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被引量:582
1
作者 张小曳 孙俊英 +8 位作者 王亚强 李卫军 张蔷 王炜罡 权建农 曹国良 王继志 杨元琴 张养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178-1187,共10页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新粒子形成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吸湿增长因子变小.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有约70%的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在低过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由于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域,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在达到过饱和状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应有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被引量:174
2
作者 吴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别
下载PDF
一种有雾天气图像景物影像的清晰化方法 被引量:115
3
作者 祝培 朱虹 +1 位作者 钱学明 李晗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针对雾天下拍摄图像的退化现象 ,提出了一种景物影像清晰化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依据大气模型 ,即可直接对景物的细节信息进行增强处理 ,并可用移动模板对不同深度的场景进行分割 ,以对模板中的区域进行块重叠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为了能... 针对雾天下拍摄图像的退化现象 ,提出了一种景物影像清晰化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依据大气模型 ,即可直接对景物的细节信息进行增强处理 ,并可用移动模板对不同深度的场景进行分割 ,以对模板中的区域进行块重叠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为了能在对景物细节信息进行增强的同时 ,避免天空噪声的影响 ,可根据图像的灰度分布特性 ,求出天空区域灰度的最佳近似正态分布 ,再由这个近似正态分布估计来得到分割天空区域的灰度值分布范围 ,以增强景物细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物影像清晰化 灰度分布特性 正态分布 块重叠直方图均衡化
下载PDF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被引量:129
4
作者 林建 杨贵名 毛冬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 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时空分布 环流类型
下载PD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persistent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 over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 被引量:114
5
作者 ZHANG RenHe LI Qiang ZHANG RuoN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26-35,共10页
In January 2013,a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FHE)of strong intensity,long duration,and extensive coverage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is FHE by diagnosing bo... In January 2013,a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FHE)of strong intensity,long duration,and extensive coverage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is FHE by diagnosing both its atmospheric background fields and daily evolution in January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eak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xisted in January2013.Over eastern China,the anomalous southerly wi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are favorable for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ed to eastern China.An anomalous high at 500 hPa suppresses convection.The weakened surface winds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g and haze concentrating in eastern China.The reduction of the vertical shear of horizontal winds weakens the synoptic disturbances and vertical mixing of atmosphere.The anomalous inversion in near-surface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ir.All these meteorological background fields in January 2013 were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g and haze over eastern China.The diagnosis of the daily evolution of the FHE shows that the surface wind velocity and the vertical shear of horizontal wi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can exert dynamic effects on fog and haze.The larger(smaller)they are,the weaker(stronger)the fog and haze are.The thermodynamic effects include stratification instability in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inversion and dew-point deficit in near-surface.The larger(smaller)the stratification instability and the inversion are,the stronger(weaker)the fog and haze are.Meanwhile,the smaller(larger)the dewpoint deficit is,the stronger(weaker)the fog and haze are.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set up.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s on the variance of the fog and haze evolution are almost the same.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the variance of the daily fog and haze evolution reaches 0.68,which explains more than 2/3 of the var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and haze event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astern China January 2013
原文传递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8
6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1 位作者 贺千山 孙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3-542,共10页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7年期间,华东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则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年际变化特征。在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期间,华东多数地区的雾日数分别呈现出增多和减少的变化趋势,霾日数则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增多趋势。华东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气象条件的变化、区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湿度和风速降低、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等是华东雾和霾出现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气候特征 气温 露点温度 华东
下载PDF
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03
7
作者 潘本锋 汪巍 +2 位作者 李亮 李健军 王瑞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雾霾天气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天气现象,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 雾霾天气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天气现象,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气象条件,在此条件下容易使空气中水汽出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另一方面容易使颗粒物迅速累积,由于颗粒物对可见光的散射消光作用,造成能见度下降,则形成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PM2 5 成因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99
8
作者 杨军 牛忠清 +2 位作者 石春娥 刘端阳 李子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25-1431,共7页
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个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粗、细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4个阶段的主要... 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个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粗、细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4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尺度谱分布为双峰或多峰型,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0.010μm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13μm和0.02~0.14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0.02~0.06μm.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0.060~0.090μm为界,小粒子减少,大粒子增多.雾霾演变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均方根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低、平均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尺度谱分布 南京
