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五脏相关理论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宝琦 李成辉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2期163-166,共4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因复杂,其本在脾,涉及心、肝、肺、肾。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治疗上认为从脾论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治则,并进一步提出从肝脾相关、心脾相关、脾肾相关、...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因复杂,其本在脾,涉及心、肝、肺、肾。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治疗上认为从脾论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治则,并进一步提出从肝脾相关、心脾相关、脾肾相关、肺脾相关论治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五脏相关 中医治法
原文传递
从五脏相关学说与中医生殖轴理论探讨女性生殖障碍的防治 被引量:1
2
作者 罗颂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27,共4页
将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妇科领域,与罗元恺教授提出的中医生殖轴理论相结合,从五脏相关整体观看待脏腑之间疾病传变,影响中医生殖轴,导致生殖障碍的问题。主张打破专科壁垒,形成新医学整体观,多专科结合,以治未病的理念... 将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妇科领域,与罗元恺教授提出的中医生殖轴理论相结合,从五脏相关整体观看待脏腑之间疾病传变,影响中医生殖轴,导致生殖障碍的问题。主张打破专科壁垒,形成新医学整体观,多专科结合,以治未病的理念防治各种慢病所致的生殖障碍,同时关注长期用药的各专科慢病女性患者,务必了解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的月经情况,及时检查卵巢功能,保护生育力,为中医理论研究提出新思路,为中西医融合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学说 中医生殖轴 肾-天癸-冲任-子宫轴 冲任损伤
原文传递
从五脏论治小儿便秘 被引量:5
3
作者 万莉萍 姜之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8-40,共3页
从中医五脏辨证理论对儿童便秘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总结,发现儿童便秘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关系密切,通过临床脏腑辨证选方用药可减轻患儿便秘症状。从五脏辨证施治儿童便秘,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作用明显。
关键词 五脏 儿童便秘 中医药
下载PDF
五脏与骨关节炎关系探微 被引量:4
4
作者 钟秋生 邵洁琦 +3 位作者 谭向东 陆向然 钟翠琼 杨仁东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3期170-173,共4页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脾主四肢肌肉,脾病则四肢肌肉功能障碍;脾之调节水液功能失调,则湿邪留滞于关节则肿胀;阳明虚衰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养宗筋,出现关节不稳、腿软等;脾主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出现酸痛麻之感。肺热伤津,气血精微输布不足,筋失濡润,发为骨痿、骨痹。肾主骨而藏精,肾虚则骨病,肾虚是形成骨关节炎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五脏相关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刘凤斌对“五脏相关学说”的临床实践与发挥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培武 李丽娟 刘凤斌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777-1779,共3页
刘凤斌教授继承和发扬"五脏相关学说",以"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以"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取得良好疗效;并创新性地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型,研制出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 刘凤斌教授继承和发扬"五脏相关学说",以"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以"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取得良好疗效;并创新性地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型,研制出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为合理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开创重要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铁涛 五脏相关 肝脾肺相关 肝脾肾相关
下载PDF
基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针灸论治皮肤病
6
作者 杨茜媛 杨元庆 解衍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8期146-151,共6页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人体内部的变化必然在外部有其表现。而中医学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气血、经络三者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本。皮肤作为人体最大、最外层的器官,其健康与否...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人体内部的变化必然在外部有其表现。而中医学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气血、经络三者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本。皮肤作为人体最大、最外层的器官,其健康与否理应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以此原理,基于五脏相关学说,本文阐述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探讨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取穴思路,并附病案一篇,旨在为针灸治疗皮肤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理论 皮肤病 针灸 取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