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鹏飞 刘建民 +6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李强 方亦斌 张煜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7-362,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4例患者共14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4枚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13枚,破裂动脉瘤1枚。结果本组共植入18枚血流导向...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4例患者共14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4枚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13枚,破裂动脉瘤1枚。结果本组共植入18枚血流导向装置,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6枚动脉瘤采取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3例;8枚动脉瘤单纯采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3枚动脉瘤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所有动脉瘤的造影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本组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出院时m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结论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部分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即刻疗效满意,短期内安全性高,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振 张松 +7 位作者 晋亚洲 邓鑫 刘朝 李冬冬 王林玉 郭新宾 徐浩文 管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1-1216,共6页
目的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64例大型和巨大型(直径≥20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64例大型和巨大型(直径≥20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3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组),应用FD治疗41例(F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方面,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34.8%(8/23)、21.7%(5/23)、43.5%(10/23);FD组中分别占19.5%(8/41)、17.1%(7/41)、63.4%(26/41),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与FD组术后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7/23)对比7.3%(3/41),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和FD组患者的致残率分别为26.1%(6/23)、4.9%(2/41)(P<0.05);致死率分别为13.0%(3/23)、2.4%(1/41)(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16例、FD组35例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4/16、8/16、4/16,FD组中分别占71.4%(25/35)、22.9%(8/35)、5.7%(2/35);复发比例分别为4/16、0/35,两组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例患者获临床随访,结果均显示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20例,FD组40例,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FD有更佳的影像学随访疗效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支架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桥伟 李立 +4 位作者 邵秋季 李天晓 贺迎坤 常凯涛 白卫星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 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31例患者共应用144枚PED Flex治疗159个动脉瘤,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0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置入,52个动脉瘤结合弹簧圈填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1%(4/131),其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31),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31),无死亡病例,出院mRS 0分101例,1分25例,2分4例,4分1例,致残率为0.8%(1/131)。61例患者共80个动脉瘤获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6.0(3~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57个,完全闭塞率为71.3%(57/80);支架内狭窄4(6.6%,4/61)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8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0(2~21)个月,mRS 0分78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结论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6个月随访完全闭塞率高,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随访研究 并发症
原文传递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斌 刘健 +5 位作者 张义森 刘爱华 穆士卿 李佑祥 杨新健 吕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Surpass Streamline FD治疗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 目的初步探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Surpass Streamline FD治疗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共57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8个、交通段8个、海绵窦段19个和颈段1个,椎动脉V4段1个。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及随访时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术后6个月开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57个颅内动脉瘤共置入46枚FD,其中一次性释放成功42枚(91.3%);另4枚FD未能一次性释放成功,但经过桥接、套叠和球囊扩张后均达到满意的释放效果。单纯置入FD 43例,FD结合弹簧圈治疗3例。57个动脉瘤术后即刻DSA显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OKM分级A级30个,B级19个,C级5个,D级3个。术后43例(93.5%)患者的预后良好(mRS≤2分);其余3例(6.5%)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并发症。共32例患者(37个动脉瘤)行DSA或CTA随访,随访时间为(6.6±1.8)个月(3~1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32个(86.5%)(OKM分级均为D级)。3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新发缺血或出血性并发症,mRS≤2分。结论Surpass Streamline 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即刻疗效满意,中期随访动脉瘤闭塞率较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桥伟 李立 +4 位作者 邵秋季 李天晓 贺迎坤 李航 白卫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8.98,95%CI:1.87~43.22,P=0.006)。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大型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液体流量标准装置中开式换向器测量误差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龙博 郑建英 赵建亮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5-520,共6页
针对液体流量标准装置中开式换向器对流量测量带来误差问题,分析了目前开式换向器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在考虑换向挡板位置及喷嘴流速分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换向挡板在换入/换出行程的不同位置时引入的开式换向器流量... 针对液体流量标准装置中开式换向器对流量测量带来误差问题,分析了目前开式换向器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在考虑换向挡板位置及喷嘴流速分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换向挡板在换入/换出行程的不同位置时引入的开式换向器流量测量误差模型。采用改变换向挡板位置的方法,并基于新建模型对开式换向器在流量测量中引入的测量误差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对,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换向挡板在换入/换出行程的不同位置时引入的测量误差数学模型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开式换向器流量测量误差的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量 换向器 误差模型 液体流量标准装置