原文传递
北京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 被引量:96
9
作者 于兴娜 李新妹 +2 位作者 登增然登 德庆央宗 袁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为了解北京地区雾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利用2002~2008年AERONET资料分析了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粒子尺度谱分布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 为了解北京地区雾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利用2002~2008年AERONET资料分析了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粒子尺度谱分布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表现出较高值,且随波长增大而减小,440 nm时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达到1.34.Angstrom波长指数在雾霾天气时也表现出较高值,平均值达到1.11;其中高于0.9的波长指数出现频率达到94%,说明北京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粒子主要以细粒子为主.气溶胶体积尺度谱分布表现出双峰型结构,细模态的平均峰值半径随光学厚度增大而增大,而粗模态的平均峰值半径却随光学厚度增大表现出减小趋势;气溶胶粒子尺度谱中的主模态峰与光学厚度有关.雾霾天气期间平均单次散射反照率达到0.89,且随光学厚度增大表现出依次增大趋势,但对波长变化表现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气溶胶 光学特性
原文传递
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 被引量:86
10
作者 吴兑 《广东气象》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国气象系统的台站观测中,区分霾与雾(轻雾)的判据比较混乱,缺乏可比性,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或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滴要想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必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能够越过过饱和驼峰才行,这在自然界并不容易。在非饱和条件下,不但非水溶性的霾不能转化成雾滴,既便是水溶性的霾粒子一般也不可能吸湿转化为雾滴。实测资料表明出现雾时,极端最小相对湿度是91%,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情况下,没有观测到雾。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的霾滴通过吸湿过程增长成雾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由于理解的问题,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宏观特征的各种判据来确定。建议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过饱和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80
11
作者 贺皓 吕红 徐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7-411,共5页
利用陕西省17个代表站1971—2000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陕西省自北向南年平均雾日分布呈现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依次在宜君—洛川、石泉—汉中和西安、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关中平原东西入(出)口处。陕西省... 利用陕西省17个代表站1971—2000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征。陕西省自北向南年平均雾日分布呈现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依次在宜君—洛川、石泉—汉中和西安、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关中平原东西入(出)口处。陕西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秋冬季(9~12月)的4个月发生频率最高,雾日最少月为2月和6月。平均雾日较多的宜君、石泉和西安有较明显的年变化,大致有6年和8年的准周期。但西安与咸阳30年雾日变化相反,西安呈下降趋势,咸阳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气象要素
下载PDF
Analysis of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haze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atmospheric humidity 被引量:78
12
作者 DING YiHui LIU YanJ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6-46,共11页
Our analysis of fog and haze observations from the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from 196l to 2011)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fog days has experienced two-stage variations, with an increasing ... Our analysis of fog and haze observations from the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from 196l to 2011)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fog days has experienced two-stage variations,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before 1980 and a decreasing trend after 1990. Especially,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after 1990 can be clearly see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reas- ing trend of the surface relative humidity. However,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has demonstrated an increasing trend. As such, the role of reduction of atmospheric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fog into haze has been further investigated.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mean relative humidity of haze days is about 69%, low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which implies that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the haze particles to transform into fog drops. This is possibly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eduction of number of fog days. The threshold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for transition from fog into haze is about 82%, also low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Thus, the reduction of the surface relative humidity in China mainly due to the in- crease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aturation specific humidity may exert an obviou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 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s of fog and haze. In addition, our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ze and visibility reveal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haze days, the visibility has declined markedly. Since 1961, the mean visibility has dropped from 4-10 to 2-4 kin, about a half of the previous horizontal distance of vi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and haze VISIBILITY relative humidity transition from fog into haze
原文传递
A Heavy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in March 2005: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被引量:73
13
