谣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本文指出歌颂改革开放和抨击社会时弊是新时期民歌民谣的两大鲜明主题,论述了新民歌民谣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歌谣 反映民情 审美意义 社会意义
下载PDF
论侗族民间叙事歌的社会记忆——以《珠郎娘美》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宏信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3-15,共3页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民间叙事歌 《珠郎娘美》 社会记忆
下载PDF
托于歌谣以喻意 藉于传唱以教化 论说唱文学之祖——荀子《成相篇》
20
作者 黎传绪 《南昌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30-33,共4页
荀况《成相篇》,乃中国说唱文学之始祖。《成相篇》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成相篇》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成相篇》中普遍运用"四字对偶句",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成相篇》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 荀况《成相篇》,乃中国说唱文学之始祖。《成相篇》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成相篇》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成相篇》中普遍运用"四字对偶句",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成相篇》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响波及后代汉乐府诗歌、宋词、元曲以及民间说唱文学。《成相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以"乱"为核心,先叙致乱之因,后论拨乱之法。第二段由今日之"乱"而怀念往时之"治"。第三段乃《成相篇》之核心,提出君主治理国家、拨乱反正之方略,对大治社会进行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说唱文学 荀况 《成相篇》 长短句 对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