下载PDF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覆盖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亦斌 吕楠 +8 位作者 周宇 吴一娜 赵瑞 李强 杨鹏飞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覆盖分支血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全国12家中心共同参与的Tubridge F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研究(PARAT)中的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 目的探讨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覆盖分支血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全国12家中心共同参与的Tubridge F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研究(PARAT)中的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评价FD的即刻疗效和分支血管被覆盖的情况,联合使用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进行评估,单纯采用FD支架成形术的动脉瘤观察对比剂的滞留情况。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术后6个月,行DSA检查;之后每年行头颅MRA检查,以判断动脉瘤的闭塞情况和覆盖分支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79例患者的79个动脉瘤共置入91枚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8个行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中,2个(3.4%)为RaymondⅠ级,5个(8.6%)为Raymond Ⅱ级,51个(87.9%)为RaymondⅢ级;21个行单纯FD置入治疗的动脉瘤中,15个(71.4%)对比剂明显滞留,6个(28.6%)无明显滞留。72个动脉瘤的110支分支血管被覆盖。79例患者中,73例获得影像学随访,4例死亡,余2例失访。术后3个月MRA复查结果显示,52例患者的52个动脉瘤,其中31个(59.6%)完全不显影,16个(30.8%)进一步改善,5个(9.6%)稳定。术后6个月DSA复查结果显示,73例患者的73个动脉瘤,其中55个(75.3%)完全闭塞,14个(19.2%)改善,2个(2.7%)稳定,2个(2.7%)复发;总体有效率(治愈和改善)为94.5%(69/73)。73个动脉瘤的104支分支血管中,3支分支血管发生闭塞,分支血管的总体闭塞率为2.9%(3/104)。结论Tubridge FD治疗颅内动脉瘤覆盖分支血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其远期预后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腾飞 马骥 +4 位作者 朱明 付培基 时程程 马宝 韩新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2-797,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术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双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术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血管内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并发症现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奎重 袁绍纪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537,共3页
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 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最高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付晓杰 徐浩文 +5 位作者 权涛 郭新宾 袁永杰 刘朝 王子博 管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结果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个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共植入11枚Repath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除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外无器械及责任血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患者完成6个月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率75%(9/12动脉瘤)。结论血流导向装置Repath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 介入栓塞
下载PDF
高分辨C臂CT联合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付培基 李腾飞 +4 位作者 马骥 朱明 朱涛 马宝 韩新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0期833-838,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C臂CT技术联合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ge Flow Diverter,Tubrige FD)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19-04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 目的探讨高分辨C臂CT技术联合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ge Flow Diverter,Tubrige FD)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19-04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连续收治的3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西门子DSA后处理工作站将术中FD置入区域20 s高分辨C臂CT(Dyna micro CT)扫描结果和5 s 3D-DSA血管成像结果进行双容积重建并融合,融合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如高级三维容积漫游-VRT,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动态观察支架贴壁情况,并与载瘤动脉内注射稀释对比剂后20 s Dyna micro CT扫描重建图像对比,评估前者在判断FD贴壁方面的准确性。结果39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39枚Tubridge FD,其中10例患者联合弹簧圈填塞治疗。在支架贴壁方面,二种技术各自独立检出8例患者FD贴壁不良,31例贴壁良好,一致率100%,其中贴壁不良8例患者采用“massage”技术,即微导丝成袢支架内促使贴壁或球囊扩张处理后支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C臂CT技术联合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展示Tubridge FD贴壁情况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这种新颖的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FD置入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CT 颅内动脉瘤 双容积融合技术 血流导向装置 影像融合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衍江 权涛 +2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1-875,共5页
目的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 目的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瘤颈≥4 mm或动脉瘤体颈比<2。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n=30)和密网支架组(n=33)。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结果、临床预后。结果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比较多(P=0.047),密网支架组动脉瘤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随访3~25个月,平均(11.9±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P=0.01),但两组临床预后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结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均为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动脉瘤直径较大,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也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密网支架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疗效对比
下载PDF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宇 杨鹏飞 +7 位作者 李强 杨新健 姜除寒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血流导向装置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微 高文 +3 位作者 王顺 张炜 李建玲 殷振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 分析颅内复杂动脉瘤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8—2022-01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经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43例,其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34... 目的 分析颅内复杂动脉瘤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8—2022-01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经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43例,其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34例,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9例,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27例,28例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15例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必要时行头颅MRI检查。所以患者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影像,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方法评估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操作结束后DSA可见血流导向装置均准确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术中CT未见出血。43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围手术期有4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视力下降,1例急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并发症率9.3%(4/43)。