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产业化视角下凤阳花鼓的发展及创新路径
1
作者 李应青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0-123,共4页
以凤阳花鼓为探讨对象,通过概括凤阳花鼓的文化价值,指出调查凤阳花鼓发展现状及产业化意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文化名片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凤阳花鼓产业化的创新路径,从而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非... 以凤阳花鼓为探讨对象,通过概括凤阳花鼓的文化价值,指出调查凤阳花鼓发展现状及产业化意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文化名片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凤阳花鼓产业化的创新路径,从而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目的,以期为凤阳花鼓长远、稳定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花鼓 非遗产业化 发展现状 创新路径
下载PDF
浅谈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思维 被引量:4
2
作者 傅丽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1-122,共2页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舞出花鼓灯的动律神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舞出花鼓灯的动律神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以“韵味”为核心,增强学生内心的感受力,从而达到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文化 动律
下载PDF
英歌舞与花鼓的舞蹈形态学比较——兼辨萧遥天“英歌源自花鼓”说 被引量:4
3
作者 柳剑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6-60,共5页
对英歌舞和花鼓进行舞蹈形态学比较表明,其相似性极低,英歌戏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花鼓。萧遥天推论英歌源自花鼓的5个论据及其论证皆不成立。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和南拳武技。
关键词 《潮州志》 英歌 花鼓 英歌舞 英歌戏 舞蹈生态学 源流
下载PDF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伟 王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见戏曲剧种 二夹弦 花鼓丁香
下载PDF
商洛花鼓戏从民间小戏向大戏的转型及其发展态势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诺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3-29,共7页
商洛花鼓戏是商洛地区特有的民间小戏,多为农民业余的自娱自乐之作。商洛花鼓戏善于讲故事,语言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很受当地农民欢迎。建国以后,商洛花鼓戏随着时代的脚步,开始向大戏转型,逐渐成为陕西最著名的地方戏之一,并且走向... 商洛花鼓戏是商洛地区特有的民间小戏,多为农民业余的自娱自乐之作。商洛花鼓戏善于讲故事,语言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很受当地农民欢迎。建国以后,商洛花鼓戏随着时代的脚步,开始向大戏转型,逐渐成为陕西最著名的地方戏之一,并且走向全国。商洛花鼓戏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在不丢弃其艺术内质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技巧,表现新的生活,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不断创造出时代经典,不断推出新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永葆艺术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花鼓戏 民间小戏 大戏 转型 发展态势
下载PDF
清宫廷与凤阳花鼓
6
作者 夏玉润 陈璐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2-34,共13页
清宫廷与凤阳花鼓的关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凤阳“十年九荒”,凤阳民众打花鼓外出乞讨,引起当地官员及朝中官员们的反对,他们纷纷上奏皇上,要求立即立法劝诫,取缔凤阳花鼓。而几位皇帝对凤阳花鼓的存在较为宽容,甚至默许其存在,这为... 清宫廷与凤阳花鼓的关联,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凤阳“十年九荒”,凤阳民众打花鼓外出乞讨,引起当地官员及朝中官员们的反对,他们纷纷上奏皇上,要求立即立法劝诫,取缔凤阳花鼓。而几位皇帝对凤阳花鼓的存在较为宽容,甚至默许其存在,这为凤阳花鼓在全国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清宫廷内收藏的五幅表现凤阳人打花鼓卖艺的《花鼓图》,其中有四幅是清宫廷画师所绘,表现出清代皇帝对《花鼓图》的喜好;三是自乾隆年间起,至光绪末年,宫廷内一直保留着一出“昆腔杂戏”——《花鼓》,戏中的[凤阳歌][鲜花调],优美动听,最后演变成闻名中外的中国民歌。乾隆帝“八旬”“万寿庆典”时,就利用戏中的曲牌,改编成歌舞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廷 花鼓图 万寿庆典 花鼓 升平署
下载PDF
湘西南花鼓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曾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97,共4页
湘西南花鼓舞蹈作为湘西南民族聚集地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自古受到巫傩文化的影响。本文重在分析湘西南花鼓舞蹈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总结出湘西南花鼓舞蹈表现上的审美特征:"现实生活的反应","拙朴的艺术神韵",&qu... 湘西南花鼓舞蹈作为湘西南民族聚集地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自古受到巫傩文化的影响。本文重在分析湘西南花鼓舞蹈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总结出湘西南花鼓舞蹈表现上的审美特征:"现实生活的反应","拙朴的艺术神韵","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及湘西南花鼓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为推动湘西南花鼓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南花鼓舞蹈 审美特征 文化特征
原文传递
时间态:地方戏曲的一种现代样态——以湖南花鼓戏“半台班”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勇 刘新敖 《城市学刊》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半台班"是花鼓戏发展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半台班"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花鼓戏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历史处境,其主动或被动的艺术革新之中,花鼓戏实现了与地方大戏的有机融合、表演形式的创新及戏剧结构... "半台班"是花鼓戏发展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半台班"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花鼓戏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历史处境,其主动或被动的艺术革新之中,花鼓戏实现了与地方大戏的有机融合、表演形式的创新及戏剧结构的完善,使其孕育了城市化的因素。其后,在"半台班"的熏染下,花鼓戏开启了其城市化之路。通过革新与交流,打破了艺术本体的城乡壁垒;通过融汇与规范,满足了受众的多层次期待;其广博与采纳的艺术包容性,亦使其在乡村生活的基础上,走入城市市民和文人情怀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台班 花鼓戏 艺术 城市化
下载PDF
江淮姊妹花——凤阳花鼓与黄梅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薛业浩 周静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9-82,共4页
处于江淮大地的安徽省,境内的凤阳花鼓和黄梅戏艺术分别受淮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浸润,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艺术特征。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生态背景进行解析并作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种艺术在起源、流... 处于江淮大地的安徽省,境内的凤阳花鼓和黄梅戏艺术分别受淮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浸润,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艺术特征。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生态背景进行解析并作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种艺术在起源、流变和当今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独特性。通过研究,对于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多元生态保护传承机制以及厘清传统艺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文化 凤阳花鼓 黄梅戏 艺术比较 输入型文化
