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 被引量:5
1
作者 陶思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98,共4页
民俗艺术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就对象与领域而言,它涉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 民俗艺术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就对象与领域而言,它涉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和相沿相习。民俗艺术的传承主要有赖于传承人的推动,其基本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基本部分,而民俗艺术的传承层次则包括"基本层次"和"特殊层次"两个方面。它们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艺术传承的规律和当今文化建设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艺术 艺术学理论 民俗艺术学 传承 结构 层次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发展脉络
2
作者 郭平 张洁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基于近20年我国对非遗保护的经验探索和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属性的非遗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现阶段非遗学学科化实践在成果与经验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一门新学科走向成熟需要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与规范性,而... 基于近20年我国对非遗保护的经验探索和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属性的非遗学概念被正式提出。现阶段非遗学学科化实践在成果与经验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一门新学科走向成熟需要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与规范性,而“非遗”与“非遗学”概念的提出较晚,且相关学术史梳理多限于21世纪以后的保护实践,对中国早期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以及非遗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讨论仍显不足。基于此,文章从宏观视角梳理了非遗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对于相近学科的借鉴与整合,以期推动非遗学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遗教育 民俗学 人类学 民间艺术学
下载PDF
试论“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
3
作者 戴艳 邹雨橙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5-18,共4页
符号形象是"坡芽歌书"的一个明显特征,"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坡芽符号"的图案形象具有直观、简... 符号形象是"坡芽歌书"的一个明显特征,"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坡芽符号"的图案形象具有直观、简明、易懂、易记的特征,便于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年龄、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容易接受和使用,因而它在当地乃至壮族村寨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对"坡芽符号"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美术学视野中探寻"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芽歌书” 符号 图案形象 美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