作者 高山红 林行 +1 位作者 沈飙 傅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5-81,共17页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long the Shandong Peninsula coast to 100 m or much less at some sites. Satellite images, surface observations and soundings at islands and coasts, and analyses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y Agency (JMA) axe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is event.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sea fog can be categorized as advection cooling fo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sea fog including fog area and its movement axe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Mesoscale Model (MM5).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event can be outlined as: (1) southerly warm/moist advection of low-level air resulted in a strong sea-surface-based inversion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600 m; (2) when the inversion moved from the warmer East Sea to the colder Yellow Sea, a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 (TIBL) gradually formed at the base of the inversion while the sea fog grew in response to cooling and moistening by turbulence mixing; (3) the sea fog developed as the TIBL moved northward and (4) strong northerly cold and dry wind destroyed the TIBL and dissipated the sea fog. The principal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xe that sea fog forms in response to relatively persistent southerly waxm/moist wind and a cold sea surface, and that turbulence mixing by wind shear 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the marine layer.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deterministic numerical modeling offer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but it may be more efficient to consider ensemble numerical modeling because of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to model in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og Yellow Sea numerical modeling MM5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下载PDF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被引量:63
14
作者 李子华 仲良喜 俞香仁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60年代对南方各省雾作了一次普查,近年来又对云南西双版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舟山及上海等地雾进行了野外综合探测。本文利用这些探测资料及多年常规气象记录,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微物理结构和大气边界层的温湿条件,研究了辐射雾的... 60年代对南方各省雾作了一次普查,近年来又对云南西双版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舟山及上海等地雾进行了野外综合探测。本文利用这些探测资料及多年常规气象记录,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微物理结构和大气边界层的温湿条件,研究了辐射雾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 滴谱分布 物理结构 长江
下载PDF
光学陀螺旋转惯导系统原理探讨 被引量:68
15
作者 袁保伦 饶谷音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80,共5页
利用旋转自动补偿光学陀螺的漂移是实现高精度惯性导航的有效途径之一,补偿的原理可以从惯性导航的误差方程中得到阐明。光学陀螺的特点决定了采用元件级的旋转方式会带来额外的误差和问题,而只能采用系统级的旋转,即整个惯性测量组合... 利用旋转自动补偿光学陀螺的漂移是实现高精度惯性导航的有效途径之一,补偿的原理可以从惯性导航的误差方程中得到阐明。光学陀螺的特点决定了采用元件级的旋转方式会带来额外的误差和问题,而只能采用系统级的旋转,即整个惯性测量组合旋转补偿的方式。对一种8次180°翻转的光学陀螺惯性测量组合旋转方案进行了图形化的说明和分析,并仿真比较了旋转补偿前后的导航误差,结果表明这种系统级的补偿方案能够抵消所有惯性元件的静态漂移,从而大大提高了导航输出的位置和姿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陀螺 光纤陀螺 惯性导航 陀螺漂移 自动补偿 旋转
下载PDF
上海城市雾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鲍宝堂 束家鑫 朱炳权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通过3年冬春季雾的理化特性观测和分析,首次探讨上海城市雾的物理特性、微结构、酸度和化学成分等,从而了解上海雾的生成、发展、消散原因及理化结构。为提高雾的预报准确率和人工局部消雾提供物理背景。
关键词 滴谱分布 理化特性 城市
下载PDF
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 被引量:60
17
作者 张利娜 张朝林 +1 位作者 王必正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9-1240,共12页
根据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所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对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应的物理因子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 根据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所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对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应的物理因子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时段却不一定。对于季节变化,全年以夏季大气能见度状况最好。(2)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高速公路上的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对21个月中能见度最低月资料的分析表明,大气能见度与湿度间呈明显的乘幂分布关系,其与气温呈U型相关。但在月平均能见度最大月,能见度则与湿度呈指数关系。(3)从物理上来看,大气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汽分子的Rayleigh散射和雾的Mie散射两个方面来表现;风速则是由于压力阻力卷起大气气溶胶来影响大气能见度的;而0℃附近温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则主要是通过Bergeron三相过程。(4)20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基本上是湿度在100%的情况下发生的,即都是大雾天气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对200 m以上的低能见度则不同,200~1000 m其间有一半是雾,而1~4 km的能见度中不到三分之一是雾,主要是由灰霾、沙尘暴等天气现象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大雾 灰霾 高速公路 道路气象
下载PDF
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8
18
作者 叶光营 吴毅伟 刘必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119,共6页
利用1968~2007年共40年的福州区域9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雾霾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0年间,福州区域雾日最多的是永泰站,轻雾日最多的是福州站,霾日数最多的是福清站;福州区域40年来雾日数有减少趋势,而轻... 利用1968~2007年共40年的福州区域9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雾霾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0年间,福州区域雾日最多的是永泰站,轻雾日最多的是福州站,霾日数最多的是福清站;福州区域40年来雾日数有减少趋势,而轻雾和霾日数有增多趋势,对比前后20年的雾霾日数分布,福清、福州、闽侯3个站的霾日数出现异常增多;雾日数和霾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雾主要出现在12月~翌年6月的冬春季节,霾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的秋冬春季节,轻雾日数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雾的影响 被引量:55
19
作者 王丽萍 陈少勇 董安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7-536,共10页
用中国602个台站1961年1月 ̄2003年12月的地面观测大雾、气温、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中国地区大雾日数与气温、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雾日数偏少(多)与气温偏高(低)、相对湿度偏... 用中国602个台站1961年1月 ̄2003年12月的地面观测大雾、气温、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中国地区大雾日数与气温、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雾日数偏少(多)与气温偏高(低)、相对湿度偏小(大)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较好的区域是中国的西部、北部、川东、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 大雾
下载PDF
雾和霾对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影响对比分析 被引量:56
20
作者 马志强 赵秀娟 +3 位作者 孟伟 孟燕军 何迪 刘红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8-1214,共7页
2011年10月8日—12月7日,在北京城区对ρ(BC)(BC为黑碳)、ρ(PM2.5)、大气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该资料分析雾和霾对大气能见度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能见度为0.6~26.7 km,其中40%以上的时间大气能见度不足5 km... 2011年10月8日—12月7日,在北京城区对ρ(BC)(BC为黑碳)、ρ(PM2.5)、大气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该资料分析雾和霾对大气能见度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能见度为0.6~26.7 km,其中40%以上的时间大气能见度不足5 km,ρ(PM2.5)和ρ(BC)小时平均值最高分别达416.0和17.87μg/m3.大气能见度小于5 km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的过程出现5次,过程1~5持续的时间分别为84、79、70、35和66 h.过程1和2主要由霾导致,大气RH(相对湿度)小,持续时间长;过程3和5则均由雾引起,大气能见度平均值分别仅为1.70和1.99 km.尽管过程4持续时间最短,但是由于存在低层逆温的大气层结,并且地面风速<1 m/s,导致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均受到抑制,加之大气平均RH达到90.8%,形成雾霾复合影响,造成颗粒物污染程度超过其余4个过程,ρ(PM2.5)和ρ(BC)平均值分别达到192.1和10.15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PM2 5 黑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