下载PDF
文化产业学视角下皖南花鼓戏的开发价值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和友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55-58,共4页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名剧之一,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皖南花鼓戏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探讨了皖南花鼓戏的艺术审美风格,然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两...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名剧之一,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皖南花鼓戏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探讨了皖南花鼓戏的艺术审美风格,然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皖南花鼓戏产业化开发的价值,进而探讨了皖南花鼓戏的产业化开发路径: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主动介入;推动花鼓戏创新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来拓展产业信息化运营;借助皖南花鼓戏元素进行文化产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花鼓戏 文化产业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襄阳花鼓戏”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10,16,共6页
襄阳花鼓戏作为湖北戏曲的一种,经历了上百年的积淀与传承。2011年,襄阳花鼓戏荣登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对襄阳花鼓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涉及历史、音乐、剧目、传承四个方面,研究发现系统性研究成果匮乏,传承可... 襄阳花鼓戏作为湖北戏曲的一种,经历了上百年的积淀与传承。2011年,襄阳花鼓戏荣登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对襄阳花鼓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涉及历史、音乐、剧目、传承四个方面,研究发现系统性研究成果匮乏,传承可行性模式研究还有待加强,研究路径单一,应该向综合研究拓展,创新研究视角,重视研究方法,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 花鼓戏 音乐 剧目 传承
下载PDF
城市空间拓展与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传承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勇 《城市学刊》 2017年第6期84-88,共5页
城市空间的拓展,湖南花鼓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密不可分的状态被打破,且尚未找由乡村而城市、由传统而现代的发展路径。事实上,城市空间拓展中,湖南花鼓戏在语言秩序的时空化呈现、生活方式的象征化系统和主体形象的... 城市空间的拓展,湖南花鼓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密不可分的状态被打破,且尚未找由乡村而城市、由传统而现代的发展路径。事实上,城市空间拓展中,湖南花鼓戏在语言秩序的时空化呈现、生活方式的象征化系统和主体形象的秩序化编排等方面呈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基于此,以居民与城镇生活空间的现实书写、历史与乡土文化空间的再度重温、语言与戏曲审美空间的理想建构为途径,可以实现花鼓戏在生产、生活、文化和审美意义上,由乡村到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乡村 花鼓戏 空间
下载PDF
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的衍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燕 杨传中 《安顺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7-89,共3页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推剧 泗州戏 庐剧 花鼓戏
下载PDF
花鼓灯艺术的农耕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成香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7,20,共5页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花鼓灯 农耕 文化特征
下载PDF
论沿淮流域花鼓灯艺术中的审美形态
15
作者 张成香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78-180,共3页
以沿淮流域花鼓灯舞蹈、灯歌、锣鼓艺术为研究视角,对其长期在历史传衍过程中形成的审美形态文化进行研究,进而从美学视角丰富花鼓灯艺术研究资源,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式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花鼓灯 审美形态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下怀远县“三花”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16
作者 朱绍庚 《蚌埠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24-128,共5页
怀远县“三花”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的花鼓灯更是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然而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花”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已然徘徊在消逝的边缘。以城市化为视角对怀远县“三花”的研究,以图能为怀... 怀远县“三花”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的花鼓灯更是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然而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花”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已然徘徊在消逝的边缘。以城市化为视角对怀远县“三花”的研究,以图能为怀远县“三花”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三花” 活态传承与发展 花鼓灯
下载PDF
凤阳花鼓戏的正名、保护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7
作者 裘新江 杨锦鸿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9-33,共5页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灯 正名 保护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襄阳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传红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79-83,共5页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腔等。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花鼓 襄阳花鼓戏 唱腔艺术
下载PDF
湖南地花鼓的文化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立琴 《娄底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90-91,共2页
湖南地花鼓是湖南各个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再现,是湖南民间歌舞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受地区语言的限制,通过表演可达到沟通情感,展示时代精神风貌,孕育新的创造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 地花鼓 湖南民间歌舞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安徽花鼓灯“后场小戏”研究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煜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第3期62-67,共6页
就完整的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程序来看,"后场小戏"属于最后部分,一般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对唱或生活小戏,在民间颇受欢迎。但目前相关书籍、论文资料中缺少后场小戏相关内容,可见,安徽花鼓灯这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严重的不均... 就完整的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程序来看,"后场小戏"属于最后部分,一般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对唱或生活小戏,在民间颇受欢迎。但目前相关书籍、论文资料中缺少后场小戏相关内容,可见,安徽花鼓灯这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后场小戏"的基本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风格特色,通过对"后场小戏"中较有特色的推剧和卫调花鼓戏进行分析总结,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花鼓灯 后场小戏 推剧 卫调花鼓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