43例患者均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mRS评分术前0分23例,末次随访0分40例,术前1分13例,末次随访1分1例,术前2分3例,末次随访2分1例,术前3分2例,末次随访3分1例,术前4分2例,末次随访时4分0例。43例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DSA复查。术后6个月OKM分级D级为35个,C级为6个,B级为2个,术后12个月OKM分级D级为37个,C级为4个,B级为2个,86%(37/43)的动脉瘤为完全闭塞(OKM分级为D级)。43例患者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但仍需要关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近期疗效 复发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振 刘兵辉 +5 位作者 刘朝 孙晓祯 韩凯昊 王禹 徐浩文 管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2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后循...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2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后循环动脉瘤13个。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2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包括Pipeline 16枚,Tubridge 9枚,Surpass 3枚),支架的置入成功率为100%。2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OKM分级:A级3个(11.1%),B级15个(55.6%),C级5个(18.5%),D级4个(14.8%)。27例患者中,5例(18.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缺血性事件3例(11.1%),出血性事件2例(7.4%),致残2例(7.4%),死亡1例(3.7%)。2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_(1),Q_(3))]为8(7,19)个月,其中18例患者(18个动脉瘤)行DSA随访,OKM分级:B级1个(5.6%),C级3个(16.7%),D级14个(77.7%),无一例患者的动脉瘤复发;末次随访显示,mRS≤2分者25例,3分者1例。结论应用FD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高,中期随访动脉瘤的闭塞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立 李天晓 +6 位作者 邵秋季 张广林 朱良付 薛绛宇 王子亮 白卫星 段光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23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个动脉瘤。其中28个动... 目的探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23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个动脉瘤。其中28个动脉瘤采用单纯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5个动脉瘤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Tubridge支架的置入情况,应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26/27)o术后2例(8.7%)发生缺血性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例患者(共11个动脉瘤)行DSA随访,其中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Raymond I级),3个动脉瘤仍显影(Raymond DI级)。1例发生无症状性载瘤动脉狭窄。23例均获临床随访,mRS评分0分21例,1分1例,2分1例。结论应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短期临床预后较好,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术后并发症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17
作者 朱涛 李晓 +2 位作者 陈振 李娟 韩东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TFD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3例,依据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 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TFD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3例,依据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13枚动脉瘤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例中TFD联合弹簧圈栓塞10例(同期治疗),一期弹簧圈填塞联合择期TFD置入2例(分期治疗),单纯TFD置入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15.4%(2/13),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缺血事件,1例为术后脑室外引流相关性出血并导致患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共83.3%(10/12)完成脑血管造影(DSA)复查。OKM分级D级,即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0%(8/10),另有2例瘤颈残留(OKM分级C级)。结论 应用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18
作者 马武林 安梦思 +2 位作者 刘烁 管生 郭新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6,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4例患者(24枚动脉瘤)共置入24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发生2例(8.3%)并发症,1例为出血性事件,1例为缺血性事件。术后随访24例患者中mRS评分均≤2分。随访中2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OKM分级B级2例(8.3%),C级6例(25%),其余16例(66.7%)患者完全愈合(D级)。结论FD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方式。术后和长期随访结果中没有严重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也没有观察到神经病学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下载PDF
OCT和IVUS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动脉瘤动物模型后贴壁及内皮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9
作者 马骥 龙树海 +11 位作者 杨杰 李臻 桑海强 汤毅 冉云彩 张勇 文宝红 谢珊珊 陈珂 刘恩杰 韩新巍 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动脉瘤动物模型中血流导向装置(FD)贴壁和内皮化评估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贴壁不全(ISA)对瘤腔愈合和支架内皮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动脉瘤动物模型中血流导向装置(FD)贴壁和内皮化评估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贴壁不全(ISA)对瘤腔愈合和支架内皮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植入FD。术后即刻使用OCT和IVUS分别记录ISA发生部位和程度,并比较二者在FD贴壁评估中差异。术后第12周末通过DS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Kamran分级)及支架通畅情况;通过OCT和IVUS观察支架内皮化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ISA对瘤腔愈合和内皮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共建立6头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成功植入6枚国产Tubridge FD。相对于IVUS,OCT能发现更多的ISA(6枚,14处vs 3枚,4处);血管管径变化区(7处)、瘤颈区(4处)和FD头尾端(3处)是ISA高发部位,支架编织丝与管壁距离为(560.14±101.48)μm。术后第12周末DSA显示1例动脉瘤瘤颈处少许对比剂残存(Kamran分级3级),余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Kamran分级均为4级);1枚FD管腔中度狭窄,余5枚FD管腔通畅。OCT提示支架内大部分急性ISA消失,残留未贴壁的比例降至3/14,其中2处位于瘤颈区,1处位于支架局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支架编织丝裸露,未见明显血管内皮覆盖;1枚管腔狭窄的FD增生内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结论相对于IVUS,OCT能在颈动脉动脉瘤FD植入模型中发现更多的ISA;大部分急性的ISA在12周后有较好的转归,而严重的ISA将造成FD内皮化延迟,动脉瘤闭塞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内超声 贴壁不全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20
作者 姜世豪 夏源 +9 位作者 艾孜买提江·吐尔逊 伊力亚尔·地力夏提 王凯 阿西木江·阿西尔 卡合尔曼·卡德尔 苏日青 王增亮 成晓江 买买提力·艾沙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21例VAD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并进行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Kamran分级。结果21例患者中未破裂动脉瘤17例,破裂动脉瘤4例。共置入22枚PED,其中13例患者接受单纯PED置入,8例患者接受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率21/21。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近端合并有狭窄,1例患者狭窄率>50%,因此额外放置了1枚Solitaire支架进行支架内后扩张。术后即时Kamran分级1级16例,2级1例,3级4例。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患者发生动脉瘤术后破裂,1例患者肺部重症感染最终死亡。出院时mRS评分1分15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6分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5(6~30)个月,其中mRS评分0分13例,1分4例,2分1例;Kamran分级2级2例,3级4例,4级12例。结论采用PED治疗VADA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可忽视,未来仍需大量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